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 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 果记忆消失了,我们的“时间” 就可以说是阻隔了
学习目标
1. 梳理《家族》《男女有别》两章内在关 联,提高文本梳理能力。
2. 对比阅读,深入理解乡土社会家庭内部 结构和感情定向特点,提升思辨能力。
整体要求
读进去(读懂):
①梳理各章内容(主旨.层意、
概念)
②理清各章关联
读出来(审视)
不同观点,对话碰撞,形成独 立判断
苏州吴江费孝通纪念馆
张冠生《费孝通传》
少年早慧, 青年成名,
中年成器,
盛年成鬼,
晚年成仁, 暮年得道, 可谓山重水复,
暗花明。
费孝通[1910. 11.2—2005.4. 24]
江苏吴江人。
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
1938年获得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博士学位
1944年加入民盟
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
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s
【学术成就】:《江村经济》《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
取自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 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 的“乡村社会学” 一课的内容, 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 期连载的14篇文章。
最早的版本是1948年上海
观察社发行的32开小册子,封
皮围了一圏绿色的花纹,里头
■鍍察槻
社察
第一部分
■梳理各章要点
梳理各章内容要点
-第六章《家族》主要内容是以西洋家庭特点为对照,分析中国乡土
社会家庭的特点。中国乡土社会家庭没有严格
团
体界限,在父系方
面可以无限扩大,除了生育任务之外,还经营政治,经济,宗教等 长期绵续性事业;中国乡土社会家庭中,主轴是父子之间.婆媳之 间,是纵的,夫妻是配轴,又因家是绵续性事业社群,强调纪律,排 斥感情,所以夫妻两性感情是淡漠的。可联想《乡土中国》第一章, 乡土社会的性质(不流动.聚村而居,村与村之间孤立隔膜.熟人 社会)。
-第七章《男女有别》主要讨论乡土社会感情定向的问题。指出为了 分工合作,乡土社会的感情定向是偏向同性交往,遏制男女交往。
填出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第6章
浴辛属差序扩大 苹奈:父奈
[小家方矣]
[生育、爭业]
了1, 育,||备日寸
T四洋]
团体,隹社辩
①事业②父子、婆媳③夫妻
填出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第7章
成情
[家族]
①亚普罗式②浮士德式
两章之间是怎样的逻辑关系
-第六章、第七章都是讨论乡土社会下的群己关系, 但第六章侧重于对家族的功能和特色进行描述, 以描述现象为主;而第七章则引进阿波罗式与浮 士德式这两个人类学概念,借此来分析乡土社会 家族是单系主轴的原因所在。
前一章是描述现象,后一章是分析原因, 二者构成由果溯因的因果关系。
逻辑层面
内容层面
内容归纳
篇名 核心观点 关键概念 论证思路
《家族》 中国乡土家庭 是父系单线无 限扩大长期绵 续性事业团体。 家庭 家 先解释“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只是 西方国家和中国乡土社会的主要格局, 再界定家庭、氏族、家族等概念在中西 方的异同,而后讨论乡土社会中家族的 特色。
《男女有别》 乡土社会强调 男女有别,鼓励 同性交往。 感情定向 先界定与感情定向相关的概念,再用这 些概念来分析中国乡土社会现象,论证 强调男女有别主要是出于维持社会秩 序的考虑Q
中西家庭对比
中西家庭对比图
(通过对比,展示
中西家庭的差异)
比较标准 西洋家庭 乡土家庭
形态 亲子 父系单线
功能 生育 绵续性事业社群
范围 亲子两代 父系单线可伸可缩
(小家庭) (小家族)
内部关系 夫妻为主轴 父子、婆媳为主轴, 夫妇为配轴
情感定向 夫妇感情融洽 偏向同性,抑制男女情感
文化模式 浮士德式(重激情) 阿波罗式(重稳定)
引出 话题
感情 作用
提出 原理
现实 状况
反向 证明
核心 总结
引出:中国传统
感情定向(1)
男女有别的鸿沟来自对 稳定秩序的维持(17)
第二部分
■理解关键概念
理解概念
关键概念阐释 J
-1.亚普罗式的文化: __________
-答案这种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
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 其位,维持它。
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
关键概念阐释
-2 .浮士德式的文化: _________
-答案 这种文化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
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 过程,不断的变;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恋爱 的持续依赖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 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一过程的结果。
这两种格局本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形式,在概念上可以分 得清,在事实上常常可以并存的,可以看得到的不过各有
偏胜罢了。
乡土齢酣社会大的庭家庭
"扩大了的家庭"
"小家族”
我们普通所谓大家庭和小家庭的差别决不是在大小上, 不是在这社群所包括的人数上,而是在结构上。
在西洋,
父母子女。
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 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
父系这一方
中国的家扩大的
面;除了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
在父系方面却可以扩大得很远,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 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
西洋和乡土社会的家庭
西洋社会,家庭既以生育为它的功能,在开始时就得准 备结束。抚育孩子的目的就在结束抚育。
但是在任何文化中,家庭这社群总是赋有生育之外其他 的功能。夫妇之间的合作并不因儿女长成而结束。
在西洋家庭团
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 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 在家庭的分内。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 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
西洋团證夫土社会的譌生育事
慰的中心。
别。我们的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 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
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 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
西洋和乡土社会的家庭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 别。我们的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 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 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 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
氏族
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在人类学中有个专门 名称,叫氏族。我们的家在结构上是一个氏族。但是和普 通我们所谓族也不完全相同,因为我们所谓族是由许多家 所组成,是一个社群的社群。
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不相同是在数 量、在大小上。
乡土社会中的家族与家庭
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 因为亲属的结构的基础是亲子关系,父母子的三角。家族 是从家庭基础上推出来的。但是包括在家族中的家庭只是 社会圈子中的一轮,不能说它不存在,但也不能说它自成 — 独立的单位,不是— 团体。
乡土社会中的家族与家庭
形态上的差异,也引起了性质上的变化。
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依人 类学上的说法,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 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具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
能。
乡土社会中的家族与家庭
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 的
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
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 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氏族本是长期的, 和我们的家一般。
乡土社会中的家族与家庭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 而决定的。
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 单系的差序格局。
4
第三部分
■探讨问题
探讨问题
联系实际,谈谈传统社会的重男轻女现象
传统社会非常看重家族血统的绵
III
续,几乎所有家庭都以家大业大、
子孙繁多为荣,在男婚女嫁的情
况下,能延续香火的只有男性后
代。因此,重男轻女就成了传统
Ik社会的普遍现象。
2. 4~7章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它们在全书中处于怎样的地 位?
答案
(1)第4章揭示了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差序格局”,而第5、6、7章则
深入探讨了在这一格局下的道德特点,作为乡土社会中最基本的社群
家族的
特点及两性关系。
(2)这部分探讨了乡土社会的结构特点一一差序格局,以及作为乡土社会的基本社 群一一家族及两性关系,是全书的核心,上接社会特点一一乡土,下连后面几章 的社会治理。
■思辨探究
思辨探究
1.下面两段文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介绍人物先 介绍其祖先。这与现代人一样吗?为什么?
《三国演义》36回徐庶这样介绍诸葛亮:
回
此人乃琅琊阳都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乃汉司 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其父名珪,字子贡,为泰山郡丞,早 卒;亮从其叔玄。玄与荆州刘景升有旧,因往依之,遂家 于襄阳。后玄卒,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
《旧唐书 杜甫传》是这样开头的:杜甫,字子美,本襄 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 A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现代人一般直接介绍人物自身,比如毕业学 校,从事何种工作等。古人介绍祖先源于他 们一种观念:家承载着历史宗族的传统,个 人是祖先的延续。古人将自己放在家族中考 虑,现代人将自己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这
折射出家庭观的差异。
U2
2.阅读《家族》《男女有别》,探讨西洋的家 庭与乡土中国社会中的家庭在婚姻爱情及社会 功能方面的差异。
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也很少,主要是 生儿育女。但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可以沿着父
系这一方面扩大。当其扩大成为氏族和部落时,其功能显然不只于生育,而 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在中国的乡土社会,家是个连绵延续 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的。所以,对于两性 之间的感情,中国人就矜持和保留得多,纪律排斥了私情,这在“男女有
别"中有进一步的说明。乡土社会是一个男女有别的社会。浮士德式的恋爱
精神,在乡土社会中是不容存在的。因为乡土社会不需要新的社会关系,更 害怕旧的社会关系被破坏。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文化观,男女关系必须有 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这便是男女有别的原则,即干
脆认为男女之间不必求同,不必了解,在生活上加以隔离。
3.两种感情定向
阿波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 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 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 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
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 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 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改变。
乡土社会的感情定向
男女有别
"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
这隔离非但是有形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而且还是在心理上 的,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
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文化所规定个人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简称作感情定向。
4.为什么是"男女有别”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
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 是自动的。只有生于斯、死于斯的人群里才能培养出这种亲密
的群体,其中各个人有着高度的了解。
感情从心理方面说是一种体内的行为,导发外表的行为。感情常发生
K在新反应的尝试和旧反应的受阻情形中。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是具有 破坏和创造作用的。
为什么是"男女有别"?
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 的差别。在以充分了解来配合人们相互行为的社会中,这性别 的鸿沟是个基本的阻碍。
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 这一种结合基于异,并非基于同。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 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是需要不断地在创造电求统十,
/是浮士德式的企图。
为什么是“男女有别”
恋爱从结果说可以是毫无成就的。非但毫无成就,而且使社 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
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精神是不容存在的。它不需要创造新的社 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它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
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它是阿波罗式的。
“男女有别”的表现
在我们乡土社会中看得很清楚。同性组合和家庭组合原则上 是交错的,因为以生育为功能的家庭总是异性的组合。因之, 乡土社会中"家庭”的团结受到了这同性组合的影响,不易巩
固。于是家族代替了家庭, 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
系组合。中国乡土社会里, 异性原则为重要的表示。 a 丄 土、_ — 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
"男女有别”的影响
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向同性方面去 发展。变态的同性恋和自我恋究竟普遍到什么程度,我们无法 确说;但是乡土社会中结义性的组织,"不愿同日生,但愿同日 死”的亲密结合,多少表示了感情方向走入同性关系的一层里 的程度已经并不很浅。在女性方面的极端事例是华南的姊妹组 织,在女性文学里所流露的也充满着冯小青式的自恋声调。
3 亠 wTif
mhl ▲
“男女有别”的影响
缺乏两性间的求同的努力,也减少了一个不在实利上打算的 刺激。中国乡土社会中那种实用的精神安下了现世的色彩。儒 家不谈鬼,"祭神如神在",可以说对于切身生活之外都漠然 没有兴趣。一般人民更会把天国现世化;并不想把理想去改变现
实,天国实现在这世界上,而把现实作为理想的底稿,把现世 推进天国。对生活的态度是以克己来迁就外界,那就廠变自
O
随堂巩
固
1 .下列关于《家族》《男女有别》两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如果事业大,超 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家的结构就变成了单系的差序格局。
B 我们普通所谓大家庭和小家庭的差别是在结构上,而费孝通称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 社群为“小家族”,也是想从结构的原则上去说明中西社会里“家”的区别。 _
C. Oswald Spengler提出,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亚普罗式和浮士德式。西方古典精 神和中国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现代社会却是浮士德式的。
D 中国乡土社会的男女有别原则,使得男女间不仅在生活上加以隔离,如男女授受不 亲,而且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答案A
随堂巩
固
2.下列对《乡土中国》4 6章(“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内容的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乡土社会中每个人以自己为圈子中心,与圈子波及的人发生厚薄不一的联系。
“家”在西洋社会是界限分明的团体,而在我们传统社会则是范围不定的概念。
不论是对朋友忠信还是忠君,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忠”都超出了私人间的关系。
乡土社会家庭关系的主轴在纵向的父子、婆媳之间,而不是在横向的夫妇之间。
答案C
作业
-1.完成学案阅读理解各题。
-2.预习第八、九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