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5.七律·长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作品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山很险峻。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瑞金
延安
翻越岷山
强渡大渡河
巧夺金沙江
攀登乌蒙山
越过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
穿越水草地
四渡赤水
激战腊子口
万水千山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千山之险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万水之难
金沙江波涛汹涌,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直插云霄。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红军却感觉暖?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从海拔五六千米的昆仑山南麓、横断山脉东麓奔腾而下,一泻千里,水流湍急,难以徒涉,是红军北上的一大险关。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敌人原本想凭借着天险阻挡我军北上。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都别想飞过金沙江”我军假装攻打龙街,迷惑敌军,吸引了蒋介石的主力部队,敌人果然上当,将主力调走。我军悄悄到达渡口,活捉敌兵,缴获渡船,不费一枪一弹夺取敌军阵地。等敌人赶来,我军已经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
“暖”字温馨喜悦,是战胜困难时的欢欣鼓舞。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万水之难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万水之难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创作背景
大柏地在江西瑞金城北。1929年初,湘赣两省军阀何键、鲁涤平联手第三次“会剿”井冈山。1月14日,毛主席率红军主力下山,意图将敌人引离井冈山。离山后红军在赣南数战不利,直至2月11日,得以在大柏地歼赣军刘士毅两个团,才打破危局。这首词就是毛主席重经大柏地时所作。
空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
而谁又在手持这彩虹临空舞蹈。
黄昏雨之后又见夕阳,
延绵的群山正渐渐变得葱郁。
想当年在此激战,
昔日的弹洞仍留在村庄的墙壁。
就让它来点缀面前的江山吧,
如今看上去更加美丽。
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雨后壮丽景色,
情景交融,抒发作者的革命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