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42张PPT)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42张PPT)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4 08:5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
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九单元
第九单元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跨过鸭绿江照片

重要名词
共同纲领、土地改革、银元之战、米棉之战、抗美援朝、日内瓦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一五计划

课程标准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本课
重点
本单元时间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1 筹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召开: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
(2)内容:
①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确定了首都、国旗、纪年、代国歌等。
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时代表们陆续进入中南海新华门
◎国旗和国徽征集稿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1 筹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召开: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
(2)内容:
③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
它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共同纲领》
◎《人民日报》1949年10月1日
《共同纲领》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为什么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未完成民主革命遗留问题,还需要团结资产阶级。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中共和民主党派是“共参国政、长期合作”(政协代行人大职能)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1 筹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课堂探究】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民主党派、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和特邀代表662人……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代表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政权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
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3
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等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2 成立
(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赵建成《开国大典》(局部)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3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篇章,根本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光明日报(2019年5月29日)》
材料二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③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推动形成新的世界均势。
给予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以沉重打击,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极大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对世界的意义
人民政权的巩固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1 巩固人民政权的背景

土地改革
解放农民

稳定物价
恢复经济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肃清残敌
剿匪反霸

重整外交
独立自主
一个政党掌握政权后,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巩固和延续政权,理所当然要探索执政的规律。
——张荣臣《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
①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②必须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巨大困难。
③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安全危害。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的活动十分猖獗,国民党逃离大陆时留下了200多万溃散武装(政治土匪),60多万反动党团骨干分子,60多万特务分子……他们造谣、破坏、暗杀,甚至公然组织反革命暴乱。1950年春至秋的半年内,全国有革命干部、积极分子等4万余人被杀害……美蒋间谍分子甚至准备在北京庆祝中国成立一周年时炮轰天安门。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当时,大陆残留的国民党军事力量,主要是盘踞在中南、西南的白崇禧、余汉谋和胡宗南三个集团……于1949年9月开始了向中南、西南的大进军……从1949年9月中旬至1950年6月,人民解放军共歼敌13万 人……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全部中国大陆。原计划解放台湾的任务,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而停止执行……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2 肃清残敌
追歼残敌
镇反剿匪
◎人民群众夹道欢迎剿匪部队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3 农村-土地改革
(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尚有约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状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的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和其他人,却总共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土改运动中解放区农民打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标语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3 农村-土地改革
(2)过程:
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②到1952年底,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影响:
①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
②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4 城市-稳定物价
(1)原因:
材料一 1949年国民党逃跑时劫走的金银 材料二 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材料三 在当时,民族资产阶级……自以为身价很高,看不起共产党。认为共产党是“土包子”,没有开过工厂,没有做过大买卖,无法把国民党遗留下来的烂摊子收拾好。如果给共产党打分数,那么军事打100分,政治80分,经济0分。同时,他们又看到新成立的人民政府控制市场的能力还有限,于是,就在市场上放肆地兴风作浪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接连掀起了四次物价上涨大风潮 。 ——翟昌民《回首建国初》
品种 数量
黄金 277万两
白银 1520万元
美钞 1537万元
项目 全国总产量 平均每人占有量
国民收入 358亿元 66元
粮食 1.1亿吨 209公斤
钢 15万吨 0.29公斤
①国家财政困难。
②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导致物价上涨,市场混乱。
抢购物资,囤积居奇
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4 城市-稳定物价
(2)措施:
①与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②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3)结果:
①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②到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民众发起拒用银元游行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5 抗美援朝
(1)背景:
①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②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
◎朝鲜半岛及“三八线”地图
◎美军在仁川港登录
◎美军将战火烧到鸭绿江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5 抗美援朝
(1)背景:
③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
◎美军第七舰队闯入台湾海峡
大家都明白,如果不是美国军队占领我国的台湾、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打到了我国的东北边疆,中国人民是不会和美国军队作战的。但是既然美国侵略者已经向我们进攻了,我们就不能不举起反侵略的旗帜,这是完全必要和完全正义的。 ——《毛泽东文集》
◎油画《决策出击》 作者:高泉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5 抗美援朝
美国把严格控制对苏东贸易的措施用于中国,大搞对华禁运。
借台湾问题离间中苏,美国国内掀起新一轮反共高潮。
美国武装介入朝鲜战争,不仅使战争发生了质变,由内战转变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而且美军入侵中国台湾,轰炸中国东北边城和村庄。
美国对中国采取的措施
中国当时面临的局面
国民经济刚开始恢复,建设任务相当繁重。
台湾、西藏等地还未解放,祖国统一尚待完成
匪患严重,境内潜伏的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为“迎接国军反攻大陆”大肆进行破坏活动
美国等西方国家与台湾当局联合对我进行经济封锁、政治打压和军事威胁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5 抗美援朝
(2)过程:
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党中央决定入朝作战,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美国被迫同意进行谈判。
志愿军入朝后,国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战争。
经过边谈边打,反复较量,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5 抗美援朝
(3)影响:
①保卫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为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赢得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
②沉重打击美国侵略势力,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③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杨根思
◎黄继光
◎邱少云
◎冰血长津湖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5 抗美援朝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

开创独立自主
的和平外交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3.2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针
课堂探究:阅读教材P158-160,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2
1
1
3
4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3.1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针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包括“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同时,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外交政策 内容 意义
“一边倒” 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不等于放弃独立自主原则) 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3.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1953年12月,中印谈判时,周恩来首次提出。
(2)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同两国确认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3)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中国外交的成熟。
◎周恩来
01
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04
④平等互利
02
②互不侵犯
03
③互不干涉内政
05
⑤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3.3 参加日内瓦会议
(1)时间:1954年4月
(2)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3)结果:因美国的阻挠,会议并未解决朝鲜问题 。由于中国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4)作用:显示了新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3.4 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1)时间:1955年4月,印尼万隆举行
(2)特点: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3)结果: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4)影响: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3.4 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3.5 其他外交成就
同 异
遭遇 曾遭受殖民主义国家的侵略,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存在差异
任务 发展本国经济、维护民族独立 愿望 加强团结合作、保卫和平 “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合作 1954年9月至1956年,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代办及外交关系。
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的建立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新中国做了哪些努力?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4.1 经济领域
(1)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①提出: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而提出。
②内容: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1949-1956年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4.1 经济领域
(2)工业化——一五计划(1953-1957)
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建设成就图
◎一五计划时期的鞍山钢铁厂和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4.1 经济领域
(3)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
①概况:1956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员证
◎天津盛锡福帽场实行公私合营
三大改造的性质和方法 项目 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改造前性质 个体所有制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法 合作社 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改造后性质 集体所有制 国营经济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4.1 经济领域
材料一:下面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
(1)材料一反映出1950-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材料二: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1953-1957年),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变化: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 意义:标志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
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巩固国防的需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东北靠近苏联,便于接受援助。
(2)据材料二,归纳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特点。分析说明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4.2 政治领域: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
(2)内容:
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②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
【思考】宪法的颁布具有怎样的意义?
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4.2 政治领域
◎五大省级自治区示意图
(2)内容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方针:1956年党的八大,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长期
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82年党的十二大,将其在
此基础上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
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会场及部分代表合影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4.3 思想领域——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中共成立至
国民革命
萌芽时期
国共十年对峙
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
形成与成熟时期
解放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后
发展时期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本课思维导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