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蓉城联盟高三(上)入学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蓉城联盟高三(上)入学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4 14:3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蓉城联盟高三(上)入学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出现了以彩绘陶器和以粟等主要栽培作物为特征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出现了以种植水稻和养蚕缫丝技术为特征的河姆渡文化。这反映出我国早期文明(  )
A. 领先世界其它文明 B. 水平低下但发展迅速
C. 都分布在大河流域 D. 多地起源又各具特色
2. 商人的青铜器具有恐怖、森严的艺术图案和纹饰;而周人的青铜器上出现了一些活泼可爱、写实的动物形象,青铜器重心更低,形体向低矮方向发展(如图1图2)。商周青铜器风格的变化反映了(  )

A. 礼乐制度的形成 B. 人文意识的增强 C. 冶铁工艺的进步 D. 生产方式的变化
3. 无论同姓子弟还是异姓诸侯,接受了周天子的封赐后就成了“小宗”,而周天子则是“大宗”,用这种称谓意味着受封诸侯都被纳入了周王室的宗法网(络)之中。宗族内部长幼、嫡庶和尊卑之别的“礼”成为了周的政治规范。这表明周代宗法制(  )
A. 让周王室成为了天下所有部族的大宗 B. 不完全是以血缘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
C. 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力分配上的矛盾 D. 是中央政府直接掌控地方权力的纽带
4. 古人认为雀能在天空中飞翔,所以最接近天神,为了能与天神相通就以雀为形铸爵进行祭祀,此后持不同材质的爵在祭祀中的敬酒顺序和站立位置等规矩,使人们逐渐形成了对爵位的身份等序观念,进而发展成等级制度。材料反映了(  )
A. 青铜铸造工艺的进步 B. 早期文明的演进过程
C. 天人感应思想的形成 D. 五等爵制的成熟运用
5. 《公羊传》中记载,西周时期将土地分为三品:“上田一岁一垦,中田二岁一垦,下田三岁一垦。”即“肥沃不能独乐,稻不得独苦,故三年换主(土)易居。”西周土地能够“三年换主易居”得益于(  )
A. 土地买卖自由 B. 铁犁牛耕出现 C. 土地国有制度 D. 重农抑商政策
6. 据图1、图2可知,当时(  )

A. 传统政治体制焕发生机 B. 经济发展重心开始变化
C. 频繁战争阻碍社会进步 D. 统一封建国家趋势形成
7. 春秋时期,齐相管仲认为:“是以欲正天下,财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财盖天下,而工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工盖天下,而器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这表明管仲(  )
A. 主张构建交通网络 B. 支持百姓弃农经商 C. 反对以农为本思想 D. 重视工商业的发展
8. 孔子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提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这反映了儒家学派(  )
A. 提倡戒奢尚俭的美德 B. 秉持富民安民的思想
C. 恪守安土重迁的观念 D. 蕴含思想统一的理念
9. 有学者指出,中华文化的认同需要三个条件:经济政治基础、天下一家的观念和代代相承的教育体系。据此理论,秦代推动中华文化认同的措施是(  )
A.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B. 焚烧诗书、严刑酷法
C.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D. 建立完善的户籍制度
10. 古人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这种变局主要体现在(  )
A. 国家治理格局的根本变革 B. 对待儒家思想的重大调整
C. 秦承周制但有所损益变化 D. 秦朝统治疆域的不断扩展
11. 中国的“奉天承运”和西方的“君权神授”不同:罗马的“皇帝神格化”是为了论证其统治的神圣性和“神意”;而中国强调,“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种不同体现了中国(  )
A. 人民主权的原则 B. 民为邦本的意识 C. 君主专制的特点 D. 以德治国的思想
12. 如图为汉高祖到汉武帝120年间,军功阶层担任三公九卿、王国相、郡太守的变化趋势。这反映了汉代前期(  )

A. “重文轻武”的治国思想 B. 政治清明社会相对稳定
C. 道家学说政治地位的形成 D. 君主集权体制得到强化
13. 东汉末年,时人对君臣关系有了新的思考,他们认为只有君主之“明”,才有臣下之“忠”。这反映出东汉末年(  )
A. 理学思想出现 B. 君主专制削弱 C. 官僚政治形成 D. 儒家思想强化
14. 东汉时期,以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为特征的大土地所有制田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闭门自市”的农工商相结合的经济现象。这一现象(  )
A. 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B. 加强了城乡经济联系
C. 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D. 提高了工商业者地位
15. 苏格拉底在《申辩》中说:“我若从事政治,死也久矣,于己于世两无益。莫怪我说实话,凡真心为国维护法纪、主持公道,而与你们人众相反者,很难保全性命。”这反映出雅典(  )
A. 民主政治存在弊端 B. 多数人暴政的政治常态
C. 民众的愚昧和无知 D. 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16. 据罗马市民法(公民法)规定,男女结婚时,双方要各找十名证人,在丘比特神前,念诵一定的套话,食用以祭神的麦饼,结婚始告成立。离婚时,亦与结婚形式一脉相承,在大致相同的仪式上,男女不再共食麦饼,而是念诵离婚的宣言。这反映罗马法(  )
A. 追求公正 B. 重视民生 C. 注重形式 D. 坚持原则
17. 17世纪欧洲的新教主义认为,上帝是在自然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显现自己的,白昼更替、四季循环、月亮盈亏和星辰运行都有一定规律,认识这些规律,就认识了上帝的智慧,显示了上帝的全知全能。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人文主义思想影响深远 B. 自然科学尚未形成
C. 借用理性改造传统宗教 D. 新教群众基础广泛
18. 1565年,西班牙派“圣 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亚洲的香料,从马尼拉运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尔科。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形成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据此可知(  )
A. 新航路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 墨西哥成为西班牙的原料产地
C. 中西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D. 太平洋沿岸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19. 文艺复兴时期新创办的寄宿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全部课程强调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个合格的市民。这反映了西欧(  )
A. 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B. 商人地位的迅速提高
C. 基督教信仰出现危机 D. 教育呈现大众化趋势
20. 1763年,一名西班牙新闻记者写道:“透过许多已流行而有害的书本,诸如伏尔泰、卢梭和爱尔维修所著书籍之影响,在这个国家中,已感受到很多对(天主教)信仰的冷漠。”据此可知当时的西班牙(  )
A. 宗教伦理受到冲击 B. 启蒙运动发展迅速 C. 传统信仰已被抛弃 D. 社会上层道德败坏
21. 如图是某人绘制的1871年之后的德意志帝国形象图,作者意在强调德意志帝国(  )

A. 疆域地形十分奇特
B. 被普鲁士王国控制
C. 并未实现真正统一
D. 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22. 一份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馆的解密文献中,关于1921年初苏俄的记载有这样几个标题《1921:征粮队催化粮食危机》《毒气弹镇压农民暴动》《死亡与国际救援》,这反映了当时苏俄(  )
A.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B. 斯大林模式对农业的影响
C. 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失调 D. 所处的国际环境十分恶劣
23. 有学者认为,“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这一观点肯定了(  )
A. 苏联工业化的巨大成就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效
C.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 苏联发展目标的全面实现
24. 美国总统肯尼迪曾说,“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也就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由此可见,西方国家所谓的“自由社会”实质是(  )
A. 少数富人才能享有自由 B. 建立福利国家缓和矛盾
C. 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 D. 坚持自由主义发展经济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刘邦入关后宣布废除秦的苛刑酷法,又命萧何在秦律的盗、贼、囚、捕、杂、具六篇外又增户、兴、三篇,形成《九章律》;到武帝时,补充了《越宫律》和《朝律》等。汉律重视维护家庭伦理秩序,对于老人、儿童采取优待政策,亲属之间可以互相隐瞒犯罪行为而不向官府揭发,家族中的地位卑下一方告发地位尊高的一方,不但不会被受理而且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汉律中有大量关于惩处官吏不法行为的条文,在案件侦破、裁判中,官吏存在包庇、审判不公行为的最高可处以死刑,同时处罚受贿和行贿行为并且按照赃款数额比照盗窃罪处罚。汉代继承了秦朝乞鞫制度对案件进行再审以保障处理结果的公正,乞鞫的基本流程包括:罪犯提出复审、复审官吏书面查阅原审案件、开庭审理核实证据、作出复审判决、确为错案进行善后处理。
——摘编自曾宪义《中国法制史》、张晟基《张家山汉简蕴含古代刑事治理智慧》
材料二:时至公元前三、二世纪,罗马已不是原来那种城邦国家了,它已成为世界上各个民族和国家进行交易的共同市场。这种商业贸易的一个必然结果之一,就是平衡划一这些人民或民族间的区别,而罗马公民本身也正被改造为有世界观念的“世界公民”。在这种情况下,罗马人在法律上的特权地位再也不能继续下去。更重要的是,由于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的私有意识大大加强,商品货币经济的深度与广度都已今非昔比,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市民法所能逮及。而市民法的形式主义,程序僵化与内容狭窄都已是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由于社会的进步,市民法扩大为世界性的法律万民法,已势在必行。罗马法实际进程所遵循的方向路线就这样决定了。
——米健《略论罗马万民法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
(1) 根据材料一归纳汉代法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万民法产生的历史条件。
(3) 综合上述材料,总结中国汉代和古代罗马法律发展与实践过程中体现的治理智慧。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欧洲博物馆的发展变迁
时间 发展变化
15世纪末 一些来自人们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刺激了学者们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们的好奇心。
17世纪 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认为博物馆将会“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成为发明家集结与交换心得的场所”。
18世纪40年代 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馆。当时的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陈列繁杂。
1820年 法国建立国立科学技术博物馆,以展示机器和制造技术为主,免费向公众开放。
19世纪中期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后,博物馆的布展开始突出展品演化的时序和内在联系。博物馆的海量收藏品为世界各国的学者展开研究提供有利条件
1909年 英国成立伦敦科学博物馆,接收了1851年、1876年两次世界博览会的一些机械展品,收藏了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和史蒂芬孙发明的机车等。
——摘编自《博物馆的历史》
根据上述材料,选取相关信息,围绕“博物馆的发展变迁”,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近代历史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匈牙利的改革在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得较早。50年代初,匈牙利人民生活水平有所下降。1956年,因为对苏联模式和苏联控制不满,匈牙利民众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并发展为武装冲突。匈牙利最高领导人卡达尔意识到改革势在必行。国家仍制定五年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但只对政府和经济管理机关有压力和约束力,基本上取消了中央直接向企业下达指令性生产计划指标的做法。企业可以自己到市场上采购生产原材料和设备,自己销售产品,既可内销,也可出口;企业部分利润用来实行对广大劳动群众的物质鼓励。各级党组织的书记都不兼行政第一把手;政府原来的十八个部减少到十三个、精简机关工作人员百分之三。随着新经济制度改革的全面实施,在1967~1974年间,匈牙利经济飞速增长,成为“消费者的天堂”。从1973年底开始,受世界市场的影响,匈牙利“黄金时期”结束。
——据王亮《战后匈牙利改革的思考与借鉴》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后匈牙利改革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匈牙利的改革。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同一时期不同地方出现的不同特色的早期文化遗址,体现了我国早期文明多源性和各具特色的特点,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同其它地区文明的对比,排除A项;
我国早期文明的出现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结果,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早期文明的多地起源,非都分布在大河流域,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石器时代的文明,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石器时代的文明,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2.【答案】B
【解析】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特点不同,体现出统治者从“重鬼神”到“重人事”的变化,说明以人为本意识得到发展,B项正确;
礼乐制度是等级制度,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
商周时期铁器尚未出现,排除C项;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材料未体现这些内容的变化,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先进的冶金技术,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商周时期的青铜文明。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先进的冶金技术,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料反映了周王通过分封同姓和异姓诸侯而把他们纳入周王室的宗法制内,这样没有血缘关系的异姓诸侯也成为了周王的小宗,获得了封地,故宗法制中不完全是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B项正确;
“所有”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
材料信息不能证明宗法制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力分配上的矛盾,且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
当时还没有建立中央集权,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宗法制,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宗法制的把握。
本题考查宗法制,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得出主要结论:商周时期,爵最初只是祭祀用品,后来在祭祀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关于爵的等级制度,这一变化反映了在原始崇拜和宗教祭祀活动中产生政治制度的过程,体现了早期文明的演进过程,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青铜铸造工艺、天人感应思想,排除AC项;
材料反映了爵位等级制度形成过程,没有体现五等爵制的成熟运用,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肥沃不能独乐,稻不得独苦,故三年换主(土)易居。”可知,材料反映了在井田制上的土地轮流耕种制度,更换土地进行耕种以保障公平,是基于井田制的国有属性,C项正确;
井田制不能买卖,排除A项;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排除B项;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于战国时期,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结合题干“肥沃不能独乐,稻不得独苦,故三年换主(土)易居。”及井田制的特点进行回答。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6.【答案】D
【解析】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从春秋到战国时期少数民族和诸侯国数量都在减少,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趋势,D项正确;传统的奴隶社会政治体制处于瓦解中,不能焕生机,排除A项;
经济重心仍在黄河流域,没有变化,排除B项;
频繁战争促进了旧体制的瓦解和新体制的形成,推动了社会进步,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7.【答案】D
【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管仲主张想要匡正天下,但是财富不能富天下,那就不能匡正天下;富甲天下,而生产水平不能够天下第一,还是不能匡正天下;生产水平天下第一,但装备不能最为精良,还是不能匡正天下。这反映出管仲注重工商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材料反映重视工商业的发展,而没有提到构建交通网络,排除A项;
春秋时期齐国仍主张重农,不主张百姓弃农经商,排除B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老百姓富足统治者才能安心,孟子认为老百姓有固定产业就会稳定不变,没有固定产业就会思想上产生变化,可见两人都认为百姓富足国家才会安定,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民本思想,没有涉及“戒奢尚俭”“安土重迁”“思想统一”等观点,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孔子和孟子,重点掌握儒家民本思想的内涵。
本题主要考查孔子和孟子,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根据“推动中华文化认同”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朝统一后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这强化了当时民众对秦的认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故选A;
焚烧诗书、严刑酷法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都强化了秦王朝的统治,但没有推动文化认同,反而形成暴政,排除BC;
建立户籍制度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而非推动文化认同,排除D。
10.【答案】A
【解析】周秦之间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推动了社会转型,带来国家治理格局的根本变革,A项正确;
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时期包括儒学在内的各种学派百家争鸣,对待儒家思想的重大调整是在汉朝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排除B项;
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开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朝改变而非继承西周的制度,排除C项;
疆域的扩展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主要体现,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秦朝统一和法家思想,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秦朝统一和法家思想,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国古代主张皇帝要安民才能获得上天的认可,体现民为邦本的意识,B项正确;
人民主权是启蒙思想家提出的,排除A项;
材料认为中国的“奉天承运”不是为了论证皇帝统治的神圣性,排除C项;
据材料“安乐民者,天予之……贼害民者,天夺之”可知材料强调“民本”而非“德治”,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2.【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汉初年,军功阶层担任三公九卿、王国相、郡太守的人数不断下降,表明武将和功臣的势力减弱,反映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D项正确;
“重文轻武”是宋代的治国思想,排除A项;
军功阶层担任高官的情况与政治是否清明、社会是否稳定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
汉初奉行黄老之学,汉武帝独尊儒术,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汉朝政治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汉朝政治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东汉末年,时人对君臣关系有了新的思考,他们认为只有君主之‘明’,才有臣下之‘忠’。”及所学可知,题干体现的是东汉末年人们对君臣关系的新思考,对纲常思想有所突破,其实是东汉末年君主专制削弱的反映,B项正确;
理学思想是宋代形成的,排除A项;
官僚政治秦代已经形成,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受到质疑,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A
【解析】汉代以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为特征的大土地所有制田庄经济的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对中央集权形成了威胁,A项正确;
田庄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而非在城乡之间开展贸易,不能加强城乡经济联系,排除B项;
田庄经济对人口、土地的控制和造成地方割据,不利于经济发展,排除C项;
田庄经济下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大官僚、大商人、大地主,对于提高一般工商业者地位作用不大,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汉代的商业发展,解答本题影响掌握汉代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汉代的商业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5.【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苏格拉底的话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会使真心为国维护法纪、主持公道的人受到迫害,表明雅典民主政治存在弊端,A项正确;
雅典民主政治会出现多数人暴政的局面,但不是政治常态,排除B项;
“民众的愚昧和无知”表述过于严重,排除C项;
“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说法不客观,且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苏格拉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罗马公民法对结婚和离婚步骤的规定较详细,且繁琐僵化,反映罗马法注重形式,C项正确;
材料中对婚姻的规定与公正无关,排除A项;
民生是关于人们的生活问题,材料未体现重视民生,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原则方面,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罗马法,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罗马法,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7.【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新教认为认识了客观规律就认识了上帝的智慧,上帝是理性和智慧的象征,说明新教用理性对传统宗教进行改造,C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理性思想对宗教的影响而不是人文主义思想,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是宗教改革促使人们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有利于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据所学,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材料信息不能证明自然科学的形成情况,排除B项;
材料是新教主义的内容,体现不出群众基础广泛,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宗教改革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宗教改革,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可知,在马尼拉的转口贸易中,中国大量手工业品向西方输出,形成“银丝对流”局面,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出于出超地位,C项正确;
材料不能直接反映世界市场的形成,排除A项;
墨西哥是西班牙的黄金白银来源,排除B项;
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沿岸成为国际贸易中心,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结合题干“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及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进分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19.【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学校注重对商人的儿子进行培养,课程目的是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个合格的市民,这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A项正确;
材料说的是教育,无法体现商人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
材料与基督教信仰无关,排除C项;
“大众化”指的是人群中普遍的现象或事物,材料只是寄宿学校的教育,不能体现大众化,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文艺复兴,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文艺复兴,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如伏尔泰、卢梭和爱尔维修所著书籍之影响,在这个国家中,已感受到很多对(天主教)信仰的冷漠”可知,西班牙受到启蒙思想家著作的影响而对信仰表现出冷漠的态度,这说明在西班牙宗教伦理受到冲击,A项正确;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启蒙运动对西班牙的影响,没有强调启蒙运动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
材料内容强调了启蒙思想冲击了西班牙宗教伦理,但不代表传统信仰已被抛弃,排除C项;
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启蒙思想对西班牙宗教伦理的冲击作用,没有体现西班牙上层社会的道德情况,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启蒙运动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1.【答案】D
【解析】图片中德国的形象像一支枪,暗喻德国军国主义色彩浓厚,D项正确;
A项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排除;
德意志帝国成立后,普鲁士成为帝国的一个邦,不再是普鲁士王国,排除B项;
此时德意志帝国已经实现统一,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德国统一,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德国统一,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21:征粮队催化粮食危机》《毒气弹镇压农民暴动》《死亡与国际救援》”结合所学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因此,为了恢复生产力,发展经济,必须实行新经济政策,A项正确;
“斯大林模式”形成于1936年,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失调,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国际环境,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苏联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解答本题需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苏联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3.【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下,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据此依据材料“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可知A正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21年已经逐步取消,故排除B;
C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D项“全面实现”说法夸大其词,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依据材料“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24.【答案】C
【解析】“少数富人才能享有自由”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
“建立福利国家缓和矛盾”不是西方社会的实质,排除B项;
根据材料“帮助众多的穷人”的根本意图在于“保全少数富人”表明西方国家的“自由社会”实质是维护少数富人即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C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西方国家通过国家干预经济实行福利政策,并非自由主义思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西方国家的“福利国家”制度,解答本题根据“帮助众多的穷人”结合“福利制度”的实质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西方国家的“福利国家”制度,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5.【答案】【小题1】特点:批判继承秦朝法律;内容广泛,逐步完善;礼法结合,家庭伦理法律化;严惩官吏犯罪行为;重视司法程序和纠错制度(具有一定的人性化和理性化特点)。
原因:吸收秦暴政而亡的教训,缓和阶级矛盾;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儒家思想成为主导,逐渐渗透到法律中。
【小题2】罗马的不断扩张,统治范围扩大;统治者的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共同市场的形成;私有制的发展和私有意识的增强;罗马公民的世界观念的形成;自然法思想的影响。
【小题3】法律制度要应时而变,与时俱进;法律应该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利用法律约束权力,规范行政行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重视司法程序和结果的公正性,允许纠错。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汉代法律的特点,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2)本题考查的是罗马法,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3)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汉代和古代罗马法律发展与实践过程中体现的治理智慧,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秦汉与隋唐的法律和教化与罗马法,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26.【答案】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一些来自人们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刺激了学者们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们的好奇心。”“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法国建立国立科学技术博物馆,以展示机器和制造技术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论题: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博物馆的发展变迁。
其次,结合所学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史实分析阐述。据表格信息“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可得出作为宣传新知识和新思想的场所,“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成为发明家集结与交换心得的场所”“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馆。当时的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陈列繁杂”。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推动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揭示了自然界的发展演变规律,博物馆的布展开始突出展品演化的时序和内在联系,为各国学者展开研究提供有利条件。
最后总结,呼应论题,近代欧洲博物馆的发展变迁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表述成文。
故答案为:
观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博物馆的发展变迁。
15世纪到17、18世纪,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下,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并初步发展,比如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作为宣传新知识和新思想的场所,“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成为发明家集结与交换心得的场所”,18世纪40年代,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自然史博物馆。但此时博物馆的陈列繁杂。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推动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揭示了自然界的发展演变规律,博物馆的布展开始突出展品演化的时序和内在联系,为各国学者展开研究提供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近代欧洲博物馆的发展变迁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解析】本题考查了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7.【答案】【小题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产生消极影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群众对政权的信任危机斯大林逝世以及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匈牙利领导人卡达尔的认识与魄力。
【小题2】评价:积极性: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自主性,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匈牙利经济的快速增长;党政分开,精简政府机构,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赢得人民信任;体现社会主义者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智慧,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改革最终失败。
【解析】本题考查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第一问原因根据“匈牙利人民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因为对苏联模式和苏联控制不满”等信息进行分析概括,评价根据材料“只对政府和经济管理机关有压力和约束力,基本上取消了中央直接向企业下达指令性生产计划指标的做法。企业可以自己到市场上采购生产原材料和设备,自己销售产品,既可内销,也可出口”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评价。
本题考查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考查了考生依据材料提取概括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