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新区八年级(下)期末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3分)我们身边有很多需要保护的资源,如水资源、土壤资源等。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不要使用含磷洗衣粉,减少水体污染
B.减少塑料袋使用,减少白色污染
C.尽量绿色出行,减少温室效应气体排放
D.禁止使用化肥,防止土壤板结
2.(3分)花生俗称“落花生”,是因为它开花受精后,子房柄会迅速伸长并钻入土中,适于花生栽种并能提高产量的土壤类型应是( )
A. B.
C. D.
3.(3分)下列物质排放到空气中,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CO B.O3 C.CO2 D.SO2
4.(3分)下列小磁针指向和磁感线作图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5.(3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土壤样品成功返回地球,月球土壤中含有较丰富的氦—3,而在地球上,图中“”代表( )
A.质子 B.中子 C.电子 D.原子核
6.(3分)如图所示为生活中常见的三脚插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插头的三个插脚里,乙插脚最长
B.为了安全起见,所有家用电器都应使用这种插头
C.插头插入插座后,甲插脚连接的是电路中的零线
D.只有两孔插座时,可将乙插脚折断后使用,不影响安全
7.(3分)制取氧气所用的双氧水溶液,其溶质是H2O2,溶剂是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2O2和H2O属于同位素
B.H2O2和H2O都是氧化物
C.因为H2O2分子中有氧分子,所以可以制取氧气
D.H2O2和H2O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化学性质也相同
8.(3分)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下列现象与空气中的氧气无关的是( )
A.白磷自燃 B.动植物呼吸
C.薯片在空气中变软 D.铁钉生锈
9.(3分)如图所示,折一个U形铝箔框,其两端通过回形针与干电池的正负极相连,铝箔框会朝一个方向摆动,这就是“铝箔秋千”。其工作原理与下列选项相同的是( )
A.
B.
C.
D.
10.(3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科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所示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①﹣⑤代表五种不同短周期元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和②同周期
B.①和④同族
C.③和⑤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D.④和⑤原子核外电子数相同
11.(3分)如图所示为小应探究种子呼吸作用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②③中种子均需消毒处理
B.②中种子经过“浸过水”处理,呼吸作用会加强
C.③中种子经过“已煮熟”处理,呼吸作用会加强
D.②中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
12.(3分)下列排列顺序,错误的是( )
A.相对分子质量:二氧化碳>氮气>氢气
B.氯元素的化合价:HClO>Cl2>HCl
C.地壳中元素含量:Si>Fe>Al
D.空气中组成物质的体积含量: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13.(3分)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与胸廓和肺密切相关,如图甲所示为人在平静呼吸时胸廓和肺的变化示意图,如图乙所示为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过程膈肌收缩,气体呼出
B.①过程对应曲线上的abc段
C.②过程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肺扩张
D.②过程开始的瞬间对应b点
14.(3分)试管在科学实验中常与其他仪器和药品同时使用,下列选项中试管的朝向(其他仪器和药品已略去)与实验目的( )
A.用KMnO4制O2 B.向试管中加入大理石
C.用排空气法收集O2 D.用双氧水制O2
15.(3分)如图所示,一根弹簧下端连着一个条形磁铁,条形磁铁的下端为N极。条形磁铁下方有一电磁铁。闭合开关后( )
A.电磁铁左侧小磁针的N极向上偏转
B.若去掉螺线管中的铁芯,弹簧的长度会变短
C.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滑动时,弹簧长度会变长
D.若调换电源的正负极,小磁针的指向会发生改变
16.(3分)下列关于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硫粉燃烧时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O2=SO2↑
C.1克硫粉和1克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2克二氧化硫
D.保持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硫原子和氧原子
17.(3分)园林工人给移栽后的绿化树“挂吊瓶”,补充水分和提供营养,以提高成活率。“挂吊瓶”的针头应插入到茎的( )
A.1 B.2 C.3 D.4
18.(3分)将一根火柴折断成火柴头和火柴梗两部分,放在铜片上加热,如图所示。火柴头先燃烧,正确的是( )
A.火柴头着火点比火柴梗低
B.火柴梗不是可燃物
C.火柴梗未和空气充分接触
D.加热提高了火柴头的着火点
19.(3分)化学概念间有包含、并列、交叉等不同关系,下列选项符合如图所示关系的是( )
A B C D
X 化合反应 纯净物 单质 化学反应
Y 氧化反应 混合物 化合物 化合反应
A.A B.B C.C D.D
20.(3分)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中,没有正确体现对比这种科学思想的是( )
A.比较二氧化碳的含量
B.研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C.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
D.实验中水的作用
二、填空题(第21题每空1分,其余每空2分,共26分)
21.(4分)写出相应的化学式或表示的意义。
(1)高锰酸钾 。
(2)两个硫酸根离子 。
(3)氯酸钾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4)2Ne表示的意义是 。
22.(4分)现有一瓶无色无味的气体,回答问题:
(1)如果该气体只有一种元素组成,那么该气体一定不是 (填物质类别)。
(2)如果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那么该气体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3.(4分)如图所示,是 (电动机或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图,放在水平方向磁场中的矩形线圈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当线圈转到如图位置时 。
24.(4分)高温煅烧石灰石会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生石灰。《天工开物》中有“煤饼烧石成灰”的记载,实验课上,同学们对“烧石(石灰石)
(1)高温煅烧石灰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为证明石灰石已分解,小应拟进行如图所示实验,用煤气灯(燃料主要为一氧化碳,加热时会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若观察到烧杯内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可得出石灰石已分解的结论。判断此方案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25.(4分)如图是小明为房间安装一盏照明灯和一个插座而设计的电路。图中虚线框1和2是电灯或开关的位置,则开关应装在方框 中。安装完毕后,闭合开关,电灯不亮,测电笔的氖管都发光,则电路的故障为 。
26.(6分)无土栽培是用人工配制的营养液来培育植物的新型农业技术。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事项:
(1)营养液中应含有多种无机盐,若缺少含 (选填“氮”“磷”或“钾”)的无机盐,会出现植株矮小,叶片上有褐斑。
(2)植物的根从营养液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区。小应为使无土栽培的植物长得快,配制了浓度极高的营养液,结果导致该植物萎蔫而死亡。造成其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42分)
27.(8分)小应利用如图甲所示的思维模型设计了“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他用一个有刻度的去底带塞子的瓶子,塞子上插入温度计和粘有“暖宝宝”贴的铜丝,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
查阅资料发现:“暖宝宝”贴内含有铁、活性炭、无机盐、水等物质,可在空气中吸收氧气发生放热反应,反应过程中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2H2O═2Fe(OH)2,“暖宝宝”贴吸氧能力强,放热迅速。
(1)从建模角度分析,“利用暖宝宝贴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的操作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 。
(2)2Fe+2H2O═2Fe(OH)2属于 反应(填写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整个实验过程中,瓶内液面的变化情况为 。
(3)小应待反应结束,温度计示数恢复初始温度时记录液面位置,如图丙所示,应调整瓶子在水中的深度,使瓶子内外液面相平再读取刻度 。
28.(6分)在项目化学习中,小衢用条形磁体、大号缝衣针、硬卡纸、橡皮、大头针制作简易指南针,制作过程如下:
①取2枚大号钢质缝衣针,分别将条形磁体沿同一方向摩擦10余次(如图甲),使缝衣针磁化。
②将1张硬壳卡纸折成直角,将2枚被磁化的缝衣针对称地穿在卡纸两侧(如图乙),用1块橡皮和1枚大头针做成支座
③确定简易指南针能否指向南北方向。
④在老师的指导下,针对制作指南针的科学性设计了评价表。
“自制指南针”评价量表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指针磁性强,且能自由转动 指针磁性强,不能自由转动 指针磁性弱,不能自由转动
指标二 能准确指示南北方向,能保持水平平衡 能指示南北方向,不能保持水平平衡 不能指示南北方向,不能保持水平平衡
(1)将条形磁铁S极靠近图乙中缝衣针针尖,缝衣针被排斥,则缝衣针针尖的磁极为 极。
(2)在不添加器材情况下,若要确定简易指南针是否能够指示南北,应如何操作 。
(3)根据评价量表进行测试评价,小科制作的指南针“指标一”被评为“优秀”,“指标二”被评为“合格”,请你对该指南针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
29.(6分)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
(2)用B装置制取O2时,反应未停止前关闭止水夹,除了有气泡产生外 。
(3)实验室也可用D装置制备二氧化碳,选择该发生装置的优点是 ;若用E装置收集CO2(集气瓶口保持向上状态),气体的验满方法是 。
30.(8分)为了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小应用以下两套装置进行实验,此外还用到了稀碘液、烧杯、三脚架、石棉网、酒精和酒精灯等器材。回答问题:
(1)若烧杯A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则烧杯B中应加入10mL 。
(2)实验前,若要排除甲、乙装置中天竺葵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其具体操作是 。
(3)取下M、N叶片后放在酒精中水浴加热,去除叶片原有的颜色。实验中采用水浴加热的原因是 。
(4)若光合作用不需要二氧化碳,那么M、N叶片滴碘液后的现象是 。
31.(8分)小应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这一命题。他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总结
各步骤结论 总结
实验一 将2g氯酸钾加热至熔化,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复燃 氯酸钾受热分解能产生氧气,但是反应速率慢 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二 加热0.5g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① 二氧化锰受热不能分解产生氧气
实验三 ② 木条迅速复燃 二氧化锰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
(1)填写上表中未填完的空格。
(2)实验一和实验二起的作用是 。
(3)小钱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总结”,他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实验来完善对“命题”的实验证明,其中之一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 。
32.(6分)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影响植物蒸腾作用的环境因素,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各装置的初始重量均为300克,各装置放置处的通风状况相同。实验结果的数据统计如下表所示。
组别 5小时后装置重量(g)
甲 150
乙 100
丙 200
丁 130
分析上述图和表,回答问题:
(1)如果甲、乙是一组对照实验,则探究的问题是 。
(2)如果乙、丁是一组对照实验,则丁组中的“?”处应填 ℃。
(3)分析上述三组对照实验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四、简答题(共32分)
33.(6分)蛋白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人体通过食物获得的蛋白质,在胃肠中与水反应生成氨基酸5H11O2NS)就是其中的一种。回答下列问题:
(1)蛋氨酸分子中H和O的个数比为 。
(2)蛋氨酸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C:H= 。
(3)蛋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保留一位小数)
34.(6分)人们常用测电笔来辨别照明电路中的火线和零线,测电笔内串联有一个电阻值很大的高值电阻,已知某测电笔内高值电阻为2.2兆欧,安全电流为10毫安,灯泡的电阻约为200欧。
(1)如图甲,开关闭合时,某同学正在使用该测电笔测试A点
(2)如图乙,开关断开时,灯泡不发光,通过人体的电流为多大?会不会造成触电事故?
35.(6分)如图甲所示为一恒温水箱电路结构示意图,该电路包括控制电路和工作电路两部分。
控制电路:电源电压恒为12V,R1为热敏电阻(置于水箱中),阻值随温度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R0为滑动变阻器,线圈电阻不计,线圈中电流大于0.2A时衔铁被吸下;
工作电路:R2为电加热器,L1、L2为红绿指示灯,其额定电压均为220V,加热时红灯正常发光,停止加热时绿灯正常发光,红灯不亮。
(1)在答题纸上按要求连接好工作电路。
(2)为了使恒温水箱内温度保持在60℃(水温低于60℃时电热器工作,高于60℃时停止加热),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应为多少?
(3)为了使恒温水箱内设定的温度降低一些,写出一种办法。
36.(6分)钱塘区2023年八年级科学实验监测的主题是“粗测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小应的实验过程如下:取石灰石样品4克,把20克稀盐酸分4次加入样品中(已知样品中除碳酸钙外,其余成分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得到如表所示数据:
实验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稀盐酸用量/克 5 5 5 5
剩余固体质量/克 3 2 1 1
(1)样品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是第 次。
(2)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
(3)计算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7.(8分)“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现阶段我国的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之一是降低化石能源在消费能源中的比例,提高可再生、非化石能源比例。路径之二是捕集、利用和封存二氧化碳。
(1)植树造林这一措施,实际是利用绿色植物的 作用,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
(2)封存二氧化碳的技术之一,是将二氧化碳送入到海面以下3000米的深海里,进行二氧化碳海洋封存,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利用二氧化碳的技术之一,是利用二氧化碳制取甲醇(CH3OH),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原因是 。
(3)“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人人有责可以出力”。写出一条自己生活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 。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新区八年级(下)期末科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3分)我们身边有很多需要保护的资源,如水资源、土壤资源等。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不要使用含磷洗衣粉,减少水体污染
B.减少塑料袋使用,减少白色污染
C.尽量绿色出行,减少温室效应气体排放
D.禁止使用化肥,防止土壤板结
【答案】D
【分析】A、根据含磷洗涤剂产生的污水未经处理即行排放,使水中的藻类植物疯长,水体富营养化进行分析。
B、根据减少白色污染的措施进行分析。
C、根据减少温室效应气体排放措施进行分析。
D、根据使用化肥可以使农作物增产,可以适量使用化肥进行分析。
【解答】解:A、含磷洗涤剂产生的污水未经处理即行排放,水体富营养化,有利于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故A正确;
B、减少塑料袋使用,故B正确;
C、尽量绿色出行,故C正确;
D、使用化肥可以使农作物增产,但是不能禁止使用。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白色污染与防治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2.(3分)花生俗称“落花生”,是因为它开花受精后,子房柄会迅速伸长并钻入土中,适于花生栽种并能提高产量的土壤类型应是( )
A. B.
C. D.
【答案】A
【分析】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类。壤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砂土是指含沙量占80%,黏土占20%左右的土壤,沙壤土就是介于壤土与沙土之间的土壤。
【解答】解:A图为砂土类土壤,B图为黏土类土壤。在砂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三中土壤中,保肥,透光的特性,砂土类土壤稍微带点沙质土,不容易烂根,所以砂土类土壤内花生生长情况最好。
故选:A。
【点评】了解土壤的质地是解题的关键。
3.(3分)下列物质排放到空气中,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CO B.O3 C.CO2 D.SO2
【答案】C
【分析】根据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烟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等气体,烟尘主要指可吸入颗粒和细颗粒物分析。
【解答】解:A、CO属于有毒气体,故A错;
B、O3属于有害气体,属于空气污染物;
C、CO2属于空气的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
D、SO6属于有害气体,属于空气污染物。
故选:C。
【点评】本题属于基础题,知道空气的污染源是解题的关键。
4.(3分)下列小磁针指向和磁感线作图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答案】B
【分析】根据磁感线的特点、通电螺线管极性的判断方法、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分析。磁体周围的磁感线从N极出发回到S极。
【解答】解:A、根据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可知,故A正确;
B、由右手螺旋定则知,右端为S极,S极应向左;
C、磁体周围的磁感线从N极出发回到S极;
D、两个磁极都是N极,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磁感线的特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右手螺旋定则的使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右手螺旋定则:让四指弯曲,跟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一致,则大拇指指的方向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
5.(3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土壤样品成功返回地球,月球土壤中含有较丰富的氦—3,而在地球上,图中“”代表( )
A.质子 B.中子 C.电子 D.原子核
【答案】B
【分析】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解:由图可知,氦—3和氦—4是同种元素的原子,都是2,核外电子数=质子数=2,故“”代表中子,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结合图示,根据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进行分析即可。掌握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6.(3分)如图所示为生活中常见的三脚插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插头的三个插脚里,乙插脚最长
B.为了安全起见,所有家用电器都应使用这种插头
C.插头插入插座后,甲插脚连接的是电路中的零线
D.只有两孔插座时,可将乙插脚折断后使用,不影响安全
【答案】A
【分析】(1)三脚插头接地的那个插头最长。
(2)带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必须接地。
(3)三孔插座的正确接法是“左零右火上接地”。
(4)只有两孔插座时,不可将乙插脚折断后使用。
【解答】解:A、插头的三个插脚里,为了安全,故A正确;
B、带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必须接地,故B错误;
C、插头插入插座后,丙脚连接的是零线;
D、只有两孔插座时,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和安全用电的原则;知道三孔插座和三脚插头的正确连接。
7.(3分)制取氧气所用的双氧水溶液,其溶质是H2O2,溶剂是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2O2和H2O属于同位素
B.H2O2和H2O都是氧化物
C.因为H2O2分子中有氧分子,所以可以制取氧气
D.H2O2和H2O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化学性质也相同
【答案】B
【分析】A、根据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被称为同位素进行分析。
B、根据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且一种元素为氧元素进行分析。
C、根据H2O2分子中不含氧分子进行分析。
D、根据分子的构成不同,则化学性质不相同进行分析。
【解答】解:A、具有相同质子数,H2O2和H3O不属于同位素,故A错误;
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H2O2和H3O都是氧化物,故B正确;
C、H2O2分子中不含氧分子,故C错误;
D、H5O2和H2O的分子的构成不同,则化学性质不相同。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8.(3分)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下列现象与空气中的氧气无关的是( )
A.白磷自燃 B.动植物呼吸
C.薯片在空气中变软 D.铁钉生锈
【答案】C
【分析】根据氧气能供给呼吸、支持燃烧、铁锈蚀的条件,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白磷自燃是物质和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动植物呼吸,与氧气有关;
C、酥脆饼干久置变软,与氧气无关;
D、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呼吸作用以及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了解氧气能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3分)如图所示,折一个U形铝箔框,其两端通过回形针与干电池的正负极相连,铝箔框会朝一个方向摆动,这就是“铝箔秋千”。其工作原理与下列选项相同的是( )
A.
B.
C.
D.
【答案】D
【分析】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此过程将电能转化机械能和内能。
【解答】解:铝箔框通电后摆动是因为通电铝箔框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此过程将此过程将电能主要转化机械能;
A、是电磁感应实验,故A错误;
B、奥斯特实验,故B错误;
C、研究的是电磁铁的磁性强弱;
D、研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而运动。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电磁的基本实验分析,属于基础题。
10.(3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科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所示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①﹣⑤代表五种不同短周期元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和②同周期
B.①和④同族
C.③和⑤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D.④和⑤原子核外电子数相同
【答案】D
【分析】周期表中,同一横行,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同一竖行,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据以上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根据周期表中信息可知,①和②两种元素位于同一横行,故正确;
B.根据周期表中信息可知,①和④两种元素位于同一竖行,故正确;
C.元素的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③和⑤号元素属于同一族元素,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D.同一横行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故错误;
故选:D。
【点评】元素的性质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纵行)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据此进行分析。
11.(3分)如图所示为小应探究种子呼吸作用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②③中种子均需消毒处理
B.②中种子经过“浸过水”处理,呼吸作用会加强
C.③中种子经过“已煮熟”处理,呼吸作用会加强
D.②中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
【答案】C
【分析】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其实质就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
【解答】解:A、为防止其它微生物呼吸作用对实验的干扰,A正确。
B、随着含水量的升高,②中种子经过“浸过水”处理,B正确。
C、煮熟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
D、②中种子经过“浸过水”处理,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只要是活细胞就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
12.(3分)下列排列顺序,错误的是( )
A.相对分子质量:二氧化碳>氮气>氢气
B.氯元素的化合价:HClO>Cl2>HCl
C.地壳中元素含量:Si>Fe>Al
D.空气中组成物质的体积含量: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答案】C
【分析】A.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分别计算相对分子的质量进行比较;
B.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分别计算硫元素的化合价进行比较解答;
C.根据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氧,硅,铝,铁进行解答;
D.根据空气成分分析。
【解答】解:A.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2)=44;氢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因此相对分子质量:二氧化碳>氮气>氢气;
B.氧元素为﹣7价,氢元素为+1价,H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3属于单质,氯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故氯元素的化合价:HClO>Cl2>HCl,故B正确;
C.地壳中元素含量:Si>Al>Fe,故C错误;
D.空气中组成物质的体积含量: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对分子的质量,化合价的计算,空气的成分,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13.(3分)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与胸廓和肺密切相关,如图甲所示为人在平静呼吸时胸廓和肺的变化示意图,如图乙所示为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过程膈肌收缩,气体呼出
B.①过程对应曲线上的abc段
C.②过程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肺扩张
D.②过程开始的瞬间对应b点
【答案】B
【分析】当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呼气时,膈肌与肋间肌舒张,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缩小,膈肌顶部上升,胸廓的容积缩小,肺随之缩小,造成肺内气压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呼出肺,完成呼气。
【解答】解:AB、①膈的顶部下降表示吸气,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对应图乙中abc段,B正确;
CD、②过程膈的顶部上升,呼气时,肺缩小,CD错误。
故选:B。
【点评】掌握呼吸运动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14.(3分)试管在科学实验中常与其他仪器和药品同时使用,下列选项中试管的朝向(其他仪器和药品已略去)与实验目的( )
A.用KMnO4制O2 B.向试管中加入大理石
C.用排空气法收集O2 D.用双氧水制O2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试管的使用方法,解答时根据具体的实验来判断试管口的朝向是否正确即可完成解答。
【解答】解:A、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故试管的朝向与实验项目不对应。
B、试管中加入固体药品的初始阶段,故试管的朝向与实验项目相对应。
C、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故试管的朝向与实验项目不对应。
D、用双氧水制O2属于固液常温型,试管口应竖直向上。
故选:B。
【点评】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15.(3分)如图所示,一根弹簧下端连着一个条形磁铁,条形磁铁的下端为N极。条形磁铁下方有一电磁铁。闭合开关后( )
A.电磁铁左侧小磁针的N极向上偏转
B.若去掉螺线管中的铁芯,弹簧的长度会变短
C.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滑动时,弹簧长度会变长
D.若调换电源的正负极,小磁针的指向会发生改变
【答案】D
【分析】根据安培定则判断磁极,结合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判断转向;
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电流的大小,线圈的匝数。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如何引起电流的变化,如何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根据右手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的极性。
【解答】解:A、开关闭合,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故A错误;
B.同名磁极相互排斥,若去掉螺线管中的铁芯,排斥力减小,故B错误;
C.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滑动时,电路电流变大,排斥力变大,故C错误;
D.若调换电源的正负极,小磁针的指向会发生改变。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安培定则、磁极间的作用、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欧姆定律等,属于中档题。
16.(3分)下列关于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硫粉燃烧时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O2=SO2↑
C.1克硫粉和1克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2克二氧化硫
D.保持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硫原子和氧原子
【答案】C
【分析】A.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
B.根据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进行分析;
C.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D.根据分子的特性进行分析。
【解答】解:A.硫粉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故A错误;
B.硫在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SO2,故B错误;
C.由化学方程式:S+O7SO2可知,硫、氧气和二氧化硫的质量比是1:8:2,故C正确;
D.二氧化硫是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的,保持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二氧化硫分子。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17.(3分)园林工人给移栽后的绿化树“挂吊瓶”,补充水分和提供营养,以提高成活率。“挂吊瓶”的针头应插入到茎的( )
A.1 B.2 C.3 D.4
【答案】B
【分析】木本植物茎的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图中1髓、2木质部、3形成层、4韧皮部、5树皮。
【解答】解:树干从里往外由髓、木质部、韧皮部。这几部分构造中,并且所传导的无机盐浓度可以很高,提供植物生长需要的水和无机盐。
故选:B。
【点评】分清两种管道﹣﹣导管与筛管,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及功能与生活应用。
18.(3分)将一根火柴折断成火柴头和火柴梗两部分,放在铜片上加热,如图所示。火柴头先燃烧,正确的是( )
A.火柴头着火点比火柴梗低
B.火柴梗不是可燃物
C.火柴梗未和空气充分接触
D.加热提高了火柴头的着火点
【答案】A
【分析】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用酒精灯加热铜片,观察到火柴头先燃烧起来,故A正确。
B、火柴梗属于可燃物。
C、用酒精灯加热铜片,观察到火柴头先燃烧起来,不是因为火柴梗未和空气充分接触。
D、用酒精灯加热铜片,观察到火柴头先燃烧起来,而不是加热提高了火柴头的着火点。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燃烧的条件,掌握燃烧的条件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9.(3分)化学概念间有包含、并列、交叉等不同关系,下列选项符合如图所示关系的是( )
A B C D
X 化合反应 纯净物 单质 化学反应
Y 氧化反应 混合物 化合物 化合反应
A.A B.B C.C D.D
【答案】A
【分析】化合反应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解答】解:A、化合反应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因此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是交叉关系;
B、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故选项错误;
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它们是并列关系;
D、化学反应和化合反应是包含关系;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反应的类型、物质的分类等,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0.(3分)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中,没有正确体现对比这种科学思想的是( )
A.比较二氧化碳的含量
B.研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C.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
D.实验中水的作用
【答案】D
【分析】对比实验是为了探究某一因素对实验的影响,而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方法;解答时要根据实验目的分清实验中的定量和变量,其他条件相同且只有一个变量,出现不同的现象,才能达到对比实验的目的。
【解答】解:A、图中实验,可以比较二氧化碳的含量,故选项错误。
B、图中实验,可研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故选项错误。
C、图中实验,可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故选项错误。
D、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水的作用是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使瓶底炸裂,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设计实验时要掌握其原理和区别,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是必须至少有一组作为对照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第21题每空1分,其余每空2分,共26分)
21.(4分)写出相应的化学式或表示的意义。
(1)高锰酸钾 KMnO4 。
(2)两个硫酸根离子 2S 。
(3)氯酸钾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5 价。
(4)2Ne表示的意义是 2个氖原子 。
【答案】(1)KMnO4;
(2)2S;
(3)+5;
(4)2个氖原子。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1)在高锰酸钾中,钾元素显+1价,化学式为:KMnO4;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右上角,数字在前,带5个电荷时,若表示多个该离子,所以两个硫酸根离子表示为2S;
(3)氯酸钾中,钾元素显+1价,所以氯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
(4)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原子,所以7Ne表示的意义是:2个氖原子。
故答案为:(1)KMnO4;
(2)4S;
(3)+5;
(4)2个氖原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22.(4分)现有一瓶无色无味的气体,回答问题:
(1)如果该气体只有一种元素组成,那么该气体一定不是 化合物 (填物质类别)。
(2)如果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那么该气体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Ca(OH)2=CaCO3↓+H2O 。
【答案】(1)化合物;
(2)CO2+Ca(OH)2=CaCO3↓+H2O。
【分析】(1)根据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进行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进行分析。
【解答】解:(1)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果该气体只有一种元素组成;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2+Ca(OH)2=CaCO3↓+H2O。
故答案为:(1)化合物;
(2)CO2+Ca(OH)4=CaCO3↓+H2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23.(4分)如图所示,是 发电机 (电动机或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图,放在水平方向磁场中的矩形线圈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当线圈转到如图位置时 线圈没有切割磁感线,不会产生感应电流 。
【答案】发电机;线圈没有切割磁感线,不会产生感应电流
【分析】发电机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的。
产生感应电路的条件:①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②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
【解答】解:由图可知,闭合电路的线圈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这是电磁感应现象;
当线圈转到如图位置时,线圈没有切割磁感线。
故答案为:发电机;线圈没有切割磁感线。
【点评】本题考查了发电机的工作原理、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属于基础题。
24.(4分)高温煅烧石灰石会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生石灰。《天工开物》中有“煤饼烧石成灰”的记载,实验课上,同学们对“烧石(石灰石)
(1)高温煅烧石灰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CaO+CO2↑ 。
(2)为证明石灰石已分解,小应拟进行如图所示实验,用煤气灯(燃料主要为一氧化碳,加热时会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若观察到烧杯内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可得出石灰石已分解的结论。判断此方案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不合理,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煤气灯的燃料一氧化碳燃烧也可生成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不一定是来源于石灰石的分解 。
【答案】(1)CaCO3CaO+CO2↑;
(2)不合理,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煤气灯的燃料一氧化碳燃烧也可生成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不一定是来源于石灰石的分解。
【分析】(1)高温条件下,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2)根据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高温煅烧石灰石时,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3CaO+CO2↑。
(2)因为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不一定是来源于石灰石的分解。
故答案为:(1)CaCO3CaO+CO2↑;
(2)不合理,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煤气灯的燃料一氧化碳燃烧也可生成二氧化碳。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25.(4分)如图是小明为房间安装一盏照明灯和一个插座而设计的电路。图中虚线框1和2是电灯或开关的位置,则开关应装在方框 1 中。安装完毕后,闭合开关,电灯不亮,测电笔的氖管都发光,则电路的故障为 零线断路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开关接在灯与火线之间。当测电笔分别测试电灯两接线处和插座的两孔时,试电笔的氖管都发光,说明零线断路了。
【解答】解:
从安全用电的角度分析可知,开关应接在灯与火线之间,灯泡接到2处。
当用测电笔分别测试d、e、f点时,说明火线上有电,但也亮了、开关与火线相通了。
故答案为:1;零线断路;
【点评】本题考查了用测电笔检测电路的故障、电灯与开关的接法以及电路着火的应急处理。属基本的用电常识,应当熟知。
26.(6分)无土栽培是用人工配制的营养液来培育植物的新型农业技术。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事项:
(1)营养液中应含有多种无机盐,若缺少含 钾 (选填“氮”“磷”或“钾”)的无机盐,会出现植株矮小,叶片上有褐斑。
(2)植物的根从营养液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成熟 区。小应为使无土栽培的植物长得快,配制了浓度极高的营养液,结果导致该植物萎蔫而死亡。造成其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培养液中的浓度大于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导致植物细胞失水 。
【答案】(1)钾
(2)成熟;培养液中的浓度大于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导致植物细胞失水
【分析】无土栽培指的是不用土壤,而是依据植物生活所需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将无机盐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用营养液来培养植物。
【解答】解:(1)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植物缺乏某些无机盐,氮肥促使作物的茎,叶色浓绿,植株矮小;缺磷时,无光泽,植株矮小,叶缘焦枯状。
(2)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伸长区。成熟区也叫根毛区,细胞停止伸长,表皮细胞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若培养液中的浓度大于植物细胞液的浓度,若培养液中的浓度小于植物细胞液的浓度。故小应为使无土栽培的植物长得快,结果导致该植物萎蔫而死亡,导致植物细胞失水。
故答案为:
(1)钾
(2)成熟;培养液中的浓度大于植物细胞液的浓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和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理解是关键。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42分)
27.(8分)小应利用如图甲所示的思维模型设计了“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他用一个有刻度的去底带塞子的瓶子,塞子上插入温度计和粘有“暖宝宝”贴的铜丝,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
查阅资料发现:“暖宝宝”贴内含有铁、活性炭、无机盐、水等物质,可在空气中吸收氧气发生放热反应,反应过程中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2H2O═2Fe(OH)2,“暖宝宝”贴吸氧能力强,放热迅速。
(1)从建模角度分析,“利用暖宝宝贴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的操作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 消耗O2形成气压差 。
(2)2Fe+2H2O═2Fe(OH)2属于 化合 反应(填写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整个实验过程中,瓶内液面的变化情况为 先下降后上升 。
(3)小应待反应结束,温度计示数恢复初始温度时记录液面位置,如图丙所示,应调整瓶子在水中的深度,使瓶子内外液面相平再读取刻度 使瓶内外气压相等,排除外界大气压的干扰 。
【答案】(1)消耗O2形成气压差;
(2)化合;先下降后上升;
(3)使瓶内外气压相等,排除外界大气压的干扰。
【分析】(1)根据实验原理结合上述思维模型进行分析;
(2)根据反应的特点、瓶内气压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3)根据压强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
【解答】解:(1)“利用暖宝宝贴片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的操作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消耗O2形成气压差,进而通过进入瓶内水的体积来计算空气中的氧气的含量2形成气压差;
(2)3Fe+2H2O═3Fe(OH)2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瓶内温度升高,将水向下压;后消耗瓶中的氧气,故液面又会上升;先下降后上升;
(3)如果瓶内水面高于瓶外水面,那么里面的空气受到挤压,只有内外水面相平时,得到的才是正常状态下的数据,排除外界大气压的干扰。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相关知识,且涉及到密闭装置内的压强变化,需要学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
28.(6分)在项目化学习中,小衢用条形磁体、大号缝衣针、硬卡纸、橡皮、大头针制作简易指南针,制作过程如下:
①取2枚大号钢质缝衣针,分别将条形磁体沿同一方向摩擦10余次(如图甲),使缝衣针磁化。
②将1张硬壳卡纸折成直角,将2枚被磁化的缝衣针对称地穿在卡纸两侧(如图乙),用1块橡皮和1枚大头针做成支座
③确定简易指南针能否指向南北方向。
④在老师的指导下,针对制作指南针的科学性设计了评价表。
“自制指南针”评价量表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指针磁性强,且能自由转动 指针磁性强,不能自由转动 指针磁性弱,不能自由转动
指标二 能准确指示南北方向,能保持水平平衡 能指示南北方向,不能保持水平平衡 不能指示南北方向,不能保持水平平衡
(1)将条形磁铁S极靠近图乙中缝衣针针尖,缝衣针被排斥,则缝衣针针尖的磁极为 S 极。
(2)在不添加器材情况下,若要确定简易指南针是否能够指示南北,应如何操作 以将自制的指南针多次转动,看针尖的指向是否为同一个方向 。
(3)根据评价量表进行测试评价,小科制作的指南针“指标一”被评为“优秀”,“指标二”被评为“合格”,请你对该指南针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调整指南针的重心位置 。
【答案】(1)S;(2)以将自制的指南针多次转动,看针尖的指向是否为同一个方向;(3)调整指南针的重心位置。
【分析】(1)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2)指南针指示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3)指南针的重心刚好在支架上时可以保持平衡。
【解答】解:(1)将条形磁铁的S极靠近图乙中缝衣针的针尖,缝衣针被排斥。
(2)在不添加器材情况下,若以将自制的指南针多次转动。
(3)根据评价量表进行测试评价,小科制作的指南针“指标一”被评为“优秀”。为使该指南针的“指标二”达到优秀水平。
故答案为:(1)S;(2)以将自制的指南针多次转动;(3)调整指南针的重心位置。
【点评】会自制指南针;知道地磁场的特点。
29.(6分)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锥形瓶 。
(2)用B装置制取O2时,反应未停止前关闭止水夹,除了有气泡产生外 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
(3)实验室也可用D装置制备二氧化碳,选择该发生装置的优点是 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若用E装置收集CO2(集气瓶口保持向上状态),气体的验满方法是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n口处,若木条熄灭,则证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
【答案】(1)锥形瓶;
(2)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3)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将燃着的木条放在n口处,若木条熄灭,则证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分析】(1)根据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进行分析;
(2)根据装置的特点进行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不具有助燃性进行分析。
【解答】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名称和作用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锥形瓶;
(2)利用B装置制取O2时,反应未停止前关闭止水夹,可观察到的现象是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3)D装置可以控制固液药品的接触和分离,从而具有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的优点2,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应从m口通入,若木条熄灭。
故答案为:
(1)锥形瓶;
(2)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3)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将燃着的木条放在n口处,则证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30.(8分)为了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小应用以下两套装置进行实验,此外还用到了稀碘液、烧杯、三脚架、石棉网、酒精和酒精灯等器材。回答问题:
(1)若烧杯A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则烧杯B中应加入10mL 清水 。
(2)实验前,若要排除甲、乙装置中天竺葵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其具体操作是 实验前,应将甲、乙装置中的天竺葵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 。
(3)取下M、N叶片后放在酒精中水浴加热,去除叶片原有的颜色。实验中采用水浴加热的原因是 防止温度过高,引燃酒精 。
(4)若光合作用不需要二氧化碳,那么M、N叶片滴碘液后的现象是 M叶片不变蓝,N叶片变蓝 。
【答案】(1)10mL清水;
(2)实验前,应将甲、乙装置中的天竺葵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
(3)防止温度过高,引燃酒精
(4)M叶片不变蓝,N叶片变蓝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
【解答】解:(1)图为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就要把二氧化碳设计成变量,吸收二氧化碳,与甲组形成对照试验。
(2)实验前,应将甲,目的是让天竺葵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3)酒精能溶解叶绿素。将植物放在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后,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酒精是易燃,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起到控温作用。因此脱色时要隔水加热的原因:防止温度过高。
(4)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乙装置中没有二氧化碳。甲装置就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各取一片叶,甲装置中的M叶片不变蓝。
故答案为:
(1)10mL清水;
(2)实验前,应将甲;
(3)防止温度过高,引燃酒精
(4)M叶片不变蓝,N叶片变蓝
【点评】掌握光合作用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31.(8分)小应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这一命题。他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总结
各步骤结论 总结
实验一 将2g氯酸钾加热至熔化,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复燃 氯酸钾受热分解能产生氧气,但是反应速率慢 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二 加热0.5g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① 木条不复燃 二氧化锰受热不能分解产生氧气
实验三 ② 将0.5g MnO2与2g KClO3的混合物加热 木条迅速复燃 二氧化锰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
(1)填写上表中未填完的空格。
(2)实验一和实验二起的作用是 对照(或对比) 。
(3)小钱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总结”,他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实验来完善对“命题”的实验证明,其中之一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 比较MnO2在KClO3分解前后的质量是否改变;验证从反应后的剩余物中分离出的物质是否还能加快KClO3的分解或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是否改变 。
【答案】(1)①木条不复燃;
②将0.5g MnO2与2g KClO3的混合物加热;
(2)对照(或对比);
(3)比较MnO2在KClO3分解前后的质量是否改变;验证从反应后的剩余物中分离出的物质是否还能加快KClO3的分解或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是否改变。
【分析】(1)根据实验三要看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分解反应中的作用,所以要加热二者的混合物;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书写方程式。
(2)根据对比实验的探究方法回答。
(3)根据催化剂的定义和特点回答。
【解答】解:(1)实验二:加热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这说明二氧化锰受热不产生氧气;
实验三:将0.5g MnO6与2g KClO3的混合物加热,观察到木条迅速复燃;故答案为:将5.5g MnO2与7g KClO3的混合物加热;
(2)在小明的探究实验中,实验一和实验二起的作用是对照作用;
(3)催化剂的特点是“一变,两不变”,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必须同时验证这三点,其目的是比较MnO2在KClO2分解前后的质量是否改变;第二方面的实验是要验证从反应后的剩余物中分离出的物质是否还能加快KClO3的分解或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是否改变;故答案为:比较MnO2在KClO3分解前后的质量是否改变;验证从反应后的剩余物中分离出的物质是否还能加快KClO3的分解或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是否改变。
【点评】催化剂、催化作用是初中重要基本概念之一,是考查的重点和热点,主要考查对催化剂、催化作用概念的理解,对催化效率影响因素的探究等。
32.(6分)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影响植物蒸腾作用的环境因素,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各装置的初始重量均为300克,各装置放置处的通风状况相同。实验结果的数据统计如下表所示。
组别 5小时后装置重量(g)
甲 150
乙 100
丙 200
丁 130
分析上述图和表,回答问题:
(1)如果甲、乙是一组对照实验,则探究的问题是 湿度对植物蒸腾作用有影响吗 。
(2)如果乙、丁是一组对照实验,则丁组中的“?”处应填 30 ℃。
(3)分析上述三组对照实验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湿度、温度和光照都会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 。
【答案】(1)湿度对植物蒸腾作用有影响吗;
(2)30;
(3)湿度、温度和光照都会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
【分析】1.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活的植物体内通过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散失到植物体外的大气中的过程。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
【解答】解:(1)如果甲(湿度70%)、乙(湿度30%)是一组对照实验,因此探究的问题是湿度对植物蒸腾作用有影响吗?
(2)如果乙、丁是一组对照实验,则丁组中的“,与乙组温度30℃保持一致。
(3)乙组是对照组,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温度和光照都会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
故答案为:
(1)湿度对植物蒸腾作用有影响吗;
(2)30;
(3)湿度、温度和光照都会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
【点评】掌握对照实验原则及蒸腾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四、简答题(共32分)
33.(6分)蛋白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人体通过食物获得的蛋白质,在胃肠中与水反应生成氨基酸5H11O2NS)就是其中的一种。回答下列问题:
(1)蛋氨酸分子中H和O的个数比为 11:2 。
(2)蛋氨酸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C:H= 60:11 。
(3)蛋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11:2;
(2)60:11;
(3)9.4%。
【分析】(1)根据化学式的意义计算。
(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蛋氨酸(化学式为C5H11O2NS)可知,蛋氨酸分子中H和O的个数比为11:7。
(2)蛋氨酸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5):(11×1)=60:11。
(3)蛋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4%。
答:蛋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8%。
故答案为:(1)11:2;
(2)60:11;
(3)9.7%。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4.(6分)人们常用测电笔来辨别照明电路中的火线和零线,测电笔内串联有一个电阻值很大的高值电阻,已知某测电笔内高值电阻为2.2兆欧,安全电流为10毫安,灯泡的电阻约为200欧。
(1)如图甲,开关闭合时,某同学正在使用该测电笔测试A点
(2)如图乙,开关断开时,灯泡不发光,通过人体的电流为多大?会不会造成触电事故?
【答案】(1)如图甲,开关闭合时,某同学正在使用该测电笔测试A点,计算此时通过该同学身体的电流9.99×10﹣5A。
(2)如图乙,开关断开时,灯泡不发光,当用手接触B点时,通过人体的电流为0.092A,会造成触电事故。
【分析】(1)如图甲,开关闭合测试时,人和高值电阻串联,已知照明电路中的电压和各个电阻值电阻的阻值,由串联电路的电阻规律和欧姆定律可求得电流;
(3)如图乙,开关断开测试时,人和灯泡串联,根据电源电压和人体的电阻、灯泡的电阻,由串联电路的电阻规律和欧姆定律算出通过人体的电流。
【解答】解:(1)如图甲,开关闭合测试时,照明电路电压U=220V,人通常的电阻为2.2kΩ总=R高+R人=2.2MΩ+2.6kΩ=2202.2×103Ω;
通过该同学身体的电流:
I==≈9.99×10﹣6A;
(3)如图乙,开关断开时,人和灯泡串联,R'总=RL+R人=200Ω+2.2kΩ=2400Ω;
通过人体的电流为:
I′==≈7.092A=92mA>10mA。
答:(1)如图甲,开关闭合时,计算此时通过该同学身体的电流9.99×10﹣5A。
(2)如图乙,开关断开时,当用手接触B点时,会造成触电事故。
【点评】本题考查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电路知识和生活联系密切,应更加注意这种题型的考查。
35.(6分)如图甲所示为一恒温水箱电路结构示意图,该电路包括控制电路和工作电路两部分。
控制电路:电源电压恒为12V,R1为热敏电阻(置于水箱中),阻值随温度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R0为滑动变阻器,线圈电阻不计,线圈中电流大于0.2A时衔铁被吸下;
工作电路:R2为电加热器,L1、L2为红绿指示灯,其额定电压均为220V,加热时红灯正常发光,停止加热时绿灯正常发光,红灯不亮。
(1)在答题纸上按要求连接好工作电路。
(2)为了使恒温水箱内温度保持在60℃(水温低于60℃时电热器工作,高于60℃时停止加热),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应为多少?
(3)为了使恒温水箱内设定的温度降低一些,写出一种办法。
【答案】(1)见解析;
(2)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阻值应为28Ω;
(3)方案一:将滑动变阻器R0接入电路的阻值调大一些;方案二:换电源,降低电源电压。
【分析】(1)根据题意可知,当动触点与上方静触点接触时,停止加热时绿灯正常发光,所以此时为绿灯的基本电路;当动触点与下方静触点接触时,加热电路工作,并且红灯亮,所以R2与红灯并联接入电路;衔铁的实质为一开关,衔铁应接在火线上,零线直接接在用电器的另一端;
(2)先根据图2读出当温度为60℃时R1的阻值;控制电流为0.2A,利用欧姆定律求出此时电路中的总电阻,然后根据串联电路电阻的特点求出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
(3)由图2可知,要降低恒温箱的设定温度,就要减小热敏电阻的阻值;但为了使衔铁吸合工作电流即线圈中的电流仍为0.2A,根据欧姆定律可知,应增大滑动变阻器连入的电阻值或减小电源电压,据此设计方案。
【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当动触点与上方静触点接触时;当动触点与下方静触点接触时2与红灯的并联电路;衔铁应接在火线上,如下图所示:
(2)根据图2示可知,当温度为60℃时4的阻值为32Ω;
由I=可知,控制电路的总电阻:R==;
因为R5与R0串联,所以R0接入电路的阻值:R5=R﹣R1=60Ω﹣32Ω=28Ω;
(3)由图2可知,要使恒温水箱内设定的温度降低一些5的阻值;但为了使衔铁吸合时线圈中的电流仍为0.2A可知0接入电路的阻值或减小电源电压。
所以,方案一:将滑动变阻器R2接入电路的阻值调大一些;方案二:换电源。
答:(1)见解析;
(2)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阻值应为28Ω;
(3)方案一:将滑动变阻器R0接入电路的阻值调大一些;方案二:换电源。
【点评】本题考查了电磁继电器的连接、欧姆定律、电功公式的运用、电热转化效率以及串联电路的特点,关键是明白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并能从图中获取有用信息,本题综合性强、难度较大。
36.(6分)钱塘区2023年八年级科学实验监测的主题是“粗测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小应的实验过程如下:取石灰石样品4克,把20克稀盐酸分4次加入样品中(已知样品中除碳酸钙外,其余成分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得到如表所示数据:
实验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稀盐酸用量/克 5 5 5 5
剩余固体质量/克 3 2 1 1
(1)样品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是第 3 次。
(2)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75% 。
(3)计算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3;
(2)75%;
(3)14.6%。
【分析】(1)根据表中数据来分析;
(2)根据固体减少的质量即为碳酸钙的质量来分析;
(3)根据碳酸钙的质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来分析。
【解答】解:(1)由表中数据可知,第1、2,每次固体质量都减少6g,固体质量不变。
(2)由(1)可知,第3次加入稀盐酸后碳酸钙恰好完全反应,则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3)设15g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4+H2O+CO2↑
100 73
8g x
x=2.19g
则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4.6%。
答: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4.6%。
故答案为:
(1)4;
(2)75%;
(3)14.6%。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37.(8分)“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现阶段我国的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之一是降低化石能源在消费能源中的比例,提高可再生、非化石能源比例。路径之二是捕集、利用和封存二氧化碳。
(1)植树造林这一措施,实际是利用绿色植物的 光合 作用,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二氧化碳+水葡萄糖+氧气 。
(2)封存二氧化碳的技术之一,是将二氧化碳送入到海面以下3000米的深海里,进行二氧化碳海洋封存,原因是 H2O+CO2=H2CO3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利用二氧化碳的技术之一,是利用二氧化碳制取甲醇(CH3OH),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原因是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和质量不变 。
(3)“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人人有责可以出力”。写出一条自己生活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 生活中可以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合理即可) 。
【答案】(1)光合;二氧化碳+水葡萄糖+氧气;
(2)H2O+CO2=H2CO3;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和质量不变;
(3)生活中可以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合理即可)。
【分析】(1)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据此进行分析;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如果海水中碳酸含量增加时,能使海洋的表面水体酸性增强;结合微观示意图可知二氧化碳与氢气反应生成甲醇和水,据此写出方程式;
(3)根据生活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进行分析。
【解答】解:(1)植树造林这一措施,实际是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呈酸性,使海水酸化2O+CO2=H4CO3;利用二氧化碳的技术之一,是利用二氧化碳制取甲醇(CH3OH),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个数和质量不变;
(3)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人人有责可以出力”,比如生活中可以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光合;二氧化碳+水;
(2)H4O+CO2=H2CO5;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和质量不变;
(3)生活中可以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合理即可)。
【点评】加强对化学与生活的知识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