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4 15:5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单选题
1.联合国将中国的安阳殷墟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根据是该地发掘出重要的文物。该文物是( )
A. B.
C. D.
2.考古学家在辽宁西北部牛河梁遗址中发现了女神庙遗迹,以神庙祭坛为中心,周围分布着众多积石冢组成的基群。女神庙、祭坛、积石冢都是一种特权象征,这说明当时该地区( )
A.原始先民的手工艺水平精湛 B.代表新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
C.成为中华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D.产生了等级分化和神权色彩
3.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里,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新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里,社会贫富与不平等出现,大汶口文化等考古发现表明,这时私有制也已经产生。由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制度的完善 B.生产力的发展
C.思想文化的进步 D.阶级分化明显
4.《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里的“周公”是
A.受封于①地的商朝旧族
B.受封于②地的姬姓贵族
C.受封于③地的姬姓贵族
D.受封于④地的周王功臣
5.历史学家黄仁宇在《放宽历史的视界》一书中曾提到:“中国的封建制度只有古代商周间的一段。”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王位世袭制
6.西周人认为:上天无上尊严,但管不到人间每一人的私事,只有天子有资格与上天沟通。但天子的请求,不是天子一人的要求,而是代表公共利益。这一观念
A.蕴涵着一定的民本色彩
B.削弱了“家国一体”的基础
C.扩大了“天人感应”的影响
D.旨在限制周王专制权力
7.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以下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属于下图山东文化区的是( )
A.仰韶文化 B.良渚文化 C.龙山文化 D.红山文化
8.如图是周朝权力传承图,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
A.宗法制中诸侯是绝对的大宗 B.周天子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周王朝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D.西周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9.孔子认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他指的是诸侯与士大夫的僭越,即“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等。从社会发展角度看,上述现象反映了( )
A.礼乐制度的目的是维护等级观念 B.礼乐制度已变质并完全失去作用
C.礼乐制度是当时治理国家的主要工具 D.社会价值观与行为准则逐渐打破传统
10.西周的分封制有三种类型,其中之一是: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植焉。这说明分封制有利于
A.实现周王君主专制
B.推动小农经济发展
C.扩大周朝势力范围
D.维护国家财政秩序
11.有学者指出,西周时期的某项政治制度的实质是“用土地换取政治军事上的支持”,即以土地换忠诚。以下言论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禅让制
12.西周时期,鲁、晋、齐、卫、燕等封国都呈现出不同族群居民混居的情形,如曲阜鲁城遗址就展示了一幅周族居民与地方土著杂居的场景。这说明分封制的推行
A.显示了华夏文明的先进性 B.有利于国家组织发展
C.破除了政治上的血缘壁垒 D.体现出华夷一体理念
13.下列汉字字体中,得名缘于书写材质的是
A.隶书 B.金文 C.小篆 D.草书
14.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宗法制度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起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B.宗法制下的家族等级关系,同时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C.宗法制的等级系列中有庶人,也有奴隶
D.礼乐制度起到了维护宗法制的作用
15.如果要研究距今约50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长江下游的历史,可选择
A.良渚古城遗址 B.姜寨遗址 C.牛河梁遗址 D.陶寺遗址
二、材料分析题
16.商朝的政治制度特点
材料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尔尚辅余一人,致天之罚。“——《尚书·盘庚》“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材料二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思考:上述史料反映商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17.文字是人类进入古代文明的最主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苏美尔人的遗物中,文字是最惊人的发现。在很古老的年代,苏美尔人的文字似乎就已非常成熟。这些文字不单已够宗教、商业之用,而且还作成诗文,表达极其复杂的感情及思想……苏美尔人留于泥板上的文字,以其笔画若楔,故称楔形文字。在出土的泥简中,其所记载的内容,种类极其浩繁,有官文书、私文书、宗教记录、文学作品、法庭判决和流水账簿。
埃及的古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一个观念,用一幅图画来代表。例如房屋,埃及人叫 per,表示per便画栋房子。有些观念,因为太抽象画不出,于是便只有会意。会意所采用的符号,有的是基于习惯,有的是基于少数人的创造,多数人的跟从。由会意所形成的文字,叫会意文字。埃及属于会意文字的,例如,以狮子的前半部表示“权威”,以黄蜂表示“忠诚”等。沿着这条路线发展,有些无法以图画表示的观念,凑巧和某些用图画表示的声音相似,于是遂有假借。
——[美]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
材料二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象形、指意、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商朝的人大都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通过甲骨文的内容可以隐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
——摘编自《殷墟甲骨学大辞典》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早期楔形文字的主要用途,结合所学分析出土泥简的历史价值并用一句话说明楔形文字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回答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构成及象形文字文物的代表。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甲骨文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及作用,结合材料一、二分析甲骨文和泥简记载内容的差异。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材料二 到战国末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春秋战国的法治思想主要是为了巩固君权,关于平民的政治权利,在战国的法令法规中,根本找不到任何影子。
——王利玲、李成生《春秋战国与古希腊的“法治”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孔子对此所持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现象出现的原因。
参考答案:
1.A
2.D
3.B
4.B
5.C
6.A
7.C
8.D
9.D
10.C
11.A
12.B
13.B
14.C
15.A
16.神权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结合;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17.(1)①用途:宗教、商业、文学。
②价值:研究古代两河流域政治、经济、宗教思想文化的重要资料。
③地位: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2)①构成:表音符号、表意符号、限定符号。
②代表:那尔迈调色板
(3)①地位: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汉字由甲骨文发展而来。
②作用:汉字书法的三个要素、汉字的“六书”原则都受甲骨文的影响。
③差异:甲骨文记载内容较单一,以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为主:泥简所记载的内容,种类极其浩繁,涉及政治、经济、宗教、思想文化。
18.(1)变化:从夏、商、西周时期的“以礼治国”到春秋战国时期“以法治国”。观点: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2) 变化:新兴地主正在形成和发展,贫富分化加速;
原因: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中国幅员辽阔,内陆平原广阔则更适合也需要建立—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春秋战国时代农耕文明发展,小农经济兴起,出于巩固统治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强化了对平民的政治控制;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国家逐步从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思想产生;同时百家争鸣兴起,法制思想和集权思想被多数统治者所采纳,难以形成民主思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