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爬山虎的脚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十二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通过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的写法。
3、通过语调的轻重急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激发留心周围事物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难点:爬山虎是怎么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老师先带大家欣赏一组优美的图片。请看大屏幕——认识它们么 (课件伴随音乐播放爬山虎的图片) 2、对了,这就是爬山虎。“虎”字是本课的生字,特别要注意第三笔是横钩。里面的七先写横,下面是个几。请同学们跟我一起竖空。3、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著名的作家叶圣陶,曾经专门为爬山虎的脚写了一篇文章,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课文,请齐读课题——《爬山虎的脚》。
4、叶圣陶爷爷是有名的文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对我们小朋友怎么学习语文提出了很多建议。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他说过的一句话与大家一起分享,齐读—— “用写生的办法学习写作,抓住那些真、切、深、透的东西,毫不走样地表达出来,这是最有益的练习”。5、读了叶圣陶爷爷的这句话,你认为他想告诉我们什么?6、对,叶圣陶爷爷在这句话中就是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板书“观察”)7、除了仔细观察,还要注意——生:毫不走样。8、对,写的时候要毫不走样(板书“毫不走样”)9、叶爷爷在《爬山虎的脚》这篇文章里,观察到了哪些东西,又是怎样“毫不走样”把它写出来的?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爷爷的脚步走进《爬山虎的脚》。(设计意图:本环节大约用时4分多钟,通过欣赏图片导入,绿色的图片给人以清新 的视野 ,让学生心情舒畅 的同时,也让孩子 们能够 有充足 的精神 进入课 堂而从 叶圣陶的话入手将 课题与本课的学习重点“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课堂一开始就进入“观察的世界”。)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师:课前我们同学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让老师来检查一下你的预习结果吧师:请你来读一读这些词语课件出示: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茎上 叶柄 触角 痕迹 逐渐 牢固 休想 漾起波纹
提示:(1)“空隙” 两个字都是四声,多音字。 (2)前鼻音词语“均匀”。 (3)注意“茎”读音 jing ,“漾”读 四声,“ 逐渐”读音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师:接下来,请大家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题目是《爬山虎的脚》,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直接写了爬山虎的脚呢?(课件出示问题)生:三至五自然段描写了爬山虎的脚。师:说得真清楚。那第一二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写了爬山虎长的地方和爬山虎的叶子师:是的。课文总共5个自然段,可是叶爷爷用了三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我们同学在写作文时也要学习叶爷爷这样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接下来我们就重点研究一下3,4,5自然段,看看叶爷爷是怎么将爬山虎的脚写得“毫不走样”。(设计意图:本环节大约用时5分钟。三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简单的自主预习能力和自学生字的能力,这一环节旨在进行适当的检查与反馈。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前鼻音和后鼻音的读法,反复读加强印象。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感受作者的写作方式,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三、精读赏析,细细品味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师: 听清楚老师的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问 题:叶圣陶爷爷重点观察了爬山虎的什么?生:主要观察了脚的样子。师:请你读出这个句子来。 生读:“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 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
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课件出示:师:对,关键的地方就在这里,它的样子像——生:枝状的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师:这就是爬山虎脚的样子,也可以说是它的——生:形状。(板书“形状”)师:“枝状的细丝”和“蜗牛的触角”到底相似在哪里?我们来看一看大屏幕:这就是蜗牛 的触角和爬山虎的脚,它们哪里像?请同学们自由观察,可以小声地和同桌讨论。师:你来说哪里像?师:原来爬山虎的脚就是这个样子——生:枝状的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师:让我们再读“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句除了写了脚的形状,还写了什么?生:还写了它脚长在哪里。师:脚长在了——生: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师: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这是它的生长位置。你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么清楚。(板书:生长位置)师:除了写清楚位置和形状,这一段还写了什么?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 根细丝,每根 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 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生:嫩红的颜色。师:你看,叶圣陶爷爷的确写得“毫不走样”。他写清楚了脚的位置,在——生: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师:它的形状是——生读: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师:颜色是——生:“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师:你看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都与别人不同,这就是它的——生:特点。
师:叶圣陶爷爷就是抓住了这些特点,把爬山虎的脚写得“毫不走样”。(板书:抓住特点)他是怎么观察到这些特点的?再读一读第三段,生:他是注意观察的。师:从哪个句子看出的?生:“今年,我注意了”。
师:是呀,只有很专注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秘妙。(板书“注意”)(设计意图:本环节大约用时8分钟。这一环节重点抓住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这些特点,引导学生自己找关键词,学习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方法,并且学习作者专注观察的方法。)
(二)学习第四五 自然段师:那么在四、五自然段,叶爷爷又专注观察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生:第四段重点观察了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板书“怎么爬”)
师:到底是怎么爬墙的呢?拿起笔,圈一圈爬墙的动词。(学生默读圈词)师:请你来说说?课件出示:生:触、变、巴、拉、贴(课件标注)师: 整个爬的过程就是由这五个动词构成 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动画 ,看一下爬山虎是不是就像叶爷爷描写的这样爬的呢?(观看动画)师:你看,叶爷爷就是这样抓住这五个动词,将爬山虎怎样爬的过程描写地毫不走样。师: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如果 我把“一脚一脚”改成 “一步一步”,好不好?生:不好,“一步一步”表示步子大,而“一脚一脚”是很小步。师:是啊,今天一脚,明天一脚,朝着目标不放弃,两个月,三个月,甚至半年终于爬到屋顶上去了。师:我们该怎么读这几句话?生:读慢一些,有力一些。师:请你来读。师:如果把“拉一把” 再用力一点就更好了。(老师示范读)师:无论炎炎夏日还是 狂风暴雨,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假如 你就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 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 现在弯曲 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是那根绿绿的爬山虎,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坚韧 ,读出它旺盛的生命力 。(齐读)师:通过刚才 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叶圣陶爷爷抓住了几个动词,把“爬”的动作写得非常细致。那他是怎么观察到的呢?在这一段中有一个词——生:仔细。师:看来叶圣陶爷爷不但观察得很专注,而且观察得很——生:仔细。(板书“仔细”)师:是的,难怪他能写得——生:毫不走样。师:同学们,作者不仅观察的专注、仔细,而且观察的很有耐心。你读出来了吗?
生1:我从第五自然段中“不几天”、“逐渐”读出来了生2:我从“后来”读出来了。
师:对!这些词语里都可以看出来叶圣陶爷爷观察的时间——生:很长。师:来,我们齐读第五自然段,注意重读加点字这几个词语。(设计意图:本环节大约用时5分钟。本环节通过圈动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动画 的播放让学生更加形象地感 受爬山虎的脚爬行的过程,再一次感受叶圣陶先生描写地“毫不走样”,同时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的方法。朗读指导意在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爬山虎坚韧不拔的性格。)
四、欣赏叶子升华情感
师: 触着墙的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坚韧不拔地往上爬,直到爬 满一堵墙 ,爬满一座山,爬满一座房子,这个时候它却悄悄地躲起来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青翠的绿色,这就是爬山虎的(配乐播放图片)——生:叶子。师:课文第几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叶子生:第二自然段师:它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生1:绿的那么新鲜
生2:叶尖一顺儿朝下生
3:没有重叠起来的,铺得那么均匀师:是啊,叶爷爷就是这样抓住特点,将爬山虎的叶子描写的这样美丽,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吧!(配乐朗读)(设计意图:本环节大约用时5分钟,通过欣赏图片感受叶子的美丽。朗读课文让学生 再一次抓住特点,感受叶圣陶先生描写得“毫不走样”,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受语言的魅力。配乐朗读升华学生感情。)
五、激发兴趣拓展训练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读懂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还有它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叶圣陶爷爷专注、耐心、仔细的观察,毫不走样的描写,让我们对爬山虎的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我们同学也学习《爬山虎的脚》的观察方法,观察我们身边 的一 种植 物的生 长过程, 再把你的观察结果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希望你也可以做到“毫不走样”地描写。(设计意图:总结作者写作特点以及观察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模仿写作,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