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现代文阅读拔尖训练(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短文
桥(节选)
①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②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③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④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⑤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⑥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⑦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⑧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⑩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1.选文中老汉两次“吼”站的角度不同,一次是站在“党员”的角度,一次是站在“父亲的角度。第一次“吼”是站在 的角度,体现了老汉对 的大爱;第二次“吼”是站在 的角度,体现了老汉对 的真爱。
2.画横线的句子,属于 描写,作用是
3.片段的句、段大多非常简短,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是( )(多选)
A.使语句精练 B.渲染紧张气氛 C.加强故事悲壮色彩 D.句式整齐,节奏明快
4.结尾处“她丈夫”是 ,“她儿子”是 。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是: 。
5.读文章,用两个词语形容“老汉”的形象: 、
课外阅读轩
草地夜行
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留下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
干粮早就吃完了,皮带也煮着吃了。我空着肚子,拖着两条僵硬的腿,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着。背上的枪和子弹就像一座山似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唉!就是在这稀泥地上躺一会儿也好啊!
迎面走来一个同志,冲着我大声嚷:“小鬼,你这算什么行军啊!照这样,三年也走不到陕北!”
他这样小看人,真把我气坏了。我粗声粗气地回答:“别把人看扁了!从大别山走到这儿,少说也走了万儿八千里路。瞧,枪不是还在我的肩膀上吗?”
他看了看我,笑了起来,和我并肩朝前走。我就问他:“同志,你在哪一部分工作?我怎么从来没有见过你呀?”
“我吗?在军部。现在出来找你们这些掉队的小鬼。”他一边说,一边摘下我的枪,连空干粮袋也摘了去,“咱们得快点走呀!你看,太阳快落了。天黑以前咱们必须赶上部队。这草地到处是深潭,掉下去可就不能再革命了。”
听了他的话,我快走几步,紧紧地跟着他,但是不一会儿,我又落下了一大段。
他焦急地看看天,又看看我,说:“来吧,我背你走!”
我说什么也不同意,这一下他可火了:“别磨蹭了!你想叫咱们俩都丧命吗?”他不容分说,背起我就往前走。
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满天堆起了乌云,不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一再请求他放下我,怎么说他也不肯,仍旧一步一滑地背着我向前走。
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
我心里一惊,不知怎么办好,只觉得自己也随着他往下陷。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人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
我使劲伸手去拉他,可是什么也没有抓住。他陷下去了,已经没顶了。
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眼泪不住的往下流。多么坚强的同志!为了我这样的小鬼,为了革命,他被这可恶的草地夺去了生命!
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黑暗笼罩着大地。“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过的话。对,要记住革命!我抬起头,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
6.给画横线的字注音。
僵硬:( ) 磨蹭:( ) 笼罩:( )
7.“小鬼”是在什么情况下碰到老同志的?
8.老同志是在什么情况下陷进泥潭的?“小鬼”怀着怎样的心情向前赶路?
9.“他仿佛看到了一条光明大路”,“光明大路”指的是什么?
阅读。
采花
可校园花坛西边的丁香丛里却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身影,这个身影鬼鬼祟祟的,不如道在做什么。
雷厉风行的班长王寒冰正好经过这里,他三步并作两步走了过去,这不是和自己同班的淘气包张明吗?他居然在采丁香花。王寒冰怒喝一声:“张明!住手!”张明被吓了一跳。等看清楚来人是谁。他长吁了一口气,恢复了平时淘气捣蛋的模样:“我以为谁呢,班长大人有何指教?”王寒冰看他一点儿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张明看班长生气了,就从花坛上跳下来说:“我是觉得花香,所以忍不住闻了闻,我先走了啊。”王寒冰怎么可能让张明这么轻易地走呢,他拎着张明的衣领,直接去了班主任李军老师的办公室。“为什么要采花呢?”老师问。张明红着脸说:“我听说丁香花泡茶能润喉。我想送给老师保护嗓子。”“你早说呀,”王寒冰喊起来。“早说我帮你一起采啊!”李老师感动之余,又忍不住教导他们:“老师谢谢你们,但不管是什么原因,采花都是不对的。再说,新鲜的丁香花是不能泡荼的哟。”
“啊……”一件出于好心却荒诞的事情就这样过去了,留下的是弥漫在空中的花香和浓浓的师生情。
10.请在开头加一段环境描写,要与结尾相呼应。
11.班长王寒冰的形象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用“_____”画出一处相关语句。
12.在去老师办公室的路上,淘气包张明还会有哪些表现?请你补充一个情节。
阅读。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3.读画“ ”的句子,将桑娜的心理变化图补充完整,再填空。
桑娜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可以用选段中的“ ”一词概括。
14.选段是对桑娜的 和 描写。从“嗯,揍我一顿也好”可以看出桑娜宁可 ,也要 。
15.“……”在本段文字中起的作用是: 。
16.选段主要的写作特色是( )
A.人物动作描写 B.人物心理描写 C.人物语言描写 D.人物神态描写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童年(节选)
这一天,她正祈福,外祖父闯了进来,吼道:“老婆子,着火了!”
“什么?啊!”外祖母“腾”地一下从地板上跳了起来,飞奔而去。
“叶芙格妮娃,把墙上的东西拿下来!”“娜塔莉娅,快给孩子们穿衣服!”外祖母大声地指挥着。外祖父则只是在那里哀号。我跑进厨房。向着院子的厨房被照得金光闪闪,地板上飘动着闪闪烁烁的红光。雅科夫舅舅一边穿靴子,一边乱跳,好像地上的黄光烫了他的脚似的。他大喊:“是米希加放的火!他跑啦!”
“混蛋,你放屁!”外祖母大声训斥着他,出手一推,他几乎摔倒了。
染坊的顶子上,火舌舒卷着,舔着门和窗。寂静的黑夜中,无烟的火势,如红色的花朵,跳跃着盛开了!黑云在高处升腾,却挡不住天上银白的天河。白雪成了红雪,墙壁好像在抖动,红光流泻,金色的带子缠绕着染坊。突突,嘎巴,沙沙,哗啦,各种各样奇异的声音一齐奏响。
我抓了一件笨重的短皮大衣,把脚伸进了不知道是谁的靴子里,走上台阶。
门外的景象实在太让人震惊了:火舌乱蹿,啪啪的爆裂声和外祖父、舅舅、格里高利的叫喊声响成了一片。
外祖母头顶一只空口袋,身披棉被,飞也似的冲进了火海,她大叫着:“混蛋们,硫酸盐,要爆炸了!”
“啊,格里高利,快拉住她,快!”
“唉,这下她算完啦……”外祖父狂叫着。
外祖母又钻了出来,弓身快步,两手端着一大桶硫酸盐,浑身上下都在冒烟。
“老头子,快把马牵走!”
外祖母哑着嗓子叫喊:“还不快给我脱下来,瞎啦,我都快着火了!”
格里高利用铁锹铲起大块大块的雪往染坊里扔着。舅舅们拿着斧头在他身边乱蹦乱跳。外祖父在忙着往外祖母身上撒雪。
外祖母把那个桶塞到雪堆里之后,打开了 大门,向跑进来的人们鞠着躬:“各位街坊邻居,快救救这大火吧!”
“马上就要烧到仓库了,我们家就要被烧光了,你们也会遭殃的!来吧,把仓库的顶子扒掉,把干草都扔出去!格里高利,快!雅科夫,别瞎跑,把斧头拿来,铁锹也拿来!各位各位,行行好吧!”
外祖母的表现就像这场大火本身一样特别好玩。
大火好像抓住了她这个一身黑衣服的人,走到哪儿都把她照得通亮。她东奔西跑,指挥着所有的人。
17.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请写一写。
(1)舅舅们拿着斧头在他身边乱蹦乱跳。( )
(2)“唉,这下她算完啦……”外祖父狂叫着。( )
(3)黑云在高处升腾,却挡不住天上银白的天河。白雪成了红雪,墙壁好像在抖动,红光流泻,金色的带子缠绕着染坊。( )
18.第2自然段中“跳”“飞奔”两个词语是对外祖母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外祖母 。
19.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20.下列人物在火场都有不同的表现,你从中体会到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选一选。
A.生性多疑 B.悲观 C.沉着冷静
外祖父( ) 外祖母( ) 雅科夫舅舅( )
21.在《童年》这部小说中,外祖母给阿廖沙的人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与欣赏。
为白蚁正名
①被视为住房天敌的白蚁其实是一群勤劳的分解工,它们之所以被大多数人讨厌,只是因为它们跑错了地方。
②树木当然是森林里必不可少的,正所谓无木不成林。但是你是否想过,当这些大树倒下了以后,它们“体内”从土壤中汲取的那些营养要怎么回到生态系统中呢?答案是靠白蚁,而且从某种程度而言,白蚁在生态系统循环的这一环节中是无可替代的。
③或许你会问,要分解树木不是有微生物吗?那些细菌、真菌同样有分解树木的功能呀!没错,微生物同样有分解树木的功能,但它们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只有白蚁能快速地将这些树木分解为养分返给土壤。不仅是分解树木,森林里的白蚁也“兼职”分解干枯的树叶、草枝等。
④那些树木被白蚁吃掉后,一部分转化为富含有机物的土壤,另一部分则变为白蚁的肉身,白蚁的肉身养活了森林里那些以白蚁为食的动物,穿山甲就是其中之一。它们还吃动物的粪便,数据显示,在一个区域内,有三分之一的动物粪便都是被白蚁分解掉的。
⑤白蚁除了做分解工,它们还是森林里不可替代的卫士,它们的活动可以从透水性、营养等方方面面改造土壤。以色列沙漠地带的白蚁可以将食物里80%的碳和65%的氮吸收转化并以粪便的形式固定。
⑥而在非洲稀树草原的大白蚁更是传奇,它们还能建造高大的蚁丘。蚁丘的作用就多了,其中包括给动物提供庇护所,比如生活在非洲的一些猫科动物以及长相呆萌、习性凶恶的蜜獾。蚁丘里的白蚁通过觅食和排泄,使蚁丘本身就极富营养,长在蚁丘周围的植物便靠着这“楼台”疯狂生长;很多食草动物也特别喜欢去蚁丘周围溜达,因为那里食物多。
⑦此外,白蚁还是森林里“优胜劣汰”的助推者,健康的树木分泌防御性化合物,让白蚁不能靠近,而那些将死或是遭受了严重破坏的树木则无法分泌这类化合物,白蚁就选择进攻它们,加速森林自然系统的生态循环。它们简直是森林里的生态卫士。
⑧…………
⑨看吧,白蚁真的有很多优点。毁坏木质结构建筑这样十恶不赦的可恶行为,在白蚁看来只是在兢兢业业地工作而已。当人类将它们赶尽杀绝之时,它们或许还会在心里疑惑:“这……这不就是一堆木头尸体吗?我能怎么办?我也很无奈呀。”
22.大多数人讨厌白蚁的原因是( )
A.毁坏住房 B.样子让人恶心
C.污染环境 D.破坏森林
23.与其他微生物相比,白蚁在分解树木上的优势是( )
A.数量更多 B.分解更彻底
C.不会造成污染 D.速度更快
24.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打比方 B.列数字
C.举例子 D.作比较
25.作者为白蚁正名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6.文中的省略号能删掉吗?为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党员 人名群众 父亲 儿子 2. 环境 突出当时的形势危急 3.BC 4. 老汉 小伙子 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突出老支书心系群众、舍己为人的党性光辉 5. 舍己为人 无私奉献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短文内容理解。
结合短文第①段中“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其中“党员”可知这一次的“吼”是老汉站在党员的角度,从中体现了老汉对基层群众的大爱;
结合短文第⑥段“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根据句中“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可知这一次“吼”是老汉站在父亲的角度,来吼儿子,体现了老汉对儿子的爱。
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画线中对“木桥”的描写,属于环境描写。结合课文中“水渐渐蹿上来”和第④段的“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可知小说的背景,洪水来临,情况非常凶险。而文中描写桥“发抖”“呻吟”突出环境恶劣,而在这种情况下,老汉没有退缩,让所有人先走,儿子也在最后过桥,短文通过写桥的变化突出了形势的危急。
3.本题考查的是短文内容理解。
阅读短文中片段大多是一两句话单独成段,节奏紧凑,充满了紧张感。“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又显得格外悲壮。B、C两项正确。
故选BC。
4.本题考查的是重点信息的抓取。
结合短文第⑤段中: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第⑥段中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第 段中“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可知结尾处“她丈夫”是老汉,“她儿子”是小伙子,文章这样的描写虽让人感到意外,但又在情理之中。这样前面设置悬念,最后揭开真相,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5.本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阅读短文其中老汉的形象是一位光辉形象的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可知文中“老汉”的形象是大义凛然,不徇私情,舍己救人,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人。
6. jiāng ceng lǒng 7.“我”是在没有干粮的恶劣的环境下遇到老同志的。 8.老同志是在天黑、路滑、又下着大雨,而且还背着“我”向前走的情况下,陷进泥潭的。“小鬼”是在老同志为找他、背他而牺牲的情况下,怀着无比悲痛而又对革命十分坚定的心情向前赶路的。 9.“光明大路”在这里指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拼音拼写规则的能力。
僵硬jiāng yìng:意思指不灵活;肢体不能活动自如。
磨蹭mó ceng:①(轻微)摩擦。②缓慢地向前行进,比喻做事动作迟缓。③纠缠。
笼罩lǒng zhào:意思像笼似地罩在上面;指广泛覆盖的样子;比喻某种气势。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由文中“干粮早就吃完了,皮带也煮着吃了。我空着肚子,拖着两条僵硬的腿,”“迎面走来一个同志,冲着我大声嚷”可知,“小鬼”是在没有干粮,饥肠辘辘、疲惫的情况下遇到老同志的。
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由文中“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满天堆起了乌云,不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一再请求他放下我,怎么说他也不肯,仍旧一步一滑地背着我向前走。”“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可知,老同志在天黑,下大雨导致路滑的情况下背着“我”陷进泥潭里。
由文中“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眼泪不住的往下流。多么坚强的同志!”“‘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过的话。对,要记住革命!”“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可知“我”怀着无比悲痛而又对革命十分坚定的心情向前赶路的。
9.本题考查关键词的理解。
由文中“我抬起头,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可知,这条光明大路通向遥远的陕北,也指革命成功的曙光。
10.春天的校园,花朵争奇斗艳,芳香迷人。 11.雷厉风行、纪律严明
王寒冰怎么可能让张明这么轻易地走呢,他拎着张明的衣领,直接去了班主任李军老师的办公室。 12.淘气包张明紧跟在班长身后,央求道:“班长,你就饶了我吧,这要是到了老师那里,就不好解释了。”
【解析】10.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前后呼应是指文章中的前伏或交代与后文相照应,内容协调一致。结尾句写了花香和浓浓的师生情,开头的环境描写要含有关于花香的描写。
可以写春天的校园,花朵竞相开放,芳香迷人,让人沉醉。
11.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句子中“雷厉风行的班长王寒冰正好经过这里,他三步并作两步走了过去,这不是和自己同班的淘气包张明吗?”“三步并作两步”就写出了王寒冰的动作迅速、雷厉风行。文中句子“王寒冰怎么可能让张明这么轻易地走呢,他拎着张明的衣领,直接去了班主任李军老师的办公室。”从不让张明轻易地走,还要拎着张明衣领去老师办公室,看出班长是个纪律很严明的人。
12.本题考查开放性题。
根据选文内容,张明是个很淘气的人。淘气时的表现可以是央求班长,小动作不断等。如张明笑眯眯地对着班长说道:“我的好班长,就饶了我吧,我可不想去办公室,老师会误会我的。”说完,还拉了拉班长的衣角。
13.
忐忑不安 14. 神态 心理 挨打 收养两个孤儿的决心 15.表示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16.B
【解析】13.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心情的掌握。
从“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可知,写出了桑娜很自责。
从“他会揍我的!”可知,写出了桑娜心里很担心。
从“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可知,写出了桑娜内心很矛盾。
从“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可知,写出了桑娜内心很坚定。
从“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可知,语段写出了桑娜内心忐忑不安。
14.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的掌握。
从“她忐忑不安地想”可知,这是人物的心理描写。
从“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可知,这是人物的神态描写。
从“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可知,桑娜已经下定决心抚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就算挨打也心甘情愿。对桑娜的 神态和 心理描写,从中可以看出桑娜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
15.本题主要考查对标点符号的掌握。
文中的省略号是桑娜内心的活动断断续续,此时桑娜的心情非常忐忑,作者通过用省略号,细致地刻画了桑娜紧张、担忧的复杂心理活动。
16.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的掌握。
从“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可知,选段主要写桑娜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了桑娜内心的紧张、担忧以及桑娜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
17.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环境描写 18.在听到“着火了”时动作的敏捷 19. 拟人 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当时染坊火势之大,情况之危急 20. B C A 21.外祖母慈祥善良,热爱生活,经常给阿廖沙讲怜悯穷人和歌颂正义的故事,给了他很大的触动,照亮了他敏感而孤独的心。
【解析】17.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句子描写手法的运用能力。
(1)根据阅读句子我们可以读出说的是舅舅,“拿着”“乱蹦乱跳”是属于人物描写中的动作描写。
(2)仔细阅读句子分析出“唉,这下她算完啦……”是一种语言描写,写了外祖父说的话语,所以这句是语言描写。
(3)仔细阅读句子可以知晓染坊被火席卷黑烟升腾,火光肆意。这是一种环境描写。所以这句是环境描写。
18.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句中词语的理解,需要结合前后句一起分析。
根据仔细的阅读我们可以知道“跳”“飞奔”都是因为外婆知道着火了,之后做出的动作。外婆上了年纪还能做到“跳”“飞奔”,更是形象地表现出了外婆在听到着火了时动作的敏捷迅速。
19.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
所学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反复、引用等。
结合句子中“舔”可以知道用了拟人的手法,只有人会做出舔这个动作;“如红色的花朵,跳跃着盛开了”把火势比作了跳跃盛开的花朵。所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结合前后段落可以知晓这样更加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当时染坊火势之大,情况之危急。
20.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短文。
通过阅读短文“外祖父则只是在那里哀号。”这句可知外祖父充满了悲观的情绪,只是在哀嚎没有救火的行动。所以外祖父是悲观的选择B;根据““叶芙格妮娃,把墙上的东西拿下来!”“娜塔莉娅,快给孩子们穿衣服!”外祖母大声地指挥着”,“外祖母头顶一只空口袋,身披棉被,飞也似的冲进了火海……”,“外祖母又钻了出来,弓身快步,两手端着一大桶硫酸盐,浑身上下都在冒烟”等句字都能看出来外婆是一位沉着冷静勇敢的老人。所以选择C;根据“舅舅一边穿靴子,一边乱跳,好像地上的黄光烫了他的脚似的。他大喊:“是米希加放的火!他跑啦!”,只可以读出没有任何根据就开始怀疑别人,说明雅科夫舅舅生性多疑,所以选择A。
2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短文的理解以及概括能力。
《童年》是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该作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童年》中外祖母她善良、聪明、能干、充满爱心,是千千万万俄罗斯女性的优秀代表,对“我”的一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像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她无私的爱引导了阿廖沙,让阿廖沙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都绝不丧失生的勇气!” 她哺育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反抗的精神,使他在黑暗污《童年》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22.A 23.D 24.B 25.①白蚁在使倒下的树木含有的营养回归土壤这一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②白蚁是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还能大量分解动物产生的粪便。
③白蚁还能从方方面面改造森林中的土壤。
④在非洲草原上,白蚁建造的蚁丘给动物提供庇护所,为一些食草动物提供食物。
⑤白蚁还是森林里“优胜劣汰”的助推者。 26.文中的省略号不能删掉。它表明白蚁的优点还表现在其他方面,作者不能一一叙述,删去则改变了文章要表达的意思。
【解析】22.本题考查提取信息。
文章第一自然段“被视为住房天敌的白蚁其实是一群勤劳的分解工,它们之所以被大多数人讨厌,只是因为它们跑错了地方。”可知白蚁对住房造成巨大破坏,因此被大多数人讨厌。
23.本题考查提取信息。
文章第三自然段“没错,微生物同样有分解树木的功能,但它们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只有白蚁能快速地将这些树木分解为养分返给土壤。不仅是分解树木,森林里的白蚁也“兼职”分解干枯的树叶、草枝等。”可知白蚁在分解树木在速度上占绝对优势,白蚁分解树木速度更快。
2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它们还吃动物的粪便,数据显示,在一个区域内,有三分之一的动物粪便都是被白蚁分解掉的。”句子中“在一个区域内,三分之一的动物粪便”是白蚁分解粪便的具体数据,因此使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
25.本题考查概括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说明文,段意合并法,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可以快速地让我们找到作者为白蚁正名的理由。
第二自然段:白蚁在生态系统循环的这一环节中是无可替代的。
第三、四自然段:白蚁能快速地分解树木、分解动物粪便等。
第五自然段:白蚁的活动可以从透水性、营养等方方面面改造土壤。
第六自然段:非洲稀树草原的大白蚁高大的蚁丘给动物提供庇护所。
第七自然段:白蚁是森林里“优胜劣汰”的助推者,是森林里的生态卫士。
以上就是作者为白蚁正名的理由。
26.本题考查省略号的作用。
文中第八自然的的省略号,表明白蚁的优点还表现在其他方面,作者不能一一叙述,因此是不能删除的,删除了就改变了文章要表达的意思。说明文的中心鲜明突出,文章具有科学性,条理性,严谨性,语言确切生动,因此表达必须严谨、准确。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