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5.2《边城(节选)》课件(共6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5.2《边城(节选)》课件(共6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4 17:0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2张PPT)
边城
沈从文
1999年《亚洲周刊》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了排名,遴选出前100部作品。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
边城 —
你怎么理解“边城”二字?
有人说,世界上有三个湘西,一个在地图上,一个在黄永玉的画里,一个在沈从文的笔下。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
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
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1)远离政治中心的边远地区(湘西);
(2)远离城市喧嚣的边远小镇(茶峒);
(3)远离外界污染的世外桃源(主旨)
…… ……
你怎么理解“边城”二字?
茶峒chá dòng ,位于湘、黔、渝三地交界处,有“一脚踏三省”之称。山城雄峙,城垣逶迤,河水悠悠。青石道整洁简朴,吊脚楼古色古香,白塔耸立,古渡泊舟,如诗如画。
2008年,茶峒镇改名为边城镇。
凤凰古镇基本上是个以文章出名的地方,假如你很熟悉沈从文对故乡的描述,你去了一定失望;但是如果你不了解沈从文对故乡的描述,你根本不必去凤凰。
原名沈岳焕。1902年出生于凤凰县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有苗族血统,母亲是土家族人。
20岁之前生活于湘西沅水边的土地上,20岁之后,只身前往北京,却一生生活在对故乡那片土地的印象里。一辈子以“乡下人”自居。
他只有小学四年级的学历,离开湘西时连标点符号都不会使用,却最终当了北京大学的教授。
乡下人——沈从文
1916年
1924年
1931年
1946年
1949年
1988年
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小说,初涉文坛。
回到北京大学任教。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5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
乡下人——沈从文
著作概览
《八骏图》
《腐败》
《夜的空间》
《绅士的太太》
《有学问的人》
《边城》
《萧萧》
《长河》
《湘行散记》(散文)
《从文自传》(散文)
都市小说
乡土小说
沈从文文学的两个世界
都市世界:批判、嘲讽都市文明。
湘西世界:自然和生命的赞歌。
故事情节
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70,仍很健壮;孙女翠翠15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生活恬淡平静,与世无争。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了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只想娶翠翠为妻,做个摆渡人。
故事情节
本来翠翠也只喜欢二老傩送,但天保先提出求婚,于是兄弟俩夜晚上山为翠翠唱歌,谁得到回答谁就得到翠翠。
次日,天保知道没有唱过弟弟,也知道翠翠喜欢弟弟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决定驾船离家,外出闯滩,结果意外失事淹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他在两难之间也驾船远行,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忧伤去世。
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在惆怅和期待中生活,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请根据提示的字数限制概括课文四个部分的内容
提示:
第三节:湘西过端午的风俗
概括
第四节:翠翠与傩送的相遇
第五节:翠翠与天保的见面
第六节:爷爷试探翠翠心思
边城的人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
边城的人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
地理上的边地小城,偏远封闭,安闲平静,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文化上的边缘小城,远离都市的喧嚣和物欲,保留着传统的民俗和生活方式,民风淳朴。
边 城
→纯净、自然、古朴
细读文本
文中体现边城自然景物之美的语句,体会其自然景物的特点。
豆绿色的水、天气明朗、溪面的薄雾、大岩石与云等
边城 桃花源记
A.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B.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C.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c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隔绝而保守
安定而喜乐
质朴而原生
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
细读文本
除了边城的自然景物,选文还为我们交代了边城的社会环境,边城还有着怎样的特点?
治理得法、隔绝战乱、
治安稳定、极有秩序、
安分乐生
→军民同乐、和谐安定
举城欢庆、热闹非凡
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保留着古朴独特的地域节日特色
细读文本
描写展现了边城独特的地域风俗,感受湘西的风俗特点和节日氛围。
端午节:龙船赛会、全城出动、抢鸭游戏、军民同乐
中秋节:男女对歌,倾诉爱慕
新年十五:舞龙耍狮、锣鼓喧天、炮仗烟火
写端午节热闹的龙舟比赛、捉鸭游戏和人们争相观看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表现了这里的淳朴民风、安乐祥和的社会风貌和保留完整的民俗风情。(社会环境)
表现了湘西民众的热情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人文环境)
为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顺顺等相继出场并表现出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做了铺垫。(小说人物创作构思)
【选文情节】
(三)“端午又快来了,……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去。”
第三个端午节:湘西过端午的风俗
(四)“还是两年前的事。五月端阳……”
第一个端午节:翠翠与傩送的相遇
(五)“两年日子过去了。……上年一个端午……”
第二个端午节:翠翠与天保的见面
(六)“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
第三个端午节:祖父试探翠翠的心事
以端午节为线索
回忆与现实交错
顺叙与插叙结合
3
环境描写的作用
苍翠的山林、豆绿的河水、温柔的黄昏,展示出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为情节展开渲染了诗意的氛围。
交代了小说人物的生活背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烘托了小说人物善良淳朴的形象。
承载着作者对美好自然和与之相匹配的人性的赞美和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反思和批判,彰显主题。
细读文本
湘西的风土民情在沈从文的笔下,无不展现着自然的、原始的、纯净的美感,但这美感中,我们似乎也能觉察到一些其他的情感,比如隐忧,比如遗憾,比如隔膜,你能举例说说吗?
1、祖父与翠翠因感情而产生摩擦与隔膜:翠翠心系傩送,而祖父却不知情而看好天保,反复试探使翠翠烦恼。“祖父仿佛看到了另外一种什么东西,轻轻地吁了一口气”也暗示祖父对翠翠未来感情的担忧。
2、翠翠对傩送因误会而生出情愫,却又两三年没有再见到傩送,这种等待也是有些煎熬的,相思之苦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3、从小说结局来看,并不圆满,相爱的两人终因命运弄人而分开,又是令人感到遗憾的,虽结局说“说不定明天就回来”,但更像一种安慰,翠翠的未来依然渺茫。
社会环境-人情之美
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家里后,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
找到有关顺顺的段落,感受一下顺顺的人格
舍生取义的儒家传统思想,急人之困的责任担当精神,乐善好施的古道热肠伦理,顺顺的洒脱侠义之风是边城“人性美”的历史传承和主要基础,文中其他的人情人性之美都是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示例1:朗读老船夫与商人争持的片段描写,体会其中的“笑”和“怒”。
《边城》的人情有许多是让现代人诧异或难以理解的,找一个例子读读品品。
示例1:朗读老船夫与商人争持的片段描写,体会其中的“笑”和“怒”。
《边城》的人情有许多是让现代人诧异或难以理解的,找一个例子读读品品。
品读:争持的原因竟是一个非要给钱,一个非不接受。给钱的商人可能看到船夫祖孙相依、家境拮据,借着过渡之机多给一些来周济,“笑眯眯”是为船夫不贪钱财的仁义品质而高兴,更是助人之后的心理满足。祖父的“笑着”是拒绝好心帮助之后赠送好心人礼物作为回报的满足和心安理得,所有人“全笑”是边城安乐祥和、和谐融洽的乡土社会人际关系的美好象征。
“礼轻仁义重”:仁义是根基、吵架是表象、和谐是实质。
爷爷:
忠于职守
热心善良
重义轻利
仁厚慈祥
【人物】
傩送:
矫健俊美
正直善良
热情宽厚
幽默风趣
性情爽朗
【人物】
翠翠
【人物】
身世
翠翠
【人物】
身世
作者着力表现的是“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人性美,是内在、精神的、灵魂的美,所以在翠翠的外貌上着墨不多。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翠翠的形象:
(P31)翠翠正坐在门外大石上用棕叶编蚱蜢、蜈蚣玩……
(P33)翠翠心中那个古怪的想头“爷爷死了呢?”便仍占据到心里有一会儿。两个水手还正在谈话,潭中那只白鸭却慢慢地向翠翠所在的码头边游过来,翠翠想:“再过来些我就捉住你!”
(P34-35)“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
“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地随了那火把走去。
翠翠对祖父那一点儿埋怨,等到把船拉过了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翠翠的形象:
(36-37)“爷爷,那个人去年送我回家,他拿了火把走路时,真像个山上的喽啰!”
“爷爷,看喽啰上山了啊!”
(P37)“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P39)“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
“人老了应当歇憩!”
翠翠:
天真善良 聪明伶俐
活泼可爱 乖巧懂事
善解人意 腼腆多情
【人物】
作者在她身上倾注“爱”与“美”的理想,是一个极富审美意义的少女形象。
(1)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久祖父总会找来的。”但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
(2)到路上时,祖父想起什么似的,又问翠翠,“翠翠,翠翠,人那么多,好热闹,你一个人敢到河边看龙船吗?”翠翠说:“怎么不敢?可是一个人有什么意思。”
翠翠与祖父
表明翠翠对爷爷的信任和依恋,仿佛一离开了爷爷便不知何去何从,写出了一个娇羞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潜台词就是要爷爷陪着一起去,但同时表明要爷爷去不是因为自己胆小,也隐隐道出了翠翠内心深处的孤寂和对爷爷的依恋。
(3)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这是翠翠的心事与惧怕,反衬着她对爷爷深厚的感情,爷爷是她生活的依靠,更是她心灵的寄托。
(4)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翠翠站在船头还是不作声。翠翠对祖父那一点埋怨,等把船拉过了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
显示出翠翠调皮、活泼的一面。她不是真的生爷爷的气,只是表现出小女孩特有的娇气和顽皮。
祖孙情
翠翠天真善良、活泼可爱,她和爷爷相依为命,对爷爷充满了依恋;
爷爷对孙女爱怜备至,关心翠翠的成长,为其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其爱情的实现。
示例1:翠翠的沉默
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解读:翠翠的沉默写出了少女情窦初开时害羞又憧憬的微妙心理,“吃惊”面对傩送的一片好心自己竟曲解并骂的恶毒,“吃惊”于傩送竟不计前嫌顾及她派人护送他,“吃惊”于船老大的大名鼎鼎的公子竟是这样的和气、仁义与谦逊,她懊悔、羞愧,更多的是美好的想象与幸福的憧憬,心有所属但却无法言说,只有长时间的沉默、出神。
这个片断,着重通过语言、心理、神态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朦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
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 →“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 “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示例2:翠翠的神往
祖父明白翠翠为什么事不高兴,祖父便唱起摇橹人驶船下滩时催橹的歌声,声音虽然哑沙沙的,字眼儿却稳稳当当毫不含糊。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解读:翠翠因为不明白祖父的故意逗她而生气,产生少女的薄怒(小心眼,小性子);
爷爷的歌声在夜晚朦胧的江面飘荡,引翠翠深思飘到心上人的身边,翠翠的心像凌波仙子一样顺着江流随傩送而去,千回百转,缠绵温柔,婉约动人。
示例3:翠翠的责难
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解读:祖父故意试探,故意漏说傩送,翠翠话里有话,语气中有对爷爷的责怪,有对自己熟悉二老的自豪,还有也也不知道自己内心隐秘的小小欣喜。
(把翠翠的话补充完整:他家最出色的是二老傩送,说了你也不认识,可惜你不认识,你不知道他多好)
小结
自然环境、淳厚民风养成了美好的风土人情,养成了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养成了仁义热情、温和善良的人物品质,风俗美、人情美和形象美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形成一个与世隔绝的爱与美的世界。有着桃花源般幻想的色彩和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图景,反映了作者对人性与生活的美好理想。
作者极力讴歌流传至今的传统美德,是针对到处充满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边城人的生命形态和生活方式,是针对现实生活中传统价值失落的痛心以及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以求重建民族人格和品德。
诗意的散文体小说
浓郁的地方色彩 (牧歌情调)
淡化情节
翠翠的爱情
翠翠和傩送是在两年前的端午节在河边相遇的,尽管第一次想见的情景似乎并不快乐,可从此在她的心里种下情根,定下了她对傩送不变的感情。
但翠翠对傩送的爱是委婉的,是含蓄的,是深藏于内心的,是始终没有表露出来的。
甚至当小说结尾傩送因哥哥之死而负疚出走,翠翠仍然痴心地孤伶伶地等着傩送回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种含蓄朦胧而真挚不渝的爱也许正是边城里最淳朴最美的感情。
孤寂的翠翠
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没有人能体会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
天保和傩送为了她而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似乎与她无关。
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死,她却并不理解这一切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等待到什么时候。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
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
——沈从文
如果沈从文先生把故事写得圆满一点,天保没有去世,爷爷还健在,傩送也没有外出闯滩,最后一切误会都解开了,翠翠和傩送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那该多好。
你喜欢这个结局吗?你觉得哪个结局,更有指导人生的意义?更有艺术效果?
作者为何要将这样一个美好温暖的故事处理成悲剧呢?
思路一:那么美的人,他们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可等待他们的都是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不好的结局,在这样一个充满善和美的“世外桃源”里,发生的却是一场以悲剧告终的爱情。这是什么?这就是人生,这才是作者所说的“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人生不可能只有圆满,我们要正视,更要珍视每一种生命的形势。所以,美是深广的,而同时又是复杂的,无法纯粹。
深入探究
作者为何要将这样一个美好没暖的故事处理成悲剧呢?
思路二: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试图揭示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
思路三:有人认为,翠翠的爱情悲剧,是由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的孤寂导致的……可以说,就在卷入这场爱情旋涡中的每个人的孤独挣扎中,翠翠的爱情以悲剧结束了,“也许明天回来”不过是孤寂中的自我安慰罢了。
深入探究
细读文本
湘西的风土民情在沈从文的笔下,无不展现着自然的、原始的、纯净的美感,但这美感中,我们似乎也能觉察到一些其他的情感,比如隐忧,比如遗憾,比如隔膜
1、祖父与翠翠因感情而产生摩擦与隔膜:翠翠心系傩送,而祖父却不知情而看好天保,反复试探使翠翠烦恼。“祖父仿佛看到了另外一种什么东西,轻轻地吁了一口气”也暗示祖父对翠翠未来感情的担忧。
2、翠翠对傩送因误会而生出情愫,却又两三年没有再见到傩送,这种等待也是有些煎熬的,相思之苦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3、从小说结局来看,并不圆满,相爱的两人终因命运弄人而分开,又是令人感到遗憾的,虽结局说“说不定明天就回来”,但更像一种安慰,翠翠的未来依然渺茫。
《边城·题记》写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
因此,《边城》给人的不是往而不返的悲痛,而是在悲哀之中也有生气有追求有希望——“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深入探究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
拜金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美好品德和人格。
作品的主题
深入探究
1、诗画般的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描绘了清新秀丽的边城风光,而且也与人物的心情相映衬。为人物的出场及情节展开提供了如画的背景,而人物又是深深融入其中的。
2、细腻的心理描写:一是通过人物的幻想、梦境来披露人物心理,比如翠翠离奇的“胡思乱想”,想到爷爷不在的情景,写出少女孤单寂寞的心理。二是通过人物当下的语言、神态,使读者体味人物的内心。
3、人性美的深刻主题:视角独具特色,深刻而细腻
4、质朴而自然的语言:构筑在梦幻基础上的故事,充分体现了其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仿佛一首抒情诗,一首诗意的田园牧歌,寄托了他的理想与追求。
试分析并总结作品的艺术特色(表现手法)。
沈从文创造性地发展了一种小说形式,可以称为“散文化小说”或“抒情小说”。
情节的淡化。
场景的诗化。
人物的写意化
课文 文中地点 所属地域 特点
《阿Q正传》 未庄 辛亥革命时期浙江一带 贫穷、落后、闭塞、
《边城》 茶峒 二三十年代湘西偏远地区 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比较阅读
茶峒人间美,未庄世态凉
人物形象
阿Q的形象特征:一方面自负见过世面、高人一等,另一方面又卑怯狡猾、自轻自贱、欺软怕硬的底层雇农。
翠翠的形象特征:纯真,可爱;聪慧,矜持对爱执着、纯粹。
这两个人物形象正是当时中国国民灵魂的两面:负面与正面。
鲁迅关注的是国民灵魂的负面,通过塑造阿 Q 这一典型,试图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来,引起疗救的注意;
沈从文追求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恃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通过翠翠等艺术典型来表现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试图为民族魂的重铸找到一种理想的路径,他关注的是国民灵魂的正面。
二者虽然关注视角不同,却都为重铸民族魂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标题
《阿Q正传》这一标题极具讽刺意味:首先阿 Q 的名字来得简单,他甚至连个全名都没有,连姓氏都没有;另外,作者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提,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两个字“正传”为题目,为一个下等人物作传并取名“正传”,充分揭示了阿 Q 这个悲剧人物的复杂性,产生一种强烈的讽刺效果。
《边城》:“边”有边缘的意思,和“中心”相对。边城的人生形式和处于中心的人生形式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边城”为题,意在说明这种人生形式的流逝,而与之相对的庸俗、腐化、浅薄、金钱至上的人生形式正在膨胀,正在风靡。
《阿Q正传》写作意图:试图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来,引起疗救的注意
《边城》写作意图:表现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试图为民族魂的重铸找到一种理想的路径
写作意图
原因探究
(1)社会原因、地理位置。这种精神胜利法是因为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和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形成的,而边城因为地缘关系,还保留着淳朴的民风。
(2)作家创作风格。鲁迅笔法冷峻深刻,痛揭封建社会弊病;沈从文追求“美”,他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充满诗意的湘西。
(3)作家生活经历的影响。故乡对两个人的意义不同:“湘西”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桃花源,在面对现实世界的残酷时,那是他可以安放灵魂的精神净土;鲁迅在童年时期就经历了家庭变故,看到了太多人情冷暖,他从破落的封建家庭中走出,促使他思想意识觉醒的是生活在“故乡”里的一群牵绊着鲁迅、亟待被唤醒的民众。
(4)作家创作动机。沈从文钟情人性的优美鲜活,期望以此找回重塑民族品格的基因,是在重塑人性之美,来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鲁迅再现现实人性的泯灭,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是改造人性之丑。
比较维度 阿Q正传 边城 相同之处
写作背景
小说环境
人物形象
风格技法
小说主题
写作目的
1921年
1934年
政治动荡,社会变革之际
浙东未庄
冷漠凉薄
湘西茶峒
淳朴和谐
中国传统农村
封闭保守
阿Q、未庄人
人性之丑
翠翠、边城人
人性之美
漫画式、讽刺
反语、大词小用、庄词谐用
散文化、
插叙
批判国民劣根性
探寻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改造国民精神
重塑民族品格
关心社会现实,
使民族强盛
《边城》
VS
《阿Q正传》
总结:鲁迅的“改造国民精神”与沈从文的“重塑民族品格”殊途同归,唯表现方式不同。一个在批判民族文化的劣根性,一个则在寻民族文化的根;一个是通过对现实人生的批判来勾勒理想社会,一个则是以理想人生的赞美来批判现实社会。
二者都是出于对现实社会深切的关注、对国家的关心,其终极目标都是如何使我们的民族强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