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检测
(一)基础知识
1.中国书法历经演变而产生不同的字体,如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请赏读这幅书法作品,说出其字体,并用楷体将“少年易老学难成”的下一句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字体
2.下面加点词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砚冰(yàn) 耄老(mào) 嗜学(shì) 俟其欣悦(sì)
B.硕师(shuò) 裘葛(qiú) 逾约(yú) 既加冠(guān)
C.皲裂(jūn) 叱咄(duō) 冻馁(něi) 负箧曳屣(qiè xǐ)
D.媵人(yǐng) 容臭(chòu) 为贽(zhì) 以衾拥覆(qīn)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千嶂里( ) 燕然未勒( ) 羌管( )
擎苍( ) 貂裘( ) 鬓微霜( )
千骑( ) 酒酣( ) 何妨( )
谴冯唐( ) 麾下( ) 炙( )
了却( )
4.选出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
A.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同时得到
B.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C.乞人不屑也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D.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加什么
5.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
B.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平民)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感谢)
6.下列语句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B.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C.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D.岂他人之过哉
7.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余/因得/遍观群书。 B.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二)古诗文名句默写
8.按要求默写。
(1)塞下秋来风景异, 。
(2) ,八年风味徒思浙。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
(4)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 。
(5)秋瑾《满江红》中,表达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的句子是: ? !
(6)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运用典故,正面揭示了作者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
(三)综合性学习
9.孝心是连接亲情的桥梁和纽带,孝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所在的班级开展“孝亲敬老”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任务一:请你根据上图,用简洁的语言表述甲骨文“孝”字的造字本意。
(2)任务二:下面是“孝”字不同的字形,选项中与字形依次相匹配的一项是( )
A.楷书 草书 隶书 行书 B.行书 隶书 草书 楷书
C.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D.草书 行书 楷书 隶书
(3)任务三:小高和小新对活动非常感兴趣,在看上面资料时,两人联想到《儒林外史》和《水浒传》并进行了热烈讨论,请你帮忙完成下面的对话。
小高:我对《儒林外史》中的郭铁山印象很深刻,从他风餐露宿,寻找父亲几十年;找到后,已经出家的父亲拒绝认亲,他却就地住下侍奉父亲,父亲去世后背他的骸骨回乡安葬等事例能看出他很孝顺。
小新:我觉得《水浒传》中的李逵也很孝顺,因为a 。
小高:《水浒传》中的b 也是一个孝的人,他迫不得已在梁山落草后,仍以老父安危为重,冒险回村接父亲上梁山避祸。
(4)任务四:在“还道村受三卷天书 宋公明遇九天玄女”这一回中,宋江和公孙胜都显出了为人子的一片孝心,但两人尽孝时的动机又各有不同,请你简要分析。
10.学校举行“走近苏轼”的主题活动。阅读下面相关的材料,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1)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擅长写行书、楷书。下面是同学们对苏轼的《寒食帖》的赏析,请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字体方正稳健,用笔雄健有力,犹如铮铮铁骨。
B.字体古朴典雅,字形修长,笔画圆润。
C.字体大小参差,笔势高低起伏,痛快淋漓。
D.行文疏密有度,笔画连绵,如骤雨旋风。
(2)苏轼不仅是诗文大家,在对联方面也造诣颇深。下面是苏轼的对联,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 )
舞袖翩翩,①摇千尺龙蛇动。
歌喉婉转,②撼③风雨寒。
A.①影 ②声 ③云霄
B.①影 ②声 ③半天
C.①声 ②影 ③云霄
D.①声 ②影 ③半天
(3)王国维提到的“屈子、渊明、子美、子瞻”四位文学家,“子美”是 的字,“子瞻”是苏轼的字。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议论性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经典值得反复品读?
①经典是说不尽的。对于经典,人们总要追问,何谓经典?哪些是经典?经典是怎样确立的?又是什么时候被确认的?这些,自然是见仁见智了。然而我们又不能不对经典的含义寻找出一种共识。
②在关于经典的多重含义下,我想是指那些真正进入了文化史、文学史,并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具有原创性和划时代意义以及永恒艺术魅力的作品。它们往往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完美的体现,按先哲的说法,它们是“不可企及的高峰”。
③我们不妨拿出几部人们再熟悉不过的经典小说文本,说明它们是如何从不同题材和类型共同叙写我们民族心灵史的。
④看《水浒传》,我们会感到一种粗犷刚劲的艺术气氛扑面而来,有如深山大泽吹来的一股雄风,使人顿生凛然荡胸之感。刚性雄风,豪情惊世,不愧与我们民族性格中阳刚之气相称。据我所知,在世界小说史上,还罕有这样倾向鲜明、规模宏大的描写民众抗暴斗争的百万雄文,它可不是用一句“鼓吹暴力”就可以简单评判的小说。
⑤《西游记》是一部显示智慧力量的神魔小说。吴承恩写了神魔之争,但又绝不严格按照正与邪、善与恶划分阵营。它揶揄了神,也嘲笑了魔;它有时把爱心投向魔,又不时把憎恶抛掷给神,并未偏于任何一方。在他犀利的笔锋下,神、道、佛从神圣的祭坛上被拉了下来,显现了它的原形。《西游记》不是一部全刚怒目式的小说,讽刺和幽默贯串全书,我想,只有心胸开朗、热爱生活的人,才会流露出这种不可抑制的幽默感。应当说,吴氏是一位温馨的富于人情味的人文主义者。
⑥《儒林外史》在当时的小说界也是别具一格。吴敬梓在小说中,强烈呼唤人们在民族文化中择取活力不断的源泉,即通过知识分子群体的、批判的自我意识,来掌握和发扬传统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把沉淀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没有任何生命力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形态——八股制艺和举业至上主义——特别是那些在下意识层面还起作用的价值观念加以扬弃,从而笑着和过去告别。
⑦经典的阅读同样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初读经典与重读经典、浅读经典与深读经典的过程,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经典名著经过了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本身的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因而需要反复阅读;也不仅仅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升而需要重读、深读、精读,以获得新的生命感悟和情感体验。
⑧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冲破禁区,经典名著重印,给读书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气。然而,这里仍然存在一个阅读和重读以及如何重读经典的问题。不可否认,经典对一些读者也许只是被知晓的程度,或只限于了解书名和主人公的名字,对作品本身却知之甚少。即使读过,有时也只是浅尝辄止。而重读或深阅读却绝非“再看一遍”,如果仅仅停留于此,那可能是无用的重复。
⑨事实是,读书是纯个体活动。我们读一本书,读得再深再透也只是个人的视角和体验。而一部经典名著,当然不是给一个人、一群人看的,无数人都会读它,这就会有千千万万种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心灵体验。在阅读这个领域倒不妨借用这句名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⑩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作为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的经典,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对它的核心价值应深怀敬畏之心。
当然,事情还有另一面,时代的喧嚣与浮躁风气,使商业因子太多地渗入到阅读世界。人们不妨看看大大小小的书店里那“经典”的盛况:“经典小说”“经典美文”“经典抒情诗”……可以说滥用“经典”之名已然成风;而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的“解读”经典也随风而生。这种功利虚幻症的蔓延,令人感叹。今天,我们呼唤阅读经典,乃是一种文化上的渴望。在商业大潮和浮躁氛围下,我们更需要精神的滋养、心灵的脱俗。文学艺术是最贴近人类灵魂的。我们的使命是把阅读看成生命的一部分,因为阅读经典已经进化成了我们生命的一种欲望。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论述突出了两个重点:一是论述了经典作品是如何从不同题材和类型共同叙写我们民族心灵史的。二是论述了要在反复的阅读中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
B.④——⑥段主要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证明了经典作品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书”。
C.本文倡导我们走出经典阅读的误区,培育健康阅读心态,获得和别人一样的阅读体验。
D.文章采用问题式标题,唤起阅读兴趣,引人深思。
12.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13.经典名著中有一些“真假难辨”的情节,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可以有更深入的认识。请你根据表格的相关内容填空。
真假牛布衣 真假美猴王 真假黑旋风
出处 《儒林外史》 《西游记》 《水浒传》
人物 真诗人:牛布衣 假诗人:① 真美猴王:孙悟空 假美猴王:② 真黑旋风:李逵 假黑旋风:③
情节梗概 ④ 冒充唐僧师徒取经,与孙悟空打斗,后被佛祖收服。 ⑤
阅读心得 心得一:⑥ 心得二:假的真不了,邪不压正! 心得三:原来李逵也有善良、孝顺的一面!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14.汉语词义丰富,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可能完全不同。请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词语 语境一 语境二
奉:①侍奉;②供给;③接收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侍奉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也(《送东阳马生序》) (1) (填序号)
本:①原来的,固有的;②本来,原来;③本源 此之谓失其本心: (2) (填序号) 臣本布衣(《出师表》):本来,原来
15.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6.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使文章富有趣味,请任选一例,具体谈谈其有何作用。
17.孟子的“本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下面的链接材料,田英是否可以作为本文“勿失本心”的贤者的论据呢?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链接材料】
佛盻①于中牟②叛,召大夫而盟曰:“从我者赏之,不从我者罚之。”田英曰:“吾闻义死者不辟铁钺③之威,义穷者不受轩冕④之赐。无义而生,不如有义而死。吾不从也。”及襄子⑤既复中牟之叛,闻田英义,召而赏之。英辞不受,曰:“一人受赏,众人有惭色。英若受赏,则中牟之士尽愧矣。”
【注释】①佛盻(bì xī):人名。②中牟:地名。③铁钺(yuè):兵器名,形状像大斧,用于行刑。④轩冕:卿大夫的车乘和礼服。借指官位爵禄。⑤襄子:即赵襄,人名。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年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刷前人之耻②。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甥性识颍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有删改)
【注释】①奉议:官名。②耻:羞愧之心。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
(2)非天资之卑 卑:
(3)前承示谕 谕:
(4)诚能如是 诚:
1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悬( )
A.令诸生学于太学 尽心于学
B.足以追配古人 皆以美于徐公
C.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自当用十年之功
D.岂他人之过哉 以其境过清
20.用“/”中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三处。
少 年 志 气 方 强 时 能 如 此 半 古 之 人 功 必 倍 之
2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2)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跪走
22.【甲】【乙】两文中的两位长辈就“怎样才能学有所成”的问题,分别给出了建议。其中【甲】文建议 ,【乙】文建议 。
(六)诗歌鉴赏
23.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两首词都是豪放词的代表作,请结合两首词的具体意象,谈谈你对豪放词中“豪放”一词的理解。
(七)写作
24.作文。
中国梦,若耀眼的火炬,点燃我们奋斗的激情;像深邃的星空,激发我们奋进的壮志;似皎洁的皓月,照亮我们拼搏的征途……也许逐梦的岁月异常艰苦,逐梦的道路坎坷不平,但只要我们心底深藏梦想,追梦的脚步从未停止,梦想之花就一定会绚烂绽放。
请以“我从未停止追梦的脚步”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1.
试卷第8页,共9页
试卷第1页,共9页
参考答案:
1.隶书 , 一寸光陰不可輕或一寸光阴不可轻。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书法作品的赏析能力以及规范书写汉字的能力。仔细观察这幅书法作品,发现字体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故判断出为隶书。“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说明人生到老,学问难成,因而必须爱惜光阴。汉字的书写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但现在的许多中小学生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连笔画的先后顺序都没掌握。笔划要清楚,要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此题要注意“阴”“轻”的结构要安排好。
2.D
【详解】D.媵人(yǐng)——(yìng),容臭(chòu)——(xiù);
故选D.
3. zhàng yān qiāng qíng diāo qiú bìn jì hān fáng qiǎn huī zhì què
【详解】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注意通假字的读音,要读所通之字的读音。注意“嶂”“鬓”“擎”“骑”“酣”的读音。尤其注意“骑”是多音字,在这里读“jì”。
4.D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D.句意为: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何加:什么好处(利益)?
故选D。
5.D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D.句意为: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谢:道歉;
故选D。
6.A
【详解】A.“支”通“肢”。
7.C
【详解】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这句话的意思是: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根据语意及语法结构,正确朗读节奏应是: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故选C。
8.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歌残终破楚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雁、残、蹴尔、屑、的卢、霹雳、莽、衫、浊、燕然”等字词容易写错。
9.(1)“孝”上半部分是朝天竖起的长发,代表长者;下半部分“子”代表年轻人,意思是年轻人背着老人。
(2)C
(3) a.他落草梁山之后,长途跋涉接母亲上山享福,母亲被老虎吃掉后更是怒杀四虎。 b.宋江(及时雨)
(4)宋江回老家接老父亲上山的一个重要动机是他要制造一个“天授神权”的故事,证明自己才是梁山泊寨主。公孙胜以借看老娘为名离开梁山是因为他看清了宋江的真实用心和晁盖宋江之间的矛盾,决定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详解】(1)考查汉字知识。根据平时积累作答。“孝”是会意字。观察材料一,最右侧的“孝”字,上半部分是朝天竖起的长发,代表长者;下半部分“子”代表年轻人,“老”在上,“子”在下,会合其字,再结合是年轻人背着老人的画面可知,“孝”意思是年轻人背着老人,父母年老体衰行动不便,须子女背着代步,其中充满着感恩、报恩、关怀之意。
(2)考查对书法字体特征的了解和掌握。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轻重顿挫富有变化;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草书结构省简、笔画纠连,书写流畅迅速;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既有草书笔势流动的特点,又有楷书的端正平稳的特点。
第一个“孝”字:结体扁平、工整精巧,轻重顿挫富有变化,是隶书;
第二个“孝”字: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是楷书;
第三个“孝”字: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既有草书笔势流动的特点,又有楷书的端正平稳的特点,是行书;
第四个“孝”字:结构省简、笔画纠连,书写流畅迅速,是草书;
故选C。
(3)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李逵跟着宋江上了梁山,看见别人都把家人接上山来吃好喝好,不禁思念起自己的老母来,遂下山接母。他有一兄,与其甚为不睦,因早年李逵犯过事情,有官司在身,其兄长知其回家后打算告官发一笔财,情急之下李逵背母出走,不料母丧虎口,李逵悲愤至极,端了虎窝,遂有李逵杀四虎的故事。
第二空,联系“他迫不得已在梁山落草后,仍以老父安危为重,冒险回村接父亲上梁山避祸”的内容可知,b是宋江。宋江不听晃盖劝阻,回家搬取老父,被官军追赶,在玄女庙里躲避。九天玄女用酒、枣相待宋江,又赐三卷天书,赠四句诗。天明欲回。李逵来救,晃盖又派人接宋太公上山,与宋江相会。
(4)考查对名著《水浒传》的阅读积累与评价。
宋江回老家搬取老父亲上山理由有两个:一是恐老父存亡不保。江州劫法场,攻打两州城后,朝廷必然要追究主犯宋江的责任,并连累家中老父。搬取老父上山,这是尽孝之举,人伦中的大事。二是绝自己挂念顾虑。搬取老父上山,可以安心在山,与兄弟们聚义,一起干一番事业。宋江说要尽孝,自己躲到过道村去寻那无字天书去了。是晁盖率众人全力而为才保了他的命,才有了他与父亲在梁山团聚,才有了梁山大摆了三天宴席,以表现庆贺,可见晁盖为人厚道、真诚、讲情义。可宋江说:今日父子团圆相见,皆赖众兄弟之力也!不见他对晁盖一丝感激之情,可见他眼中没有晁盖这个大哥。他其实最重要的动机是他要制造一个“天授神权”的故事,证明自己才是梁山泊寨主。
宋江接老爹上梁山,引出公孙胜也要尽孝。公孙胜借看老娘为名,要离开梁山,是个好理由,但另有隐情,公孙胜看清了宋江的真实用心和晁盖宋江之间的矛盾,决定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他明白宋江葫芦里的药,但不能讲。当宋江说:先生何不将带几个人去,一发就搬取老尊堂上山,早晚也得侍奉。公孙胜回道:老母平生只爱清幽,吃不得惊唬,因此不敢取来。公孙胜这话表达了他内心的真实,是他怕宋江才一走了之,如何敢接母亲来梁山。
本题答案不唯一,简要分析出即可。
10. (1)C (2)B (3)杜甫
【详解】(1)《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当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写的。书法通篇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A.“字体方正稳健”赏析有误;
B.“笔画圆润”有误;
D.“笔画连绵”有误;
故选C。
(2)根据对联的内容“舞袖翩翩”,后面①空应是“影”;下联“歌喉婉转”,②空应用“声”。上联中的“千尺”,下联中③空应用“半天”来对。故选B。
(3)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11.C 12.补充论述,结合当下阅读氛围,呼吁把经典阅读看成生命的一部分。升华主题。 13. 牛浦郎或牛浦 六耳猕猴 李鬼 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当时已经去世的一位诗人牛布衣的诗集,就冒充牛布衣,摇身一变成了著名诗人。 李逵识破假冒自己的李鬼,初因其谎称家有老母而心生恻隐,后撞破其奸计,怒杀假黑旋风 读书人的互相欺骗,不学无术,后果不堪设想。
【解析】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有误,根据第⑩段“我们的使命是把阅读看成生命的一部分,因为阅读经典已经进化成了我们生命的一种欲望”可以看出本文提倡阅读经典,而并非走出经典,因此选项“本文倡导我们走出经典阅读的一误区,培育健康阅读心态,获得和别人一样的阅读体验”是错误的。
故选C。
12.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根据第 段“当然,事情还有另一面,时代的喧嚣与浮躁风气,使商业因子太多地渗入到阅读世界”可以看出这是对于之前论证的一个补充,属于补充论证:这种功利虚幻症的蔓延,令人感叹。结合“今天,我们呼唤阅读经典,乃是一种文化上的渴望。在商业大潮和浮躁氛围下,我们更需要精神的滋养、心灵的脱俗。文学艺术是最贴近人类灵魂的。我们的使命是把阅读看成生命的一部分,因为阅读经典已经进化成了我们生命的一种欲望”可以看出“把经典阅读看成生命的一部分”,而且是放在当下来看,结合的是当下的阅读氛围,再次深化中心论点,并且将主题进行了升华。
13.本题考查名著积累。认真研读表格信息,根据提示进行信息汇总与筛选。
第①空由出处定位到《儒林外史》篇章,本空考查人物,《儒林外史》里的“真假牛布衣”指的是出身贫苦人家少年牛浦,不爱劳作,一心要往上爬。为了结交官老爷,不惜冒了已死名士牛布衣的名,到处招摇撞骗。后来真牛布衣的老婆牛奶奶寻上门向他要丈夫,两人吵到县衙,闹出了个大笑话。依据此剧情,这空应填写牛浦或者牛浦郎。第⑥空填写对这一情节人物的阅读心得,它告诉我们读书人之间互相欺诈,不专心研究学问,会自食其果,引发的后果将不堪设想。第②空,根据积累可知,假美猴王是六耳猕猴。第③空,由出处定位到名著《水浒传》,根据李逵上梁山后,思母心切,为了让母亲享福,特地回家去接老母亲上梁山。途中路过一片险恶的松林。在树林里,李逵遇到了一个冒充自己的面黑如炭的大汉在此拦路抢劫,李逵识破了他的阴谋,就要动手杀掉他,对方却谎称自己因老母饥饿才出此下策,李洼心软,放了他。这时饥饿的李逵也想找处吃饭恰巧遇到一户人家,没想到却是那冒充李逵的恶徒的家,他们想在饭中放药把李逵毒死,恰好被李逵听见,李逵将其杀死,并烧掉了贼窝。可以得到③空应填李鬼,以上情节进行梳理概括可得处第⑤空的答案。
14. ② ① 15.(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16.示例一: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表明了人们在所喜爱的两种事物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择优而取的心理。
示例二:排比。如三个“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为之”,阐述了人要坚守本心,不能见利忘义。这样描写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的力量。 17.示例:可以。①面对不义之事,田英宁愿受惩罚,也要坚守道义,这舍生取义的壮举是其明辨是非之心的体现;②在叛乱平定后,不接受赏赐,免让众人羞愧,具有恻隐之心。这符合孟子“本心”中的是非之心和恻隐之心。
【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为: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口体之奉,指吃穿的供给,因此在这里取②的意思;
②句意为: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本,固有的,因此在这里取①的意思。
1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万钟,优厚的俸禄;辩,同“辨”,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
16.本题考查对文章修辞手法的分析。
根据文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以看出,作者将“生与义”比作“鱼和熊掌”,将“舍鱼而取熊掌”比作“舍生而取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在两者不可同时得到的情况下,要取最优选择;根据文中“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可以看出,作者连用三个“乡为……今为……”,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人不可以失去羞恶之心,要保持本心,从“宫室之美”到“妻妾之奉”再到“所识穷乏者得我”,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句式整齐划一,增强了语势。作答本题时,注意区分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即可。
17.本题考查补充论据。
根据文章论点“勿失本心”即不能丢失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论据应当能够论证文章的论点。在链接材料中,根据“无义而生,不如有义而死。吾不从也”可以看出,田英认为没有道义地活着,不如有道义地死去。他在面对叛乱面对不义之事时,选择了坚守道义,舍生而取义,因此可以看出他明辨是非,坚守了本心。符合论点;根据“一人受赏,众人有惭色。英若受赏,则中牟之士尽愧矣”可以看出,田英在面对封赏时,为了不让他人感到羞愧,因而拒绝一人接受赏赐,能够看出他拥有恻隐之心,没有丢失本心。符合论点。
【参考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因此,人们所追求的有超过生命的,人们所憎恨的有超过死亡的。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链接材料】佛盻在中牟县发动叛乱,召集士大夫们缔结盟约说:“顺从我的人(我就)赏赐他,不顺从我的人(我就)惩罚他。”田英说:“我听说为了合乎正义的事情而(甘愿)受死的人不躲避砍头的威慑,为了合乎正义的事情而甘愿穷困的人不接受官位爵禄的赏赐。没有道义地活着,不如有道义地死去。我是不会顺从的。”等到赵襄已经平定了中牟的叛乱后,听说了田英的义举,召见(田英)要奖赏他。田英推辞不肯接受,说:“一个人受到赏赐,(会让)很多人有惭愧的脸色。我如果接受赏赐,那么整个中牟县的士人全部要感到羞愧了。”
18. 给予、赠送 低下 告诉 确实、的确 19.A 20.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21.(1)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
(2)读书时先要将房间打扫干净,点上香,便精神(注意力)不分散。 22. 甲 专心致志地学习 乙 主动独立思考,解决疑难问题;拒绝外界的各种诱惑,静心学习
【解析】18.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1)句意: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遗:给予、赠送;
(2)句意:(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卑:低下;
(3)句意:不久前你告诉我说。谕:告诉;
(4)句意:确实要能这样。诚:的确,确实。
19.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意义与用法。
A.都是介词,在;
B.动词,够得上/动词,认为;
C.代词,他们/助词,的;
D.名词,过错/副词,过于。
故选A。
2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结合“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分析,“少年志气方强”是主谓短语,故在“强”后断句;“时能如此”中省略了主语,“时”是定语,“能”是谓语,“如此”是宾语,成分完整,故在“此”后断句;“半古之人”充当“时能如此”的补语,故在“人”后断句;再结合句意“你正值青春年少,志气刚强,若能经常如此,只要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就可以收到成倍的效果”可断句为: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2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做到词达句顺。
(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若(像),手录(亲手抄写),假(借),诸人(别人)”要正确理解;
(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净室(将房间打扫干净),心意(精神,注意力),跪走(分散)”要理解正确。
22.本题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甲】文“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可知,作者认为太学生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不如作者用心专一(专心致志),不能说是别人的过错;据此可知,作者针对“怎样才能学有所成”的问题,提出了专心致志地学习的建议;
结合【乙】文“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可知,作者认为学习要有恰当的方法,读书必须一字一句地仔细琢磨,自己去寻求答案,才可以体会到古人的良苦用心所在,这样就不会白用功。要想进一步地深入钻研,就得抛开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这样才能获得成功。读书时要先把居室打扫干净,点燃盘香,使精神不分散,方可对书中之言心领神会。据此可知,作者针对“怎样才能学有所成”的问题,提出了主动独立思考,解决疑难问题;拒绝外界的各种诱惑,静心学习的建议。
【点睛】参考译文:
【甲】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乙】师川外甥:别后没有一天不在思念。春风和煦,暖意融融,想你在侍奉双亲的余暇,一定能够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不久前你告知我说:“自己应当用功十年,修养心性,研讨学问。”我每每对此赞叹不已。真要能这样,那就足以追赶上古人的造诣了。然而学习要有恰当的方法,读书必须一字一句地仔细琢磨,自己去寻求答案,才可以体会到古人的良苦用心所在,这样就不会白用功。要想进一步地深入钻研,就得抛开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这样才能获得成功。读书时要先把居室打扫干净,点燃盘香,使精神不分散,方可对书中之言心领神会。你正值青春年少,志气刚强,若能经常如此,只要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就可以收到成倍的效果。我外甥天资聪颖,一定能够理解其中的道理,因此详细地说了这些。
23.示例1:豪放表现在塑造了勇武且充满了豪情壮志的人物形象。《江城子》中,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着苍鹰,戴着华丽的帽子,穿着皮衣,英姿勃发,又写到他要亲自马前射虎,要和孙权一决高低,还写到他心胸开阔、胆气豪迈,充满豪情。《破阵子》中,词人醉酒后挑亮灯芯,看着宝剑,想回到吹着号角的军营,在战场建功立业,还写到想象中他在战场上骑着快马,拉着弓,所向披靡,形象勇武,充满豪情壮志。
示例2:豪放表现在壮阔的景象。《江城子》中,写到狩猎的队伍像风一样卷过平坦的山岗,速度快、浩浩荡荡,场面壮阔;《破阵子》中,作者写将士们在享用酒食,意气风发,军营里响起粗犷的军乐,秋天正在校阅军队,军容整肃,画面也很壮阔,作者还写到了战场上飞快的骏马、发出响雷般巨响的弓箭,表现出了所向无敌之势。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风格。两首词都是豪放词的代表作,都与杀敌报国有关。回答此题需结合两首词的具体意象,意象是用来承载诗人情感和思想的物象。
从人物形象来说: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词人描写了“黄”“苍”“帽”“裘”“胸胆”“鬓”“雕弓”等意象。“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描绘出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着苍鹰,戴着华丽的帽子,穿着皮衣,英姿勃发的形象;“胸胆尚开张”写出词人心胸开阔、胆气豪迈,充满豪情;“雕弓”“亲射虎,看孙郎”又写到他要亲自马前射虎,要和孙权一决高低,抒发了词人老当益壮、壮心不已的豪情。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词人描写了“灯”“剑”“角”“营”“马”“弓”等意象。“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写词人醉酒后挑亮灯芯,看着宝剑,梦中回到吹着号角的军营,起笔便充满豪气;“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绘战马飞奔,强射弯弓的战斗场面,写词人战场上所向披靡,形象勇武,充满豪情壮志。
从词中表现出的壮阔景象来说: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词人描写了“千骑”“平冈”等意象。“千骑卷平冈”写出骑马追随太守前去狩猎的人数之多,气势之盛,速度之快,浩浩荡荡,展现了出猎的盛大场面,尽显豪放之气;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词人描写了“炙”“塞外声”“沙场”“马”“弓”等意象。“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中回忆了军旅中分食酒肉,听粗犷的军乐,校阅军队的场面,豪气尽显;“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写词了战场上飞快的骏马、发出响雷般巨响的弓箭,写出了词人的所向披靡,充满豪情壮志。综合上述内容分析即可。
24.参考例文:
我从未停止追梦的脚步
在人生的旅途上,风也好,雨也好,只是不要停止追梦的脚步。
——题记
曾经,我震撼于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中的一句箴言:“人类的全部智慧都包含在两个词里——希望和等待。”而今,我满怀希望,等待着梦想的绽放。
追梦的约定
最初遇见它,是去年的九月。那时,我满怀着希望,想要奋力拼搏,期待来年六月的中考能够金榜题名。
一次课间,我突然发现一棵树蓬蓬勃勃地站在教室外的花坛里,宽大的叶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我心想,这是一棵什么树呢?老班微微一笑说:“它叫玉兰树,和你同龄,每年六月开花。”“六月?正好赶上我们的中考呀!”我不禁心中一动。
秋阳下,玉兰树静静地立着,似乎正在做一个甜美的梦,是梦见自己绽开了一树繁花吗?
玉兰树啊,来年六月,我们一起绽放梦想吧!
梦想的折羽
去年的冬天,是我人生中最寒冷的季节。成绩在月考中一落千丈,心情如眼前的严冬一样,恍若一只风雪中迷途的羔羊。
雪后的清晨,我偶然望向窗外,不禁大吃一惊:雪中的玉兰树已经面目全非,几根树枝竟被冰雪压断了,落叶满地……
玉兰树啊,遭受如此沉重的打击,你的梦想还能绽放吗?
追梦的脚步
玉兰树终于挺过了寒冬,我也很快地跨过了短暂的彷徨,成绩有了起色。
三月里,玉兰树立在花坛里,迎着春风,沐浴着阳光。它又生出了新枝,长出了新叶,朝气蓬勃。每天早饭后,我都会去树下读书。
玉兰树啊,你努力地生长吧,我在和你一起追梦呢!
梦想的绽放
六月里,骄阳似火。知了在窗外的玉兰树上长鸣,我在教室里挥汗如雨。
又一个课间,我惊喜地发现,玉兰树竟然开花了,那绽开的雪白的花瓣,点缀在绿伞般的树冠上,宛如一只只振翅欲飞的白鸽。
玉兰树啊,你的梦想终于绽放了!你一定是记着我俩的约定,如期绽放,是吗?
今天,我走上了中考的战场,那就请你见证:我也必将美丽地绽放!开出的花朵也必和你一样——振翅欲飞!
因为你知道,我从未停止追梦的脚步!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写作。
一、审题。这道命题作文,首先要明确标题中的“梦”指什么,可以是渴望拥有某一个事物,如集邮、收集最美的树叶等;可以是学做美味糕点、小手工、滑滑板、游泳等技能;还可以是“大”的梦想,需要用一生去追求——文学新星、篮球明星、音乐之星等。“追梦的脚步”则告诉我们,文章的重点是“追梦”的过程,不是实现梦想的结果。最后是“从未停止”则需要突出在追求梦想过程的挫折,而且不止一次,表现自己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我”则告诉我们要关注自我,写真情、真事,用第一人称行文。本题适合写成记叙文。
二、选材立意。本题题意明确,立意上重在表现追求理想信念不动摇。根据选材的不同,立意的方向略有侧重。如,“梦”的选材是一些小的方面内容,如“学做美味糕点、小手工、滑滑板”,则立意方面强调要敢于实践,勇于实践,坚持实践去实现梦想。如所追之“梦”难度较大,如成为“文学新星、篮球明星、音乐之星”等,可重点表现自己在实现这一梦想过程经历了哪些打击和挫折,又是如何坚持下来的,让自己的梦想永驻心中,付诸实践。如果这一梦想有点理解化,如“让家乡绿水青山永驻”“让教育实现公平”那么则重要表现自己的执着和追求,表现自己的自信和必胜的信念。
答案第10页,共11页
答案第11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