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邓州市春雨国文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邓州市春雨国文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4 12:1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春雨国文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
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共26分)
1.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讲到:“今天的中国,是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冰雪健儿chí骋赛场,取得了骄人成绩。神舟十三号、十四号、十五号接力腾飞,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我们的‘太空之家’áo游苍穹……
今天的中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只要笃定信心、稳中求进,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明天的中国,奋斗创造奇迹。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dū kuǐ B. dū guǐ
C. dǔ guǐ D. dǔ kuǐ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chí _____骋
áo _____游
2. 古诗默写。
有人说,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世界,一只眼睛看自己。面对世界万物,曹操登临碣石,看到了辽阔壮观的“_________,_________”的沧海山岛之景(《观沧海》);陆游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田园自然风光(《游山西村》);张岱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上下一白”的苍茫雪景;审视自己时,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反映新旧事物交替的规律,与好友共勉。
名著阅读(4分)
3. 傅雷曾在给儿子的信中提到:希望孩子永远保持“赤子之心”。若有机会,你认为傅雷会从以下名著中推荐哪一部给傅聪,以鼓励他在人生之路上永葆“赤子之心”?请结合名著内容,简述理由。
A.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 《昆虫记》
4. “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过来。”这一句话在编辑时遗漏了,请问放在下列哪一处最合适?(  )
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①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的细腻烟雾,②风吹过,这些仿佛蜃气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③最后消散无踪。④而黄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综合性学习(8分)
5. 实施“双减”政策以来,学校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喜欢天文的小浦同学参加了“仰望星空”主题周活动,请你跟随他一起参与吧!
(1)请为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中国科学家团队制定了月球地质图编制的标准、流程、方法和图式图例,于2022年6月完成了世界第一幅1:250万月球全月地质图。月球地质图系统表达了月壳表面地层、构造、岩性和年代学等方面的综合地质信息,反映了月球岩浆作用、撞击事件、火山活动等演化过程。可为月球科学研究、探测规划、着陆点选址等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同时也为其它天体地质图的编制提供了参考。
(2)活动开始,历史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中国航天从梦想到现实的发展历程。小浦据此绘制了我国从古到今探索太空的历程图(见上页),你从中有哪些发现?
我的发现:
(3)同学们还了解到中国航天器的命名与远古神话息息相关。小浦为此编写了一副对联。你认为在上下联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羲和追日, ① 指路,神舟 ② ;
下联:嫦娥探月, ③ 传书,天问赴星河
A. ①北斗 ②游宇宙 ③鸿雁 B. ①北斗 ②宇宙游 ③鸿雁
C. ①鸿雁 ②游太空 ③北斗 D. ①鸿雁 ②太空游 ③北斗
(4)请这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二、现代文阅读(共26分)
6.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深巷里的老墙
梁衡
①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②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③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会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人工艺术在自然面前是这样渺小,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
④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温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爬满了积年生的薛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我任选了一面墙,借手机上的识花软件,一个一个地认识这些从未谋面的花草。单听这些名字,就让你心里暖暖的。那紫云英,本是水田里的绿肥作物,这时也飞上墙头,从叶间探出紫色的小花,回望它走来的田野;有名“窃衣“的,是隐身高手,它开着白色的小花,籽带蛾毛,总能偷偷粘在衣服上跟你回家,落户墙角有一种野草莓,酸酸甜甜,名“蓬虆(léi)”,唐人贾岛的诗里居然写到它:“别后解餐蓬虆子,向前未识牡丹花。”
⑤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⑥有这样一堵老墙,原来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
⑦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
⑧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夯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
⑨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梁衡读婺源农村深巷里的墙,发现“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因为这墙承载了许多内涵:读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赞美劳动人民的智慧;读 _____________,感叹大自然赋予墙的艺术之美;读花草栖身于墙上,_________________;读一座废弃民居的墙,_____________。最后作者故意多绕几个巷子,多读几段墙,抒发深刻的感悟。
(2)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3)文章的结尾处写道“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联系全文,说说这两句话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问题。
深耕文化土壤,助力文创升级
①二十四节气主题徽章、古建筑榫卯积木、“遇见颐和园”沉浸式光影秀……不久前,在第五届进博会现场,富含中国元素的文创产品受到欢迎,成为扮靓“四叶草”展馆的一道独特风景,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影响力。
②一段时间以来,从铜奔马造型玩偶等实物文创商品走红,到《千里江山图》数字展等数字文创作品火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呈现活跃景象。经过多年沉淀,我国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经历了从外形模仿到元素提取、从实物用品到非实体形态内容创意、文化服务、数字作品的演化,正在从量的突破走向质的升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开发出一大批彰显中华美学风格、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是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体现,也是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要求。
③高质量的文创产品,需要以恰当的创意形式,将历史内涵与时代审美相结合,达到文化价值与实用价值相统一。创意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华文明丰厚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为现代文化创意实践提供了最丰厚的滋养、最充沛的源泉。只有怀着对中华文化的敬意,沉入古籍深处、洞悉文物细节、回到考古现场,才能创作出有助于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优秀产品。从敦煌研究院的“飞天”“九色鹿”到恭王府博物馆的“天下第一福”,再到三星堆博物馆的“金面具”,各大博物馆围绕特色文物深耕文创品牌,做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
④文化创意产品承载着人们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追求,是创造与欣赏、文化与生产、创意与生活的结合。文创产品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以恰当的创意提供差异化的精神体验,满足人们高品质、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点亮夜灯认识一幅宋代观星图,玩局桌游了解江南四大才子生平轶事,印在布包上的文物表情越来越“萌”,沉浸式演出里的人物造型越来越“真”……从近年来受到欢迎的“爆款”产品看,文创从实物外形模仿向内容创意、互动型产品演化,正是基于对人们知识探索需求、情感表达需求、文化认同需求的深入挖掘。
⑤文创产品的持续创新,离不开数字技术赋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文化数字化为当代文化业态发展描绘了极具想象力的图景。比如,深圳一位动画师团队运用京剧、水等元素创作了一则动画视频,网友直呼隔着屏幕感受到“中国之美”;有媒体运用智能影像修复技术让李苦禅所绘《盛夏图》“动”了起来,水波浮动,荷花绽放,尽显水墨之美。从实践来看,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成像、互动影视等技术,可以增强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承载力、展现力和传播力。作为一种呈现手段,数字化丰富了文创产品的载体;作为一种新型基础设施,数字化拓宽着文创产品的消费场景。
⑥当下,文化创意日益成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经济的新增长点。陈列在博物馆的先秦编钟、汉代宫灯、唐代乐器、宋代书画,或化身日常用品,或融入漫画、综艺、数字展览等内容创作,吸引着更多饶有兴致的寻访者深入了解厚重的中华文明史。期待文化创意产品持续提质升级,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让更多人从中华文化中获得精神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12月07日第11版【评论】栏目)
(1)请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理清上文的思路。
(2)上文选自2022年12月7日《人民日报【评论】栏目,后来在查阅资料时发现2022年11月29日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睡前聊一会儿】栏目也入选了此文,但是细读两处文本发现有三处不同,具体如下,请同学们认真研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题目。
我的探究
内容 《人民日报》【评论】栏目 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睡前聊一会儿】栏目
标题 深耕文化土壤,助力文创升级 秦砖汉瓦里,藏着怎样的创意?
开头 见上文的开头语段 日常生活中,你买过文创产品吗?如今的文创江湖,早已不是“书签、钥匙扣、冰箱贴”老三样了,逛博物馆、参观景点,甚至看演出,内涵与颜值齐飞、创意与质感并存的文创礼物,都在吸引你将其带回家。这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出圈爆款;马踏飞燕玩偶萌趣可爱,青铜面具雪糕神秘威武。不久前,在第五届进博会现场,富含中国元素的文创产品也受到欢迎,二十四节气主题徽章、古建筑榫卯积木、“遇见颐和园”沉浸式光影秀……成为扮规“四叶草”展馆的一道独特风景,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影响力。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第②⑤的画线句 第②段画线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第⑤段划线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无
①请你从三处不同中任选一处,谈谈编者把此文编入《人民日报》【评论】和【睡前聊一会儿】两个栏目时,在材料的取舍上有什么不同?请说明原因。
②请你在研读完两个栏目在材料的取舍上的不同及原因之后,写下自己的发现。
③通过以上探究,请你总结阅读论说性文章的方法。
三、古诗文阅读。(共18分)
8. 阅读下面短文及两则材料,完成问题
桃花源记(节选)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材料二】
杨氏入山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①,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②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注释】①陶冶:快乐的样子。②丝纩(kuàng)、麻枲:丝绵、麻线。
(1)下面各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力恶其不出于己身也 皆出酒食 与老人同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B. 选贤与能 遂与外人间隔 与众共之 与民由之
C. 盗窃乱贼而不作 其中往来种作 属予作文以记之 作亭者谁
D.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可取食于人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取之于民
(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桃花源记》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细细回味,不难发现,文中已经通过多处描写暗示了这样的结局。请你找出相关句子并具体分析。
(4)根据《桃花源记》及两则材料,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三篇文章都表达了人们美好的社会理想。大穴中人物资共有,耕者有其田,正是大同社会 _________ 的特征的具体体现。关于劳动,《大道之行也》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提倡人尽其力,为全社会劳作,《杨氏入山》中“____________”一句则提倡人人自食其力。《桃花源记》和《杨氏入山》都通过对 _______的描写来侧面衬托生活的和平安宁。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9.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10.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
春雨国文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
语文试题 答案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共26分)
1.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讲到:“今天的中国,是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冰雪健儿chí骋赛场,取得了骄人成绩。神舟十三号、十四号、十五号接力腾飞,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我们的‘太空之家’áo游苍穹……
今天的中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只要笃定信心、稳中求进,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明天的中国,奋斗创造奇迹。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dū kuǐ B. dū guǐ
C. dǔ guǐ D. dǔ kuǐ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chí _____骋
áo _____游
【答案】(1)D (2) ①. 驰 ②. 遨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第一个,“笃”应读dǔ;笃定:有把握,从容不迫的意思。
第二个,“跬”应读kuǐ。跬步:本指半步,跨一脚,引申至举步、迈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故选D。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第一处,语境在形容冰雪健儿在赛场上奔驰,应填写“驰”。驰骋:奔驰。
第二处,语境在形容中国空间站在太空漫游,应填写“遨”。遨游:游历;漫游。
2. 古诗默写。
有人说,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世界,一只眼睛看自己。面对世界万物,曹操登临碣石,看到了辽阔壮观的“_________,_________”的沧海山岛之景(《观沧海》);陆游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田园自然风光(《游山西村》);张岱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上下一白”的苍茫雪景;审视自己时,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反映新旧事物交替的规律,与好友共勉。
【答案】 ①. 水何澹澹 ②. 山岛竦峙 ③. 山重水复疑无路 ④. 柳暗花明又一村 ⑤. 雾凇沆砀 ⑥. 天与云与山与水 ⑦.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⑧. 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澹””“竦峙”“凇”“沆”“砀”“畔”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名著阅读(4分)
3. 傅雷曾在给儿子的信中提到:希望孩子永远保持“赤子之心”。若有机会,你认为傅雷会从以下名著中推荐哪一部给傅聪,以鼓励他在人生之路上永葆“赤子之心”?请结合名著内容,简述理由。
A.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 《昆虫记》
【答案】示例:选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 柯察金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坚贞不屈;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勇往直前;在与吞噬生命的病魔的搏斗中,他多次令死神望而却步,创造了起死回生的奇迹。他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就是他的“赤子之心”。这与傅聪为追求音乐而努力奋斗所需要的精神品质相似,所以他会推荐这部。
示例二:选B。《昆虫记》作者法布尔历经数十年,潜心研究他所热爱的昆虫,从他的文字中能读出他几乎与世隔绝的寂寞与艰辛,这种对科学真理的挚爱就是他“赤子之心”的体现。这与傅聪为追求音乐而努力奋斗所需要的精神品质相似,所以他会推荐这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内容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对傅雷信中“赤子之心”和“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的理解,从所给作品中选取一个具有“赤子之心”的人物谈谈他是如何在孤独中创造一个世界的。注意结合具体情节回答。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述保尔 柯察金从一个不懂事的少年到成为一个忠于革命的布尔什维克战士,再到双目失明却坚强不屈创作小说,成为一块坚强钢铁(是指他的精神)的故事。这是一部带有自传味道的小说,它赞扬了在绝望的命运中仍坚强不屈,向命运挑战的精神。小说通过保尔 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保尔的“赤子之心”在于对革命、对信仰的执着,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这与傅聪为追求音乐而努力奋斗所需要的精神品质相似,所以他会推荐这部。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共十卷,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表现出的灵性,还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内容。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法布尔的“赤子之心”在于对科学真理的挚爱。这与傅聪为追求音乐而努力奋斗所需要的精神品质相似,所以他会推荐这部。
4. “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过来。”这一句话在编辑时遗漏了,请问放在下列哪一处最合适?(  )
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①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的细腻烟雾,②风吹过,这些仿佛蜃气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③最后消散无踪。④而黄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排序的能力。
分析语段可知,这是按照时间顺序在写景色,先是“薄雾轻笼的早晨”,再是“黄昏”;而题干句子有“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过来”,能够与“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最后消散无踪”衔接,写的是清晨薄雾消散后的情景,故放在④处合适。
故选D。
综合性学习(8分)
5. 实施“双减”政策以来,学校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喜欢天文的小浦同学参加了“仰望星空”主题周活动,请你跟随他一起参与吧!
(1)请为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中国科学家团队制定了月球地质图编制的标准、流程、方法和图式图例,于2022年6月完成了世界第一幅1:250万月球全月地质图。月球地质图系统表达了月壳表面地层、构造、岩性和年代学等方面的综合地质信息,反映了月球岩浆作用、撞击事件、火山活动等演化过程。可为月球科学研究、探测规划、着陆点选址等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同时也为其它天体地质图的编制提供了参考。
(2)活动开始,历史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中国航天从梦想到现实的发展历程。小浦据此绘制了我国从古到今探索太空的历程图(见上页),你从中有哪些发现?
我的发现:
(3)同学们还了解到中国航天器的命名与远古神话息息相关。小浦为此编写了一副对联。你认为在上下联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羲和追日, ① 指路,神舟 ② ;
下联:嫦娥探月, ③ 传书,天问赴星河。
A. ①北斗 ②游宇宙 ③鸿雁 B. ①北斗 ②宇宙游 ③鸿雁
C. ①鸿雁 ②游太空 ③北斗 D. ①鸿雁 ②太空游 ③北斗
(4)请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答案】(1)示例:世界首幅1:250万月球全月地质图完成。
(2)①我国从远古以来就从未停止过对太空的探索。②当代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3)A
(4)示例1:发展航天科技,实现强国梦想。 示例2:树凌云壮志,攀航天高峰。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之拟写标题的能力。
认真阅读新闻材料,抓住关键词句分析。根据“中国科学家团队制定了月球地质图编制的标准、流程、方法和图式图例,于2022年6月完成了世界第一幅1:250万月球全月地质图”可知,这则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世界第一幅1:250万月球全月地质图完成了”。由此可拟写为:世界首幅1:250万月球全月地质图完成。注意字数限制。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图文转换的能力。
认真观察“我国从古到今探索太空的历程图”,通过有关数字和文字内容可知,从远古时期,我们就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汉朝时有了“翼装侠、木鸟飞天”的说法,1960年探空火箭首发成功,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2021年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建造成功。这一切都说明我国从远古以来就从未停止过对太空的探索;
而从1960年到2021年,我们的航天事业取得突破进展,从探空火箭首发成功,到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建立,当代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对联的能力。
对联要求: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据此分析,再结合对联中已有的文字可推断对联内容:由“指路”可知①处应为“北斗”;由“赴星河”可推知②处应为动宾结构。填“游宇宙”;由“传书”可推知③处为“鸿雁”。
可组成对联:羲和追日,北斗指路,神舟游宇宙;嫦娥探月,鸿雁传书,天问赴星河。
故选A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
围绕“仰望星空”的主题来写,言简意赅,表达清晰得体,朗朗上口。突出宣传性特点。
如:突出“航天科技”的意义,采用对仗结构,可拟写“发展航天科技,实现强国梦想”;或者从青年身份出发,可拟写“用今天的努力,创造中国航天的未来”。
二、现代文阅读(共26分)
6.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深巷里的老墙
梁衡
①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②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③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会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人工艺术在自然面前是这样渺小,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
④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温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爬满了积年生的薛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我任选了一面墙,借手机上的识花软件,一个一个地认识这些从未谋面的花草。单听这些名字,就让你心里暖暖的。那紫云英,本是水田里的绿肥作物,这时也飞上墙头,从叶间探出紫色的小花,回望它走来的田野;有名“窃衣“的,是隐身高手,它开着白色的小花,籽带蛾毛,总能偷偷粘在衣服上跟你回家,落户墙角有一种野草莓,酸酸甜甜,名“蓬虆(léi)”,唐人贾岛的诗里居然写到它:“别后解餐蓬虆子,向前未识牡丹花。”
⑤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⑥有这样一堵老墙,原来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
⑦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
⑧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夯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
⑨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梁衡读婺源农村深巷里的墙,发现“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因为这墙承载了许多内涵:读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赞美劳动人民的智慧;读 _____________,感叹大自然赋予墙的艺术之美;读花草栖身于墙上,_________________;读一座废弃民居的墙,_____________。最后作者故意多绕几个巷子,多读几段墙,抒发深刻的感悟。
(2)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3)文章的结尾处写道“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联系全文,说说这两句话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 ①. 岁月在墙上的作画 ②. 欣赏墙上生命的鲜活与可爱 ③. 感悟到历史的沧桑
(2)示例:采用短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各种花草齐聚老墙,顽强生长,随风摇曳起舞的情景,抒发了作者漫步深巷,留恋老墙时的愉悦之情。
(3)①蕴含着作者对很多人不懂老墙、抛弃老墙甚至破坏老墙的遗憾; ②蕴含着作者还能在深巷中阅读、回味老墙的欣慰、庆幸; ③蕴含着作者渴望更多人来重视老墙、保护老墙、欣赏老墙的期盼。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梁衡读婺源农村深巷里的墙,发现“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因为这墙承载了许多内涵:读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赞美劳动人民的智慧;“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读岁月在墙上的作画,感叹大自然赋予墙的艺术之美;“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读花草栖身于墙上,欣赏墙上生命的鲜活与可爱;“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读一座废弃民居的墙,感悟到历史的沧桑。最后作者故意多绕几个巷子,多读几段墙,抒发深刻的感悟。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这个句子连续使用“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等四字短语,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
同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探身招手”,赋予花草以人的动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各种花草齐聚老墙,顽强生长,随风摇曳起舞的情景,抒发了作者漫步深巷,留恋老墙时的愉悦之情。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
结合“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夯筑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可借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可知,这两句话蕴含着作者对很多人不懂老墙、抛弃老墙甚至破坏老墙的遗憾;
结合“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可知,这两句话蕴含着作者还能在深巷中阅读、回味老墙的欣慰、庆幸;
结合“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知,这两句话蕴含着作者渴望更多人来重视老墙、保护老墙、欣赏老墙的期盼。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问题。
深耕文化土壤,助力文创升级
①二十四节气主题徽章、古建筑榫卯积木、“遇见颐和园”沉浸式光影秀……不久前,在第五届进博会现场,富含中国元素的文创产品受到欢迎,成为扮靓“四叶草”展馆的一道独特风景,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影响力。
②一段时间以来,从铜奔马造型玩偶等实物文创商品走红,到《千里江山图》数字展等数字文创作品火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呈现活跃景象。经过多年沉淀,我国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经历了从外形模仿到元素提取、从实物用品到非实体形态内容创意、文化服务、数字作品的演化,正在从量的突破走向质的升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开发出一大批彰显中华美学风格、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是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体现,也是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要求。
③高质量的文创产品,需要以恰当的创意形式,将历史内涵与时代审美相结合,达到文化价值与实用价值相统一。创意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华文明丰厚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为现代文化创意实践提供了最丰厚的滋养、最充沛的源泉。只有怀着对中华文化的敬意,沉入古籍深处、洞悉文物细节、回到考古现场,才能创作出有助于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优秀产品。从敦煌研究院的“飞天”“九色鹿”到恭王府博物馆的“天下第一福”,再到三星堆博物馆的“金面具”,各大博物馆围绕特色文物深耕文创品牌,做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
④文化创意产品承载着人们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追求,是创造与欣赏、文化与生产、创意与生活的结合。文创产品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以恰当的创意提供差异化的精神体验,满足人们高品质、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点亮夜灯认识一幅宋代观星图,玩局桌游了解江南四大才子生平轶事,印在布包上的文物表情越来越“萌”,沉浸式演出里的人物造型越来越“真”……从近年来受到欢迎的“爆款”产品看,文创从实物外形模仿向内容创意、互动型产品演化,正是基于对人们知识探索需求、情感表达需求、文化认同需求的深入挖掘。
⑤文创产品的持续创新,离不开数字技术赋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文化数字化为当代文化业态发展描绘了极具想象力的图景。比如,深圳一位动画师团队运用京剧、水等元素创作了一则动画视频,网友直呼隔着屏幕感受到“中国之美”;有媒体运用智能影像修复技术让李苦禅所绘《盛夏图》“动”了起来,水波浮动,荷花绽放,尽显水墨之美。从实践来看,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成像、互动影视等技术,可以增强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承载力、展现力和传播力。作为一种呈现手段,数字化丰富了文创产品的载体;作为一种新型基础设施,数字化拓宽着文创产品的消费场景。
⑥当下,文化创意日益成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经济的新增长点。陈列在博物馆的先秦编钟、汉代宫灯、唐代乐器、宋代书画,或化身日常用品,或融入漫画、综艺、数字展览等内容创作,吸引着更多饶有兴致的寻访者深入了解厚重的中华文明史。期待文化创意产品持续提质升级,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让更多人从中华文化中获得精神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12月07日第11版【评论】栏目)
(1)请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理清上文的思路。
(2)上文选自2022年12月7日《人民日报【评论】栏目,后来在查阅资料时发现2022年11月29日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睡前聊一会儿】栏目也入选了此文,但是细读两处文本发现有三处不同,具体如下,请同学们认真研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题目。
我的探究
内容 《人民日报》【评论】栏目 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睡前聊一会儿】栏目
标题 深耕文化土壤,助力文创升级 秦砖汉瓦里,藏着怎样的创意?
开头 见上文的开头语段 日常生活中,你买过文创产品吗?如今的文创江湖,早已不是“书签、钥匙扣、冰箱贴”老三样了,逛博物馆、参观景点,甚至看演出,内涵与颜值齐飞、创意与质感并存的文创礼物,都在吸引你将其带回家。这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出圈爆款;马踏飞燕玩偶萌趣可爱,青铜面具雪糕神秘威武。不久前,在第五届进博会现场,富含中国元素的文创产品也受到欢迎,二十四节气主题徽章、古建筑榫卯积木、“遇见颐和园”沉浸式光影秀……成为扮规“四叶草”展馆的一道独特风景,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影响力。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第②⑤的画线句 第②段画线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第⑤段划线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无
①请你从三处不同中任选一处,谈谈编者把此文编入《人民日报》【评论】和【睡前聊一会儿】两个栏目时,在材料的取舍上有什么不同?请说明原因。
②请你在研读完两个栏目在材料的取舍上的不同及原因之后,写下自己的发现。
③通过以上探究,请你总结阅读论说性文章的方法。
【答案】(1)①经过多年沉淀,我国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经历了从外形模仿到元素提取、从实物用品到非实体形态内容创意、文化服务、数字作品的演化,正在从量的突破走向质的升级。 ②高质量的文创产品,需要以恰当的创意形式,将历史内涵与时代审美相结合,达到文化价值与实用价值相统一。 ③文创产品的持续创新,离不开数字技术赋能。
(2)第一问:标题由“秦砖汉瓦里,藏着怎样的创意”改为“深耕文化土壤,助力文创升级”,是因为原标题口语化,改后标题更严肃庄重,更符合《人民日报》【评论】栏目的要求;开头删掉了“日常生活中,你买过文创产品吗……”和“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首尾两句,是因为这些内容是聊天节目需用的拉近与听众距离的寒暄语,不符合《人民日报》【评论】栏目严肃认真的特点。
第二问:①不同特点的文体,需要不同形式的标题。②文章内容要与文章的性质相符合。
第三问:关注文章的标题,把握主要内容;关注首括句或其他关键句,理清议论的层次;关注首段,学习开篇技巧。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文章思路能力。
根据提示“提出论点”和第①段“富含中国元素的文创产品受到欢迎,成为扮靓‘四叶草’展馆的一道独特风景,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影响力”,第②段“经过多年沉淀,我国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经历了从外形模仿到元素提取、从实物用品到非实体形态内容创意、文化服务、数字作品的演化,正在从量的突破走向质的升级”这两个重点句,可确定①处答案。
根据第③段中心句“高质量的文创产品,需要以恰当的创意形式,将历史内涵与时代审美相结合,达到文化价值与实用价值相统一”可确定②处答案。
根据第⑤段中心句“文创产品的持续创新,离不开数字技术赋能”可确定③处答案。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比较与赏评能力。
第一问:要求从内容、标题、开头三处不同中任选两处,谈谈编者把此文编入《人民日报》【评论】栏目时有所取舍的原因。
如标题:由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睡前聊一会儿】栏目的“秦砖汉瓦里,藏着怎样的创意”改为“深耕文化土壤,助力文创升级”,是因为原标题“秦砖汉瓦里,藏着怎样的创意”口语化,适合微信公众号的“大众”特点;而改后标题“深耕文化土壤,助力文创升级”,采用对偶结构,并用“深耕”“助力”“升级”等词语揭示内容和意义,更严肃庄重,更符合《人民日报》【评论】栏目的要求。
开头:《人民日报》【评论】栏目删掉了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睡前聊一会儿】栏目的“日常生活中,你买过文创产品吗?如今的文创江湖,早已不是‘书签、钥匙扣、冰箱贴’老三样了,逛博物馆、参观景点,甚至看演出,内涵与颜值齐飞、创意与质感并存的文创礼物,都在吸引你将其带回家。这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出圈爆款:马踏飞燕玩偶萌趣可爱,青铜面具雪糕神秘威武”和“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首尾两句,这两句中第一句“日常生活中,你买过文创产品吗?”是聊天常用的话题,能够激发阅读兴趣和谈论兴趣;而“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是常用的聊天节目的固定模式。可见删掉它们是因为这些内容是聊天节目需用的拉近与听众距离的寒暄语,不符合《人民日报》【评论】栏目严肃认真的特点。
第二问:
两个栏目在材料的取舍上有所不同,标题由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睡前聊一会儿】栏目的“秦砖汉瓦里,藏着怎样的创意”改为“深耕文化土壤,助力文创升级”,更严肃庄重,更符合《人民日报》【评论】栏目的要求。由此可得:不同特点的文体,需要不同形式的标题。
由《人民日报》【评论】栏目删掉了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睡前聊一会儿】栏目的“日常生活中,你买过文创产品吗?如今的文创江湖,早已不是‘书签、钥匙扣、冰箱贴’老三样了,逛博物馆、参观景点,甚至看演出,内涵与颜值齐飞、创意与质感并存的文创礼物,都在吸引你将其带回家。这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出圈爆款:马踏飞燕玩偶萌趣可爱,青铜面具雪糕神秘威武”和“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首尾两句,因为这些内容是聊天节目需用的拉近与听众距离的寒暄语,不符合《人民日报》【评论】栏目严肃认真的特点。由此可得:文章内容要与文章的性质相符合。
第三问:
文章标题“深耕文化土壤,助力文创升级”点明了文章的论题,有助于读者把握文章内容;因此,可得出阅读论说性文章的方法一:关注文章的标题,把握主要内容。
文章③④⑤段都运用首括句点明了论述的三个方面,论证思路清楚,条理清晰;因此,可得出阅读论说性文章的方法二:关注首括句或其他关键句,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开头由第五届进博会富含中国元素的文创产品受到欢迎这一新闻事件谈起,自然引出文章的论点,还很新颖生动,具有吸引力;因此,可得出阅读论说性文章的方法三:关注首段,学习开篇技巧。
三、古诗文阅读。(共18分)
8. 阅读下面短文及两则材料,完成问题
桃花源记(节选)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材料二】
杨氏入山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①,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②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注释】①陶冶:快乐的样子。②丝纩(kuàng)、麻枲:丝绵、麻线。
(1)下面各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力恶其不出于己身也 皆出酒食 与老人同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B. 选贤与能 遂与外人间隔 与众共之 与民由之
C. 盗窃乱贼而不作 其中往来种作 属予作文以记之 作亭者谁
D.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可取食于人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取之于民
(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桃花源记》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细细回味,不难发现,文中已经通过多处描写暗示了这样的结局。请你找出相关句子并具体分析。
(4)根据《桃花源记》及两则材料,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三篇文章都表达了人们美好社会理想。大穴中人物资共有,耕者有其田,正是大同社会 _________ 的特征的具体体现。关于劳动,《大道之行也》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提倡人尽其力,为全社会劳作,《杨氏入山》中“____________”一句则提倡人人自食其力。《桃花源记》和《杨氏入山》都通过对 _______的描写来侧面衬托生活的和平安宁。
【答案】(1)D (2)(1)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2)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3)①“忘路之远近”的“忘”,“山有小口”的“小口”,为渔人再寻桃花源“不复得路”以及后人探寻未果埋下伏笔;②“此中人语云:不必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为探寻不得埋下伏笔。
(4) ①. 天下为公 ②.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③. 不可取食于人耳
④. 鸡犬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不同。使出/拿出/出来/在国外。句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姓杨人与老人一起出来。/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
B.不同。同“举”,选拔/和、同/和、同/和、同。句意: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是与众人共享的。/和百姓一起遵循正道而行。
C.不同。兴起/耕作/写作/建造。句意: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录这件事。/建造亭子的是谁?
D.相同。从。句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而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从百姓那里取得。
故选D。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1)“要”,邀请;“作食”,做饭。
(2)“乃”,竟然;“无论”,无论,更不必说。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相关内容的能力。
第一段中“忘路之远近”中的“忘”为第④段的“便扶向路,处处志……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第二段中“山有小口”中的“小口”为第四段的“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第三段中的“不足为外人道也”为第四段的“便扶向路,处处志之……遂迷,不复得路”也埋下了伏笔。同时暗示桃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这些伏笔和呼应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感。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一】“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枭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与《大道之行也》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描述相同,可知,应填“天下为公”;
根据题干提示“提倡人尽其力,为全社会劳作”,找到《大道之行也》的“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可知,应填“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根据题干提示“提倡人人自食其力”,找到《杨氏入山》中的“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可知,应填“不可取食于人”;
根据题干提示“的描写来侧面衬托生活的和平安宁”,找到《桃花源记》的“鸡犬相闻”和《杨氏入山》的“鸡犬陶冶”,可知,应填“鸡犬”。
参考译文:
桃花源记(节选)
①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②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③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④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⑤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材料一】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材料二】
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鸡和狗都很悠闲和乐的样子,人民都聚集在一起住。到了一户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呢?”穴中人回答说:“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要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闭了。”到了夜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9.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10.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9. 士兵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战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10. 反映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之情。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晋书》载:王顗有牛名八百里,常莹其蹄角,王济与王顗赌射得胜,命左右探牛心作炙。“麾”是军旗。意思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将军分给的烤熟的牛肉。
“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古代的瑟有五十弦。李商隐诗:“锦瑟无端五十弦。”这词里的“五十弦”,当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指演奏。“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此句写出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沙场秋点兵”写出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此词通过追忆早年抗金部队的阵容气概以及作者自己的沙场生涯,表达了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天下事”指收复中原。收复中原,不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末句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