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八号三中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生物开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八号三中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生物开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9-22 18:14:50

文档简介

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八号三中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生物开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
1.含羞草受到碰触后,展开的叶子会合拢,与含羞草反应相同的生命现象是(  )
A.子女与父亲不同 B.人手被针刺后缩回
C.母鸡下蛋 D.大豆由小长大
2.(2018·邵阳)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  )
A.生石花 B.奔驰的汽车 C.电脑病毒 D.恐龙化石
3.(2018八下·广安期末)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B.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上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下层
C.生物圈能为大多数生物提供生存的基本条件
D.生物圈的范围在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之间
4.狮子捕食斑马,其生理意义在于(  )
A.获取营养 B.强者欺凌弱者
C.游戏 D.将它驱除出领地
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句中“树、鸦、马”三种生物共有的特征是(  )
A.都能进行生长和繁殖
B.都不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
C.都具有反射现象
D.都能适应环境,但不能影响环境
6.(2016七上·深圳期中)下面可以成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
C.一片水稻地
D.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
7.(2016七上·禹城期末)下列叙述中,能说明病毒属于生物的是(  )
A.具有细胞结构 B.能使动物和植物致病
C.能够繁殖后代 D.由蛋白质和遗传物质构成
8.(2020七上·长春月考)在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时,首先要确定(  )
A.调查的方法和路线 B.调查的目的和对象
C.调查的时间和范围 D.调查的范围和方案
9.(2017七上·虎林期中)日本的核泄漏使许多日本人患病。这一实例说明(  )
A.环境能适应生物 B.生物能适应环境
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环境能影响生物
10.(2018·济宁)显微镜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观察工具。下列操作流程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11.(2016·宁波)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该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的虫和鸟属于消费者
B.植物的枯枝落叶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
C.若消灭所有的虫,则更有利于原有生态平衡的维持
D.作为生态系统,图中尚缺少阳光等非生物成分
12.能影响青青草原上的羊群中某只羊生活的生态因素有(  )
①草 ②阳光 ③狼 ④空气 ⑤温度 ⑥其他羊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
13.(2023七上·榆树开学考)柳州北部生态新区的农作区里有水稻、稻螟虫、青蛙、蛇。这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  )
A.水稻-稻螟虫-青蛙-蛇 B.水稻→稻螟虫→青蛙→蛇
C.稻螟虫→水稻→青蛙→蛇 D.水稻→青蛙→稻螟虫→蛇
14.(2016七上·东台月考)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属于(  )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环境制约生物
15.下列现象中不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是(  )
A.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 B.荒漠生活的骆驼尿液极少
C.缺氮时植株矮小 D.蝗虫体色和环境相近
16.下表为某同学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但不完善,请对其修改正确(  )
位置 鼠妇 泥土 光线 温度
纸盒的左半侧 10只 湿土 明亮 20℃
纸盒的右半侧 10只 湿土 阴暗 30℃
A.左右两侧应分别为湿土和干土 B.左右两侧都应该保持20℃
C.左右两侧都应该保持阴暗环境 D.左右两侧的鼠妇数量可以不同
17.(2019六上·绥化月考)兔子的眼睛长在头的两边,猫的眼睛长在头的前方,这体现了(  )
A.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B.生物的生存发展不断适应环境
C.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生存环境相适应
D.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
18.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之间是互相影响、相互依存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窝的蚂蚁是竞争关系 B.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是共生关系
C.草原上的鼠和兔是捕食关系 D.草原上的狼和鹿是合作关系
19.(2017七上·邵阳期末)如表是对几种生物体内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
生物种类 A B C D E
单位体积农药含量(毫克) 0.045 0.024 0.003 0.145 0.009
这些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请你分析,下列哪一条食物链的联系是正确的(  )
A.A→B→C→D→E B.E→D→C→B→A
C.D→A→B→C→E D.C→E→B→A→D
20.(2018七上·武威期末)下表是刘佳同学对“心脏、唾液腺等器官主要是由哪一类组织构成的?”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其中正确的是(  )
编 号 ① ② ③ ④
器官名称 心 脏 唾 液 腺 脊 髓 股 骨
主要组织 神经组织 上皮组织 肌肉组织 结缔组织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连线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1.连线题
动植物资源丰富,植物主要是藻类 森林生态系统
自然资源丰富,称为“地球之肾” 海洋生态系统
动植物种类较少,似人工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以草本植物为主,动物多善于奔跑 农田生态系统
人起支配作用,系统有很大的依赖性 草原生态系统
生物种类繁多,有“绿色水库”之称 城市生态系统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8.0分)
22.(2023七上·榆树开学考)请根据你学习的显微镜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显微镜中主要起放大作用的是[   ]   和[   ]   。
(2)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时,若是在昏暗的实验室里,应选用   (填“平面”或“凹面”)反光镜。
(3)如果使用10倍的目镜和40倍的物镜在视野中央观察到一个细胞,该细胞的物象比原先观察到的细胞直径放大了____。
A.4倍 B.16倍 C.100倍 D.400倍
23.(2023七上·榆树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如图中的两只狐,一只是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一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
材料二:科学家发现,过去20年里,北极冰盖面积减少了40%,平均厚度从3米减至1.5米;2005年北极冰盖面积为530万平方千米,2007年9月为413万平方千米,创历史最低点。这些都说明了一个现象:地球在变暖。
(1)图   所示为北极狐,推测理由是   .
(2)由两种狐的头部某些特征也可以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往往与   相适应。
(3)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请你预测北极狐的命运将会怎样?   .
(4)为了不让地球继续“变暖”,你认为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至少答出两项).
24.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
(1)该食物网由    条食物链组成.
(2)鹰和蛇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一种是捕食关系,另一种是    关系.
(3)正常情况下,该食物网中个体数量最多的生物是    .
(4)该食物网中标明的所有生物和    一起构成了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
(5)太阳能、水、二氧化碳、氮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
(6)如果该生态系统中的青蛙全部消失,则食草昆虫的数量将会    .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5.(2020七上·长春月考)生活中乱丢过期药品现象经常发生,可能会对生物及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探究该课题,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过期的感冒清热颗粒溶液对油菜种子的萌发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该实验设计及结果如下表:
实验组别 种子数 处理方式 观察种子萌发数量(粒)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A 20粒 将油菜种子放入含10毫升清水的培养皿中 1 6 11 14
B 20粒 将油菜种子放入①含少许过期感冒清热颗粒溶液的培养皿中 0 1 1 3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作出的假设是   。
(2)表中①处应填的内容为   (填“等量”或“不等量”)。
(3)该实验的变量是   。
(4)A、B两组实验均使用了20粒种子来进行实验,能用1粒种子来进行实验吗,原因是   。
(5)通过对种子萌发数量的统计,用少许过期感冒清热颗粒溶液培养的种子的萌发数量   (填“多于”、“等于”、“少于”)用清水培养的种子的萌发数量,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过期的感冒清热颗粒溶液对油菜种子的萌发   (填“会”或“不会”)产生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 含羞草受到碰触后,展开的叶子会合拢, 属于应激性。
A、子女与父亲不同,属于变异现象,A不符合题意;
B、人手被针刺后缩回是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属于应激性,B符合题意;
C、母鸡下蛋,属于繁殖后代,C不符合题意;
D、大豆由小长大,属于生长发育,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能够表现出非生物所不具有的生命现象。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现象;生物能够生长发育;成熟的生物能够繁殖后代;生物具有遗传与变异现象;生物具有应激性;生物能够对所生活的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并影响环境;等等。
2.【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生物的特征主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生石花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奔驰的汽车, 电脑病毒,恐龙化石都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无生命,其判断依据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3.【答案】B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A、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A不符合题意;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B符合题意;
C、生物圈能为大多数生物提供生存的基本条件,C不符合题意;
D、生物圈的范围在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之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为生物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是所有生物的家园.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4.【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狮子追捕斑马,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狮子自己的生存需要。
【点评】此题为基础题,较易,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5.【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A、树、鸦、马都能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A正确;
B、树不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鸦和马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B错误;
C、鸦和马具有反射现象,树不具有反射现象,C错误 ;
D、都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 生物的特征主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6.【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
【解析】【解答】解:A、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植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故此选项不正确;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故此选项不正确;
C、一片水稻地,既包括了水稻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故此选项正确;
D、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只包括了环境部分的阳光、土壤和空气,也没有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故此选项不正确.
故选C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7.【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解: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是能靠自身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寄主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病毒,即病毒能进行繁殖,所以病毒也属于生物.
故选:C.
【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据此解答.
8.【答案】B
【知识点】调查法
【解析】【解答】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称为调查法,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调查法的步骤:一、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范围及对象,调查生物时要选择一条生物种类较多的路线,并要爱护生物,不要随便采集,注意安全,与组内的同学一 起行动;二、选择调查方式 不同的调查课题应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 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三、制定调查方案、调查提纲及 项目。四、实施调查。五、记录数据、并要实事求是,调查材料及数据的整理分析处理。六、撰写调查报告。
9.【答案】D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核泄漏使得环境受到了污染,从而使人患病,这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由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生存的生物都适应一定的环境,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10.【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显微镜的使用过程分为: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和整理四步。一、取镜与安放,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二、对光,即图中的③。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4、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同时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三、观察,5、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即图中的①。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即图中的②。7、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即图中的④。四、整理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故答案为:C
【分析】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重点掌握低倍镜的使用,据此答题。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取镜和安放 → 对光→观察→ 整理
观察:低倍镜的使用:观察任何标本都必须先用低倍镜。(1)放置标本(2)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这样避免物镜碰上玻片使两者都受到损伤。双眼睁开,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3)低倍镜的观察:如果物像不在视野中央,要慢慢移动到视野中央,再适当进行调节。
11.【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解:A:虫是食草动物,直接以植物为食,鸟是食肉动物,间接以植物为食,都属于消费者,A正确;
B、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可把动植物遗体和粪便中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B正确;
C、若消灭所有的虫,将产生近期或远期效应,使生态平衡失调或破坏.C错误;
D、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以说图中尚缺少阳光等非生物成分.D正确.
故选:C
【分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常常有许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并不是相互孤立地存在着.由于一种消费者常常不是只吃一种食物,而同一种食物又常常被多种消费者吃掉.这样,一个生态系统内的这许多条食物链就自然地相互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
12.【答案】A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解析】【解答】②阳光、④空气、⑤温度,都是非生物,因此都属于非生物因素;①草、③狼、⑥其他羊都是影响某只羊生活的生物,都属于生物因素。 所以,能影响草原上的羊群中某只羊生活的生态因素有:①草、②阳光、③狼、④空气、⑤温度、⑥其他羊。A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13.【答案】B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书写规则:起始环节必须为生产者,其他环节为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必须由被捕食者指向取食者,终点为该生态系统中的最高级消费者,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在这个过程中,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故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在一条食物链中,一般营养级别越高,该级别的生物能获得的能量越少,生物的相对数量越少;
14.【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不容易被敌害发现,有利于防御敌害,保护自己,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及拟态等都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15.【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A、 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可以吸收到荒漠深处的水分,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A不符合题意;
B、 荒漠生活的骆驼尿液极少,可以适应荒漠缺水的环境,体现了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不符合题意;
C、 缺氮时植株矮小,体现了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C符合题意;
D、 蝗虫体色与环境相近,是保护色,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能够对所生活的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并影响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只有这样才能让生物得以生存,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16.【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某同学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变量是温度。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已选择的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且适宜。所以实验设计应该左右两侧都为湿土;左右两侧温度不同;左右两侧都应该保持阴暗环境;左右两侧的鼠妇数量相同。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科学实验中,能够变化的条件或因素称为变量。在实验过程中往往只选择一个变量进行研究。探究哪一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就把该因素设为变量。
17.【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分析】猫的眼睛长在脸的前方,而兔子的眼睛长在脸的两侧,这与它们的生活方式有关,猫为肉食动物,是积极主动的进攻者,眼睛长在脸的正前方,这就为食肉动物的追捕提供了方便,而兔子是草食性动物,性情温和,在自然界中随时可能成为肉食动物的美味佳肴,它的眼腈长在脸的两侧,视野开阔,这样可以及时发现敌情,尽快逃命,二者都体现了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点评】此题为基础题,难度一般,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
18.【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A、 同窝的蚂蚁是合作关系,A错误;
B、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是共生关系,B正确;
C、 草原上的鼠和兔都以草为食,是竞争关系,C错误;
D、狼捕食鹿, 草原上的狼和鹿是捕食关系,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2)共生是指有些生物与其它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
19.【答案】D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解: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污染物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的安全.依题意,由表可知:C表示生产者,E表示初级消费者,B表示次级消费者,A表示三级消费者,D表示四级消费者.选项D正确.故选:D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物富集作用的理解.解此题的关键是从表格信息中寻找解题线索,提取有利于解题的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链接,从而得出答案.
20.【答案】D
【知识点】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解析】【解答】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人体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人体的主要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等,组织分化进一步形成器官.①心脏能不断的收缩和舒张,时刻在跳动,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②唾液腺是分泌消化腺的器官,主要由上皮组织构成;③脊髓属于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构成;④股骨是具有支持、连接、保护和营养等功能的器官,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人体的基本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
名称 结构 功能 分布
上皮组织 上皮细胞,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 保护、分泌 体表和体内各种管腔壁的内表面
结缔组织 细胞和细胞间质,细胞排列疏松,细胞间质发达 连接、支持、保护、营养等 分布最广泛,如:血液、肌腱、骨、韧带和脂肪等
肌肉组织 肌肉细胞 收缩、舒张 附着在骨骼上、心脏、胃、肠和血管等处
神经组织 神经细胞 产生、传到兴奋 脑和脊髓中的组织
21.【答案】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
【解析】【解答】藻类植物生活在水中, 动植物资源丰富,植物主要是藻类的是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能够净化水源,自然资源丰富,称为“地球之肾”的是湿地生态系统; 动植物种类较少,似人工生态系统的是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动物多善于奔跑;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主要靠输入为主, 人起支配作用,系统有很大的依赖性 ;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雨量,从而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林区的降雨量比无林区增加30%左右,生物种类繁多,有“绿色水库”之称的是森林生态系统。
【分析】 生态系统多种多样。草原生态系统多分布在干旱地区,由于年降雨量很少,所以缺乏高大的植物。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有“地球之肾”之称,动物的种类很多。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淡水生态系统由淡水水体与其中的生物组成,淡水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饮用、灌溉及工业用水的水源,在调节气候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城市生态系统中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人类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
22.【答案】(1)1;目镜;4;物镜
(2)凹面
(3)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1)显微镜中主要起放大作用的是[1]目镜和[4]物镜;
故答案为:1;目镜;4;物镜。
(2)视野暗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视野亮时,用小光圈、平面镜;所以 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时,若是在昏暗的实验室里,应选用凹面反光镜;
故答案为:凹面。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如果使用10倍的目镜和40倍的物镜在视野中央观察到一个细胞,该细胞的物象比原先观察到的细胞直径放大了400倍;
故答案为:D。
【分析】分析题图:1目镜、2镜筒、3转换器、4物镜、5载物台、6遮光器、7通光孔、8压片夹、9反光镜、10镜座、11粗准焦螺旋、12细准叫螺旋、13镜臂、14镜柱;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物像(细胞体积)越大,视野亮度越暗,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范围越小,低倍镜则相反。
2、显微镜的成相特点是:从目镜内看到的物象是倒像,玻片移动方向与物像的移动方向正好相反,即我们在移动玻片标本时采用“在哪往哪移”的方法 。
3、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 →安放 →对光 →放置玻片 →观察 →收镜;取镜时,一手托镜座,一手握镜壁,放在实验桌前略偏左的地方,便于用右眼观察。对光时,应该选用一个较大的光圈,让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观察时,先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眼睛要从侧面看着物镜,防止物镜压碎玻片标本。显微镜镜头要用擦镜纸擦拭,盖玻片和载玻片要用洁净的纱布擦拭。
23.【答案】(1)B;耳小、短,热量不易散失
(2)生存环境
(3)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4)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减少废气排放或开发绿色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使用石油或煤等矿物能源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1)图B所示为北极狐,北极气候寒冷,图二中耳小而短,热量不易散失;
所以答案为:B;耳小而短,热量不易散失。
(2)由两种狐的头部某些特征也可以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往往与生存环境相适应;
故答案为:生存环境。
(3)如果地球变暖,将造成温室效应,导致冰川融化,破环了北极狐的生存环境,最终导致北极狐的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故答案为: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4)为了不让地球变暖,我们应该低碳出行、低碳生活,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减少废气排放或开发绿色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使用石油或煤等矿物能源等;
故答案为: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减少废气排放或开发绿色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使用石油或煤等矿物能源。
【分析】1、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2、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当今社会,随着人类生活发展,生活物质条件的提高,随之也对人类周围环境带来了影响与改变。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低碳生活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责任。
3、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24.【答案】(1)4
(2)竞争
(3)草
(4)分解者
(5)非生物部分
(6)先增多后减少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 (1)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图中食物链有:草→兔→鹰、草→鼠→鹰、草→鼠→蛇→鹰、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因此该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
(2)鹰以蛇为食,因此鹰与蛇之间存在捕食关系;鹰和蛇又都以鼠为食,因此鹰与蛇还存在竞争关系.所以鹰和蛇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一种是捕食关系,另一种是竞争关系。
(3)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图中营养级最低的是草,所以正常情况下,该食物网中个体数量最多的生物是草 。
(4)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草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因此该食物网中标明的所有生物和分解者一起构成了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 。
(5)太阳能、水、二氧化碳、氮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部分 。
(6)青蛙以食草昆虫为食物,如果该生态系统中的青蛙全部消失,则食草昆虫就会因失去天敌大量繁殖,数量将会增多,当食草昆虫达到一定数量后又因食物不足而数量减少 。
【分析】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
(2)生物之间存的关系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共生关系、寄生关系。
(3) 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
(4)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网中仅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 。
(5)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包括空气、土壤、水分、温度、阳光等。
(6) 食物网中,一种生物的数量急剧变化,会引起整个食物网其他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
25.【答案】(1)过期的感冒清热颗粒溶液对油菜种子的萌发会产生影响
(2)等量
(3)过期的感冒清热颗粒溶液
(4)不行,一颗种子具有偶然性
(5)少于;会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1))该实验是探究“过期的感冒清热颗粒溶液对油菜种子的萌发是否产生影响”,假设是根据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回答,从题干中看出,该题的假设是:过期的感冒清热颗粒溶液对油菜种子的萌发会产生影响。(2)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实验。该实验是探究“过期的感冒清热颗粒溶液对油菜种子的萌发是否产生影响”,实验的变量是过期的感冒清热颗粒溶液的有无,其它量皆相同,因此表中①处应填的内容为等量。(3)该实验是探究“过期的感冒清热颗粒溶液对油菜种子的萌发是否产生影响”,探究哪一个量,哪个量就是变量。该实验的变量是过期的感冒清热颗粒溶液。(4)种子数量太少,会有偶然性,实验误差较大,实验结果不能说明一般性。所用种子的数量要多。因此每组实验均用了20粒种子,而不是只用1粒种子的原因是避免偶然性,提高实验结论的准确性。(5)通过对种子萌发数量的统计可以看出:用少许过期感冒清热颗粒溶液培养的种子的萌发数量少于用清水培养的种子的萌发数量。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过期的感冒清热颗粒溶液对油菜种子的萌发会产生影响。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1 / 1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八号三中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生物开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
1.含羞草受到碰触后,展开的叶子会合拢,与含羞草反应相同的生命现象是(  )
A.子女与父亲不同 B.人手被针刺后缩回
C.母鸡下蛋 D.大豆由小长大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 含羞草受到碰触后,展开的叶子会合拢, 属于应激性。
A、子女与父亲不同,属于变异现象,A不符合题意;
B、人手被针刺后缩回是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属于应激性,B符合题意;
C、母鸡下蛋,属于繁殖后代,C不符合题意;
D、大豆由小长大,属于生长发育,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能够表现出非生物所不具有的生命现象。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现象;生物能够生长发育;成熟的生物能够繁殖后代;生物具有遗传与变异现象;生物具有应激性;生物能够对所生活的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并影响环境;等等。
2.(2018·邵阳)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  )
A.生石花 B.奔驰的汽车 C.电脑病毒 D.恐龙化石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生物的特征主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生石花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奔驰的汽车, 电脑病毒,恐龙化石都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无生命,其判断依据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3.(2018八下·广安期末)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B.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上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下层
C.生物圈能为大多数生物提供生存的基本条件
D.生物圈的范围在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之间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A、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A不符合题意;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B符合题意;
C、生物圈能为大多数生物提供生存的基本条件,C不符合题意;
D、生物圈的范围在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之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为生物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是所有生物的家园.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4.狮子捕食斑马,其生理意义在于(  )
A.获取营养 B.强者欺凌弱者
C.游戏 D.将它驱除出领地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狮子追捕斑马,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狮子自己的生存需要。
【点评】此题为基础题,较易,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句中“树、鸦、马”三种生物共有的特征是(  )
A.都能进行生长和繁殖
B.都不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
C.都具有反射现象
D.都能适应环境,但不能影响环境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A、树、鸦、马都能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A正确;
B、树不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鸦和马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B错误;
C、鸦和马具有反射现象,树不具有反射现象,C错误 ;
D、都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 生物的特征主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6.(2016七上·深圳期中)下面可以成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
C.一片水稻地
D.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
【解析】【解答】解:A、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植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故此选项不正确;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故此选项不正确;
C、一片水稻地,既包括了水稻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故此选项正确;
D、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只包括了环境部分的阳光、土壤和空气,也没有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故此选项不正确.
故选C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7.(2016七上·禹城期末)下列叙述中,能说明病毒属于生物的是(  )
A.具有细胞结构 B.能使动物和植物致病
C.能够繁殖后代 D.由蛋白质和遗传物质构成
【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解: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是能靠自身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寄主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病毒,即病毒能进行繁殖,所以病毒也属于生物.
故选:C.
【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据此解答.
8.(2020七上·长春月考)在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时,首先要确定(  )
A.调查的方法和路线 B.调查的目的和对象
C.调查的时间和范围 D.调查的范围和方案
【答案】B
【知识点】调查法
【解析】【解答】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称为调查法,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调查法的步骤:一、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范围及对象,调查生物时要选择一条生物种类较多的路线,并要爱护生物,不要随便采集,注意安全,与组内的同学一 起行动;二、选择调查方式 不同的调查课题应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 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三、制定调查方案、调查提纲及 项目。四、实施调查。五、记录数据、并要实事求是,调查材料及数据的整理分析处理。六、撰写调查报告。
9.(2017七上·虎林期中)日本的核泄漏使许多日本人患病。这一实例说明(  )
A.环境能适应生物 B.生物能适应环境
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环境能影响生物
【答案】D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核泄漏使得环境受到了污染,从而使人患病,这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由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生存的生物都适应一定的环境,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10.(2018·济宁)显微镜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观察工具。下列操作流程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显微镜的使用过程分为: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和整理四步。一、取镜与安放,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二、对光,即图中的③。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4、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同时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三、观察,5、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即图中的①。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即图中的②。7、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即图中的④。四、整理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故答案为:C
【分析】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重点掌握低倍镜的使用,据此答题。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取镜和安放 → 对光→观察→ 整理
观察:低倍镜的使用:观察任何标本都必须先用低倍镜。(1)放置标本(2)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这样避免物镜碰上玻片使两者都受到损伤。双眼睁开,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3)低倍镜的观察:如果物像不在视野中央,要慢慢移动到视野中央,再适当进行调节。
11.(2016·宁波)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该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的虫和鸟属于消费者
B.植物的枯枝落叶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
C.若消灭所有的虫,则更有利于原有生态平衡的维持
D.作为生态系统,图中尚缺少阳光等非生物成分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解:A:虫是食草动物,直接以植物为食,鸟是食肉动物,间接以植物为食,都属于消费者,A正确;
B、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可把动植物遗体和粪便中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B正确;
C、若消灭所有的虫,将产生近期或远期效应,使生态平衡失调或破坏.C错误;
D、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以说图中尚缺少阳光等非生物成分.D正确.
故选:C
【分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常常有许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并不是相互孤立地存在着.由于一种消费者常常不是只吃一种食物,而同一种食物又常常被多种消费者吃掉.这样,一个生态系统内的这许多条食物链就自然地相互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
12.能影响青青草原上的羊群中某只羊生活的生态因素有(  )
①草 ②阳光 ③狼 ④空气 ⑤温度 ⑥其他羊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
【答案】A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解析】【解答】②阳光、④空气、⑤温度,都是非生物,因此都属于非生物因素;①草、③狼、⑥其他羊都是影响某只羊生活的生物,都属于生物因素。 所以,能影响草原上的羊群中某只羊生活的生态因素有:①草、②阳光、③狼、④空气、⑤温度、⑥其他羊。A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13.(2023七上·榆树开学考)柳州北部生态新区的农作区里有水稻、稻螟虫、青蛙、蛇。这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  )
A.水稻-稻螟虫-青蛙-蛇 B.水稻→稻螟虫→青蛙→蛇
C.稻螟虫→水稻→青蛙→蛇 D.水稻→青蛙→稻螟虫→蛇
【答案】B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书写规则:起始环节必须为生产者,其他环节为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必须由被捕食者指向取食者,终点为该生态系统中的最高级消费者,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在这个过程中,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故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在一条食物链中,一般营养级别越高,该级别的生物能获得的能量越少,生物的相对数量越少;
14.(2016七上·东台月考)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属于(  )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环境制约生物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不容易被敌害发现,有利于防御敌害,保护自己,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及拟态等都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15.下列现象中不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是(  )
A.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 B.荒漠生活的骆驼尿液极少
C.缺氮时植株矮小 D.蝗虫体色和环境相近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A、 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可以吸收到荒漠深处的水分,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A不符合题意;
B、 荒漠生活的骆驼尿液极少,可以适应荒漠缺水的环境,体现了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不符合题意;
C、 缺氮时植株矮小,体现了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C符合题意;
D、 蝗虫体色与环境相近,是保护色,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能够对所生活的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并影响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只有这样才能让生物得以生存,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16.下表为某同学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但不完善,请对其修改正确(  )
位置 鼠妇 泥土 光线 温度
纸盒的左半侧 10只 湿土 明亮 20℃
纸盒的右半侧 10只 湿土 阴暗 30℃
A.左右两侧应分别为湿土和干土 B.左右两侧都应该保持20℃
C.左右两侧都应该保持阴暗环境 D.左右两侧的鼠妇数量可以不同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某同学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变量是温度。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已选择的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且适宜。所以实验设计应该左右两侧都为湿土;左右两侧温度不同;左右两侧都应该保持阴暗环境;左右两侧的鼠妇数量相同。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科学实验中,能够变化的条件或因素称为变量。在实验过程中往往只选择一个变量进行研究。探究哪一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就把该因素设为变量。
17.(2019六上·绥化月考)兔子的眼睛长在头的两边,猫的眼睛长在头的前方,这体现了(  )
A.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B.生物的生存发展不断适应环境
C.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生存环境相适应
D.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分析】猫的眼睛长在脸的前方,而兔子的眼睛长在脸的两侧,这与它们的生活方式有关,猫为肉食动物,是积极主动的进攻者,眼睛长在脸的正前方,这就为食肉动物的追捕提供了方便,而兔子是草食性动物,性情温和,在自然界中随时可能成为肉食动物的美味佳肴,它的眼腈长在脸的两侧,视野开阔,这样可以及时发现敌情,尽快逃命,二者都体现了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点评】此题为基础题,难度一般,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
18.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之间是互相影响、相互依存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窝的蚂蚁是竞争关系 B.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是共生关系
C.草原上的鼠和兔是捕食关系 D.草原上的狼和鹿是合作关系
【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A、 同窝的蚂蚁是合作关系,A错误;
B、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是共生关系,B正确;
C、 草原上的鼠和兔都以草为食,是竞争关系,C错误;
D、狼捕食鹿, 草原上的狼和鹿是捕食关系,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2)共生是指有些生物与其它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
19.(2017七上·邵阳期末)如表是对几种生物体内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
生物种类 A B C D E
单位体积农药含量(毫克) 0.045 0.024 0.003 0.145 0.009
这些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请你分析,下列哪一条食物链的联系是正确的(  )
A.A→B→C→D→E B.E→D→C→B→A
C.D→A→B→C→E D.C→E→B→A→D
【答案】D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解: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污染物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的安全.依题意,由表可知:C表示生产者,E表示初级消费者,B表示次级消费者,A表示三级消费者,D表示四级消费者.选项D正确.故选:D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物富集作用的理解.解此题的关键是从表格信息中寻找解题线索,提取有利于解题的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链接,从而得出答案.
20.(2018七上·武威期末)下表是刘佳同学对“心脏、唾液腺等器官主要是由哪一类组织构成的?”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其中正确的是(  )
编 号 ① ② ③ ④
器官名称 心 脏 唾 液 腺 脊 髓 股 骨
主要组织 神经组织 上皮组织 肌肉组织 结缔组织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解析】【解答】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人体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人体的主要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等,组织分化进一步形成器官.①心脏能不断的收缩和舒张,时刻在跳动,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②唾液腺是分泌消化腺的器官,主要由上皮组织构成;③脊髓属于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构成;④股骨是具有支持、连接、保护和营养等功能的器官,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人体的基本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
名称 结构 功能 分布
上皮组织 上皮细胞,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 保护、分泌 体表和体内各种管腔壁的内表面
结缔组织 细胞和细胞间质,细胞排列疏松,细胞间质发达 连接、支持、保护、营养等 分布最广泛,如:血液、肌腱、骨、韧带和脂肪等
肌肉组织 肌肉细胞 收缩、舒张 附着在骨骼上、心脏、胃、肠和血管等处
神经组织 神经细胞 产生、传到兴奋 脑和脊髓中的组织
二、连线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1.连线题
动植物资源丰富,植物主要是藻类 森林生态系统
自然资源丰富,称为“地球之肾” 海洋生态系统
动植物种类较少,似人工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以草本植物为主,动物多善于奔跑 农田生态系统
人起支配作用,系统有很大的依赖性 草原生态系统
生物种类繁多,有“绿色水库”之称 城市生态系统
【答案】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
【解析】【解答】藻类植物生活在水中, 动植物资源丰富,植物主要是藻类的是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能够净化水源,自然资源丰富,称为“地球之肾”的是湿地生态系统; 动植物种类较少,似人工生态系统的是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动物多善于奔跑;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主要靠输入为主, 人起支配作用,系统有很大的依赖性 ;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雨量,从而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林区的降雨量比无林区增加30%左右,生物种类繁多,有“绿色水库”之称的是森林生态系统。
【分析】 生态系统多种多样。草原生态系统多分布在干旱地区,由于年降雨量很少,所以缺乏高大的植物。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有“地球之肾”之称,动物的种类很多。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淡水生态系统由淡水水体与其中的生物组成,淡水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饮用、灌溉及工业用水的水源,在调节气候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城市生态系统中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人类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8.0分)
22.(2023七上·榆树开学考)请根据你学习的显微镜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显微镜中主要起放大作用的是[   ]   和[   ]   。
(2)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时,若是在昏暗的实验室里,应选用   (填“平面”或“凹面”)反光镜。
(3)如果使用10倍的目镜和40倍的物镜在视野中央观察到一个细胞,该细胞的物象比原先观察到的细胞直径放大了____。
A.4倍 B.16倍 C.100倍 D.400倍
【答案】(1)1;目镜;4;物镜
(2)凹面
(3)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1)显微镜中主要起放大作用的是[1]目镜和[4]物镜;
故答案为:1;目镜;4;物镜。
(2)视野暗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视野亮时,用小光圈、平面镜;所以 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时,若是在昏暗的实验室里,应选用凹面反光镜;
故答案为:凹面。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如果使用10倍的目镜和40倍的物镜在视野中央观察到一个细胞,该细胞的物象比原先观察到的细胞直径放大了400倍;
故答案为:D。
【分析】分析题图:1目镜、2镜筒、3转换器、4物镜、5载物台、6遮光器、7通光孔、8压片夹、9反光镜、10镜座、11粗准焦螺旋、12细准叫螺旋、13镜臂、14镜柱;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物像(细胞体积)越大,视野亮度越暗,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范围越小,低倍镜则相反。
2、显微镜的成相特点是:从目镜内看到的物象是倒像,玻片移动方向与物像的移动方向正好相反,即我们在移动玻片标本时采用“在哪往哪移”的方法 。
3、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 →安放 →对光 →放置玻片 →观察 →收镜;取镜时,一手托镜座,一手握镜壁,放在实验桌前略偏左的地方,便于用右眼观察。对光时,应该选用一个较大的光圈,让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观察时,先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眼睛要从侧面看着物镜,防止物镜压碎玻片标本。显微镜镜头要用擦镜纸擦拭,盖玻片和载玻片要用洁净的纱布擦拭。
23.(2023七上·榆树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如图中的两只狐,一只是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一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
材料二:科学家发现,过去20年里,北极冰盖面积减少了40%,平均厚度从3米减至1.5米;2005年北极冰盖面积为530万平方千米,2007年9月为413万平方千米,创历史最低点。这些都说明了一个现象:地球在变暖。
(1)图   所示为北极狐,推测理由是   .
(2)由两种狐的头部某些特征也可以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往往与   相适应。
(3)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请你预测北极狐的命运将会怎样?   .
(4)为了不让地球继续“变暖”,你认为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至少答出两项).
【答案】(1)B;耳小、短,热量不易散失
(2)生存环境
(3)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4)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减少废气排放或开发绿色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使用石油或煤等矿物能源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1)图B所示为北极狐,北极气候寒冷,图二中耳小而短,热量不易散失;
所以答案为:B;耳小而短,热量不易散失。
(2)由两种狐的头部某些特征也可以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往往与生存环境相适应;
故答案为:生存环境。
(3)如果地球变暖,将造成温室效应,导致冰川融化,破环了北极狐的生存环境,最终导致北极狐的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故答案为: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4)为了不让地球变暖,我们应该低碳出行、低碳生活,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减少废气排放或开发绿色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使用石油或煤等矿物能源等;
故答案为: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减少废气排放或开发绿色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使用石油或煤等矿物能源。
【分析】1、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2、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当今社会,随着人类生活发展,生活物质条件的提高,随之也对人类周围环境带来了影响与改变。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低碳生活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责任。
3、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24.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
(1)该食物网由    条食物链组成.
(2)鹰和蛇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一种是捕食关系,另一种是    关系.
(3)正常情况下,该食物网中个体数量最多的生物是    .
(4)该食物网中标明的所有生物和    一起构成了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
(5)太阳能、水、二氧化碳、氮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
(6)如果该生态系统中的青蛙全部消失,则食草昆虫的数量将会    .
【答案】(1)4
(2)竞争
(3)草
(4)分解者
(5)非生物部分
(6)先增多后减少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 (1)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图中食物链有:草→兔→鹰、草→鼠→鹰、草→鼠→蛇→鹰、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因此该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
(2)鹰以蛇为食,因此鹰与蛇之间存在捕食关系;鹰和蛇又都以鼠为食,因此鹰与蛇还存在竞争关系.所以鹰和蛇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一种是捕食关系,另一种是竞争关系。
(3)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图中营养级最低的是草,所以正常情况下,该食物网中个体数量最多的生物是草 。
(4)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草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因此该食物网中标明的所有生物和分解者一起构成了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 。
(5)太阳能、水、二氧化碳、氮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部分 。
(6)青蛙以食草昆虫为食物,如果该生态系统中的青蛙全部消失,则食草昆虫就会因失去天敌大量繁殖,数量将会增多,当食草昆虫达到一定数量后又因食物不足而数量减少 。
【分析】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
(2)生物之间存的关系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共生关系、寄生关系。
(3) 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
(4)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网中仅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 。
(5)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包括空气、土壤、水分、温度、阳光等。
(6) 食物网中,一种生物的数量急剧变化,会引起整个食物网其他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5.(2020七上·长春月考)生活中乱丢过期药品现象经常发生,可能会对生物及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探究该课题,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过期的感冒清热颗粒溶液对油菜种子的萌发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该实验设计及结果如下表:
实验组别 种子数 处理方式 观察种子萌发数量(粒)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A 20粒 将油菜种子放入含10毫升清水的培养皿中 1 6 11 14
B 20粒 将油菜种子放入①含少许过期感冒清热颗粒溶液的培养皿中 0 1 1 3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作出的假设是   。
(2)表中①处应填的内容为   (填“等量”或“不等量”)。
(3)该实验的变量是   。
(4)A、B两组实验均使用了20粒种子来进行实验,能用1粒种子来进行实验吗,原因是   。
(5)通过对种子萌发数量的统计,用少许过期感冒清热颗粒溶液培养的种子的萌发数量   (填“多于”、“等于”、“少于”)用清水培养的种子的萌发数量,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过期的感冒清热颗粒溶液对油菜种子的萌发   (填“会”或“不会”)产生影响。
【答案】(1)过期的感冒清热颗粒溶液对油菜种子的萌发会产生影响
(2)等量
(3)过期的感冒清热颗粒溶液
(4)不行,一颗种子具有偶然性
(5)少于;会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1))该实验是探究“过期的感冒清热颗粒溶液对油菜种子的萌发是否产生影响”,假设是根据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回答,从题干中看出,该题的假设是:过期的感冒清热颗粒溶液对油菜种子的萌发会产生影响。(2)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实验。该实验是探究“过期的感冒清热颗粒溶液对油菜种子的萌发是否产生影响”,实验的变量是过期的感冒清热颗粒溶液的有无,其它量皆相同,因此表中①处应填的内容为等量。(3)该实验是探究“过期的感冒清热颗粒溶液对油菜种子的萌发是否产生影响”,探究哪一个量,哪个量就是变量。该实验的变量是过期的感冒清热颗粒溶液。(4)种子数量太少,会有偶然性,实验误差较大,实验结果不能说明一般性。所用种子的数量要多。因此每组实验均用了20粒种子,而不是只用1粒种子的原因是避免偶然性,提高实验结论的准确性。(5)通过对种子萌发数量的统计可以看出:用少许过期感冒清热颗粒溶液培养的种子的萌发数量少于用清水培养的种子的萌发数量。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过期的感冒清热颗粒溶液对油菜种子的萌发会产生影响。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