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现代文阅读拔尖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现代文阅读拔尖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4 20:0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现代文阅读拔尖训练(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选段,完成文后练习。
①它的确在向上长——人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它在生长。
②“真的,它现在要开花了!”这个母亲慢慢开始相信,她的孩子会好起来。她记起最近这孩子讲话时,要比以前愉快得多,而且最近几天她也能自己爬起来,直直地坐在床上,用兴奋的眼光望着这一粒豌豆所形成的小花园。一星期以后,小女孩第一次能够坐一整个钟头。她快乐地坐在温暖的太阳光里。窗子打开了,她面前是一朵盛开的、紫色的豌豆花。小姑娘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1.联系前文,母亲的态度有变化吗?如果有,说说为什么有变化。
2.下列词语中,没有体现小女孩的变化的一项是_____
A.愉快 B.兴奋 C.快乐 D.安静
3.为什么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4.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针对课文这部分内容提的问题是:
阅读与欣赏
苍蝇与宇宙飞船
令人讨厌的苍蝇,与宏伟的航天事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仿生学却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苍蝇是声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凡是腥臭污秽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踪迹。苍蝇的嗅觉特别灵敏,远在几千米外的气味也能嗅到。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它们是靠什么来充当嗅觉的呢?
原来,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上。每个“鼻子”只有一个“鼻孔”与外界相通,内含上百个嗅觉神经细胞。若有气味进入“鼻孔”,这些神经立即把气味刺激转变成神经电脉冲,送往大脑。大脑根据不同气味物质所产生的神经电脉冲的不同,就可区别出不同气味的物质。因此,苍蝇的触角像是一台灵敏的气体分析仪。
仿生学家由此得到启发,根据苍蝇嗅觉器的结构和功能,成功仿制出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这种仪器的“探头”不是金属,而是活的苍蝇。就是把非常纤细的微电极插到苍蝇的嗅觉神经上,将引导出来的神经电信号经电子线路放大后,送给分析器;分析器一经发现气味物质的信号,就能发出警报。这种仪器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这种小型气体分析仪,也可用来检测潜水艇和矿井里的有害气体。利用这种原理,还可以用来改进计算机的输入装置和有关气体色层分析仪的结构原理。
5.苍蝇的嗅觉感受器分布在(  )
A.鼻子 B.眼睛
C.触角 D.翅膀
6.小型气体分析仪的“探头”是(  )
A.金属 B.苍蝇模型
C.活的苍蝇 D.苍蝇的触角
7.下列不属于“小型气体分析仪”的作用的是(  )
A.检测潜水艇和矿井里的有害气体
B.改进计算机的输入装置
C.检测飞船舱内气体的成分
D.改进飞船舱内的结构
8.“学贵有疑”,请从不同角度思考,针对文章提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
9.你还知道仿生学家们从哪些动植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或改进了什么?请再写出一个。
阅读。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100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10.写出近义词。
依赖——( ) 愿望——( )
11.“‘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在文中指什么?在现代指什么?
12.“那时没有电灯,……”一句中的“那时”指 ( ),这句话运用( )的修辞方法,起到了( )的作用。
13.用“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写一段话。
14.文中加点词“大概”意思是: 。这个词 去掉,是因为 。
15.“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课外阅读。
大自然的启示
传说我国西汉末年,就有人身插大鸟的翅膀,从高处滑翔下来。但直到20世纪初,由于航空发动机的发明和新材料的出现,才真正完成飞机的发明。
更有趣的是钢筋混(hún hùn)凝土的发明。19世纪末,法国园艺家莫尼哀在观察植物的根部时,发现植物盘根错节的根系(xì jì)能牢牢地和土壤结合在一起,于是他联想到用铁丝来模(mó mú)仿植物的根系,用水泥来模仿土壤,让厚厚的水泥将铁丝包裹起来以制作花坛,结果花坛坚实异常,于是就(发现 发明)了钢筋混凝土。
科学发展到了今天,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仍然不断受到大自然的启示。由于深入地研究了蝙蝠高度(灵敏 灵活)的超声定位的本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并且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仪。这种仪器外形像一副眼镜,鼻梁架上装有超声波发射器。超声波被障碍物反射回来后,经过仪器上的传感器接收,变成人耳可闻的信号,通过颞(niè)侧的两个耳机提供(gōng gòng)给盲人的双耳,从而使盲人可判断出障碍物。因此,戴上这种超声眼镜,经过一段训练后,盲人便能辨认各种障碍物。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于是一门新型的边缘科学“仿生学”便应运而生了。人们必将充分利用来自大自然的启示,为人类造福。
16.用“——”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7.用“\”画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18.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盘根错节:
不胜枚举:
应运而生:
19.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盘根错节(交错) B.不胜枚举(胜过)
C.应运而生(顺应) D.人耳可闻(听见)
20.说说文中加点的“西汉末年”“许多”在表达上的作用。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夜间飞行的秘密》片段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21.对选文中加点词“终于”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说明科学家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表明研究成果来之不易。
B.说明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很容易被发现。
C.体现了科学家坚忍不拔的精神。
22.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来,摘抄在横线上。(只写开头和结尾即可,中间用“……”代替)
23.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24.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这就是仿生学。我还知道人们从 得到了启示,发明了 。
25.请你根据这段选文,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两个问题。
(1)
(2)
课内阅读。
《蝴蝶的家》节选
一个女孩儿对我说:“雨后,蝴蝶就会重新出来,在阳光里飞,它们是那么高兴,那么鲜艳。我想,它们一定是藏在一个秘密的家里。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不像家雀儿似的,一下雨就飞到人们的屋檐下避雨。一定是这样的。
26.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1)高兴( ) (2)鲜艳( )
27.这段话是一个小女孩对 所做作出的判断。她认为蝴蝶的家是 的、 的和香甜的。
28.从文段加点的三个“一定”中可以看出小女孩对自己的判断 。
29.这段话将 和 进行对比,表现出小女孩对蝴蝶的家的美好的想象。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母亲的态度有变化。因为这个母亲慢开始相信,她的孩子会好起来。她发现小女孩比以前愉快得多。 2.D 3.小姑娘受到豌豆顽强生长的鼓舞,恢复了健康。 4.为什么小女孩变得快乐起来?
【解析】1.本题考查文段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②自然段“这个母亲慢慢开始相信,她的孩子会好起来。”可知,母亲的态度有变化。这个母亲慢慢开始相信,她的孩子会好起来。因为她发现小女孩比以前愉快得多。
2.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根据第②自然段“她记起最近这孩子讲话时,要比以前愉快得多”“用兴奋的眼光望着这一粒豌豆所形成的小花园她快乐地坐在温暖的太阳光里”可知,“安静”这个词语没有体现小女孩的变化。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段内容的理解。
阅读文段可知,之所以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是因为小姑娘受到豌豆生命力的鼓舞,终于能够振作起来,并且快乐地生活,母亲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4.本题考查提出问题的能力。
示例:针对课文这部分内容提的问题是:为什么豌豆的生命力这样顽强?
5.C 6.C 7.D 8.(1)小型气体分析仪的“探头”为什么是活苍蝇?
(2)苍蝇的大脑根据不同的气味物质所产生的神经电脉冲有什么不同? 9.仿生学家根据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
【解析】5.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原来,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上。”可得出答案。
6.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这种仪器的‘探头不是金属,而是活的苍蝇。”可得出答案。
7.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这种仪器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和“这种小型气体分析仪,也可用来检测潜水艇和矿井里的有害气体。利用这种原理,还可以用来改进计算机的输入装置和有关气体色层分析仪的结构原理。”可知没有提及可以改进飞船舱内的结构。
8.考查开放性题。
可以从文章的写法,文章的内容,以及生活实践等角度进行提问。
比如: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它们是靠什么来充当嗅觉的呢?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仿生学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9.考查开放性题。
仿生学家们从很多动植物身上得到启示,比如超声波是从蝙蝠身上发现的;飞机是从蜻蜓身上得到的启示,快速扫描系统是从青蛙身上得到的启示等。
10. 依靠 心愿 11.在文中指看得远、听得远、用法术乘云驾雾飞行。现代课文中“千里眼”指摄像机、望远镜、电视机,”顺风耳”指电话、收音机,“腾云驾雾的神仙”飞机、火箭。 12. 农耕时代 排比 强调 13.山区小朋友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没有住的地方,也没有学校。比起他们,难道我们不幸福吗? 14. 不很准确的估计 不能 如果去掉,句意就变成肯定,变得绝对,与原意不符 15.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看电视,只需轻轻地按动遥控器,足不出户知晓天下事。打开电脑,只需简单地敲击键盘,就可以自由地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在晚上,打开电灯,即使是黑夜,我也可以在明亮地灯光下安心地写作业。手机QQ,手机微信接近了我和亲戚、朋友之间的距离。高铁和飞机让我们的出行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了。
【解析】10.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依赖:依靠别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近义词有:依靠、仰仗等;
愿望:希望将来能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近义词有:心愿、意愿等。
11.本题考查了课文理解和思维拓展。
结合内容联系实际理解,千里眼:旧小说中指能看到很远地方的人。顺风耳:旧指比喻耳朵灵敏,消息灵通的人。腾云驾雾的神仙:古代神话小说中乘着云,驾着雾的神仙。
现代课文中“千里眼”指摄像机、望远镜、电视机,”顺风耳”指电话、收音机,“腾云驾雾的神仙”飞机、火箭等。
12.本题考查了内容理解及修辞。
结合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①从“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可知,句中的“那时”是指依赖自然的时代。从“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四个句式相同语义连贯的句子连用,可知,加点词语既表明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还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13.这道题考查学生的造句能力。
学生按照要求运用“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这几个词语造句即可,注意书写正确、规范。
示例:这个村子有一种宁静而温馨的力量。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不安的心灵,没有阴霾的天空,也没有寂寞的彷徨。
14.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
大概:大致的内容或情况。结合文中“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100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可知,这个词不能去掉,去掉就变成“我们的祖先谁也没有料到”,句意就变成肯定,变得绝对,与原意不符。
15.本题考查开放性题。
通过对所给题干内容的理解,把课文内容表达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内心,进而根据内容的延伸来拓展写话。可结合实际生活谈谈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的出行带来的方便。
示例: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就拿北京首都机场来说,过去的时候在检票口需要等待很长的时间需要人工验证,非常麻烦。现在的高科技——人脸识别,人们只要在识别器跟前一站,所有的信息包括图象都会自动识别,节省了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16.hùn xì mó gōng 17.发现 灵活 18. 树根盘绕,枝节交错;形容事情或关系等相互交织,纷繁复杂。 无法一个一个全部列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势而产生。 19.B 20.“西汉末年”表示时间,使所举事例时代明确,使语言表达周密。“许多”表示范围,指范围广而又不是全部,语言表述十分严密。
【解析】16.本题考查字音识记。
混:[hùn](1)搀杂在一起。组词:混杂、混合、混为一谈。(2)苟且度过。组词:胡混、混事(3)蒙、充。组词:蒙混、混充、鱼目混珠。
[hún](1)糊涂;不明事理。组词:混蛋。
混凝土[hùn níng tǔ]: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
系:[xì](1)关联;连接(多用于抽象事物)。组词:关系、维系、联系。(2)挂念,牵挂。组词:系念、系恋、心系。(3)系统;有联属关系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组词:水系、派系、世系。(4)高等学校中按学科分的教学单位。组词:中文系、化学系。
[jì]打结;扣上。组词:系鞋带、系上。
根系[gēn xì]:一株植物全部根的总称。
模:[mó](1)规范;标准。组词:模型、模式。(2)仿效。组词:模仿、模拟。(3)指模范。组词:劳模。
[mú](1)模子。组词:模板、模具。(2)形状;样子。组词:模样、装模作样。
模仿[mó fǎng]: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
供:[gōng]提供东西或条件给需要的人应用。组词:供应、供给、提供。
[gòng](1)把祭品陈列在祖先、神佛的像或牌位前以示敬奉。组词:供奉、供案。(2)旧时祭祖先或求神拜佛用的祭品。组词:供品。(3)受审者口述案情,也指叙述案情的话或文字。组词:口供、供认。
提供[ tí gōng ]:供给(意见、资料、物资、条件等)。
17.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发现:看到或找到以前不知道的事物或规律。
发明:创造出新的事物或方法。
法国园艺家莫尼哀通过用铁丝来模仿植物的根系,用水泥来模仿土壤,让厚厚的水泥将铁丝包裹起来以制作花坛,创造出钢筋混凝土。根据词语和句意,钢筋混凝土是由法国园艺家莫尼哀创造的,应该搭配词语“发明”,应划去词语“发现”。
灵敏:指具有容易受影响或受感动的能力;能够显示微小差别。也指头脑机敏。
灵活:极敏捷而不死板;毫不拘泥而善于随机应变。
蝙蝠的超声定位是依靠着能够察觉微小差别的听觉。根据词语和句意,应该用“灵敏”来形容蝙蝠的超声定位的本领,应划去词语“灵活”。
18.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盘根错节:原义是树木根干盘曲,枝节交错;比喻事物的关系错综复杂,很难处理。
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部列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应运而生:旧指顺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19.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A.盘根错节:原义是树木根干盘曲,枝节交错(盘:盘曲;盘旋。错:交错。节:枝节);比喻事物的关系错综复杂,很难处理。
B.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部列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胜:尽。枚:个。
C.应运而生:旧指顺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应:顺应。运:原指天命,泛指时机。
D.人耳可闻:人的耳朵可以听到。闻:听见。
选项B的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故选B。
20.本题考查分析字词的含义与作用。
西汉末年:指的是西汉末期。(末年:历史上一个朝代或一个统治者统治的末期。)
“西汉末年”表示时间,使所举事例时代明确,使语言表达周密。
许多:若干;很多。
“许多”表示范围,指范围广而又不是全部,语言表述十分严密。
21.B 22.它一边飞……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23. 嘴 嘴里发出的声音或嘴里发出的超声波 耳朵 24. 青蛙的眼睛 电子蛙眼 25. “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超声波的特点是什么?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阅读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可知,“终于”说明了科学家的研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研究成果来之不易。
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阅读句子“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可知答案。
2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阅读文段可知,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嘴里发出的声音,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24.本题考查学生的课外积累。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这就是仿生学。我还知道人们从蜻蜓的翅膀得到了启示,发明了飞机机翼。
25.本题考查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结合这段选文,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两个问题即可。示例:A.“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B.超声波的特点是什么?C.“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去掉“十分”这个词语是否可以?
26. 愉快 艳丽 27. 蝴蝶的家 秘密 美丽 28.非常肯定 29. 蝴蝶的家 家雀儿的家
【分析】26.考查对近义词的掌握。
(1)“高兴”通常用来表达人的情绪,令人感到快乐的,愉快的,意思是指内心的一种表达。与生气,愤怒等词词义相反。近义词有:喜悦、怡悦、欢喜、称心、振奋、快活、欣忭、欢乐、欢娱、快乐等。
(2)“鲜艳”指颜色鲜明,亮眼,靓丽,有色彩,而美丽。近义词有:璀璨、瑰丽、奇丽、秀丽、美艳、富丽、灿艳、娇艳、美丽等。
27.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
本文主要写的是蝴蝶的家,由“它们一定是藏在一个秘密的家里。它们的家一定是美丽而香甜”可知,女孩认为蝴蝶的家是秘密的、美丽的、香甜的。
28.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一定”是“肯定”的意思。文中连用三个“一定”,加强语气,说明小女孩对自己的猜测十分肯定。
29.考查对比手法的作用。
“它们的家一定是美丽而香甜,不像家雀儿似的,一下雨就飞到人们的屋檐下避雨”,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蝴蝶的家与家雀儿的家进行比较,突出蝴蝶的家美丽、香甜的特点,表现小女孩对蝴蝶的家的美好想象。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