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单元检测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时同步练(部编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单元检测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时同步练(部编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4 15:4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单元检测 课时同步练(部编版)
(试卷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滞笨(zhì) 荒僻(pì) B.取谛(dì) 愧怍(zhà)
C.攥着钱(zuàn) 惶恐(huáng) D.骷髅(kū lóu) 伛(yǔ)
2.下列语句中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份试卷中的第1小题他花了10分钟时间才完成,真是小题大做。
B.篮球比赛输了,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吸取教训,提高技艺。
C.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登峰造极,在山顶欣赏到了美好的景色。
D.黄山的石、雾、松是大自然的造化,无一不巧夺天工,令人赞叹不已。
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冒号表示提示下文)
B.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双引号表示引用)
C.“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双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D.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破折号表示转换话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A.被网友们调侃为“中国式过马路”的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不只是行人的错,恐怕某种程度上与“路权不平等”、与数不清的“中国式国情”之间也难脱干系。
B.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C.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终将成为发达的国家。
D.邗江区甘泉街道双塘村84岁老中医李太初教子有方,编撰李家家训万余字,从学习、工作、生活、思想、婚姻等方面做了工整的记录。家训皆用四字,颇具特色。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折柳”是指一种代表风俗的行为,是作者借柳枝表达思乡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B.”暗”有断续、隐终酌含义琢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C.“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D.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6.《骆驼祥子》中“骆驼祥子”的外号是在什么时候起的?( )
A.偷骆驼之前 B.祥子卖了骆驼之后
C.进城拉洋车之后 D.买了第一辆车之后
7.名句默写。
(1)马上相逢无纸笔, 。(岑参《逢入京使》)
(2) ,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3)《晚春》中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的句子是: , 。
(4)《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 , 。
二、阅读理解(共40分)
文言文阅读
【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苏轼《苏东坡集》)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8.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公亦以此自矜( ) ②康肃笑而遣之( )
③夫没者岂苟然哉( ) ④见舟而畏之( )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10.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 ”,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 ”。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 。”
11.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易副官
刘若英
⑴他真正的名字是什么,我不是很确定,但可能也不重要。对我而言,他就是易副官,知不知道他的本名,并不会改变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⑵他就住在我家前院的那间小房间里,一进大门,穿过院子,进来的第一间。什么人来来去去,进出我家,都必须经过他的窗口。易副官很瘦,又黑,三分头,却掩不住灰白交错的发色。他常常叼根烟坐在他那小房间的窗口,竖着耳朵等着我公公的指令。
⑶他十三岁就在湖南老家担任所谓的“家仆”。我公公去上学,他的职务就变成书童,每天跟着公公去学堂。黄埔军校开办,公公去从军,易也跟着去从军。公公报效国家,易副官报效我公公。离开黄埔后,公公去了俄国念书。
⑷公公回国,生了我爸爸,他就成了我爸爸的保姆;后来公公撤退到台湾,家里有了姑姑,当然他就是我姑姑的保姆。一直到孙少爷孙小姐都长大了,易,摇身一变,又成了家里掌厨的,他能做出一手地道的湖南家乡菜。从小,我便当里的菜都是他给准备的。
⑸搬来跟祖父母住时,我3岁,他68岁。他的任务就是当我的保姆。
⑹记得第一次打羽毛球就是他陪着我。他穿着拖鞋,没能把球打到我面前,我生气地摔球拍,过去踩他的脚。
⑺家里不准我们吃摊子上的小吃,嫌不卫生。有天趁婆婆不在家,我就叫他在巷口把关,大剌剌地坐在摊子上吃起面线。就是这么巧,婆婆搭着车进巷口回家了。我才刚想说再来一碗时,一只涂着蔻丹的手已经把我拎上车了。我回头找易,只见他追着车子跑,满头大汗。
⑻爸爸是跑远洋的船长,两三年才回来一次。我嘴上从来不提爸爸,但是每每听说他要回来,我就会穿上我最喜欢的衣服坐在院子里,呆呆往门口望着。
⑼终于,那帅气的爸爸回来了,全家围坐在餐桌前,灯光特别温暖。婆婆告诉他易帮我买了辆脚踏车。瞬息间,爸爸突然翻脸,像是忽然想到要行使他做父亲的责任。我吓坏了,使出全身的力量大哭了起来。就在爸爸无休止大发雷霆的时候,易的声音从屋外涌现了。他隔着纱窗大怒说:“你小时候就多乖啊?还不是成天跟人打架?你就会骂,孩子你带过几天?”
⑽我一直不知道易的身体不好,只记得他老咳嗽。有天早上他送我去学校后,说去看病,就再也没回来。婆婆带我去一个医院,说易住在里面,但不让我进去,怕传染。那个下午,我等在外头,踢了好久的石头,很想哭。
⑾再两个月,一个暑假天,我躺在易副官那张铺着凉席的床上,光着脚丫。糖罐子里的糖都快吃完了,他还没有回来。就在那个下午他走了。
⑿他的桌上有一张照片,易常常望着它发呆,影中人留着长发。我问过他,他说是故乡的媳妇。两个人似乎没见几次面就结婚了,然后,他就来了台湾。他说得很平静,然后转过身去把床垫翻过来给我看,藏着一沓沓扎好的十元大钞。他说很快他就会回去,到时再让她过好日子……
⒀易在我家服务了四代人。我不能替他说是“无怨无悔”,但牺牲奉献的概念是他教给我的。时代耽误了他,甚至可能糟蹋了他,但也许惟有这种阴差阳错,能向我们展示极致的忠诚和美。易出殡的那一天,我们全家戴孝。我公公带着全体老小,下跪向他磕头。他是家仆、是书童、是副官、是管家、是保姆、是大厨,是我永远的亲人和老师。也许我有幸,哪辈子也能当上他的保姆。
(选自《我想跟你走》,有删改)
12.⑹~⑾段写了易副官这个人物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13.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句子。
那个下午,我等在外头,踢了好久的石头,很想哭。
1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易副官是个怎样的人。
15.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第⑿段在文中的作用。
16.文章结尾说:“他是家仆、是书童……是我永远的亲人和老师。”请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口袋里的父爱
李静
①母亲去世了,留下什么都不会做的父亲。她想把父亲接到自己家,可父亲不想麻烦她,拒绝了,她就和哥哥轮流照顾父亲的生活。
②一天,她去看父亲,陪父亲吃完了饭才离开。可刚发动汽车,手机就响了,是父亲打来的,问她什么时候来看自己。她说不是刚刚来过吗。父亲恍然大悟,忙说:“看我这记性,真是老糊涂了。”她哭笑不得,但心里又掠过一丝凄凉,她发觉父亲真的老了。
③父亲的记性越来越差,还经常会迷路。有一次,她接到哥哥的电话,说父亲不见了。她急匆匆开车去寻找,刚开出没多远,竟然在路口看到了父亲。父亲说想去看她,可找不到她的家。她心里酸酸的,马上把父亲带回了家。
④送父亲回家时,父亲塞给她几百元钱。父亲以前经常背着母亲给她钱,那会儿她刚生完孩子,经济情况不是很好,父亲总是背着母亲把攒的钱用来贴补她。现在条件好了,她不再要父亲的钱了,可父亲还是会给她。她就把父亲给的钱存起来,再找个借口还给父亲。
⑤那天,她要去看父亲,还没出发就接到电话,没想到这一次见到父亲竟是在派出所里。父亲去买她最爱吃的点心,又迷路了,是出租车司机报的警。她和哥哥商量,带父亲去做了体检,没想到父亲竟然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
⑥哥哥出差了,她怕自己照顾不过来,父亲会再次“离家出走”,索性把父亲接到自己家,请了护工照看着。起初,父亲的病情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她去上班,父亲会告诉她小心开车,坏的时候父亲根本不知道她是谁。后来不好的时候越来越多,父亲的行为也变得越来越古怪,如果每月帮他领了工资没有及时交给他,他就会大喊大叫的。
⑦那天,她的车限号,她打车去上班,该付钱时发现钱包忘带了。她下意识地翻口袋,其实她口袋里是从来不放钱的。她只是想碰碰运气,没想到竟从里面摸到了100元钱。付了车费,她想可能是自己什么时候放进口袋里忘了。
⑧同样的事情接连发生两次,她开始琢磨自己是什么时候把钱放进口袋的。想了几种可能,又都被她否定了。她突然想是不是儿子干的,拿了自己或丈夫的钱,匆忙中错放进了自己的口袋里。想到这,她倒吸了一口凉气。回到家,她板起脸质问儿子,儿子却矢口否认,她打算等丈夫回来让他和儿子认真谈一次。
⑨晚上,儿子去洗手间,还没到门口就返了回来,拉着她往外走。站在卧室门口,她看到进门处的衣帽架前有父亲的身影。她悄悄凑过去,还没张口,就看到父亲将100元钱放进她外套的口袋里,还自言自语着:“放好,别让你妈知道……”父亲佝偻的身影逐渐在她眼前变得模糊,那一刻她才知道,纵使父亲不再记得她是谁,但父亲对她的爱从未停止。
(选自《读者》,有删改)
17.请从父亲的角度,梳理文章的故事脉络。
①想去看女儿,却找不到路——② ——③
18.结合语境,品味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送父亲回家时,父亲塞给他几百元钱。(加点词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②为了避免父亲再次“离家出走”,她索性把父亲接到自己家。(加点词“离家出走”在句中的意思是什么?)
19.文中有两处地方相互照应。请找出来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0.请赏析文章第⑨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父亲将100元钱放进她外套的口袋里,还自言自语着:“放好,别让你妈知道……”
21.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你对文章以“口袋里的父爱”为标题的理解。
三、写作(40分)
22.作文
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我们所经历的事大多是平常的小事,但我们若深入观察,仔细领悟,会发现在凡人小事的背后,其实也有很多令我们感动或者让我们深思的东西。
请以《凡人小事的背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3)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试卷第6页,共6页
试卷第1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B项错误,错误的应更正为:谛——缔,zhà——zuò。
2.B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学生要明确词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词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彩相一致。A项“小题大做”拿小题目做大文章。比喻把小事情当做大事情来处理。与对应的语境不符。B项“怨天尤人”尤:责备。埋怨上天,责备别人。形容对不如意的事一味强调客观因素。与对应的语境相符。C项“登峰造极”登:上;峰:山顶;造:到达;极:最高点。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 与对应的语境不符。D项“巧夺天工”专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制成,形容技艺十分高超。与对应的语境不符。故答案为:B。
3.B
【详解】B.双引号在句中表示的是特定称谓,不是表引用。故选B。
4.D
【详解】A.句式杂糅,应为“恐怕某种程度上与‘路权不平等’、与数不清的‘中国式国情’有关”,或“恐怕某种程度上‘路权不平等’、数不清的‘中国式国情’也难脱干系”。
B.两面对一面,应在“养成”前加上“能否”。
C.前后搭配不当,“工业和农业”不能成为“国家”,二者不能搭配。
故选D。
5.A
【详解】A赏析有误,诗中的“折柳”是指《折杨柳》的笛曲。BCD赏析正确。故选A.
6.B
【详解】20年代的北京,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祥子为了生存,还是起早贪黑地拉车 。一天,他拉着车刚出西直门就被几个抓车夫的大兵连人带车给抓走了。在队伍逃走时,祥子意外地拣了乱军留下的三匹骆驼。他卖了骆驼,得了30几大洋,又回到了车厂,幻想着再买辆洋车。大家听说祥子卖了三匹骆驼,发了大财,给他取了个绰号叫“骆驼祥子”。故选B。
【点睛】
7. 凭君传语报平安 杨花榆荚无才思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详解】试题分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榆”“荚”“菲”“漫”等字词的书写。
8. 夸耀 打发 随便、随意 畏惧、害怕 9.①(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微微点了点头。②(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 10.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 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生不识水。(不学而务求其道) 11.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
【详解】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
①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矜:夸耀。
②陈尧咨见此,只好苦笑着将老翁打发走了。遣:打发。
③那些能潜水的人,难道是随易做到这样的吗?苟:随便、随意。
④看见来船依然害怕。畏:畏惧、害怕。
2.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忠于原文、还要注意文言句式、译文要通畅。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发:射,射箭。但微颔(hàn)之:只是微微对此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但,只、不过。颔之,就是“对之颔”。颔,点头。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②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得:掌握。道:道理、规律、技巧。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甲文抓住康肃公说话的语气,体会他的傲慢。找到卖油翁的语言概括他的观点。乙文通过“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的“故”字,看上文的内容就可以推断出答案。
4.本题考查文章的中心。仔细体会抓住关键句子,从倒油和游泳中得出,凡事必须多加练习,才能掌握一门技能。
【点睛】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复习时要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相关的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把切题的答案 在提取或概括出来,组织成通顺的语句作答。
⑶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⑷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中心的能力。文章主旨也叫文章的中心思想,指的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它通过文章的字词句段表现出来。中心思想是由写什么(主要内容)和为什么写(写作目的)两部分组成。写什么是指作者叙述的事件、描述的人物、景物、物体也就是主要内容。为什么写是指作者的写作目的及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立场、观点、态度和感情等。
12.易副官陪我打球被我欺负,易副官纵容我吃外面的小吃被外婆发现,易副官为了袒护我训斥爸爸,易副官生病去世 13.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我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从侧面反映出易副官病情的严重,表现了作者对易副官的担心、牵挂。 14.忠诚老实、无私奉献并深得主家尊敬的好佣人;被时代耽误,身不由己,与故乡、亲人隔离的可怜人。 15.本段补充交代易副官生前的愿望,反映其悲剧命运;面对命运的不幸,易副官仍展现出人性之美、品格之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为下文抒情奠定基础。 16.表现易副官忠诚的美德;易副官对我如同亲人一样;易副官在我家服务四代人,做过许多事,忠诚勤恳,给我以深远影响(或答“牺牲奉献的概念是他教给我的”亦可);表达了作者对易副官的尊敬、感激与怀念之情。
【解析】12.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主要事件有:易副官陪我打球被我欺负,易副官纵容我吃外面的小吃被外婆发现,易副官为了袒护我训斥爸爸,易副官生病去世。
1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这句话通过动作描写,从侧面反映出易副官病情的严重,表现了作者对易副官的担心、牵挂。
1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易副官是一个忠诚老实、无私奉献并深得主家尊敬的好佣人。
15.本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内容是一般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或补充,或者引起下文。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为下文……作铺垫。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本段补充交代易副官生前的愿望,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为下文抒情奠定基础。
16.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作用。文章结尾往往有照应开头的作用,另外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有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易副官的尊敬、感激与怀念之情。
17. 给女儿买点心又迷路了 给女儿外套放钱 18.①一个“塞”字很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女儿的爱;②“离家出走”本意是指在家庭中的某一个成员(通常指青少年)因与其家庭成员产生矛盾或其他原因而离开家的一种行为。此处的“离家出走”指的是父亲由于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出门后找不到家。 19.“父亲以前经常背着母亲给她钱”“父亲总是把背着母亲攒的钱拿出来补贴她”“看到父亲将100元钱放进她外套的口袋里,还自言自语着:‘放好,别让你妈知道’”。 20.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通过“放”“说”两个连贯的动词,以及说的话“放好,别让你妈知道……”生动地刻画了父亲对孩子的爱。 21.“口袋里的父爱”“父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以“口袋里的父爱”为标题,写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同时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详解】⑴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结合题干的提示,确定答题的区域,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概括。第 ⑤ 段,第 ⑦ ~ ⑨ 段,父亲做的另外两件事,归纳为: 给女儿买点心又迷路了 ; 给女儿外套放钱 。
⑵本题考查分析词语含义,品味语言的表达艺术能力。“塞”动作描写,形象第表现父亲对女儿的爱。“离家出走”本意是指离开家的一种行为,此处指的是父亲由于患上阿尔茨海默症,出门后找到不到家。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找准对应的内容。如 “父亲以前经常背着母亲给她钱”“父亲总是把背着母亲攒的钱拿出来补贴她”“看到父亲将100元钱放进她外套的口袋里,还自言自语着:‘放好,别让你妈知道’”。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作答语句的赏析。解答此类题型的试题在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基础上,结合语句运用的修辞、描写的角度,结合语句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分析。画线句子“放”“自言自语”明显就是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分析说的内容,联系到全面父亲背着母亲,常常偷偷给我钱,补贴我的事,可以感悟到父亲对我的爱。
⑸此题考查学生对标题的理解。题目的作用一般是:象征意义;语带双关,作者情感的出发点;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的线索;文眼,揭示文章的中心;吸引读者,新颖。此题题目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吸引读者的兴趣,体现作者对父亲的爱。
故答案为:⑴ 给女儿买点心又迷路了;给女儿外套放钱
⑵ ①一个“塞”字很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女儿的爱;②“离家出走”本意是指在家庭中的某一个成员(通常指青少年)因与其家庭成员产生矛盾或其他原因而离开家的一种行为。此处的“离家出走”指的是父亲由于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出门后找不到家。
⑶ “父亲以前经常背着母亲给她钱”“父亲总是把背着母亲攒的钱拿出来补贴她”“看到父亲将100元钱放进她外套的口袋里,还自言自语着:‘放好,别让你妈知道’”。
⑷ 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通过“放”“说”两个连贯的动词,以及说的话“放好,别让你妈知道……”生动地刻画了父亲对孩子的爱。
⑸ “口袋里的父爱”“父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以“口袋里的父爱”为标题,写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同时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睛】【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对于记叙性文章梳理其思路大抵有三种方法:一是按照事情发展的线索(起因,经过,结果;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二是按主要人物活动的线索;三是以文中的关键词或关键事物为线索。⑵本题的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照应,正确理解和认识照应的语句。⑷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方面入手,结合语境来品析。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感知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⑸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能力。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标题的认识(标题的作用能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塑造人物形象,串联文章的结构,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等等),掌握理解标题的方法,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走进文本,细细揣摩,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
22.凡人小事的背后
小事不一定平淡无奇。也许通过深思,会从中发现一些宝藏。灵感来源于生活,高尚来源于 平凡。从平凡的小事做起,我逐渐学会了做人。
一天早晨,我和同学从食堂漫步到教室。这时,一个男生从右边横蹿过来,这使我们不得不 放慢脚步。可是那个男生似乎在地上寻找什么,我们意识到,停下来让他走了我们再走是不 可能的事了,于是,我们便绕道而行。风格外得大,使人感到明媚的阳光似
乎只是眼前的一 幅画。 我下意识地回头看了看,尽管回头只是一刹那的事,可是在我的脑海里却停留了很久。因为 我看到,那个男生不厌其烦地在地上追着被风一次次吹跑的一个塑料袋,他终于捡着之后, 将塑料袋放进了旁边的垃圾箱。 我立即就震惊了, 我竟然没有注意到旁边有一个垃圾箱, 没有注意到他只是在捡一个塑料袋, 没有注意到男生坚决的表情。从看见他高兴地走开,直到他的背影慢慢消失,我一直都在思 索着:原来奉献可以这么简单,这么平凡,可以这么快乐,这么有意义。原来我们身边也有 这样的有心人。男生的一举一动值得我们去赞赏,去关注,去思索…… 一个最最平凡的举动,却体现了一个人素养。
平凡小事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就在我们的身 边。也许当我们看到冒着雨匆匆赶路的行人,只会感叹可怜;也许当我们看到忙着找地址而 焦头烂额的人,只会默默注视;也许当我们看见被风吹倒的垃圾箱静静地躺着,只会心中想 着能有人能把它扶起来如果我们能弯一次腰,俯一下身,问一句话,伸一只手,那么,我们 都会领略到奉献的快乐。
做一件平凡的小事不容易被人察觉,但却能反映一个人的修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你从 中可以悟到许多做人的道理。
【详解】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前面有一段提示性的语言,我们可以依据提示语来打开思路,但是这一个题目要想写出新意,需要好好构思一下,本作文写作难度稍大。以“凡人小事的背后”为题,里面有两个关键词语:“小事”和“背后”,理解题目含义为:平凡人所做的小事;给人以启迪或表达某种情感。写作时可以按照这个思路:用一件值得反思的小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说明一种内在精神,或表达某种情感。可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写一件小事,来反映一个大主题。本文适合写成记叙文,且把记叙和议论结合起来。
点睛: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试题。写作时注意以下三点:(1)认真审题,明确题意这是写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2)明确中心,选好材料。在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3)最好用具体的事例使文章生动具体,切记不要围绕这关键词语空发议论,那样会给人假大空之感。适当插入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描写,融入一定的修辞,使文章语言更生动,人物形象更饱满。
答案第6页,共7页
答案第7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