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学案2-练习
一、拓展阅读
丰乐亭记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背景】
《丰乐亭记》是一篇散文,是醉翁亭记的姐妹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写于庆历六年(1046)。所谓“庆历新政”,仅经过一年多时间,就在庆历五年春宣告失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相继被斥逐。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捏造罪名,贬于滁州。滁州五代时为争战之地,备受破坏,经过宋初近百年的休养生息,已初步恢复元气。州西南琅琊山为游览胜地,欧阳修政事之暇,颇喜寻幽访胜,辟地筑亭。此文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和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参考译文】
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二、文学文化知识拓展
(一)写作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吕夷简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却不思进取、沉溺于现状,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二)关于作者
1、“六一居士”的由来
出自《六一居士传》,这是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自传性散文。而他在书中写道:吾集姑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为六一。所以他自称为“六一居士”。
2、苏轼
欧阳修十岁那年,一次和小伙伴在邻居家捉迷藏,无意间发现了六卷残破的《昌黎先生集》,这是他和韩愈这位文坛先贤的第一次神交。受其影响,欧阳修决心以韩愈、柳宗元为榜样,倡导古文运动,开创一代文风。
嘉祐二年,也就是1057年,已届知天命之年的欧阳修做了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好者好,恶者恶。他要为朝廷选拔的自然是有真实学的有识之士,而绝不是那些言之无物、只注重文章形式的庸碌之辈。阅卷之时,欧阳修发现一生员的文章明显好于他人,文笔清新、语言平实,简洁流畅、说理透彻。此卷本应判为第一,但欧阳修认为此文必出自学生曾巩之手,为了避嫌,就判成了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考卷不是曾巩的,这位举子名叫苏轼。就这样,苏轼与第一名失之交臂。一同被欧阳修录取的,还有曾巩、苏辙等北宋文坛的一批重要人物,这些人后来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出人头地
在古代,进士及第后均会拜在主考官门下,称其为老师,而且往往还要行谒师礼。21岁的苏轼以第二名高中进士,自然异常兴奋。他当即泼墨挥毫,给主考官欧阳修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感谢信。欧阳修读信后,惊呼:“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这就是成语“出人头地”的由来。
4、皋陶杀人
礼部复试,苏轼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日杀之三,日看之三。”欧阳修非常认可他的文章,但却不知其典出何处。后来,苏轼前来谒谢,欧阳修问其出于何典。苏轼说出于《三国志孔融传》。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又问。
苏轼答:“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姐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欧阳修恍然大悟,并为其创新精神和豪迈气概所打动,不禁赞叹道:“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在欧阳修的欣赏、鼓励、提携下,一时间,苏轼这一文坛新秀声名大噪,惊动京师。所以,苏轼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整个京城。
5、积极表率
为开创一代文风,欧阳修这位文坛领袖不仅身体力行,积极当好表率,而且善于借势,利用做主考官的机会,选贤荐能,团结同道,大胆以考场文风引领带动整个社会文风的改变。在他的识拔和培育下,苏轼、曾巩、苏辙等一大批文坛精英成为古文运动的新生力量和主力健将。在他们影响带动下,风靡一时的“西昆体”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晦涩难懂的“太学体”也很快遭到淘汰,清新、质朴、平实、自由之风重新回归文坛,北宋古文运动取得了最终胜利。
6、治学精神
欧阳修晚年,还经常拿出自自己年轻时写的文章来修改。夫人心疼地规劝他:“这么大岁数了,还费这个心。难道还是小孩子,怕先生骂你吗?”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生笑。”
苏轼是欧阳修最看重的学生,故对其要求也最严格。他曾语重心长地对苏轼说:“我所谓文,必与道俱。见利而迁,则非我徒!”苏轼没有辜负欧阳修的期许,他谨记恩师教诲,奋发有为,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最终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文化巨人。
(三)文体拓展
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以叙事为主。可叙事、写景、状物,议论,描写,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铭: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说: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
志:“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接记物、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①。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②,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③言之,毋以中外④为间⑤。”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⑥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⑦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⑧,左迁知制诰⑨、知滁州。
(《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五品服:五品官的服饰。②陛辞:指朝官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③第:只。④中外:朝廷和地方。⑤间:区别。⑥党议:私结朋党。⑦夷:蛮夷,泛指周边民族。⑧这一句是说:邪党小人借欧阳修外甥女张氏犯罪下狱之事罗织他的罪状。⑨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的官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山行六七里( ) (2)名之者谁( )
(3)会保州兵乱( ) (4)于是邪党益忌修(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
3.在【甲】文中,欧阳修自号“醉翁”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在【乙】文中,由于欧阳修 ,“邪党益忌修”。
4.作为一名官员,欧阳修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乙】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①襟当②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③。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士生于世,使④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⑤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⑥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释】①披:敞开。②当:迎接。③盖有讽焉:大概有讽速的意味在里头。讽,讽喻。宋玉作《风赋》,讽楚襄王之骄奢。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使:假使。⑤会计:会计∶谓长官征收赋税钱谷的工作。⑥蓬户瓮牖∶极言房屋之卑陋。牖,窗户。⑦补充∶宋神宗元丰年间,张梦得、苏轼都被贬至黄州。张梦得在寓所西南筑亭,苏轼命名为“快哉亭”,苏辙作《黄州快哉亭记》。当时苏辙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至均州,政治上也是很不得意。
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佳木秀而繁阴 秀:秀丽 B.使其中不自得 中:内心
C.穷耳目之胜以自适 适:安逸,闲适 D.觥筹交错 觥:酒杯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醒能述以文者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去国怀乡
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与民同乐
D.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穷困潦倒
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选文是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表现了欧阳修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B.乙文最后写张梦得不以贬谪为患,表达了作者对他遭“不遇之变”而自放山水之间的旷达行为的赞许之情。
C.甲乙两文的“与民同乐”是指欧阳修(太守)、楚襄王做到的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
D.甲文采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8.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9.《醉翁亭记》和《黄州快哉亭记》两文情景交融,分别紧扣哪一词语来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0.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名之者谁 名:
(2)云归而岩穴暝 归:
11.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2.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第1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B.第2段描写了山间朝暮、四时之景和太守的山水之乐。
C.第3段写“滁人游”“太守姿”“众宾欢”“太守醉”,是为了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D.“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被贬后政治上不得意,思想极度消沉的表现。
13.在欧阳修治理下,滁州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请你结合选文第3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对“滁人游”的景象加以描写。(50—80字,不得翻译原文)
试卷第8页,共8页
试卷第1页,共8页
参考答案:
1. 沿着山(在山上); 命名; 适逢,正赶上; 更加。 2.(1)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的;
(2)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 3.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为贤臣上疏。 4.秉持公义,直言敢谏,爱憎分明,与民同乐。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
(1)句意为: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山:沿着山路(在山上);
(2)句意为: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名:命名;
(3)句意为:适逢保州发生了兵变。会:适逢,正赶上;
(4)句意为:从此奸邪之徒更加忌恨欧阳修。益:更加。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1)重点词语:之:助词,的。得:领会。之:代词,指山水之乐,下同。寓:寄托;
(2)重点词语:勿:不要。为:做。计:打算。欲:想。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可知,(1)处填“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从“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于是邪党益忌修”可知,(2)处应填“为贤臣上疏”。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
从“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可知,秉持公义,直言敢谏;
从“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可知,爱憎分明;
从《醉翁亭记》可知,与民同乐。
【点睛】参考译文
甲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老僧智仙。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的。
乙
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适逢保州发生了兵变,因此又任命他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在告别皇上时,仁宗对他说:“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欧阳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的范围了,是有罪的。”仁宗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还是在地方。”
正当这个时候,杜衍等人因被诬陷私结朋党而相继罢去,欧阳修慨然上疏说:“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四人,天下人都知晓他们有治国的贤能,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之大忌,谋臣置而不用,乃是敌人的福份啊。现在这四个人一旦被罢除,而让在朝奸邪之徒弹冠相庆,四邻蛮夷之敌振臂喝彩,臣下我真为朝廷感到惋惜呀。”从此奸邪之徒更加忌恨欧阳修,并借欧阳修外甥女张氏犯罪下狱之事罗织他的罪状,致使他降职为知制诰、滁州知州。
5.A 6.B 7.C 8.(1)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2)让自己在山水之中放纵情怀,他的内心应该有一种自得之乐的见识远远超过一般人。 9.《醉翁亭记》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黄州快哉亭记》紧紧围绕“快哉”二字来作文章。文章表面上反映了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实际上也流露出他对政治失意的牢骚和不平。
【分析】5.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词语含义。
A.解释有误。句意为: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秀:茂盛。
故选A。
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以:介词,用/连词,因为;
B.去:都解释为:动词,离开;
C.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快乐/形容词,快乐;
D.穷:动词,尽享/形容词,穷困,贫困;
故选B。
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C.结合【乙】文句子“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可知,楚襄王并没有做到的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
故选C。
8.本题考查翻译重点句子。
(1)重点词语:知:知道;从:跟从,跟随;而:表转折,却;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2)重点词语:放:放纵(情怀);宜:应该;过:超过。
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醉翁亭记》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黄州快哉亭记》选段先引《风赋》中的有关文字,点“快哉”的出典,然后就楚王之乐、庶民之忧,联想到“士生于世”的两种不同处世态度,肯定张梦得不以物伤性,自放于山水之间的那种“何适而非快”的乐观倔强的情怀。最后从反面收结,进一步衬托出张梦得旷达胸襟的可贵。文段紧紧围绕“快哉”二字来作文章。根据“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并结合文章写作背景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这篇文章写于作者被贬官期间,那时他在政治上处于逆境。但他和其兄一样,具有一种旷达的情怀,极写其观赏形胜与览古之情,抒发其不以个人得失为怀的思想感情,道出了人生的一条哲理:心中坦然,无往不快。因此,文章表面上反映了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实际上也流露出他对政治失意的牢骚和不平。
【点睛】参考译文
【甲】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乙】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生得逢时,生不逢时的不同。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而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
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
10. 名:取名,命名。 归:聚拢。 1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12.D 13.示例:琅琊山上人来人往,人们扶老携幼,有说有笑,尽情游玩。有的游客引吭高歌,有的游客前呼后拥,一派欢乐热闹的景象。(答案不唯一)
【分析】10.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名:取名,命名。
(2)句意: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归:聚拢。
11.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得:领会。寓:寄托。
12.D.“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指的是太守微醺的样子,虽然作者被贬后政治上不得意,但其思想上并非“极度消沉”,从文中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行动中可以看出在作者的治理下,滁州是多么富足、和谐,人民是多么幸福、安乐。选项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故选D。
1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文中表现“滁人游”景象的句子为: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可据此进行展开描绘。如:琅琊山上人们来来往往连续不断。他们搀着老人,领着小孩。一路欢歌笑语。有的游客放开喉咙高声歌唱,有的游客前呼后应,摩肩接踵,人声鼎沸,好一片欢乐热闹的人海呀。
【点睛】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杂七杂八的摆放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倒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答案第4页,共5页
答案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