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诫子书》学案2(含答案)-练习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15《诫子书》学案2(含答案)-练习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4 17:1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诫子书》学案2-练习
一、拓展阅读
周公诫子[1]
成王封[2]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3]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4],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5]宽裕[6],守[7]之以恭[8]者,荣[9];土地广大,守之以俭[10]者,安;禄位尊盛[11],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12]睿智[13],守之以愚[14]者,哲[15];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16]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17]、纣[18]是也。可不慎[19]欤[20]?”
【注释】[1]本文节选自《韩诗外传》,题目是后加的。本文是周公教育儿子伯禽的一段内容。诫,告诫,警告劝诫之意。[2]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3]相(xiàng):名词作动词,做宰相,这里可译为辅佐。[4]哺(bǔ):咀嚼着的食物。[5]德行:道德品行。[6]宽裕:宽大,宽容。[7]守:保持。[8]恭:肃敬,谦逊有礼。[9]荣:荣华显贵。[10]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11]尊盛:位高势盛。[12]聪明:指明察事理。[13]睿智:聪慧,明智。[14]愚:愚拙,不巧伪。[15]哲:明智,聪明。[16]由:奉行,遵从。[17]桀(jié):夏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18]纣(zhòu):商(殷)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19]慎:谨慎,慎重。[20]欤(yú):古汉语助词,表示疑问或感叹,用法跟“乎”大致相同。
【参考译文】
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可是洗一次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品行高尚仍常怀恭敬之心的人,必享荣耀;封地辽阔,物产丰富,仍能保持勤俭的人,他的生活必定安定;官职位高势盛,仍然保持谦卑的人,是真正高贵的人;人口众多、军队强大,仍能常怀敬畏之心,防备外患的人,必是胜利的人;自身聪慧、明智但仍觉得自己愚笨的人,是富有哲思的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但仍觉得自己见识浅陋的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奉行尊崇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慎重吗 ”
【链接】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周武王死后,周公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政周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朝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二、文学文化常识拓展
诸葛亮: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叔父死后迁居南阳,从这里开始了他不凡的人生。
诸葛亮生平大事简表
时期 经历 童年 l 年少丧母丧父,与弟弟妹妹跟随叔父生活 青少年 l (197年)17岁时叔父去世,诸葛亮与弟弟妹妹移居南阳(“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青年 l (207年)27岁时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三顾茅庐”“隆中对”) l (208年)28岁时诸葛亮联孙抗曹(“赤壁之战”) 中年 l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41岁的诸葛亮任丞相 l (223年)刘备兵败白帝城,托孤于43岁的诸葛亮。刘禅即位,诸葛亮被封武乡侯 中晚年 l (225年)45岁的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南蛮 l (227年)47岁的诸葛亮上《出师表》,屯兵汉中,开始北伐,后历经五次 l (234年)54岁的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中病故五丈原
【后世评价】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参考译文:
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民间对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因为受《三国演义》影响颇深,此民间对联所记事件以演义中的记载为主,所以有的事件历史上真实存在,有的过分夸大,有的则子虚乌有。以下内容仅为对本对联的注解,进行了解即可:
l “收二川”:收取东川与西川,为蜀汉基业打下了地盘。
l “排八阵”:《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东吴彝陵一战大胜,陆逊乘胜追击蜀军,却误入诸葛亮入川时所摆的八卦阵,被困于其中不得脱逃。此时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正在八卦阵旁,因为不忍见数百性命妄送于此,特为陆逊指明了出路,陆逊等人这才得以逃脱。
l “六出”:六出祁山——刘备死后,为完成辅汉兴刘的大业,诸葛亮六次北伐中原,每次都是从祁山出兵。此说法来自于《三国演义》,而《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北伐到达祁山只有两次。
l “七擒”:七擒孟获,又称南中平定战,是建兴三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对南中发动平定南中的战争。当时朱褒、雍闿、高定等人叛变,南中豪强孟获亦有参与,最后诸葛亮亲率大军南下,平定南中。诸葛亮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获城将孟获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后用“七擒孟获”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中有提到,《三国演义》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和虚构创造。
l “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出自《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与司马懿战于五丈原,观星象知道自己要死了,所以想要用祈禳之法(使代表自己的星宿归位)救自己的命,就在帐中地面上分布七盏大灯,外布四十九盏小灯,内安本命灯一盏,倘若七日之内本命灯不灭,就可救他自己一命。可是被不知情的魏延闯入,把主灯扑灭了,不久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
l “一心只为酬三顾”:酬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
u “取西蜀,定南蛮”:指取得西川,定都成都;征南,平定孟获叛乱,使蛮人臣服。
u “东和北拒”:是指的诸葛亮坚持的东面和孙权结盟,共同抗击北方的曹操这一“联吴抗曹”政策。
u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指诸葛亮精通五行术数,能运筹帷幄。
u “水面偏能用火攻”:指诸葛亮献计施行的赤壁之战,在长江上火烧曹营,使八十三万曹军灰飞烟灭。
三、名句链接
【淡泊名利】
1、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蔡锷集·序及按语》
2、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宋·朱熹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4、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清·钱琦《钱公良测语·导儒》
5、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五、写作素材
大学者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他谢绝所有新闻媒体的采访,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记者曾千方百计想冲破钱钟书的防线,最后还是不无遗憾地对全国观众宣告:钱钟书先生坚决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尊重他的意见。
钱钟书的著名小说《围城》发表以后,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而且在国外反响也很大。新闻和文学界有很多人想见见他,一睹他的风采,都遭他的婉拒。有一位布什国女士打电话,说她读了《围城》十分想见他。钱钟书再三婉拒,她仍然执意要见。钱钟书幽默地对她说:“如果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一定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
80年代,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特邀钱钟书去讲学,每周只需钱钟书讲40分钟课,一共只讲12次,酬金16万美元,食宿全包,可带夫人同往,可是钱钟书却拒绝了。
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①,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②,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释:①朴陋:粗俗鄙陋。②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非宁静无以致远 ( )
(2)淫慢则不能励精 ( )
(3)此即日趋于奢矣 ( )
(4)此即日习于傲矣 ( )
2.请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静以修身 余前年所以废弛
B.夫君子之行 尔与诸弟戒之
C.淫慢则不能励精 见乡人则嗤其朴陋
D.意与日去 此即日趋于奢矣
3.给下面的句子用“/”断句(断两处)
一 经 焦 躁 则 心 绪 少 佳 办 事 不 能 妥 善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
5.【甲】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 ”四字比喻了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乙】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诫弟弟,提出做事宜“ ”,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甲】【乙】两文的作者都认为 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
6.【甲】文中有两句话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 。
7.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二)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①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②奇之,稍稍③宾客④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⑤也,日扳⑥仲永环谒⑦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⑧众人矣。”
(节选自王安石《伤仲永》)
【注】①收族:团结宗族。②邑人:同(乡)县的人。③稍稍:渐渐。④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⑤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⑥扳:同“攀”,牵、引。⑦谒:拜访。⑧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
②非学无以广才 广: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阅读语段(一),说说诸葛亮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
(4)语段(一)和语段(二)表达了有关成才的什么共同观点?请简要概括。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 )
A.非学无以广才 (使动用法,使……增长) B.非淡泊无以明志(介词,凭借)
C.及卒,如其所言(名词,士兵) D.随身衣食,悉仰于官(副词,全、都)
9.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B.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C.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D.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10.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让诸葛亮定格为智慧的化身。从[甲][乙]两文看,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有清廉的智慧:高风亮节,不谋私利。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11.把【甲】【乙】两个文段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试卷第4页,共8页
试卷第7页,共8页
参考答案:
1. 达到 放纵 一天天地 习惯,熟悉 2.C 3.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 4.(1)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2)我前些年之所以废弃懈怠,也是焦虑急躁的缘故。 5. 遂成枯落 平心静气 躁(险躁/焦躁) 6.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理解句意,推断文言文实词含义。
(1)句意: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2)句意: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淫:放纵;
(3)句意:就一天天的接近奢侈了。日:一天天的;
(4)句意:这就是一天天的习惯傲慢了。习:习惯,熟悉。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以:动词,用/连词,与“所”连用,表因果;
B.之:结构助词,的/助词,无实义;
C.则:连词,就/连词,就;
D.日:名词,岁月/副词,一天天;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再结合语法进行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句意:一旦焦躁,心情就不好,做事就不能办妥帖做好。
故断为: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1)重点词:淫慢,放纵懈怠;慢,懈怠、懒惰;励精,振奋精神、尽心专心;励,振奋;险躁,轻薄浮躁;治性,修养性情;
(2)重点词:余,我;废弛,废弃懈怠;亦,也;焦躁,焦虑急躁;故,缘故;
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第一空:根据“四字比喻”可找到“遂成枯落(最终枯败零落)”将“懈怠的人”比作“枯败的草木”,形容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
第二空:“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指向【乙】文的“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一旦焦躁,心情就不好,做事就不能办妥帖做好)”,在强调焦躁的不利后果后引出“弟总宜平心静气(弟弟总应该平心静气)”之语;提取关键词“平心静气”;
第三空:【甲】文体现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的语句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乙】文体现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的语句是“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一旦焦躁,心情就不好,做事就不能办妥帖做好)”从中找到相同点“躁”。
6.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名言警句。
【甲】文强调志存高远的语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从反面强调“淡泊”与“宁静”对实现高远志向的作用。
【点睛】【甲】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译文:
世家的子弟最易犯奢侈和傲慢的毛病,不一定锦衣玉食之后才说他奢侈,只要是皮袍呢褂到处都是,乘车骑马跟着随从仆人习以为常,就一天天的接近奢侈了。看见乡下的人就讥笑他粗俗鄙陋,看见雇的人就随意支使人,这就是一天天的习惯傲慢了。京师子弟的坏毛病,没有不因为“奢”“傲”这两个字。初五的晚上接到弟弟的信,我本来就担心弟弟焦躁,我前年颓废松弛,就是因为焦躁。一旦焦躁,心情就不好,做事就不能办妥帖做好。弟弟总应该平心静气,你和各位弟弟要引以为戒,注意注意。
7.(1) ①达到 ②增长
(2)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作者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愿望。
(4)示例:学习贵在努力坚持,否则将难以成才。修身养性、戒骄戒躁是成才的前提条件。
【分析】(1)
本题考查解释重点词语。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①句意为: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②句意为: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增长。
(2)
本题考查翻译重点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淫:放纵;慢:懈怠;励:振奋;险:轻薄;治:修养。
(3)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写作意图。《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文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根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知,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根据“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知,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应勤奋学习,树立远大的志向。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4)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诫子书》一文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作者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明确志向并达到远大目标要保持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和宁静专一;“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作者告诫儿子不下苦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就不能使学业成功;“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则强调了惜时的重要意义。
《伤仲永》一文讲述了神童仲永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盈利工具,最终变成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为例,强调即便是有天赋的人,也需要不断地学习,要摒弃杂念,专一地学习。如果像仲永父亲那样,醉心于眼前名利,不停带仲永到处作诗赚钱,最终也只会和仲永一样荒废天赋,成为一个普通人。
由此可见,语段(一)和语段(二)有关成才所持观点的共同之处可概括为:学习贵在努力坚持,否则将难以成才。修身养性、戒骄戒躁是成才的前提条件。
【点睛】参考译文:
(一)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二)金溪县有个百姓叫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仲永出生五年,还没有见过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就能立刻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到老家金溪,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他说:“方仲永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
8.C 9.A 10.D 11.(1)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2)如果我死的时候,不能让家里有多余绸布,不能让外面有剩余的财物去辜负陛下。
【分析】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辨析。C.句意:到了他死的时候,果真像他所说的那样。卒:死,去世。故选C。
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为: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断句为: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故选A。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的意思是“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表达的是希望儿子注意珍惜光阴,勤奋学习,否则后悔都来不及了。故选D。
1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1)重点字词:静,内心安静精力集中;俭,节俭。句意为: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2)重点字词:若,如果;帛,绸布;赢,多余,剩余。句意为:如果我死的时候,不能让家里有多余绸布,不能让外面有剩余的财物去辜负陛下。
【参考译文】【甲】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起初,诸葛亮自己向后主刘禅表明说:“在成都有八百余株桑树,有不是很肥沃的田十五顷,儿子兄弟的穿衣吃饭,都会有盈余。而我在外当官,没有其他的花费,全靠公家的俸禄过日子,没有做其他的兼职工作来增加自己的收入。如果我死的时候,不能让家里有多余绸布,不能让外面有剩余的财物去辜负陛下。”到了他死的时候,果真像他所说的那样。
答案第4页,共5页
答案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