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静夜思》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8课
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我是小学语文组第8号考生。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静夜思》。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静夜思》出自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8课。本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吟诵古诗。在反复朗读中能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二、说学情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昧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目标拟定为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会写7个一类字,会认9个二类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反复朗读中感受古诗的节奏,体会作者对故乡无尽的思念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设计体系,并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特点和规律,我将确立: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
教学难点:背诵古诗。
五、说教学方法
1.正确引导,激发学生良好的兴趣。
有人说: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因此,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
2.利用多媒体资源为载体,创设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发挥他们的潜能。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向各位老师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课上教师口述谜面:有时落山腰,有时挂树梢,有时像圆镜,有时像镰刀。竞猜出谜底:月亮。随后出示一组月亮图片,谈话:多么美丽的月色,有一位大诗人也喜欢这美美的月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他的诗。板书课题,读课题后,指导学生解题意,识作者,进而导入课题。设计谜语竞猜导入,在上课伊始便能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解诗题,识作者更是古诗教学必备的环节,为接下来理解古诗的含义做了铺垫。
环节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首先,指引学生观看课文朗读动画。并指导学生边听边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然后出示自读要求: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把每个字音都读准。检查字词时,指导认读生字:疑(yi)、举(G)、望(wng)。并及时强调(yi)是整体认读音节。举Gǔ)在写音节时去掉ⅱ上两个点。在最后指导学生把生字送入朗读,再次读诗,读准古诗节奏和停顿。利用观看朗读动画的形式,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学生自主解答生字词的疑惑。更能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好习惯。有节奏的读古诗,更能体会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环节三:精读课文,体会美景。
课上我将先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前两行。
内容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学生自由读后。指导学生理解明月光”是指皎洁、明亮的月光。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床前。然后,让学生自由提出不理解的字词,重点指导“疑的意思怀疑、好像。出示图片理解“霜”,霜在秋冬季节形成在地面附近:如房顶、草叶、地面等,堆起来是白色结晶体。然后指导学生想象画面,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预设学生汇报: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像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以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有了前面画面情感的铺垫,学生能感受到冷清、孤单。我会加以描述: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最后鼓励学生试着用冷清的语气读一读前两行诗句。
内容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学生读后,点拨学生做动作理解举头”。并想想诗人在干什么?学生通过理解所得:诗人抬头望着天上的明亮的月亮。同样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是抬头看到皎洁的月光,低下头却开始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随后指导学生朗读。并点拨学生注意“明“地上“望…“思”要读重音。更能突出作者的思乡之情。最后,再次通过想象画面,尝试背诵古诗。
此环节的设计,在尊重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通过理解关键词、想象画面、体会作者情感等一整条教学线索。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本诗所表达的思念故土,思念亲人的情感。
环节四:积累拓展,迁移运用在师生共同总结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布置如下开放型作业:用诗配画的形式来表现《静夜思》的画面。
七、说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力求简洁生动,再现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