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统编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说和做》(第二课时)同步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统编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说和做》(第二课时)同步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4 12:4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第二课时
(
一、基础积累
)
1.给下列一段话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jí( )钻探,有如向地壳( )寻求宝藏。仰之弥( )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 )而不舍。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科学的健身指导不仅能帮助健身者避开运动误区,还能让健身事半功倍
B.家喻户晓的抗疫专家钟南山、李兰娟,为此次抗疫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C.施工现场,机器声振聋发聩,工人们夜以继日。短短十天,一所高规格的传染病医院就横空出世。
D.被誉为“佛中之圣、梵中之宝”的宝梵壁画笔力遒劲深厚,色彩鲜艳明丽,所绘法像103人,各具情态、栩栩如生,将天上人间融为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超凡的艺术魅力。
3.下面语段中有一句有语病,请指出是哪句并提出修改意见。
①岁末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大江南北。②这场疫情,于“九省通衢”的湖北武汉的,扩散在人流规模最大的春节假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范难度最大。③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的关键时刻,中华民族又一次面临严峻考验。
第 句,修改意见: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那些杀身成仁的志士将生命视作敝履,他们并非对于生巳感到厌倦,相反,他们倒是乐生的人。
②这是“生”的美丽之最高的体现。
③他们是为了保持“生”的美丽,维持多数人的生存,而毅然献出自己的生命的。
④这样深的爱!甚至那躯壳化为泥土,这爱也还笼罩世间,跟着太阳和明星永久闪耀。
⑤“生”的确实是美丽的,乐“生”是人的本分。
A.①③④②⑤ B.①③②④⑤ C.⑤①③④② D.⑤②①③④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对后世的传记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B.春节贴春联、拜年,清明节祭祖、禁食,重阳节挂艾草、登高,这些都是传统节日里约定俗成的活动。
C.《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洽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事。《孙权劝学》就出自《资治通鉴》。
D.三皇五帝,是传说中中国远古时代的帝王,具体说法不一致。有的说,三皇指伏羲、神农、女娲。据《史记》记载,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
二、阅读理解
)
一、阅读《说和做》(节选),完成6~9题。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6.选段开头的“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段中,作者具体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言”“行”一致的?请分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认真阅读句子,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令人肃然起敬。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常
常只说不做,或者说一套做一套,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3题。
寂寞林公
胡文彬
①五月的福州,赤日炎炎。我辗转于长街短巷,无心看它的繁华与热闹,反复打听的只是两个人的故居和纪念馆,一是林公则徐,一是林公觉民。然而,问酒店白领,茫然;问汽车司机,摇头;问商店店员,不晓;问过往行人,更是不知。于是,我像无头苍蝇似的坐着公共汽车沿主要街道搜寻。皇天不负有心人,位于澳门路16号的林则徐纪念馆终于让我化焦灼为惊喜!
②始建于1905年的林文忠公祠,现为林则徐纪念馆。红墙,木楼,江南式园林,倒也清幽。里面展出林则徐的生平业绩、字画著作。我怀着无限敬意一一瞻仰了树德堂、御碑亭及弥漫着书香气的展室,仿佛在阅读一部关于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字字力透纸背。厚厚的林则徐文集,灵动飘逸的林公手迹——“清风明月不用一线,静坐读书各得半日”,天赋才华。林则徐本可以做一个闲雅从容的艺术家,是历史的风雨、民族的灾难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③静极了的树德堂力光线幽暗,眼睛好一会才适应。我睁大眼睛仰望肃穆端坐的林公塑像,感受着他的苦痛,他的如墙如山的沉默,沉默的外表里翻卷着岁月的波光与血光,凝重与沉重。御碑亭里三石碑高耸,载着咸丰皇帝在林公身后所作的高度评价。想到他身前本是经天纬地的民族英雄,却遭遇罪臣命运;想到他以罪臣之身行忠臣之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充军的边塞之地,殚精竭虑,造福一方百姓;想到世界的进步,竟常常是以牺牲优秀者为代价,不禁悲从中来。
④大惑不解的是,与厦门鼓浪屿郑成功纪念馆观者如潮的情形相比,林则徐纪念馆却门可罗雀。寥寥无几的几个外地人匆匆浏览,其中一个中年男子刚走到拱形的门洞下,手机响了,于是对着林公的祠堂肆无忌惮地大声呵斥着。卖门票的老人睡眼蒙胧,庭院里的空气冷清得令人寒颤。显然,昔日英雄林则徐,已渐渐被许多人冷落淡忘。寂寞林公,150多年前,可是声震寰宇叱咤风云之人,一面迎着海风猎猎飘扬的大纛,以他为鉴曾验证过人性的深度、爱国的情怀与生命的壮美啊!
⑤心事重重地走出林则徐纪念馆,我到处打听林觉民的故居,终不能如愿,找不到任何标志,有人竟像看稀有动物似的从头到脚打量我。我寻找林觉民,不仅因为他是我崇拜的才女林徽因的叔叔,他的故居后来是冰心的祖屋,还因为他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一位被两广总督张鸣岐惊为天人、直呼“真奇男子也”的血性男子汉,一位有情有义的大丈夫。这位在日本攻读哲学四年、满腹经纶的福州青年,发现要拯救危如累卵的祖国,哲学是无力的,只有仗剑而起,以死报国。广州起义中他腰部中弹,力竭被捕。在刑堂上,热血男儿林觉民慷慨陈词,痛斥腐败,吁请救国救民。人生的最后一个舞台,他的表演是何等的精彩!我多想亲眼看看他24岁就义前写在一方手帕 《与妻书》真品:“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此文选入中学课本,因此,据说参观他故居的主要是学生。林公觉民的形象已淡出成人世界,独自寂寞在岁月深处。
⑥黯然间心有不甘地再询问林则徐墓、严复墓,回答没对外开放。偌大一座孔庙呢,空空如也,据说等待装修。
⑦如果只有赚钱的热闹,而没有文化的繁荣,没有拥戴崇仰民族精英的风尚,富贵气有了,世俗气有了,可雅气没了,文气没了,此乃大不幸也。
⑧但愿我的所闻所叹只是管窥一豹,杞人忧天。(选文有改动)
10.作者在第③段中说“感受着他的苦痛,他的如墙如山的沉默,沉默的外表里翻卷着岁月的波光与血光,凝重与沉重”,简要说说“凝重”“沉重”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为什么说“想到世界的进步,竟常常是以牺牲优秀者为代价”?请联系林则徐、林觉民的业绩,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怀着无限敬意一一瞻仰了树德堂、御碑亭及弥漫着书香气的展室,仿佛在阅读一部关于民族精神的教科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简要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基础积累
)参考答案
1.【答案】籍 qiào mí qiè
解析:解答这题,要注意形近字、多音字的字形和读音,如“籍”就不能写成“藉”;“壳”不能读成“ké”。
2.【答案】C(解析:C项,振聋发聩: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用在此处形容机器声不合语境。)
3.【答案】第②句,修改示例:“最大”后面添加“的公共卫生事件”。(所加宾语正确,意对即可)
解析:第②句有语病,病因为“成分残缺”,本句的主语是“疫情”,第二个分句的谓语是“成为”,第二个分句中的动词谓语“成为”缺乏宾语中心词,在最后添加宾语中心词即可。
4.【答案】C(解析:第⑤句为观点句,并强调“乐‘生’是人的本分”,应该放在开头,即可排除A、B两项;再从观点之后,运用的材料来看,第①句列举杀身成仁的志士来说明他们是乐“生”的人,接其后更合适,第③句继续分析阐述这些乐“生”的人为何能将生命视作敝履;接第①句之后;第④句中,“这样的爱”是对第③句的概括,再接其后;第②句是总结句,放最后。所以选C。)
5.【答案】B(解析:B项,挂艾草是端午节的习俗,不是重阳节习俗,故B错误。)
(
二、阅读理解
)
(一)
6.【答案】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还”“另一个方面”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将“学者的方面 ”和“革命家的方面”两个部分衔接,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解析: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并组织语言,意思对即可。
7.【答案】⑴起稿政治传单⑵群众大会演说⑶参加游行示威。
解析:通读选段,按照选段中的顺序梳理,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出主要意思即可。
8.【答案】对他形象的描写,写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精神,充满着对先生的颂扬和景仰之情。
解析:将句子置于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即具体语境来分析,答出该句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效果即可。
9.【答案】我觉得只说不做和说一套做一套都是很不好的。我们应该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没有固定答案,只要能从生活实际出发,谈出自己的感想,言之有理即可。
(二)
10.【答案】“凝重”“沉重”是因为作者受林则徐这位民族英雄精神的感染以及对他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的同情。
解析:首先找出表现作者“凝重”“沉重”的感受的相关语句,然后结合上下文辨析。
11.【答案】这句话是作者的感慨。正是有了林则徐、林觉民这些民族英雄的不懈抗争及牺牲,才唤醒了更多的人救国救民,从而推动了世界的发展。
解析:这句话是作者的议论,第③段写林则徐的不懈抗争和下文中林觉民的牺牲都是为了“救国救民”。
12.【答案】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瞻仰展厅”比作“阅读教科书”,形象地表达了树德堂、御碑亭及弥漫着书香气的展室的教育功能。
解析:该句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教科书”的功能,分析出其表达效果即可。
13.【答案】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林公等民族英雄的崇敬及其被人遗忘的呼吁人们敬仰、传承民族英雄的精神。
解析:文中对林公等民族英雄的事迹的介绍,表达了作者对林公的崇敬;周围人对“我”打听他们的事迹的异样表现,则表现了周围人遗忘了这些民族英雄,在作者看来,呼吁人们敬仰、传承民族英雄的精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