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学案1-练习
一、作者简介
张岱(1597年10月5日-1689年?),一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陶庵老人、蝶庵、古剑老人、古剑陶庵、古剑陶庵老人、古剑蝶庵老人,晚年号六休居士,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故自称“蜀人”) [1-2] ,明清之际史学家、文学家。
史学上,张岱与谈迁、万斯同、查继佐并称“浙东四大史家”;文学创作上,张岱以小品文见长,以“小品圣手”名世。
二、作品简介
《陶庵梦忆》,明代散文集。为明末清初散文家张岱所著。该书共八卷,成书于甲申明亡(1644年)之后,直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才初版行世。其中所记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杂事,将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
三、文言知识
1.通假字
拏:通“桡”,撑(船)、划
2.词类活用
大雪三日
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是金陵人,客此。
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拥毳衣炉火
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围着炉火。
与余舟一芥
芥:小草,这里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3.古今异义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尽力。
今义:强大。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古义:全、都,副词。如: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今义:一,数词。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今义:白颜色,与“黑”相对。
4.一词多义
是:
是日更定:这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更:
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
白:
上下一白: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大:
见余大喜:非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
焉: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能)
且焉置土石?(哪里)
5.文言句式
判断句
①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动词“是”,表示判断)
省略句
①到亭上(“到”前面省略主语“余”)
②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见”前面省略主语“他们”)
四、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强饮( ) 崇祯( ) 喃喃( ) 拏( ) 正沸( ) 更定( )
一芥( ) 长堤( ) 毳衣( ) 雾凇( ) 铺毡( ) 沆砀(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客此(客人) 拥毳衣炉火(裹着、围着)
B.上下一白(全) 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C.余拏一小舟(撑) 强饮三大白(大杯酒)
D.湖中人鸟声俱绝(全,都) 及下船(等到)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雾凇(sōng) 长堤(dī) 毳衣(cùi)
B.沆砀(dàng) 拏(ná) 喃喃(nǎn)
C.金陵(lín) 芥(jiè) 崇祯(zhēn)
D.更定(gēng) 铺毡(zhān) 痴(chī)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旦日,客从外来
B.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拉余同饮/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及下船/及郡下,诣太守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6.结合原文分析:舟子为什么认为作者“痴”?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8.填空。
本文选自《 》,作者是 (朝代)文学家 ,字宗子,号 。著有《 》《 》等。本文是作者在明亡后追忆前尘往事而写的小品文。
9.请用“/”符号给下列句子断句。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试卷第4页,共4页
试卷第3页,共4页
参考答案:
1. qiǎng zhēn nán ná fèi gēng jiè dī cuì sōng zhān hàng dàng
【详解】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如“喃”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如“拏:在这里读ná。“强”有三个音,“强饮”的“强”在这里读三声。“毳”不要读成“máo”。
2.A
【详解】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A项“客此”中的“客”应解释为“客居”。
3.D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A项,“毳”应读“cuì”;B项,“喃”应读“nán”;C项,“陵”应读“líng”。
4.D 5.(1)(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上下下全是白色。
(2)(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得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6.从舟子的角度看,作者游西湖的举动不同于普通游客,一是选择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特殊时刻;二是选定“是日更定”的夜深人静之时;三是观赏雪夜的特殊景象。
【解析】4.A.客居/客人;
B.表转折/表承接;
C.我/剩余;
D.都译成:等到;
故选D。
5.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注意以下重点词语: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一:全。余:我。大:特别。焉:怎么、哪里。得:能够。更:还。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但作者不在家里避寒,竟然在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孤身一人撑着一叶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真是很另类。因此,船夫对如此另类之人只能认为是痴人了。但这个痴人不是痴呆之人,而是痴迷于自然美景,有高雅情趣之人。
【点睛】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7.(1)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这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只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3)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4)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5)我痛饮(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6)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俱”“是”“拏”“一”“焉得”“余”等字词的翻译。
8. 陶庵梦忆 明末清初 张岱 陶庵 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注意“庵”字的写法。
9.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答案第2页,共3页
答案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