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丐
壹
重要名词
内阁、票拟批红、司礼监、郑和下西洋、乌思藏、奴儿干都司、土木之变、
隆庆开关
贰
课程标准
(1)了解明代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了解明代封建专制的发展。
本课
重点
姓名:朱元璋
(别名:朱重八)
籍贯:濠州钟离
(今安徽凤阳)
家庭出身:贫农
前半生:放牛,出家,乞讨,起义
“传奇皇帝”
材料1: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大明之“术”
思考1:朱元璋认为怎样做才能提升到最强王者的段位呢?
废丞相
材料2: (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
思考2:明太祖为何要废丞相?
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横擅权
君相矛盾由来已久
秦
建立
汉至宋
一君多相
明
一君无相
中书省
皇 帝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丞相
朱元璋废丞相给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为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改变迈出了第一步。 ——毛佩琦
大明之“术”
元
一君一相
“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记三千二百九十一事”。
——《春明梦余录》
思考3:废除丞相制度后有何弊端?
政务多,效率低,易决策失误。
明成祖朱棣
“票拟”: 替皇帝浏览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批红”: 皇帝在此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
明成祖选拔文官到 值班,形成一个常
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
大明之“术”
明太祖朱元璋
思考4:内阁与皇帝是怎样的关系?
内阁在制度上不具有丞相合法地位,并非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钱穆
明中后期,由于皇帝怠政,批红权逐渐交由司礼监太监代理。除此之外,司礼监太监还控制东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监察臣民言行,权力日渐加重。
锦衣卫印
大明之“术”
随堂演练
日月重光之河山再造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D
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正常情况下,一切内外奏章由文书房登录后交司礼监由掌印太监转呈皇帝。皇帝阅后再逆行送内阁票拟。票拟之后,再返行文书房、司礼监,再经掌印太监之手呈皇帝审定。果系妥当,则令秉笔太监照内阁票拟批行,否则,再下内阁重拟。”
—《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离》
大明之“术”
角色扮演: 请将 “第7次人口普查” 的奏章递交给皇帝审批
随堂演练
日月重光之河山再造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A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大明之“术”
大明之“术”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 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大明之“惑”
自主学习: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时间】
【目的】
【经过】
【影响】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15世纪前期
七下西洋,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达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南洋各地的联系,很多国家都在和他的接触之后派使者来中国贸易。郑和下西洋也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在他的影响下,中国人到南洋去的也日益增多。郑和的历史功绩是不能磨灭的。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加强了中国与南洋的联系;
宣扬了明朝的声威;
扩大了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促进贸易发展;
带来了财政负担。
航海家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 到达美洲 到达印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次数 7次 4次 1次
人数 27800人 1000~1500人 160人
船数 大号宝船63艘 (共计百余艘) 17艘 4艘
(一说3艘)
船只 大小 长151.8米 宽61.6米 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 120吨、100吨、50吨
范围更广
时间较早
次数较多
人数较多
船只较多
规模较大
思考1:与新航路开辟相比,郑和下西洋体现了哪些特点?
大明之“惑”
西方一哥伦布之后,无数继起之哥伦布;
中国一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梁启超
大明之“惑”
小组探究:为什么中国在“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试从目的,国家经济政策,沿海形势等方面阐述)
农耕经济的封闭保守
远航没有与贸易有效结合
财政负担加重
大明之“大”
女真族
藏族
蒙古族
根据明朝疆域图,看一看明朝疆域面临的威胁
倭寇
日本海盗+中国海商(主)
思考1:分析明朝倭寇猖獗的原因
海禁政策断绝了沿海渔民和从事外贸商人的生计,导致他们与倭寇相勾结,加剧了倭患。
大明之“大”
倭 寇
由于合法的海外贸易遭到禁止,不得不从事海上走私贸易,这样一些中国商人是后期倭寇的主体。
——(日本)山根幸夫《明帝国与日本》
“骚扰中国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
大明之“大”
倭寇的心声: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
——《虔台倭纂》
抗倭名将
戚继光
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戚家军”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取消海禁政策,倭患烟消云散。
思考2:如何解决倭患?
政府的行为:
大明之“大”
思考3:从明朝平定倭寇的过程中,你有怎样的启示?
武力抗倭
开通海禁
倭患愈加严重
倭患烟消云散
要“疏”, 不要“堵”
互联互通 开放包容
根据教材第三目,梳理明朝边疆治理的具体措施,并填写下列表格
地区 少数民族 措施
西北 蒙古族
西南 藏族
东北 女真族
修筑长城,订立和议,册封,互市贸易
封授,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任用藏族人士管理
设立奴儿干都司,封授女真部落首领官号
思考4: 比较明朝的边疆治理措施,分析哪些做法是类似的?
尊重少数民族,让少数民族人自己管理
大明之“大”
明朝在处理疆域问题上的成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两个多世纪以来,它在一片拥有众多人口的辽阔次大陆上维持了高度的和平。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大明之“大”
肆
“(宦官)虽间有贤者…然利一而害百也。”
——《明史》
大明之“忧”
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
宦官专权,政治黑暗
天灾——阶级矛盾
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台湾岛南部和北部,后西班牙退出
16世纪中,葡萄牙取得在濠镜澳(澳门)的租住权
沿海——西方侵扰
大明之“忧”
1616年
努尔哈赤建金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亡
清朝摄政王多尔衮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明清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