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学设计+学案(2份打包)2024届七年级地理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推荐】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学设计+学案(2份打包)2024届七年级地理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24 05:39:35

文档简介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 聚落
1 .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 .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 引导学生说出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聚落的形态、聚落内民居的建筑风格与自 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资料, 引导学生认识保护世界聚落文化遗产的意义, 树立尊重自然规律, 人地协调 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准备
家乡特色民居景观照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聚落”两个字的金文大篆字样, 提问学生:你知道下面两个金文大篆字读什么吗? 你能解释古代这两个字的含义吗?结合学生的回答, 引导学生总结“聚”指众人集合、集中; “落”指停留或居住在水草丰茂的地方。聚落就是人们聚居的场所,从而引入新课。
新知探究
一、聚落与环境
1.聚落的分类
【教师活动】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 有些人住在乡村, 有些人住在城市。出 示两组景观图,引导学生分别说出其所代表的聚落类型。引导学生总结:聚落的两种基本类 型,分别是乡村和城市;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城市聚落一般是由乡村聚落发展演
化而来的。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乡村和城市景观图,总结聚落的两种基本类型。 【承转】乡村和城市景观有哪些差异?
2.聚落的差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读教材第 81 页图 4.11 “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从房屋密集 度、高度, 道路修建情况, 商店、学校、医院的数量, 有无农田、果园、池塘等方面来比较 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学生活动】读教材第 81 页图 4.11 “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比较乡村和城市的景 观差异。
【教师活动】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学生活动】填表对比分析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承转】乡村和城市在外观上有很大差异。除上述分析之外, 还有范围的大小、道路的 疏密、人口数量的多少、汽车流量的大小等差异。导致乡村和城市在外观上具有很大差异的 原因是什么呢?(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乡村和城市的劳动生产方式有什么特点呢?
3.不同聚落的劳动生产方式
【教师活动】乡村一般规模较小, 主要有农村、牧村、渔村等不同类型。居住在乡村的 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出示“乡村生活”照片,引导学生分析:乡村 中农村居民多从事种植业, 牧村中居民多从事畜牧业, 林场中居民多从事林业, 渔村中居民 多从事渔业等。引导学生归纳乡村居民主要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乡村生活”照片, 分析不同类型的乡村居民主要从事的 生产活动类型,归纳乡村居民主要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
【教师活动】城市规模较大, 按照规模大小的不同可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 小城市。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出示三幅图片, 引导学生归纳 其共同点,尝试给出示的图片命名。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图片,总结归纳: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生产。
【教师活动】出示“购物” “旅游” “在外就餐” “听音乐会”景观照片, 引导学生分 析城市居民从事这些活动属于商业、服务业。引导学生总结: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 业、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购物” “旅游” “在外就餐” “听音乐会”图片, 分析 这些活动所属的类型,总结:城市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
【教师活动】结合所学聚落的差异和不同聚落的劳动生产方式的内容, 指导学生完成学 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一。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一。
【承转】提问学生:学校所在地所属的聚落属于城市还是乡村?引导学生说出我们的家 乡选址在这里的原因,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入“聚落与环境”的内容。
4.聚落与环境
(1)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师活动】出示几组景观照片, 引导学生从地形、河流、土壤等方面选择适宜聚落形 成和发展的景观图,并说出理由。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几组景观照片,选择其中适宜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景观图, 并说出选择理由。
【教师活动】出示三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引导学生说出三地的气候特点, 比较 分析哪一地区更适合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三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统计图, 选择适合聚落形成和 发展的地区及其理由。
【教师活动】出示开采石油、铁矿的图片, 引导学生分析自然资源对聚落的发展也有重 要的影响,例如大庆因开采石油而兴、鞍山因开采铁矿而兴。补充:资源型城市是伴随资源 开发而兴起,并形成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开采石油、铁矿的图片, 总结自然资源也是聚落形成和发 展的重要因素。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读教材第 82 页图 4.12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示意”,总 结: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交通 便利等。
【学生活动】读教材第 82 页图 4.12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示意”,总结聚落形 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
【教师活动】出示“世界灯光影像图(2020 年) ”图,引导学生分析图中明亮处为人 口、城市密集区, 图中北美洲东南部、欧洲西部为人口、城市密集区。出示“世界局部地形 示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北美洲东南部、欧洲西部等人口、城市密集区的共同点是位于平原 地区和沿海地区,引导学生归纳: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或沿海地区。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世界灯光影像图(2020 年) ”图“世界局部地形示意”
图,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城市的分布特征。
【教师活动】出示“中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示意”图、“中国地形的分布”图, 引导学生 分析: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 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中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示意”图、“中国地形的分布”图, 分析总结世界聚落的分布特征。
【教师活动】结合所学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内容, 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中 的任务二。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二。
(2)聚落的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82 页图 4.13“团块状聚落”、第 83 页图 4.14“条 带状聚落”,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这两种形态的聚落分布地区及其聚落特征。
【学生活动】读教材第 82 页图 4.13“团块状聚落”、第 83 页图 4.14“条带状聚落”, 对比分析不同形态的聚落分布地区及其聚落特征。
(3)聚落内民居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师活动】出示 6 幅民居图片, 引导学生说出民居名称, 从而对这些典型民居有初步 的印象。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所出示的典型民居照片, 初步了解这些典型民居名称及其所在地 区。
【教师活动】出示西亚、东南亚、北极地区、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等地区的典型民居 及其所在地气候等材料, 引导学生描述这些区域的民居建筑特点, 分析这些区域的民居特色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材料, 描述这些地区的典型建筑特点, 并分析其民居特色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师活动】结合所学的聚落内民居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内容, 指导学生完成 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三。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三。
【承转】聚落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 其房屋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无不 深深打上自然环境的烙印,形成了独特的聚落文化。
二、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1.保护聚落的意义和必要性
【教师活动】读教材第 84 页第 1—2 自然段,引导学生说出保护聚落的意义和必要性。 【学生活动】读教材第 84 页第 1—2 自然段,说出保护聚落的意义和必要性。
【承转】各具特色的聚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保护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势在必行, 那 么应该如何保护呢?
2.保护聚落的措施
【教师活动】读教材第 85 页第 3 自然段,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出保护聚落的措 施。并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保护传统聚落,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学生活动】读教材第 85 页第 3 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总结保护聚落的措施。
【承转】目前, 世界上有许多聚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说出几个列入《世界遗产 名录》的聚落名称。
3.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
【教师活动】结合图示, 引导学生了解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 意大利的威尼斯城, 我国 山西省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澳门历史城区(大三巴牌 坊)、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福建永定土楼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图片,了解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 【教师活动】结合所学聚落与文化内容,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四。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四。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一、聚落与环境
1.聚落分类:乡村和城市,景观差异大
2.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交 通便利等
3 .聚落的分布: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高山、 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4.聚落的形态:平坦开阔的平原聚落呈团块状;聚落沿河流、山麓、谷地呈条带状
5 .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相适应;建筑结构与当地气候相适应。 如西亚民居——墙厚、窗小——炎热干燥、多风沙;东南亚的民居——双层(高脚)木楼或 竹楼——高温、潮湿
二、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1.保护聚落的意义
2.保护聚落的措施
3.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
教学反思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 聚落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课前学习任务
1 .调查家乡的形成史。
2 .查找家乡的民居特色及其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堂学习任务
【任务一】城市和乡村在规模大小、人口分布、交通特点、建筑和居住条件、生产活动
等方面有何不同?
聚落类型 乡 村 城 市
规模大小
人口分布
交通特点
建筑和居住条件
生产活动
【任务二】
1 .读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示意图,说一说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所具有的共同点, 并分析这些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A 、B 、C 为什么能形成聚落?A 、B 、C 三个乡村聚落中,哪个更有可能演变为城市?
为什么?
【任务三】
1 .比较下列民居的建筑特点及其反映的自然环境特征。
民居 建筑特点 自然环境特征
西亚传统的民居
东南亚的民居
北极地区的冰屋
黄土高原的窑洞
西北地区的蒙古包
2 .分析浙江绍兴的砖瓦斜顶屋、北京四合院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任务四】教材第 85—86 页活动
(1) 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主要特色?你怎样理解世界遗产委员会对 丽江的评语?
(2)丽江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3)如果你去丽江旅游,作为一名旅游者,你能为保护丽江古城做些什么呢?
本课小结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列出关键词或画出思维导图。
课后任务
1.你的家乡属于哪种聚落类型?其景观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令人夸赞的地方?
2 .查阅资料,说说你能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