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紫藤萝瀑布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时同步练(部编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紫藤萝瀑布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时同步练(部编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4 17:0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紫藤萝瀑布 课时同步练(部编版)
一、基础知识过关
1.给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zhù 立 依傍 líng ding 酒酿 忍俊不jīn bèng 溅 琼 浆 宗璞 盘虬 卧龙
2.根据下面各句意思写出相应词语。
①观察别人的言语、脸色,揣度其心意。
②形容孤独没有依靠。
③长时间地站立。
④忍不住笑。
3.《紫藤萝瀑布》是一篇 的散文,作者是 女作家 。
4.《紫藤萝瀑布》中第8段与第9段文字通过十多年前紫藤萝 与眼前的紫藤萝 进行对比,是为了说明 (用原文回答)。
二、能力迁移提升
5.选出下列各项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翡翠(fēi) 蜿蜒(wàn) 海鸥(oū) 飞翔(xiāng)
B.倦怠(dài) 无垠(yīng) 婆娑(suō) 旁逸斜出(yì)
C.煦暖(xù) 秀颀(qí) 甬路(yǒng) 嫣花(yān)
D.迸溅(bìng) 伫立(zhù) 臭味(cù) 绝徼(jiào)
6.下列语句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曝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B.这里春红已榭,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C.我侵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D.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7.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比喻)
B.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拟人)
C.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反复)
D.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排比)
8.下面是对划线词语的不同理解,请从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1)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 )
A.不清楚;模糊 B.月光不明
(2)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 )
A.理睬,过问 B.懂了,了解
(3)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着必然关系。( )
A.腐烂 B.指过分贪图享乐
(4)那颗种子曾遇见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
A.害怕 B.佩服
9.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千年,狂风来过,雷电来过,干旱来过,而紫柳巍然挺立在高山沼泽里。②一千年,这山下王朝兴替了几十个;一千年,山中一个家族兴旺繁衍了几十代;一千年,这山野上的杜鹃花或许经蜜蜂做媒,已经变异了品种。③只有紫柳,还在这高山之上,在春夏之间的五六月里开着白花,漫天吐絮。④一千年,紫柳太老了,但姿态依然刚硬道劲,那铁一样盘曲的干,如游龙,似苍鹤,还在向上。⑤就这样,紫柳不肯弯腰曲背,它白髯飘拂壮心不已,在疆场上的风沙雪霜里继续挑灯看剑。
(选自《千年紫柳》,有改动)
A.第①句运用了“……来过”的排比句式,表现环境恶劣,意在突出紫柳历经磨砺但坚韧不屈的生命力。
B.第②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世事的变迁。
C.第④句中“如游龙,似苍鹤”运用比喻,将紫柳姿态的多种多样形象地写了出来。
D.第⑤句将紫柳人格化,生动地写出了紫柳越老越强硬的姿态。
10.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如果把“信仰”二字拆开,就会发现“信”与“仰”的关系竟那么紧密——信者,仰也;仰者,信也。
B.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C.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D.“海啸”究竟是一种什么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去预测?我们应该尽快搞清楚这些问题。
1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B.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C.春节联欢晚会上,潘长江的小品真逗,连一向严肃的爸爸看了也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D.看他喝水的样子,仿佛喝的是仙露琼浆。不过,这也难怪,他刚从沙漠里逃出来,不知道几天没喝水了。
12.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词性依次判断正确的是( )
①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吹动纤维播送的。
②我赋予某些词语特殊的含义。
③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④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
A.①副词 动词 名词 ②代词 名词 形容词 ③名词 ④代词 形容词
B.①副词 动词 名词 ②名词 名词 名词 ③动词 ④名词 形容词
C.①名词 动词 名词 ②代词 代词 形容词 ③名词 ④代词 形容词
D.①副词 副词 名词 ②代词 名词 形容词 ③名词 ④代词 形容词
13.图文题
仔细观察下边的这幅图:
(1)参照所给示例,为图中的女孩写一段赞美辞。要求:语句通顺,运用一种修辞手法,50字左右。
示例:当命运的暴风雨袭来时,生活的重担压在肩上,你就像是一匹老马,没有驰骋千里,却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善良的峰顶。
(2)请你结合此图,对“生命”一词做一个简要的阐释。(不超过20字)
三、在线精读演练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好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14.作者为什么“想摘一朵”?“但是我没有摘”又是为什么?
15.对“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你是怎样理解的?
16.“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本体是什么?为什么把“紫藤萝”比作“瀑布”?这种比喻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独树的追求
杨勃森
①我曾去过云南西双版纳的打洛镇。
②打洛镇有一棵大榕树,左右两侧的主干上生有三十余条气生支柱根,垂直而下,扎入土地,形成根部相连的丛生状支柱根,俨然一片葱茏挺秀的小树林。站在它的面前,你不得不为大自然的睿智和机巧所折服。它似乎不再是一棵形态奇异的树,而是大自然造就的精灵。
③当年,它向大地垂下第一条气生根的时候想的是什么呢?或许只是对生的本能的渴望。当它垂下第二条、第三条气根时,或许除了求生的欲念之外,便萌生了要结束那难挨的孤独和寂寞的想法。随着一条条根的形成和壮大,它的生命王国构筑坚固了,便很精心地有意识地编织着每一条新的根,追求一种自然、协调的关,于是便在生命的内核里生发出艺术的光环。人们便称颂它营造了一道风景,并为它盖起围墙,起了一个别致的名字——独树成林,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④十余年前,我也曾在内蒙古的一片戈壁滩上看到一棵孤独的树,那是一棵胡杨。
⑤茫茫戈壁无边无际,像是永远也走不到头,残阳如血,泼洒下来,为凄泣的秋风染上几分悲壮。我们五个人挤在一辆吉普车内,在黄土地上已经走了整整一天,口干舌燥,精疲力竭,昏昏欲睡。不知谁喊了一声:“树!快看,树!”果然在茫茫戈壁滩上闪出一丝苍翠。
⑥我们跳下车,奔过去,被面前的场景惊呆了。它曾经遭过雷击,伤口仍然呈焦煳状。他那粗糙的躯体一半横陈在地上,另一半仍然挺立着。那倒地的一半几乎与黄土地的砂石融为一体。原本的枝头已有一部分化作了根深深扎入土中,而另一部分依然昂扬向上擎着几多苍翠。它的根几乎全部裸露出地面,像传说中龙的爪,奋力地抓着碎石和干涸的地面。在褐黄和血红的烘托渲染中,这棵胡杨像一位披着铠甲遍体鳞伤的斗士,悲壮和惨烈。
⑦或许几十年、几百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胡杨林,为保护人类及一些高贵的树种抵御着风沙。然而,它在人们的眼中是低贱的,或者人们为满足一点点的贪欲,或者只是为了最简单的目的——当柴烧,它们被一批一批地砍伐。胡杨林变得稀疏了,在风沙中一排一排地倒下去……最后只剩下这棵身经百战、历经沧桑,依然傲立的胡杨。它用生命凝结成一座墓碑,或许为了警示人类,或许只是为了生存,或许这便是它毕生的追求吧。
⑧朋友告诉我,胡杨有“长成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腐”的神誉。
⑨生存和追求有时是很难分辨清的,那棵榕树给人以新奇的愉悦,那棵胡杨给人以悲壮的警示,很难说哪个更有价值,更完美。然而却都留下了令人遐想的空间。
⑩最终是成为一道风景,还是成为一座墓碑?虽然自己难以预料,然而生命的价值始终握在自己手中。
(选自《社区》2010年第8期)
17.仔细阅读全文,把表格补充完整。
对象 生长地 外形特点 带给人的感受
大榕树 云南西双版纳的打洛镇 ① 给人以新奇的愉悦
胡杨 ② 遭过雷击,伤口呈焦煳状,躯体粗糙残缺,根几乎全不裸露出地面 ③
18.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四、核心素养培优
19.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性格品质。本文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表达对人生意义全新的深刻理性认识。请你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写一种食物,表达对人生意义的认识。
【课文片段在线】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写法分析】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再到如今繁花似锦,这与经历生死迷、手足情的作者何其相似。面对眼前盛开的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由花到人,心情豁然开朗。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描述事物的特点时,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就能清楚的认识到,借物要说明什么,借物要赞誉怎样的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借物喻人的写法也就失去了意义。
试卷第6页,共6页
试卷第1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 伫; bàng; 伶仃; niàng; 禁; qióng; 迸; pú; qiú
【解析】略
2. 察言观色; 伶仃; 伫立; 忍俊不禁
【详解】【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能力。理解字词的意思,可结合句子来理解。平时要多查工具书,注意分类积累,加强记忆。察言观色:观察别人的言语、脸色,揣度其心意。忍俊不禁:忍不住笑。伶仃:形容孤独没有依靠。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3. 借景抒情; 当代; 宗璞
【解析】略
4. 花朵稀落; 生机勃勃;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解析】略
5.C
【解析】略
6.D
【详解】【分析】此题是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改正错别字。认真分析词语中哪个字用错了,应该怎样改正。成语的用字都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随便改动。
A.曝→瀑。B.榭→谢。C.侵→浸。D正确。
故答案为:D
7.D
【详解】排比这种修辞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的排列。
ABC.正确;
D.这个句子不是排比;
故选D。
【点睛】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8. (1)A (2)A (3)B (4)B
【详解】【分析】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1)朦胧:不清楚;模糊。(2)理会:理睬,过问。(3)腐化:指过分贪图享乐。(4)敬畏:佩服。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9.A
【详解】【分析】B第②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世事的变迁,修辞有误;C第④句形象地写出了紫柳姿态的刚硬道劲,而非写其姿态的“多种多样”,分析有误;D第⑤句将紫柳人格化,生动地写出了紫柳历经磨砺但仍坚韧不屈的生命力,属于分析有误。故答案为:A
10.C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C“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是“我”当时的想法,不是引用,所以不需要加引号。A、B、D正确。
故答案为:C。
11.C
【详解】【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学生要明确词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词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彩相一致
C“忍俊不禁”的意思是“忍不住笑”,和后面的“笑起来”意思重复。A、B、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睛】做好本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外的词语和意思,学会恰当的使用。
12.A
【详解】【分析】考查词性。词性分类: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①副词 动词 名词 ②代词 名词 形容词 ③名词 ④代词 形容词
故答案为:A
【点评】考查学生对词性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13.(1)提示:运用修辞;点出人物勇敢、镇定等精神;语句通顺。(2)示例:生命就是面对死亡之神时的镇定与勇敢。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图片主题的理解。它不仅考查学生对画面的理解能力,而且也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时要注意画面上有哪些内容,有哪些文字提示,答题时不要遗漏了内容。运用修辞,点出人物勇敢、镇定等精神,语句通顺即可。(2)本题考查学生对“生命”一词的理解,要求写出生命包含的意义。
14.花的喜爱(或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对花的珍爱(或不忍损害美的事物)。 15.这是作者由个人情感纠葛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的飞跃。 16.从空中垂下的紫藤萝花。形象地表现了花之繁茂,隐含了生命的绵延长远。
【解析】略
17.①两侧的气生支柱根,扎入土地,形成根部相连的丛生状支柱根,形态奇异 ②内蒙古的一片戈壁滩上 ③给人以悲壮的警示 18.示例:虽然由于家庭环境、身份、地位的不同,每个人的人生也是不一样的,但不论选择了哪一种人生,都要活出自己的精彩,实现生命的价值。如当演艺明星活跃在荧幕之上,固然能受万人瞩目,为人们所追捧;但作为一个平凡的劳动者,每天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也有自己的快乐。
【解析】略
19.例文:暮春时节,落花缤纷,红花草却开得正盛,花蕊深蕴着醇香,招来成群的蜜蜂,“紫云英蜜”的美名,受到多少人的青睐。一到插秧季节,红花草又慷慨地翻身入土,浸泡在水里,变成肥料,为赢得丰收而牺牲自己。红花草啊,你活着,是为了人类美好的生活;死去,是为了给大地增添肥料,你并不名贵,难入观赏之林;但是你火焰似的的生命,勇于牺牲自己的精神,不正是一种崇高人格的象征吗?
【详解】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片段练习,可以选择自己熟悉和喜欢的景物,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仿照原文章中借物喻人的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现景物的特点,使描写更加生动,文章更具感染力。表达对人生意义全新的深刻理性认识。
点睛: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仿写,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通常在作文中出现,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答案第4页,共4页
答案第3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