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四则
1
第一课时
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雕像(diāo) 爱慕(mù) 喇叭(lǎ) 溉汲(jí)
B.爪子(zhuǎ) 凯歌(kǎi) 粘住(zhān) 饶头(ráo)
C.庇护(bì) 虚荣(xū) 较量(liáng) 强大(qiáng)
D.崩坠(zhuì) 星宿(xiù) 中伤(zhòng) 舍然(shì)
2.选出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溉汲:打水浇田。
B.丁氏穿井得一人。 穿井:通过一口水井。
C.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亡:通“无”,没有。
D.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宋之丁氏 ②有闻而传之者 ③闻之于宋君 ④宋君令人问之与丁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选出下列句子含有通假字的一项( )
A.及其家穿井 B.求闻之若此,未若无闻也
C.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D.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5.指出下列一词多义的意思。
⑴求闻之若此,未若无闻也。( )
⑵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
6.“杞人忧天”是个成语,比喻不必要的或毫无根据的忧虑,另有一成语与该词意思相同,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
7.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⑴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学常识填空。
⑴伊索,________(国名)作家。善讲寓言讽刺权贵。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_____或______的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__________》。
⑵《吕氏春秋》又称《_______》,_________代表著作。全书二十六卷,分为_______、_____、____,共一百六十篇。
阅读理解
【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蚊子和狮子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9.这则寓言的标题是《 》,选自《 》一书,相传为古希腊寓言作家 所作。
10.加点的“这样”一词指代的是 。“这么”指代的是 。
11.蚊子对狮子说这样长的一番话的目的是( )
A.蚊子说话太罗嗦。 B.意思复杂,没有这多话说不清楚。
C.为了激怒狮子。 D.为了刺激狮子,炫耀自己。
12.文中两次写“蚊子吹着喇叭”,对其正确的理解是( )
A.两次描写作用都是一样的,表现了蚊子敢于向狮子进攻的无畏气慨。
B.两次描写作用是不一样的,第一次表现蚊子的无畏、果敢;第二次表现蚊子的洋洋自得,不可一世。两相对比,巧妙地点出了蚊子先胜后败的原因。
C.两次描写作用都是一样的,表现了蚊子骄傲自大、洋洋自得的心态。
D.形象地模拟出蚊子飞行时的声音,增强了文章叙述的文采性。
13.文尾“叹息说”中,“叹息”一词写出了蚊子( )
A.自负而又自卑的心理。 B.懊悔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C.懊悔而又不服气的心理。 D.愤怒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14.用一则成语来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恰当的一个是( )
A.骄兵必败 B.夸夸其谈 C.自食其果 D.纸上谈兵
(二)阅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回答问题。
15.故事中的三问三答的内容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他“笑”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穿井得一人》,回答问题。
17.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杞人忧天》,回答问题。
19.下面句子中“杞人忧天”这一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只因为被拉黑的人数少,就觉得制裁不文明旅游者没有除恶务尽,那是一种典型的杞人忧天。
B.尽管公司目前的发展形势可喜,但人们的顾虑并非是杞人忧天。
C.日本政府于2001年制定了“今后50年内诞生30名左右诺贝尔奖得主”的目标,针对此事韩国媒体用了杞人忧天来形容。
D.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会中心主任李稻葵在文章中称,担心中国经济崩溃是杞人忧天。
20.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杞人”担心天崩地陷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训练
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对字音认读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要注意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如C项,“较量”的“量”,应读“liàng”。
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对文言词语理解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要结合句意来理解,如B项的“穿井”是“挖井”“凿井”的意思。
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对文言虚词理解能力的考查。本题的②③④句中的“之”都是代词,指代“穿井得人”这件事。
4.【答案】C。
【解析】本题是对通假字理解能力的考查。C项中的“亡”字,念“wú”,即通“无”,是“没有”的意思。
5.【答案】⑴像(这样)。⑵代词,你。
【解析】本题是对一词多义理解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可结合句子的翻译来完成,特别是第⑵句中的“若”,这里是代词“你”。
6.【答案】庸人自扰。
【解析】本题是对成语积累情况的考查。解答这题,先要理解“杞人忧天”这个成语的意思,然后根据这个意思回顾积累中的成语。
7.【答案】⑴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⑵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解析】本题是对文言语句翻译能力的考查。翻译时,先要弄清句子中关键字词的意思,还要调整语序,遵循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意思对即可。
8.【答案】⑴古希腊 诗 散文 《伊索寓言》 ⑵《吕览》 先秦杂家 十二纪 八览 六论
【解析】本题是对文学常识积累情况的考查。解答这题前,要熟读并且熟记课文下的注释,只有熟记于心,才能解答得心应手。解答时,不要把信息写错。
阅读理解
9.【答案】《蚊子和狮子》 伊索寓言 伊索
【解析】:解答这题,调动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积累即可完成。
10.【答案】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用爪子抓 用牙齿咬
【解析】:认真读原文,从句子“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和“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即可得出答案。
11.【答案】D
【解析】:解答这题,要在理解主旨的基础上来思考并组织答案,按照这个思路可排除A、B两项,但C项不完整,故答案只能选D项。
12.【答案】B
【解析】:解答这题,要根据具体语境来分析,前者是在“进攻”时,后者是在“取胜”后,两次是不同的,据此可选择选项B。
13.【答案】B
【解析】:解答这题,要结合蚊子最后的结局来选择答案,即可得出B项。
14.【答案】A
【解析】:解答这题,结合寓言的寓意来选择,不难得出A项这个答案。
15.【答案】不能。因为前两次是铺垫,有了这两次的铺垫,第三次的问答才构成鲜明的对比。
【解析】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16.【答案】内心骄傲,轻视别人。
【解析】联系上下文,围绕“骄傲自大”组织语言即可。
17.【答案】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解析】联系全文和故事的结局思考,围绕“不信传言”来组织答案。
18.【答案】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解析】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用自己的话回答,意思对即可。
19.【答案】C
【解析】结合“杞人忧天”这个成语的意思思考,将其与具体语境意思对比分析便可知C项答案有误。
20.【答案】讽刺了那种为本来不用担忧的事而担心发愁的人;主要原因:缺乏起码常识和经验或对事物的认识不够,了解不够。
【解析】第一问围绕“庸人自忧”组织答案即可。第二问围绕缺乏科学认识或不善于学习思考和探究来组织答案,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