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程标准】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01
02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孔子与老子
03
04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目 录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春秋五霸
齐桓公
晋文公
宋襄公
秦穆公
楚庄王
战国七雄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周王室被秦国吞并
中原
北狄
南蛮
东夷
西戎
华夏族
华夏认同
民族融合
华夏认同
形成
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相邻戎狄蛮夷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意义: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
农业 ①农业技术: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②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工商业 ①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②货币流通广泛
③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考古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经济发展
◎都江堰
◎犁耕技术
◎都江堰
◎郑国渠
◎芍陂
◎流行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春秋时期晋国耸肩尖足空首布币
战国时期赵国十二朱三孔布币
战国时期魏国布币
战国时期楚国蚁鼻钱
战国时期齐国大刀币
战国时期秦国半两钱
战国时期楚国卢金
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
时间 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内容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④“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⑤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⑥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影响 ①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富国强兵
商鞅变法评价
积极影响:
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消极影响:
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商鞅变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商鞅变法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老子和孔子
孔子
地位: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背景:礼崩乐坏、社会动荡。
核心: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
核心观念 “仁”与“礼”
政治方面 ①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治理国家
②恢复礼乐制度,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教育方面 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典籍整理 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孔子的思想言论记载于《论语》中
老子
世界观 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
辩证法 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政治观 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背景
经济层面:井田制的瓦解,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政治层面:战争不断,缺乏强有力的统治权威,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思想层面:私学的兴盛也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份自由的思想家。
社会层面:士人阶级与新型地主阶级活跃
孟 子(儒家)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仁政”(核心)
民本思想
性善论
义利观(舍生取义)
荀 子(儒家)
唯物思想
天人观
性恶论
礼法并施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荀子·富国》
邹衍(阴阳家)
五行说、五德终始说
庄 子(道家)
哲学观点——“齐物”
天 人 观——“天与人不相胜”
人生态度——“逍遥”
韩 非(法家)
01
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02
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墨 子(墨家)
兼爱、非攻、节用
节葬、尚力、尚贤
孙 武(兵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
2
百家争鸣
派别 代表 主张或特点
儒家 孟子 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
荀子 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家 邹衍 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
墨家 墨子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
法家 韩非 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百家争鸣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