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1-08 20:3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命题人:李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六大题,18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3题。
也谈人品与画品
杨悦浦
古人云,“人品即画品”。这也是业内颇为流行的一句话。留意了许多年,我发现,许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总是“不得要领”。
“人品”和“画品”,分开来说或合起来说,都很重要。“人品”是“做人”的结果,“画品”是“作画”的结果,一个画家既做一个有品位的人又创作出好作品,是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但是,如果把“人品即画品”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会让我们不时在生活中看到相反的情况:有些画家,画得不好,但人品极佳;有些画家,画得“贼好”,可人“不咋地”。
有位画家,很聪明,人过中年开始画中国画,一上手就很老到,不几年便声名鹊起,但业内口碑却不好。一次,一位年轻记者去采访他,行前,某长者特地嘱咐:“此人是当代一位很重要的画家,但俗不可耐,采访时不要因此而低估了他的艺术成就。”记者采访回来后,愤怒地说:“要不是事先有人打过招呼,我真想扭头就走。他一口一句脏话,真让人受不了!”美术界看重的是绘画水平,何况也不能说世俗的人就一定是坏人,就不能当一个好画家。所以,“人品即画品”虽在理论层面被奉为圭臬,现实中却有时只是被当作“幌子”。
在美术界,还会听到“作画先做人”、“心灵美画才美”、“用心作画”、“功夫在诗外”等,要是较起真儿来,会发现这些“流行语”原有的教益在流行之时,常常失去了本然。
“做人”,应怎么做人?做什么人?为什么做人?做了怎么样?做不了又怎么样?这一系列的问题,美术界一些人会用自己的行为做出各种各样的解答。有的人画很一般,但能靠“官僚奸商”大红大紫,被媒体热捧,但终为大众不齿。“浮躁”的社会,“做人”的标准也许随之“浮动”。于是,我们不难见到这样的现象:要想提高画价,便开始自己炒作、商人炒作、圈子炒作,弄个主席、院长之类的头衔,于是那些略知皮毛的官员利用职权谋取“学术”地位,也便似乎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了,比起长年累月拼命奋斗才能获得社会承认的人来说,这可是省事多了。这样的“做人”,与真正的艺术创作之间,有什么本质联系?“人品即画品”便仅仅是一句空谈。
若从这些现象看,“人品即画品”在现实中便成了一个可疑的命题。人品就是人品,画品就是画品,常常被分置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
画品,包括很多方面:作品是否达到了艺术基本品位,它的艺术价值如何?作品在社会领域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否为社会文化艺术综合方面所认知?作品是否经得起历史的鉴证,不要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就算是在当代的住置又如何?艺术是要画家拼尽全力投入的事情,技艺要不断地磨练,风格和个性要不断地锻造,艺术修养要不断地提升。这些问题说穿了,就不只是画品,更是人的性情、品质、操守。
打开美术史,都是由无数名作和艺术思想发展而组成的。历史上画得好的画家很多,人品好的画家也很多,美术史不会将其全然割裂。“人品即画品”的道理,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我只想提醒,在鱼龙混杂、浮嚣躁动的社会现实中,若有人还拿“人品即画品”说事儿,千万别当真。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还是要做人有标准,从艺有高度,惟德艺双馨方能遗泽后代。
——《人民日报》(2013年8月11日12版)
1.下列不属于作者说的“许多人对这句话(人品即画品)的理解总是‘不得要领’”的依据的一项是( ) (3分)
A.如果把“人品即画品”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得不到相应的认证,有的画家画不错,但是人不怎么样;有的画家人不错,但是画却不好。
B.“作萄先做人”、“心灵美画才美”、“用心作画”、“功夫在诗外”是美术界的流行语,要是较起真儿来,人们就会发现这些“流行语”原有的教益在流行之时,常常失去了本然。
C.现实生活中,有些人靠炒作出名,有些略懂绘画的官员也很容易利用职权谋取“学术”地位。而那些靠真本事拼搏的人却很难得到社会的承认,这使得“人品即面品”成了一句空话。
D.艺术是要画家拼尽全力投入的事情,技艺要不断地磨炼,风格和修改要不断地锻造,艺术修养要不断地提升。这些问题说穿了,就不只是画品,更是人的性情、品质、操守。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作者看来,绘画就应该看重绘画水平,画家俗一点并不能成为被诟病的把柄,更何况俗也不一定是坏人,俗不影响一个人成为好画家。
B.“人品”和“画品”分开来讲很重要,将二者合起来讲,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画家要是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便是达到了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
C.作者对艺术上不努力,却擅长炒作的人给予了批评,并认为他们虽然能够凭借炒作而被热捧一时,但是最终是经不起考验而被大众瞧不起。
D.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做人”的标准也随之“浮动”,使一些人的人品很难保证;这些人绘画不是靠努力,而是靠炒作或靠权力,“画品”也根难保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美术界一向主张和追求“人品即画品”,但是现实生活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带有更多的功利色彩,从而使“人品即画品”的要求仅限于理论层面了。
B.作者认为“画品”包括很多方面,不但涉及对画作的具体要求,甚至要上升到社会的高度和历史的高度,这就要求画家有过硬的性情、品质和操守才行。
C.“俗不可耐”的画家其实并不是作者讽刺的对象,而年轻记者去采访他前,某长者特地嘱咐他的话才是作者思考的重点,因为“某长者”的话就很好地割裂了“人品”和 “画品”。
D.作者鉴于社会上种种拿“人品即画品”说事儿,却不去真正践行它的现象,得出了一个结论——“千万别当真”,这个社会很难出现德艺双馨的画家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收埋骸骨,所见无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选自《隋书?隐逸传》)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将讽朝廷?????????????? 讽:劝说。
B.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德:道德高尚。
C.士谦罄竭家资???????????? 罄:尽
D.会葬者万余人???????????? 会:恰好
5. 下列各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
B.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
C.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
D.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李士谦侍奉母亲以孝闻名,后来母亲去世,服丧时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后来)赵郡王睿以德行举荐他,他借口有病而不接受。
B.李士谦遵循孔子、荀子重黍稷的习俗,每逢社日先摆上黍米饭。前来聚会的亲朋从士谦身上看到了君子的德行,自愧不如。
C.李士谦虽家境殷实,但厉行节俭,在乡里扶危救困,甚至对待有过失的人他也极尽体恤之心。
D.李士谦为人处世多积阴德。他把阴德比作耳鸣,意思是阴德只能心知,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反映了他高尚的道德风范。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5分)
(2)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8.首联中与“夕次”的“次”相照应的词语有哪几些??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全诗来看,作者“未眠”原因有哪些????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送别,自古以来让人情难以堪,但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却表现得气势豪迈,已经开阔,其中的“ , ”更成为千古名句。
②《卫风·氓》中表现男女主人公少年时在一起愉快地生活情景的诗句是“ , ”。
③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刚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雨过天晴
徐常愉
轰隆隆一串雷声从头顶滚过,春领抬头看了看天,瞅瞅不远处抹水泥的康林说,叔,咱停停吧,雨要来,家里还有两亩麦呢!
康林头也没抬回道,干打雷,没雨。
春领又抬头瞅瞅天,倒是没有多少云,便又埋头挥起了铁锹,却明显心不在焉,一锹水泥扔过去,正好糊在康林的屁股上,康林站起来骂道,兔崽子,你要造反啊!
工友们都笑起来,春领却没笑。春领的脸上绽放开笑容是在雷声渐渐远去之后,一阵凉爽的风吹来,春领感觉身上嗖地一阵凉爽,他咧开腮帮子笑起来,姜倒是老的辣呢!
康林头也没抬,手上的大铲使劲挥了两挥,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
春领挥起铁锹来专心了许多,眼望着桥两边越来越长的护栏,心想,快了,还有三五天这座桥就拿下了。
三伏天,小孩子的脸。雷声又翻着跟斗蹿过来。春领抬头瞅瞅天,云比上回多呢!他瞅瞅不远处的康林,叔,给我一天假吧,这回真要上来雨呢!
康林回过头来满脸不高兴,就你家有两亩麦,咱这工程队里谁家没有麦?
春领说,人家老婆能收麦,俺老婆不行呢!
康林说,谁让你娶个病怏怏的老婆,中看不中用。
春领气得想要冒粗,又生生憋了回去,自己一个多月的工钱在人家手里攥着呢!
康林感觉自己的话说得狠了些,抬眼瞅瞅天,道,没事,下不起来。
春领在心里怨道,等下起来再说!没想到,雨真就下起来了,而且是暴雨加冰雹。
工棚里的春领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捶胸顿足。康林嗫嚅道,雨这么急,你回家也不赶趟儿,十来里路呢!春领站起来冲康林喊,你赔我损失!
康林反驳道,凭啥?你为国家修桥,凭啥我赔你损失!
可工程是你承包的!
我承包的也是国家的桥!
工友们过来劝开了两人,春领气得趴在铺上呜呜哭起来。
傍晚的时候,康林过来扔给春领一句话,甭急,等工程完工,我找村里给你赔偿些,毕竟你是因为国家受的损失。
春领的心里得了些许安慰,康林的女婿是村主任,事情或许会办得到。况且,办不到再讨说法也不急!
天还是不放晴,一直下着淅淅沥沥的毛毛雨。春领本想回家瞅一眼自己那两亩可怜的麦子。康林说,毛毛雨不影响干活,再有两天就完工了,这两天工钱加倍,大伙加把劲!
春领心一横,看有什么用?满地的麦粒怕是早泡胀了。就没了回家的念头。
工程队冒着毛毛雨继续赶工。大家的心情都不好,只管埋头干自己的活。春领继续供水泥,吭哧吭哧地一锹连一锹,机械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突然,他被一阵急促的汽笛声惊扰,动作骤然停下来,闻声望去,一辆小轿车陷在了桥右边便道的泥坑里。车窗打开,伸出一个肥胖的脑袋来,冲春领道,嗨,帮我推一下车,给你20块钱!
春领犹豫了一下,看在钱的面子上,他走了过去,绕到车后,双手抠住车屁股使劲往上一抬,车噌地蹿了出去,却喷了春领一身泥浆,春领顾不得擦,急忙追上去,从车窗里接过一张票子。
春领捏着票子回来时,见康林和工友们正盯着自己,春领给自己找了个理由——拿这个补补损失!话音刚落,身后又有车鸣笛,春领忙不迭地跑过去,冲着车窗伸出两根手指。车窗里递出一张票子,春领接过钱,然后绕到车后抠住了车屁股……
一天下来,春领推了二十多辆车,赚了四百多块!春领的脸上绽开了笑容,可是,康林的脸阴得吓人,工友们的脸也绷得紧紧的。晚饭时,康林当着大伙的面说,春领今天的工记半个。春领有心反驳,瞅瞅工友们的脸渐渐舒展开来,没吱声。
第二天,毛毛雨照下,春领的车照推。一天下来,又是四百多块!
第三天,雨过天晴。工程完工,工程队撤离。春领瞅瞅桥下的便道,咽了口唾沫,小车们已经能蹒跚地通行了。
春领回村没有进家,直接去了麦地。到了麦地一看,春领的心咯噔了一下,麦子谁给收了呢?春领急匆匆回家去问老婆,老婆说,村委会雇机器帮着收的。康林心里猛然一热,抬脚走出门去。
春领直接进了康林家,见到康林就道歉,我对不起国家呢!康林瞅瞅春领生气道,是对不起工友们!春领从兜里掏出推车赚的钱,说,把这钱给工友们分了吧。
(选自2014年6月9日《羊城晚报》)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心灵的秘密,春领挥锹时“眼望着桥两边越来越长的护栏”,寥寥数语,农民工焦急的心理就显露出来了。
B.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康林的美好形象,就是在春领急着回家收麦子、推车收钱等一系列言行鲜明的对比中,逐渐凸现出来的。
C.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春领回家看麦地,心咯噔了一下,麦子谁给收了呢?妻子说村委会雇机器帮着收的。这一情节颇具匠心。
D.这篇小说擅长设置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车与路的矛盾等等,从而使得小说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
E.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春领走了过去,绕到车后,双手抠住车屁股使劲往上一抬,表明他唯利是图。
(2)小说以“雨过天晴”为构思主线,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春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他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6分)
(4)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文章,完成(1)—(4)题。(25分)
110年前,无锡学前街一所书香老宅迎来了一个灵慧可爱的婴儿。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这个婴儿漫步学海诗坛,研习文理珠玑,成就了与郭沫若、朱自清、钱钟书、徐悲鸿等大家齐名的声望,而他所诞生的那所老宅,也因他的俊敏与其家族的荣耀而独得“一门五博士,毓秀称翘楚”的美誉。
这美誉中的“毓秀”,正是他的名字——顾毓琇。
彼时,顾毓琇的家族在无锡可谓书香门第,名人辈出。无锡顾氏乃东林书社领袖顾宪成之后,家中祖母为秦观后裔,母亲则是王羲之的后裔,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说法,这一家人“具有极优美之家风”。
顾毓琇的大半生正值中国各种矛盾爆发的混乱时期,“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反帝运动”、“抗日战争”……古老的中国没有片刻安宁,也无时无刻不牵动着顾毓琇的心。
1929年他学成归国,在国内从事电机工程教学和教育行政工作。同时身为文人,他将满腔热情诉诸文学,创作了一部部鼓舞人心的话剧作品。
书生投笔从戎热,国土贡言献爆狂。
岂为揪杆争黑白,欲凫肝胆报炎黄。
这是顾毓琇在抗日战争年代写下的诗句,言辞间充满着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热忱的报国之心。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写下了很多抗日诗句:“好男谁说不当兵,好女今朝亦请缨。”“不辞石柱中流砥,宁别沙坪万里征。”这些喷勃着性情与才华的诗句,无不凝固着诗人顾毓琇赤诚的爱国之心。
翻开顾毓琇的作品集,一首首诗词清雅、俊逸,无不流淌着他丰富的思想情感,渲染着他多姿的精神追求。伴着诗词的唱和,音乐的世界里他亦留下了自己的足音。
精通音律的顾毓琇,在我国古典音乐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日本音乐界对他极为称赞,称他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泰斗”。
顾毓琇对我国的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有着十分精湛的研究。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对我国古代音乐史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同时对国外一些著名的乐章也做了翻译和介绍。1940年,他走马上任国立音乐学院的首任院长,并很快提出了以“三四八”为黄钟标准音的建议,这是很专业的一个讲法。这个建议经过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通过后得以施行。
受到笃信佛教的祖母影响,他学会了在面对各种可能使人沦陷的虚荣时,心中自留一片净土,时刻保持对人生的清醒认识。而在此基础之上,他还曾撰写出版了《中国禅史》和《日本禅史》。
行走世间一个世纪,顾毓琇不断拓展着生命的领域,践行着人生的修行。心与行的修行铸就着他的生命,使得他的道路越走越宽。
1950年,已伴随战乱的中国度过半生的顾毓琇做出了一个选择,应母校麻省理工学院之邀担任客座教授,这一去竟开启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海外漂泊生活。
顾毓琇虽然身处国外,却一心挂念着祖国,在旅居美国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怀乡思国的诗词。1957年,他在《蝶恋花》一词中写到“重阳更比重山远”,他只能在梦里湖山寻觅遍,足见他的爱国思乡情切。
后来有人曾记载,就在他加入美国国籍以后两个月,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国后不久,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他毅然决然地冒险飞回了中国。其间辗转经过伦敦、香港,回到了阔别24年的故土。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以后,他回国的次数越来越多,也为国家的建设不断献计献策。
由于长时间生活在海外,顾毓琇的形象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渐渐淡出于国人的视线,所以提到这位旷世奇才,当下的大部分年轻人可能感到陌生。然而,作为一位曾经辛勤耕耘的老师,他的学生并没有忘记他。“重教尊师新地天,艰辛攻读忆华年。微分运算功无比,耄耋恢恢乡国篇。”这首满含崇敬之情的诗是顾毓琇的一位学生写给他的,这位学生就是前国家主席江泽民。
2002年9月9日,顾毓琇走完了他长达一个世纪的人生。作为世纪老人,他堪称是一位文理通融、博学多才的传奇式人物。海内外媒体称誉他是“电机权威、教育专家、文坛耆宿、桂冠诗人、话剧先驱、古乐泰斗、爱国老翁”,这28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他一生的风采和传奇。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期)
【相关链接】
顾毓琇(1902年12月24日-2002年9月9日),他是国际上公认的电机权威和自动控制理论的先驱。1927年,曾获得国际上素有电机与电子领域“诺贝尔”奖之誉的“蓝姆”金质奖章(Lammer Medal)。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1902年12月24日,顾毓琇诞生于无锡学前街的一所书香老宅,小时候就被认为是神童,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他漫步学海诗坛,研习文理珠玑。
B.顾毓琇是明代东林书社领袖顾宪成的后代,他的祖母是秦观后人,而母亲则是王羲之的后裔,他的家庭有着令人羡慕的优美家风。
C.顾毓琇一生都生活在中国的各种矛盾爆发的混乱时期,“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让古老的中国没有片刻安宁,而他的心也没有安宁过。
D.1929年,顾毓琇从美国学成归国以后,一面从事电机工程教学和教育行政工作,一面用文字为民族呐喊,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
E.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国以后,顾毓琇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其后,他回国的次数越来越多,为国家的建设不断献计献策。
(2)顾毓琇被称为“旷世奇才”,他的才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顾毓琇的人格魅力是他被人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顾毓琇的人生经历与成就给予我们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运河两边,曾经经历风雨的杨柳依然飘拂,而丢弃在如今荒废的码头边的碎瓦片 ,只要你留心,总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②清晨的牦牛屯就给人不一样的感受,来给朱爷拜寿的人 ,全屯子里的人似乎都沉浸在这样一个盛典的欢乐之中。
③圆明园里的宝物 ,可是经历了英法联军的洗劫,再加上后世军阀混战,战乱频仍,现在都荡然无存了。
A.应接不暇 俯拾即是 数不胜数 B.俯拾即是 应接不暇 数不胜数
C.数不胜数 俯拾即是 应接不暇 D.应接不暇 数不胜数 俯拾即是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近日,央视二套“经济半小时”节目组通过对全国多个城市的楼市调查,限购令对楼市销量的影响已经有所显现,但对高高在上的房价却还一时难以产生实质性的作用。
B.对于考生来说,现在的高考,考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也是对心理素质的极大考验,因为高考对他们而言是决定命运的至关重要的大事。
C.上访是唐慧维护女儿及自身权益的重要途径,也给当地政府带来激增的“稳控”压力,如何解决这对矛盾是当前司法实践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D.莫言的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建构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唐代狂草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颠峰, 。 , 。 , ,
。唐朝狂草书风的出现,其原因是多元的。随着狂草书势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不断被发掘,狂草书势的内涵将更为丰富迷人。
①如果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②最具抒情性最能体现中国艺术精神的艺术样式
③也是中国写意艺术发展的一个颠峰
④是世界造型艺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⑤张旭、怀素的狂草可说是书法向自由表现方向发展的一个极致
⑥那么狂草就是这个核心的金字塔尖,是“王冠上的明珠”
A.③④①⑥⑤② B.④③⑤②①⑥ C.③⑤④①⑥② D.②④⑤③①⑥
16. 元旦即将来临,在新海市工作的小张收到了二叔在新海市读大学的儿子带来的土特产,他很高兴,给二叔写了一封信,但其中有5个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5分)
我非常高兴地笑纳了您送给我的土特产。看到这些土特产,我又想起了二叔您对我的一贯的关心和爱戴,真是非常感谢您。至于为您的令郎毕业后联系工作一事,我会鼎力相助,一定不会让您失望。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天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件礼物,您肯定会感到惊喜的!
①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②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③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④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⑤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17.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段话,要求使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人生是需要有荣誉的。没有荣誉的人生,是黯淡失色的,无声无臭的;有荣誉的人生,是光华四射的,有滋有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猪八戒坐在镜子前照镜子。镜子中出现的它,长耳朵,翘鼻子,十分丑陋。它一见就十分恼怒。抡起铁耙,将镜子砸得粉碎。可当它再看时,无论大小,每一块碎片里都有一个丑陋的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D(该项并非依据)
2.A(这不是作者的观点,原文是说“美术界看重的是绘画水平”;而且“何况也不能说世俗的人就一定是坏人,就不能当一个好画家”这句话是作者一个戏谑的说法,批评了“‘人品即画品’虽在理论层面被奉为圭臬,现实中却有时只是被当作‘幌子’”的现象。
3.D(“这个社会很难出现德艺双馨的画家了”是无中生有)
4. D(会:聚合)
5. B
6. B(每到社祭日,李氏家族一定举行大宴,竭尽欢乐。曾经有一次在士谦住所聚会,面前满是丰盛的食物,士谦却先为堂房亲属摆出了黄米)
【参考译文】
李士谦,字子约,是赵郡平棘人。幼年丧父,因侍奉母亲孝顺而闻名。十二岁时,北魏广平王元赞征召为开府参军事。后来母亲去世,服丧时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后来)赵郡王高睿以德行科举荐他,他借口有病而不接受。和士开也看重他的名望,要劝说朝廷把他提拔为国子祭酒。士谦知道后,竭力推辞,得以作罢。
李家是豪门旺族,每年到春秋两个社祭日,一定举行大宴,竭尽欢乐,人人大醉,喧闹不堪。曾经有一次在士谦住所聚会,面前满是丰盛的食物,士谦却先为堂房亲属摆出了黄米,对众人说:“孔子称黄米为五谷之长,荀卿也说吃东西先吃黄米、小米,古人所崇尚的东西,难道能违背吗?”老少都严肃起来,退席后相互说:“见到君子以后,才发现我们这些人的道德不够高尚。”士谦家里财富很多,对待自身很节俭,常常致力于救济施舍,家乡有无力办丧事的人家,士谦就赶过去,缺多少供应多少。有兄弟间分财产不均,以致互相诉讼的,士谦听说后,就拿出自己的财产,补给分得少的,使他和分得多的相等,兄弟惭愧恐惧,相互推让,终于成了善人。有一次别人的牛闯进他家田里去,士谦把它牵到荫凉处饲养,比主人饲养得还好。望见有人偷割他家的庄稼,他就不出声地躲开。他家的僮仆曾经捉住偷他粮食的人,士谦安慰那人说:“穷困使你这样,再没有责怪你的道理。”叫人马上将其放了。
后来李士谦拿出几千石粮食借贷给同乡人,正赶上收成不好,借贷人家无法偿还,都来表示道歉。士谦说:“我家的余粮,本来就是打算救济用的,哪里是为求利的呢!”于是叫来所有的借债人,为他们摆设酒食,当着大家烧了借契,说:“债了结啦,请不要放在心上了。”让大家放心离开。第二年大丰收,借债人家争着来偿还,士谦拒绝了,一点也没收下。到春天,又拿出粮种,分给贫穷人家。赵郡的农民感激他,抚摩自己的子孙说:“这是李参军留下来的恩惠啊。”有人对李士谦说:“您的阴德多。”士谦说:“所谓阴德是什么?就像耳鸣,只有自己听到,别人都不知道。现在我所做的,您都知道了,哪里算什么阴德!”
开皇八年,士谦死在家中,当时六十六岁。赵郡的男男女女听说了,无不流着泪说:“我们这些人不死,反而让李参军死了!”参加葬礼的有一万多人,同乡人整理了他的事迹,到尚书省请求先生的谥号。事情后来被搁置不提,于是大家共同在他的墓前树了碑。
8.落帆、停舫、逗、临? (5分)
9.1作者漂泊异乡2景色凄凉(触景生情)3孤独寂寞4夜忆秦关(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满分,6分)
10.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总角之宴,言笑晏晏(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11.(1)B D (B 3分,D 2分,C 1分。A、D不给分)C项“平淡叙述”说法错误。A项“农民工焦急的心理就显露出来了”说法不当,E项“表明他惟利是图”说法绝对化。
(2)雨过天晴既是自然现象,又一语双关,烘托了人物心情。(2分)雨过天晴的自然现象,推动了情节发展,且使得情节曲折有致,波澜起伏。(2分)“雨过天晴”也是与春领的心情由埋怨天气到猛然一热的心理变化过程相吻合,同时“雨过天晴”也象征着大桥终于顺利竣工,春领终于阴云散去,他的思想品质和精神面貌的提升变化,寓意深刻,揭示了文章主旨。(2分)
(3)春领是一个很顾小家、不顾大局,但能知错就改、质朴实在的农民工形象。(2分)面对雷声,他为自己家里麦子无人收割而焦急。(1分)工程队冒着毛毛雨继续赶工,但他不顾大局,以弥补麦子为由,帮人推车捞钱。(1分)但当他得知村委会雇机器帮着收了他家的麦子时,心里猛然一热,去见康林道歉,并从兜里掏出推车赚的钱要分给工友,这是他知错能改、质朴实在的体现。(2分)
(4)通过雨前、雨中、雨后对春领与众人的对话以及他的举动、心理的展示揭示了做人就要做爱国之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有团队意识,大局意识。(2分)从村委会雇机器帮着收麦子的事实,揭示了集体也要以实际行动关心个体的利益。(2分)春领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要将钱分给工友,意味着作品弘扬向善的力量,赞赏知错就改的态度。(2分)个人看法:我们要将个人的得失与集体、国家的得失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要以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为重。(2分)
12.⑴B D(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A.“小时候就被认为是神童”无中生有。C.“一生都生活在生活在中国的各种矛盾爆发的混乱时期”错,原文是“大半生正值中国各种矛盾爆发的混乱时期”。E.“其后”表述不准确,时间跨度较大,准确地说,应是“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以后”。
⑵①他是国际公认的电机权威和自动控制理论的先驱,曾获得“蓝姆”金质奖章;②他曾创作了一部部鼓舞人心的话剧作品,写下了很多抗日诗句,旅美期间,还写了大量的怀乡思国的诗词;③他对我国古代音乐史进行了研究和阐述,提出了以“三四八”为黄钟标准音,还对国外一些著名的乐章也做了翻译和介绍;④他曾撰写出版《中国禅史》和《日本禅史》。(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⑶①心怀赤子之心:祖国处于混乱时期,他为祖国鼓舞呐喊;祖国处于和平时期,他为祖国的建设献计献策;②清醒认识人生:面对虚荣时,他不为虚荣所累,做到心中自留一片净土,时刻保持对人生的清醒认识;③一生走在追求的路上:作为世纪老人,电机权威人士,他不断拓展着生命的领域,成为文理融通的奇才。(每点2分)
⑷①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或者家风对一个人的影响至关重要,不容忽视;②个人的命运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要始终心怀祖国,与时俱进,这样人的追求才有动力;③个人爱好应该多样化,这样才能充实我们的生活,更好地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④报国之路可能并不平坦,但是只要拥有一颗赤子之心,就终将实现报国之志。(8分,既有自己的观点,也要联系文本材料;没有观点的,最多得4分;没有材料的,最多也是4分。若有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4.C(A项成分残缺,央视“经济半小时”节目组通过对全国多个城市楼市调查”缺谓语“发现”;B项结构混乱,可把“也是对心理素质的极大考验”改为“更是心理素质”,或把“考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改为 “不仅是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D项“莫言的作品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搭配不当)
15.C (③承前,与之并列。排除B、D。④承⑤,为前文举例,故置③后,排除A。)
16. ①“笑纳”改为“收到”②“爱戴”改为“爱护”③“您的令郎”改为“弟弟”
④“鼎力相助”改为“尽力而为” ⑤“惠赠”改为“送” 17. 示例一:森林是需要有小鸟的。没有小鸟的森林,是呆板无趣的,死气沉沉的;有小鸟的森林,是妙趣横生的,生机勃勃的。
示例二:人是要有拼搏精神的。没有拼搏精神的人,是老气横秋的,心如死水的;有拼搏精神的人,是活力奔放的,心劲无穷的。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语句、联想和想象、运用修辞的能力。示例的首句确定话题,总领全段;六个分述的句子构成反正对比,两两对应,句式整齐且反差强烈。抓住这个句式特点即可进行操作,首先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选好话题,定好基调,然后展开想象和联想依次写出分句,力求合乎事理,自然顺畅,较有文采,对比鲜明。
18. 【材料分析】这则材料可横向分解为三个立意角度:猪八戒、镜子、猪八戒和镜子。
从猪八戒的角度看:它自己长耳朵、翘鼻子,十分丑陋,却责怪镜子,迁怒于镜子,足见它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据此,可立意为:要正确对待自己的短处,或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
从镜子的角度看:尽管猪八戒将它打碎了,但它依然反映八戒的丑陋,并不因为被打碎而作丝毫的改变。依此可立意为:要学习镜子不畏强暴、坚持真理的精神。
从二者合一的角度看:猪八戒打碎镜子,可以看成邪恶与暴力向真理挑战;镜子碎了仍反映八戒的丑陋,可看作真理是战胜不了的。所以,其立意可为:邪恶与暴力是战胜不了真理的。 【例文】
猪八戒照镜子的启示
你也许听过“猪八戒照镜子”的故事吧!
故事中说道:猪八戒听说自己很丑,于是想看一看自己到底有多丑。于是当他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相貌时,左看不像人,右看不像人,一怒之下砸毁了镜子。对于这个故事,众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猪八戒爱慕虚荣,怕丑;也有人指责猪八戒砸镜子是野蛮行为……而我却要赞扬猪八戒敢于照镜子这一点勇气。明知自己丑,还要看看自己丑在哪里,怎样个丑法,比起那些不敢面对镜子的人,总算进步的多。
一个人需要“照镜子”,通过“照镜子”来发现各自的缺点和短处。当然这面“镜子”不是指玻璃镜片,而是指一切先进的因素。“照镜子”就是与一切先进的因素对找比较,从中找到自己的落后点。
我们在学习上,是需要“照镜子”的。考试正是照镜子的一种手段。通过考试,我们才能发现自己在知识上的不足和缺陷,才好及时地查补缺漏。有的同学怕考试,不愿考试,实际上是讳疾忌医的表现。如果我们只是学,而不进行任何考试,那么我们就会处于昏昏然的状态之中,甚至盲目地自我陶醉。
我国古代,有很会“照镜子”的人。战国时齐相国邹忌便是一个。邹忌从镜子里发现,自己实际上并没有别人漂亮,而他的老婆和客人说他多么漂亮,不过是阿谀奉承,由此联想到:在日常生活中不照镜子,对自己的尊容心中无数,尚且有被欺骗的可能。倘若在处理国家大事时也不知道经常照“镜子”,那所受的蒙蔽就严重了!他向齐威王报告了自己的体验。齐威王听了很赞赏,接受了他的建议,实行鼓励臣民批评朝廷的政策,并能正确地对待这些批评,使国家很快强盛了起来。
再有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曾把魏征批评他的一篇奏章写到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他总结自己“照镜子”的体会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由此可见,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是离不开“照镜子”的。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又不是那么容易的,这正需要发扬猪八戒敢于照镜子的那股勇气,敢于发现自己的缺点,还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并改正它。
“ 照镜子”是每个人不断完善自己的客观需要,也是关系到我们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更是我们事业必将取得胜利的保证。因此,我喜欢“照镜子”,同时,也希望那些自我陶醉的人们多“照一照镜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