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分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分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4 07:50:48

文档简介

民勤县23-24 学年高一分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9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 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在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 的攻关方向时,并不知道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但没有成功。这 无疑是一道世界难题。 况且, 他还得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权 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 他根据自己的实践, 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 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 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 《遗传学原理》中,由此有人嘲笑“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 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 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 他知道,自己直接观察到的 一 些事实表明水稻具有杂种优势,“无优势论”是没有试验依据的推论,这一推论与自交系的 杂交优势现象相矛盾,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 观念挑战,从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
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 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如果用人工 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蕊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 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甚至有著名学者断 言这“不可能”。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 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 无法应用于生产。 在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很长时间之后, 袁隆平 才从国外资料中了解到,早在 1926 年,美国的琼斯就发现了水稻杂种优势现象。 最早开展 这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时为 20 世纪 50 年代。此外美国、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也 相继开始了这项研究。 尽管实验手段先进, 但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 无法在生产中得 到应用。
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项研 究,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 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 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更重要的
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有党的正确领导,任何困难都 可以组织力量克服。 直到今天, 袁隆平都对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在全国 13 个省区的 18 个科 研单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
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
1964 年 7 月 5 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 雄性不育株。 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 14 天了。
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 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 他马上把 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 , 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 了。
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的不孕性》发表 , 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 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 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节选自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材料二:
种子达人
2000 年,钟扬辞去武汉植物研究所的工作来到复旦大学。
那年 5 月钟扬报到时,学校还没有过渡房,临时给他找了一套系里别的老师提供的毛坯 房。他毫无怨言地接受了这个连煤气 、热水器都没有的房子,洗着冷水澡住了半年。
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 为了自己的“ 种子事业 ”, 他的足迹延伸到了气候恶劣、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
从他到复旦大学的第二年起, 钟扬就开始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2009 年, 钟扬正式成为 中组部援藏干部。 据统计,在这十几年间,他和同伴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 4000 万颗种子, 占到西藏高等植物的 1/5。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钟扬为什么要收集种子?
“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 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 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 面积 1/7 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 1/3 。 有些地方甚至百年来无人涉足 ,植物资源被严重低 估 ”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 。
他扎根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 宝库 ”。
对钟扬来说,采种子是一件乐事。 “作为一个植物学家,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如 果发现它开花并且结了种子, 我会用手抓一把, 一摊开里面一般有 200 颗。 我最讨厌的植物 是什么呢?椰子。 那么大一颗, 8000 颗的样本, 我们需要两台卡车把它们拉回来。”钟扬调 侃道。
然而, 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 而钟扬却背 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 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
钟扬在西藏大学理学院的一位同事说: “ 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 ”
“ 那次, 我们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们从海拔 5200 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 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 有生命危险。 ”这位同事回忆。
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他却说: “ 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 找。你们能爬, 我也能爬。 ”最终, 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 6000 多米的珠峰北坡, 采集到了被 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 高点。
如今,这些种子静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里,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 按钟扬的话说, 也许那个时候, 胖胖的钟教授已经不在了, 但是他期待着它们可以派上用场。
(节选自叶雨婷《“ 探界者 ”钟扬》)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袁隆平不仅发现了研究所需的天然雄性不育稻, 而且用理论阐述培育雄性 不育稻的
可行性,进而展望培育优质杂交水稻的前景,水稻杂种优势的研究前无古人。
B.袁隆平认为中国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优越的社 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跨地区跨部门的密切协作,进行科技攻关。
C.辞去武汉的工作来到复旦大学,钟扬住的是临时的毛坯房,但是他毫无怨言,对种子一点 也不将就,这也产生了一种反差。
D.经过数年的寻找, 钟扬带着学生最终在海拔 6000 多米的珠峰北坡寻获“ 鼠曲雪兔子 ”,也 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材料一中的画线句通过细节描写,充分表现袁隆平寻找新品种的艰辛,表现他不畏任 何艰难困苦,矢志不渝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
B.材料二标题中的“种子 ”一语双关,既指钟扬收集的种子和培养的学生, 又指钟扬自 己。他就像一颗种子,在西藏生根、开花、结果。
C.材料一反映了袁隆平进行水稻实验的艰辛和付出, 但我们也充分感受到袁隆平对杂交 水稻研究不断取得成功的信心和自豪感。
D.材料二多次引用钟扬说过的话, 表现了钟扬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塑造了钟扬的形象, 使文章更加真实、准确、可信。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3 分) 。
A.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两位科学家的原话,体现了人物的真实性。
B.两则材料都在矛盾冲突中体现两位科学家的品质。
C.两则材料都围绕主题,选取典型事例。
D.两则材料都以人物的行动为新闻,体现人物鲜明个性。
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述两位科学家分别具备怎样的可贵品质。 (6 分)
5.请分析两则材料分别是如何表现人物的。 (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 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钓鱼的医生
汪曾祺
⑴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⑵你大概没有见过这样钓鱼的。
⑶他搬了一把小竹椅,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 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 还有一瓶酒。他的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 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三四寸长的鲫鱼。刮刮鳞洗净了,就手放到锅里。不大一会,鱼就 熟了。他就一边吃鱼, 一边喝酒, 一边甩钩再钓。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 水鲜 ”。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 “爸——! ”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 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⑷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 他是阴历九月生的, 大名里还带一个菊字。古人的一句“ 人 淡如菊 ” ,造就了一个好名字。
⑸王淡人的家很好认。大门总是开着的,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匾上写的是“ 功同良 相 ”、“ 济世救人 ”、“仁心仁术 ”、“ 术绍岐黄 ”、 “ 杏林春暖 ”、“妙手回春 ”、…… 医生家的匾都是这一套。匾都有年头了,只有一块很新,是去年才送的。这块匾与医术关系 不大,匾上写的是“ 急公好义 ” ,字是颜体。
⑹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 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 这地方不吃瓢菜,也没有人种。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从外 地找了种子, 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的。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作的对子: “ 一庭春 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他很喜欢这副对子。
⑺他这个医生是“ 男妇内外大小方脉 ” ,什么病都看。外科用的药,大都是“散 ”—— 药面子。 “神仙难识丸散 ” 虽然每一家药铺都挂着一块小匾“ 修合存心 ” ,但是王淡人还是 不相信。外科散药里有许多贵重药:麝香、珍珠、冰片 ……哪家的药铺能用足?因此,他自 己炮制。他的老婆、儿女,都是他的助手,经常看到他们抱着一个乳钵,握着乳锤, 一圈 一 圈慢慢地磨研。
⑻城里外科医生不多, —— 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对外科医生都不大看得起,因此,王淡 人看外科的时间比较多。 一年也看不了几起痈疽重症,多半是生疮长疖子。这些小病症,是 不好意思多收钱的,而且本地规矩,熟人看病,都得要等“ 三节算账 ”,—— 端午、中秋、 过年。忘倒不会忘的,多少可就“ 各凭良心 ” 了。有的送来一些华而不实的礼物:扇子、月 饼、莲蓬、天竺果子、腊梅花。乡下来人看病, 一般倒是当时付酬,但常常不是现钞,或是 二十个鸡蛋、或一升芝麻、或半布袋鹌鹑!遇有实在困难,王淡人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 白送了。
⑼有人说:王淡人很傻。
⑽去年、今年,他就办了两件傻事。
⑾去年闹大水。连天暴雨, 一夜西风,运河决了口,浊黄色的洪水倒灌下来,大街上成 了大河。大河里流着箱子、柜子、死牛、死人。大水十多天未退,有很多人困在房顶、树顶 和高岗子上挨饿;还有许多人生病;上吐下泻,痢疾伤寒。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结实的长竹篙 拄着,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奔波,为人治病。在水特深的地方,就横执着这根竹篙,泅水过 去。他听说泰山庙北边有一个被大水围着的孤村子,但是那里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 不能容舟, 过不去! 他和四个水性极好的水手商量, 弄了一只船, 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铁链, 每一根又分在一个水手的腰里, 这样, 即使是船翻了, 他们之中也可能有一个人把他救起来。 船开了,看着的人的眼睛里都蒙了一层眼泪。这真是玩儿命的事!
⑿水退之后,那个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 急公好义 ”。
⒀另一件傻事是给汪炳治“ 搭背 ”。汪炳是和他小时候一块掏蛐蛐的朋友。这人原先很 阔,后来吃喝嫖赌抽大烟,把家业败得精光,最后只好在几家亲戚家寄食。就这样,他还抽 鸦片!他一天夜里觉得背上疼痛,浑身发烧,早上歪歪倒倒地来找王淡人。
⒁王淡人一看,这是个“ 搭背 ”。说: “ 你不用走了! ”
⒂王淡人把汪炳留在家里住,管吃、管喝,还管他抽鸦片, —— 他把王淡人留着配药的 一块云土抽去了一半。王淡人祖上传下来的麝香、冰片也为他用去了三分之一。 一个多月以 后,汪炳的搭背收口生肌,好了。
⒃有人问王淡人: “ 你干吗为他治病? ”王淡人倒对这话有点不解, 说:“ 我不给他治, 他会死的呀。 ”
⒄王淡人的老婆是很贤惠的, 但是她忍不住要问问淡人: “ 你给汪炳用掉的麝香、冰片, 值多少钱? ”王淡人笑一笑,说: “ 没有多少钱。 —— 我还有。 ”
⒅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做傻事,每天钓鱼。 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文中描写王淡人医室时特意介绍挂着的那副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旨在表现医室的环境、陈设,同时表现王淡人淡泊名利、闲适恬淡的高雅情趣。
B. “不一会, 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虽是很不起眼的一句自然环境描 写,但却非常富于深意,从中可以看出王淡人追求恬淡闲适生活的性格特点。
C. 作者觉得王淡人确实很傻。他给人看病, 不好意思多收钱; 遇到穷困的病人, 不但不收诊 费,连药钱也白搭进去,弄得生活拮据。夫妇二人,十多年没添置过衣裳。
D. 在王淡人看来,病人就是病人,不管他的品行如何,只要自己遇到,就断然没有袖手旁 观之理。为此,王淡人虽不耻于汪炳恶劣的品行,但仍愿意花大代价给他治病。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第 3 段详写王淡人钓鱼工具、钓鱼方式的独特之处, 主要是为了表现他钓鱼技术的高 超。
B.小说第 5 段中提到“急公好义”这块匾的独特,第 12 段中交代了这块匾的来历,这是一 组伏笔和照应,体现了作者构思的严密。
C.小说第 8 段中写有些找王淡人看病的人不付现钱且送来的东西“华而不实”,暗含作者对 这些人爱占小便宜的人性弱点的讽刺。
D.小说中写王淡人给汪炳治“搭背”,不但不收钱还供他吃住, 是因为汪炳是他儿时的玩伴, 这一情节体现了王淡人念旧情、重情义的品质。
8.主人公王淡人是一个医生,但文章开头却写钓鱼,有何作用? (6 分)
9.汪曾祺的小说中往往会有一些看似与主要内容关系不大的“闲笔”,但这些“闲笔”其实 是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的。请分别结合文中两处划线的地方加以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4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 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 土下饮黄泉用 心 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0.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一项是( )(3 分)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须臾,表时间的词语,表示一段很短的时间,片刻之间。形容时间短的词语还有顷之、俄 而、未几、少时等。
B.舆,象形字,车的周围有四只手,指合力造车的样子,原指造车的工匠,后多指车厢,即 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后又泛指车。
C.江河,在古代既指一般的河流,也指长江和黄河。文中指一般的河流。
D.跬步, 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跬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 数量极少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文章有三处提到了“君子”,而其意义各不相同。按照顺序,它们分别指“有学问的人 ” “品格高尚的人”和“统治者”。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 ”传统,他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 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 ”、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 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通过连续的设喻和变换的手法,文章形成了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了铿锵起伏的 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登百丈峰(其一)
高适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
汉垒青冥间, 胡天白如扫。
忆昔霍将军, 连年此征讨。
匈奴终不灭, 寒山徒草草①。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注】①草草:骚扰不安的样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人遥望汉兵与匈奴多次争夺的燕支道,不为游览,而是想要观察边疆关隘的形势。
B. “汉垒”“胡天”两相对照,既展现了西北边境空旷、苍茫的景象,又营造了边境紧张的氛 围。
C. “忆昔”两句承接上文并转入虚写,遥想拥有赫赫功勋的霍去病也曾在此征战匈奴。
D.征讨并未让边境安宁,如今只见鸿雁高飞,反映了作者对边疆守御的深刻思考以及建功立业 的渴望。
15.结合诗歌,赏析七、八句中的“终”“徒”二字。 (6 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 10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 分)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 , ”两句以开阔
的视野描写大漠雪野和长空阴云,雄浑壮阔,落笔奇诡。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被子的两句是“ , ”。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 , ”两句描写琅琊山朝 暮明暗变化的景象。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描写了骇浪 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5)在《登高》中,杜甫远眺秋景,触景生情,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秋色和长江气势的 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3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 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 19 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闯红灯的人现实中 , 一些人更是把闯红灯当成了 , 想闯就闯。但是 宁波市这位闯红灯者,却为自己的任性行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 一旦因为 闯红灯发生交通事故,如果是行人或非机动车撞上了机动车,那么行人和非机动车就处于弱势
地位,会受到交警或法律更多的照顾。同样的道理,如果是行人撞上了非机动车,那么行人是弱势, 在随后的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也会得到或多或少的照顾。而随着宁波市这起行人闯红灯结果 导致骑电动车者死亡的案件 ,我们固有的认识可能要被打破, “老黄历”也要改改 了。
按照当地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谢某因为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致一人死亡的重大 交通事故, 并在交通肇事后逃逸, 其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 这也就意味着, 法院在审理判决过程 中,( ),而只是基于基本的事实,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作出客观公正的判决。
法律并非不讲人情,但是在事实面前,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 而不是因为对方走路、骑车, 还是开车, 就被“法外开恩”,这是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 同时也是维护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应有之 义。这样的案例,也是对我们所有人的一种警醒,那就是在交通活动中,遵守法规与文明, 而不是 自恃“弱者”就 , 这才是保护自己,也保障他人合法权益的正道。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屡见不鲜 习以为常 尘埃落定 无法无天
B.见怪不怪 习以为常 盖棺定论 无法无天
C.屡见不鲜 家常便饭 尘埃落定 恣意妄为
D.见怪不怪 家常便饭 盖棺定论 恣意妄为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并非没有考虑谁是“弱势群体”,谁是骑车的,谁又是行人
B.没有考虑谁是行人,谁是骑车的,谁又是“弱势群体 ”
C.行人和骑车的,法院并非没有考虑究竟谁是“弱势群体 ”
D.没有考虑谁是骑车的,谁是行人,谁又是“弱势群体 ”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改正。(4 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 13 分)
20.为下面语段的横线处选填语句,最得体的一项是( )(3 分)
获悉杨明同学通过选拔,将代表绵阳市参加全省中小学生“庆祝建党 100 周年”演讲比 赛。校长发去信息:“我代表学校向你表示祝贺!望再接再厉,争创辉煌!
杨明同学回复:
A. “谢谢校长鼓励!‘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我定加倍努力,不辜负学校的期望! ” B. “谢谢校长鼓励!我定加倍努力,不辜负学校的期望,争取‘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C. “谢谢校长鼓励!我定加倍努力,不辜负学校的期望,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D. “谢谢校长鼓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定加倍努力,不辜负学校的期望!”
21.古往今来, 家乡一直是文人骚客们谈论的亘古不变的话题。 请你以“美丽民勤”为题, 写 一篇介绍民勤的短文,为家乡代言,宣传家乡,让更多的人了解民勤。
要求:不少于 200 字。 ( 10 分)语文卷答案
1.A [解析]由材料一第4 段“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也相继开始了这项研究”可知,水稻杂种优势的研究并不是前无古人。
2.B[解析]材料二主要写了钟扬冒着生命的危险收集种子,这里的表述过于拔高。
3.B[解析]根据材料一人物通讯中“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可知,材料在矛盾冲突中体现了袁隆平勇敢、坚持的精神品质。而材料二没有在矛盾冲突中体现钟扬的精神品质。
4.袁隆平,热爱科研事业;勤于实践,敢于探索;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钟扬: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追求物质享受;热爱科研事业,不畏艰难,勇于奉献
5.材料一中,作者精心选取袁隆平的典型事例,通过对事例的叙述、议论,重视引证,突出对比,向读者展现了袁隆平的优秀品质。如选文提到美国著名遗传学家的经典著作和有人对袁隆平的嘲笑,从权威和舆论两个角度写出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要超越物质障碍之外的社会障碍 ,从而衬托出袁隆平挑战权威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
材料二中,作者在刻画钟扬时运用了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1)正面刻画:①引用人物语言。文段直接引用钟扬的话,或是钟扬与别人的对话,抑或是钟扬的演讲内容。②描述人物行为、事迹。如不挑剔住房,远赴西藏采集种子等。(2)侧面刻画:①通过他人之口讲述钟扬的事迹。②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如写钟扬不在意生活品质与致力于种子收集的对比,藏族同事对其“大胆”的评价等。
C 。C项,曲解文意。“作者觉得王淡人确实很傻”不符合作者对王医生的态度,作者对王淡人是赞美的。
B
①照应标题,开门见山地写出这个医生的特殊爱好。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主人公虽然是医生却喜爱钓鱼且钓得与众不同。③突出人物形象,写出了他恬静得内心、清雅的生活,随和淡泊不追名逐利的品德。(每点2分)
⑴第一处划线的地方交代王淡人名字的来历,并提到古人“人淡如菊”的名句,看似闲笔,其实可以暗示王淡人淡泊名利的性格特征。⑵第二处划线的地方写王淡人专门从外地找来瓢菜种子来和扁豆配对,以应郑板桥对联的意境,看似闲笔,其实可以体现王淡人情趣高雅的性格特征。
(一点3分,其中分析1分,性格概括2分。)
A; 11.C; 12.A;
13. (1)君子的天性(跟一般人)并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蟹钳,没有蛇和黄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解析](1)“生”, 同“性”,天赋、天性;“善”,善于;假",借助,利用。
(2)“跪”,腿;“寄托”,古今异义,容身;“用”,因为。
14.D; 解析:诗人见“鸿雁”而“伤怀抱”,可见“鸿雁”并非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15“终”是“终究”之意,“徒”是“空自”、“白白地”之意,表明匈奴终究没能灭绝,寒山空自承受着纷乱的事实。“终”“徒”二字与上文的“连年”“征讨”相呼应,强化了边疆征讨与结局之间的巨大的反差,引出后文诗人内心的失落与伤感。
16(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瞑。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7.C; 18.B;
19.“按照当地法院审理认为”是句式杂糅,应该改为“按照当地法院审理”或“当地法院审理认为”;另“形成交通肇事罪”为搭配不当,应改为“构成交通肇事罪”
20.C
21.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