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时同步练(部编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时同步练(部编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4 16:5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课时同步练(部编版)
一、基础知识过关
1.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躬行 生疏 修润 不耻下问
商酌 恢复 恳切 颠沛流离
譬如 朦胧 累赘 付之一笑
2.张中行是当代知名 家、 家、 家。
3.叶圣陶,又名 ,二十世纪著名作家、 、 、 。
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 散文。
5.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个主要主张是 、 。
6.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主要品德是 。
二、能力迁移提升
7.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字形或字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是带着一些感概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B.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lěizhuì)又别扭。
C.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xì)之了。
D.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杳无理为简洁合理。
8.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希望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
B.从现在开始这样做并以身作则,这将会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C.遇到不懂的问题,同学们总喜欢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D.对于外界关心的传言,他只是付之一笑,避而不答。
9.下列句子中标点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B.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C.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D.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
10.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的。
B.《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作者张中行的籍贯是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
C.《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记叙的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
D.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编辑家、教育家。
11.用合适的成语替换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内容。
①过去在抗战时候,不知有多少家庭生活艰难,四处流浪,妻离子散。
②我们在学习中要发扬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的精神。
③对于外界的流言,他只是一笑了之,毫不在意。
④叶圣陶先生治学严谨,以自己的行为作出榜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2.班级要开展“诵读儒家经典,涵养君子之风”专题阅读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查阅资料】你如果图书馆借阅参考书籍,可以从下列书籍中选择哪两本?( )
A.《论语别裁》 B.《庄子心得》
C.《战国策》 D.《孟子的智慧》
E.《乐府诗集》
13.【感悟君子】儒家经典中,有许多论述“君子”的名句,请写出一句并就此阐述什么才是“君子”。
三、在线精读演练
课内经典文段阅读。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杨朦脆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脆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沽,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
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赞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
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施杳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淘先生感慨系之了。
14.选文中说“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可接下来的内容重点写他写文的“主张”,这是不是文不对题?简要说说理由。
15.怎样理解“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这句话的含义。
16.作者说“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作者是怎样理解“叶圣陶先生只说字”的?
17.作者说“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下面这几句话就累赘别扭,请修改,使之简洁合理。
吃完晚饭之后,我们全家老少都坐在我们家的电视机前看电视里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正看得起劲的时候,妈妈突然大声地叫我们放鞭炮。
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回答问题。
孤独温暖的旅程
铁凝
①有一个冬天,在京西宾馆开会,好像是吃过饭出了餐厅,一位个子不高、身着灰色棉衣的老人向我们走来。旁边有人告诉我,这便是汪曾祺老人。当时我没有迎上去打招呼的想法。越是自己敬佩的作家,似乎就越不愿意突兀地认识。但这位灰衣老人却招呼了我。他走到我的跟前,笑着,慢悠悠地说:“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儿头发也不留呀?”他打量着我的脑门,仿佛我是他久已认识的一个孩子。这样的问话令我感到刚才我那顾忌的多余。我还发现汪曾祺的目光温和而又剔透,正如同他对于人类和生活的一些看法。
②不久以后,我有机会去了一趟位于坝上草原的河北沽源县。去那里本是参加当地的一个文学活动,但是鼓动着我对沽源发生兴趣的却是汪曾祺的一段经历。他曾经被下放到这个县劳动过,在一个马铃薯研究站。他在这个研究马铃薯的机构,除却日复一日的劳动,还施展着另一种不为人知的天才:描述各式各样的马铃薯图谱----画土豆。汪曾祺从未在什么文字里对那儿的生活有过大声疾呼的控诉,他只是自嘲的描写过,他如何从对于圆头圆脑的马铃薯无从下笔,竟然到达一种“想画不像都不行”的熟练程度。他描绘着它们,又吃着它们,他还在文中自豪地告诉我们,全中国像他那样,吃过这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人,怕是不多见呢。我去沽源县是个夏天,走在虽然凉快,但略显光秃的县城街道上,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肆虐这里的居民,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捱过他的时光。我甚至向当地文学青年打听了有没有一个叫马铃薯研究站的地方,他们茫然地摇着头。马铃薯和文学有着多么遥远的距离呀。我却仍然体味着:一个连马铃薯都不忍心敷衍的作家,对生活该有耐心和爱。
③1989年春天,我的小说《玫瑰门》讨论会在京召开,汪曾祺是被邀请的老作家之一。会上谌容告诉我,上午八点半开会,汪曾祺六点钟就起床收拾整齐,等待作协的车来接了。在这个会上他对《玫瑰门》谈了许多真实而细致的意见,没有应付,也不是无端的说好。在这里,我不能用感激两个字来回报这些意见,我只是不断地想起一位著名艺术家的一本回忆录。这位艺术家在回忆录里写到当老之将至时,他害怕变成两种老人,一种是俨然以师长面目出现,动不动就以教训青年为乐事的老人;另一种是唯恐被旁人称“老”,便没有名堂地奉迎青年,以证实自己青春常在的老人。汪曾祺不是上述两种老人,也不是其他什么人,他就是他自己,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这个老头,安然迎送着每一段或寂寥、或热闹的时光,用自己诚实而温暖的文字,用那些平凡而充满灵性的故事,抚慰着常常是焦躁不安的世界。
④我常想,汪曾祺在沽源创造出的“热闹”日子,是为了派遣孤独,还是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是他觉得世界更需要人去抚慰呢?前不久读到他为一个年轻人的小说集所作的序,序中他借着评价那年轻人的小说道出了一句“人是孤儿”。
⑤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他在另一篇散文中记述了他在沽源的另一件事:有一天他采到一朵大蘑菇,他把它带回宿舍,精心晾干(可能他还有一种独到的晾制方法)收藏起来。待到年节回京与家人做短暂的团聚时,他将这朵蘑菇背回了北京,并亲手为家人烹制了一份鲜美无比的汤,那汤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
⑥于是我又常想,一位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
⑦这使我不断地相信,这世界上一些孤独而优秀的灵魂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将温馨与欢乐不求回报地赠予了世人吧?用文学,或者用蘑菇。
18.作者在回忆汪曾祺先生的时候,既有与汪老的直接接触,也有从书本中了解的汪老。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事件 印象
① 目光温和而又剔透
下放沽源研究土豆 ②
③ 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
带着自己采集、晾干的蘑菇回京,并为家人烹制 ④
19.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
(1)文中作者说汪曾祺先生的目光温和而又剔透,结合文章分别回答“温和”“剔透”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2)“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在这里肆虐,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挨过他的时光。”这句话中加点的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3)文中“一位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从文章看,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汪曾祺?
21.文章的标题“孤独温暖的旅程”有什么含意?
22.第⑤段中“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汪曾祺为什么说“人是孤儿”。
四、核心素养培优
24.文中说叶圣陶先生除了“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在你的生活中或许也有这样的实例,如老师的宽厚待人;爸爸妈妈的宽厚待人等,你对“宽厚待人”肯定有了一定的理解。请把你的理解写出来。(250字左右)
试卷第6页,共6页
试卷第1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 gōng shū rùn chǐ zhuó huī kěn pèi pì méng zhuì fù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疏”应读shū。不要误读成sū。“譬”应读pì。不要误读成形近字壁bì。“赘”应读zhuì。不要误读成zuì。
2. 文学 哲学 散文
【详解】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如:张中行是当代知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
3. 绍钧 教育家 文学出版家 社会活动家
【详解】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如:叶圣陶,又名绍钧,二十世纪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社会活动家。
4.记人(回忆性)
【详解】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如:《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记人(回忆性)散文。
5. “写话” “简洁”
【详解】依据作品内容不难填出,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个主要主张是“写话”、“简洁”。
6.待人厚,律己严
【详解】通过典型事例,从总体上掌握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品性的能力,学习叶先生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事。
7.C
【详解】A项中应为“感慨”,“慨”与“心”有关;
B项中“累赘”读音应为“léi zhuì”,读“lěi”时,组词如“日积月累”,读“lèi”时,组词如“劳累”;
D项中正确写法应是“拖沓”,“杳”读“yǎo”,如“杳无音信”。
故选C。
8.C
【详解】有些成语是有固定使用对象的,绝不能乱用。我们在平常学习中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容易造成误用的成语。如,“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耳提面命”用于长辈对晚辈,平辈、朋友之间不可用;“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相敬如宾”用于夫妻之间,常与“举案齐眉”连用,其他如“琴瑟之好”“破镜重圆”等也只能用于夫妻之间。
C项中“不耻下问”意思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此句中同学们的学识明显是比老师更少,应该是老师向同学们请教才叫“不耻下问”。A、B、D正确。
故选C。
9.A
【详解】【答案】A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A 正确 ;
B项中第一个句号应放在引号内,这里是直接引用《论语》的话;
C项中冒号应改为逗号,这里是间接引用;
D项中“作文”后的逗号应为顿号,“作文”和“自作自受”是并列的词语。
故答案为A。
10.B
【详解】B.删去“的籍贯”或“人”。故选B。
11.①颠沛流离;②不耻下问;③付之一笑;④以身作则
【详解】要求学生结合句子写出词语。①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②不耻下问: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③付之一笑:一笑了之,毫不在意。④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作出榜样。
12.AD
【详解】此题考查综合性学习的能力。主要是考查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语言表达的能力,也有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的。做题时要认真分析材料内容,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探究归纳。阅读材料,把握其中的关联,从读、思、实践三方面结合的角度说出自己看法即可。
通过筛选,到图书馆借阅参考书籍,可以选择《论语别裁》和《孟子的智慧》,因为这两本书符合“诵读儒家经典,涵养君子之风”专题阅读活动的主题。故选AD。
13.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被人了解而不生气,君子襟怀大度,对人宽容。②莲,花之君子者也。君子像莲花一样,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高雅,品德高尚。③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④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⑥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象传》
【详解】儒家经典中,有许多论述“君子”的名句,如《论语》中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较高道德修养的人都称为君子。即行事光明正大、诚而有信,能够成人之美,也常常雪中送炭等。
14.不是。文中写到叶先生写文章“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这正是他“律己”的具体表现。 15.意思是说写出来的文章要读得顺口,听起来动听悦耳,通俗明白,切忌咬文嚼字,卖弄文采,弄巧成拙。 16.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的。(提示: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回答也可) 17.示例:晚饭后,我们都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正着得起劲,妈妈大声叫放鞭炮。(提示:不能改变原意)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的理解和运用,在熟悉和理解短文的基础上回答此题不难。
1.选文中说“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可接下来的内容重点写他写文的“主张”,这并不是文不对题,文中写到叶先生写文章“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这正是他“律己”的具体表现。
2.“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写出来的文章要读得顺口,听起来动听悦耳,通俗明白,切忌咬文嚼字,卖弄文采,弄巧成拙。
3.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的。
4.示例:晚饭后,我们都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正着得起劲,妈妈大声叫放鞭炮。
18.
事件 印象
①在京西宾馆开会初次相遇主动招呼
②对生活有耐心和爱
③真实而细致地评价《玫瑰门》
④收藏起一切的孤独,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
19.(1)“温和”和“剔透”都是老人对待世事及世人的态度。“温和”主要指平等和蔼地对待进步的青年人,从容地面对生活的磨难。“剔透”指老人能够透彻地看穿这个焦躁不安的世界,写出平凡而充满灵性的作品去温暖世人的心。
(2)“蛮横”“肆虐”突出了环境的恶劣,从侧面表现了汪曾祺的乐观、豁达,体现出作者对汪老被下放到沽源县劳动遭遇的痛惜。
(3)示例一:反问,既强调了汪曾祺老人带给家人和社会丰富的精神能量:不抱怨,默默承受一切,只把温馨欢乐留给别人,又照应了标题。示例二:反问,既强调了汪曾祺老人把孤独留给自己,把温暖带给别人的崇高品质,又照应了标题。 20.温和、从容、无私、乐观、寂寞的老人形象。 21.①指汪老一生将自己的一切孤独收藏起来,将温馨与快乐不求回报地赠予世人。②表达了作者对汪老由衷的痛惜和敬佩之情。 22.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或“过渡”)。 23.示例:文革期间汪曾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冬日来临,陪伴老人的只有塞外蛮横肆虐的风雪。心中的孤独与寂寞无人诉说,只有靠画马铃薯来排解内心的痛苦。推己及人,老人觉得人心灵深处都有这种孤独感,每个人都需要去抚慰,就如同孤儿需要更多的爱与关怀一样。(意思对即可)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品情节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仔细阅读文章,熟悉全文的情节,最好把故事情节分出几个片段,看每一片段中人物的表现及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抓住关键的描写处,找出不同点。从“但这位灰衣老人却招呼了我”“一个连马铃薯都不忍心敷衍的作家,对生活该有耐心和爱”“在这个会上他对《玫瑰门》谈了许多真实而细致的意见”“那汤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19.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1)“温和”是指不严厉,不粗暴,这是汪曾祺老人对待年轻人的态度。“剔透”的本义是“通澈,明澈的样子”,多比喻玉石等雕琢物。这里形象地表现出老人对世界了解之透彻。(2)“蛮横”“肆虐”表现了环境的凶险,反衬出汪曾祺的乐观精神。(3)赏析句子可以从内容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还要写出表达的情感。这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既强调了汪曾祺老人的高尚品质,又照应了标题。
20.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从“他打量着我的脑门,仿佛我是他久已认识的一个孩子”“在这个会上他对《玫瑰门》谈了许多真实而细致的意见,没有应付,也不是无端的说好”可以看出汪曾祺的真诚和热情;从“描述各式各样的马铃薯图谱”可知他对生活的热爱;从“亲手为家人烹制了一份鲜美无比的汤,那汤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可知他对家庭的珍视。
点睛: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回答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21.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某种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某种感情。“孤独温暖的旅程”不仅概括了汪老一生的经历,也抒发了作者对他的敬佩之情。
22.此题考查的是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根据第④段末尾的“序中他借着评价那年轻人的小说道出了一句‘人是孤儿’”可知,第⑤段中“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很明显,即承上启下(过渡)。这句话引出下文的内容“待到年节回京与家人做短暂的团聚时,他将这朵蘑菇背回了北京,并亲手为家人烹制了一份鲜美无比的汤,那汤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衔接十分自然。
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阅读全文,找到与问题相关的段落,抓住关键句子作答。第②段写汪曾祺下放沽源研究土豆的事件,陪伴老人的只有塞外恶劣的环境,从而突出了他内心的孤独,说明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怀。
24.示例:我们培养宽厚待人的良好品质要做到毛点:一、从小事做起;二、从身边的事做起;毛、从对待周围的人做起。人的一生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过错。对子有过错的人,我们应该诚恳、友善地去帮助他们改正,当他们认错后就不能揪住不放譬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碰到一些毫无根据的批评与指责,对此在弄清事实真相之后,都应采取宽容的态度,而不应该耿耿于怀宽容包含着对别人的尊重和爱心。宽容者用爱心战胜忌恨,他乐观、愉快、豁达、忍让,处处表现出与人为善的可贵品质:同学们,我们从小要培养宽容待人、心胸坦荡、待人真诚的良好品质。
【详解】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宽厚待人”的理解及表达能力,示例:我们培养宽厚待人的良好品质要做到毛点:一、从小事做起;二、从身边的事做起;毛、从对待周围的人做起。人的一生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过错。对子有过错的人,我们应该诚恳、友善地去帮助他们改正,当他们认错后就不能揪住不放譬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碰到一些毫无根据的批评与指责,对此在弄清事实真相之后,都应采取宽容的态度,而不应该耿耿于怀宽容包含着对别人的尊重和爱心。宽容者用爱心战胜忌恨,他乐观、愉快、豁达、忍让,处处表现出与人为善的可贵品质:同学们,我们从小要培养宽容待人、心胸坦荡、待人真诚的良好品质。
答案第6页,共6页
答案第5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