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
课题:语文园地六(第三课时)
内容分析:“日积月累”安排的是一组古代圣贤关于立志的名句,引导学生积累,并熟读成诵。 “我爱阅读”安排的是《大禹治水》,讲述了洪水给百姓带来无尽的灾难,大禹继承父亲的遗志坚持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人,最终开通河道,治水成功,为百姓造福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智慧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积累关于励志的名言,培养阅读和积累励志名言的兴趣,进一步感受名言的魅力。 语言运用:背诵名言警句。 思维能力:懂得运用名言警句。 审美创造:继续培养爱阅读,爱积累的好习惯。
重、难点: 阅读《大禹治水》,感受大禹为人民造福,甘于奉献和中国古代先民的坚韧不拔,因 势利导,改造自然的精神。
活动流程: 情境导入:谈话导入 环节一:日积月累 环节二:我爱阅读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语文园地六,去了解名言和认识大禹。
活动意图:谈话导入,引入课堂。
环节二: 日积月累
1.提出要求:我们来看“日积月累”板块。大家自己借助拼音先读一读这三句话,然后给同桌读一遍,互相纠错、正音。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 志当存高远。 —— 诸葛亮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预设需要教师指导的字音:读准前鼻音“存”,后鼻音“竟、成”,翘舌音“志”。 引导思考:想一想,这三句话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关于励志的名句。) 教师板书:励志名言 4.了解意思。 集体交流:教师结合背景相机解说。 (1)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点拨: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究会取得成功。 (2)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点拨:指人应当怀抱高远的志向。 (3)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点拨:一个人处境越是艰难,就越是坚忍不拔,越是不丢失高远之志。 5.多种形式的朗读,师生读,男女生读,熟读成诵。 6.学会运用 1)________________,只要坚持不懈,铁杵也能磨成绣花针。杜甫在《望岳》中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鼓励我们志当存高远,要有俯视一切的雄心。 2)人要敢于面对挫折和苦难,正所谓“_______________”,经过磨炼才会更加接近理想的彼岸。 1.自读名言。 指名读。 思考问题。 了解意思。 5.多种形式的朗读
活动意图: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学会背诵,并且运用名言警句。
环节三: 我爱阅读
(一)理解课题,认识禹。 师:我们在刚学过的第 14 课《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知道了“治害虫”的“治”是“消灭”的意思,字典中对“治”的解释主要有三种,一是医治,二是治理,三是消灭。结合预习,同学们认为“大禹治水”的“治”是什么意思?对了,课题中的“治”是“治理”的意思,“水”指的是“洪水”,课文讲的就是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 师:故事的主人公“禹”,名文命,是我国四千多年前的一个部落联盟首领,他是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因为禹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理解“泛滥”,感受洪水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PPT 出示第一自然段文字) 师:课文一共有四个自然段,你们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了吗?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第一自然段(出示 PPT)。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泛滥”,同学们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吗?我们试着来猜一猜。首先观察这两个字的偏旁,都是“三点水”,“三点水”的字大多与水有关。我们再来联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么描写的——“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说明洪水很多,从河里流了出来,把田地都淹没了,把房屋冲毁了。最后,我们来看看字典对“泛滥”这个词语的解释:泛滥,指的是江、湖水溢出。 师:看,要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我们可以通过先先观察字形,猜一猜它可能跟什么有关;再联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进一步了解它的意思;最后,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词典,来验证自己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是否正确。 师:洪水不受控制,像脱离了缰绳的野马一样疯狂地冲向人类,田地被淹没了,房屋被冲毁了(出示 PPT),人们无地可种,无家可归。因为洪水经常泛滥,平时与人们和平相处的毒蛇、猛兽闯入了人们的生活,它们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理解“挡水”,了解鲧的治水方法。 师:(PPT 出示第二自然段文字)洪水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必须治好它。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治水的人,他是谁?(出示 PPT)对了,他的名字叫鲧。鲧和禹是什么关系呢?鲧是禹的父亲。鲧是用什么方法治水的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鲧的治水方法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他只知道筑坝挡水”,原来鲧用的是“筑坝挡水”的方法。(出示 PPT)“筑坝”就是“修筑堤坝”,“挡水”怎么理解呢?我们试着用上刚才理解“泛滥”的方法来猜一猜。首先我么来观察“挡”字的偏旁,提手旁,提手旁的字大多和手或手做的的动作有关,右边是“当”,原来“挡”是一个形声字。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意思,声旁表示读音。“挡”就是阻拦,“挡水”就是阻拦水,不让水流出来。鲧用的治水方法是修建高高的堤坝来阻拦水,不让水流出来。 读到这里,相信聪明的同学们肯定明白了,鲧用筑坝挡水这个方法虽然一时半刻阻拦了水不让它流出来,但是水并没有减少,一旦水超过了堤坝的高度,还是会流出来祸害百姓,也就是说筑坝挡水这个方法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鲧的治水失败了。 (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治水的时间长和艰辛,体会大禹心系百姓之切。 师: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在禹治水期间,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出示 PPT)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多)次路过自己家门口。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师:禹治水用了 13 年,如果按一年 365 天计算,13 年就是 13 个 365 天,那是四千七百多个日子呀。四千多个日夜,禹没回过一次家,传说禹的儿子很大了还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出示第三自然段文字) 师:这十多年禹都在做什么呢?为了治水,禹“到处奔走”。我们来想象一下这个“到处奔走”的画面:白天,禹带着人们走遍了山川、河流;夜里,禹常常睡在草丘、山冈上;渴了,便喝一口山间的泉水;累了,就地躺一会儿眯一下眼;因为要实地考察,禹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泡烂了,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 禹为什么这么急着把洪水治理好?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们很快就明白了。因为洪水经常泛滥,淹没了人们的田地,冲毁了人们的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无田可种,毒蛇猛兽还经常闯入人们的生活,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整天担惊受怕,生活十分痛苦。 禹不忍心再看到百姓过这样痛苦的生活,所以他急着早日把洪水治理好。 同学们,你们从禹的身上体会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是呀,禹是一个一心为民、心怀百姓的人,他为了治水十多年连家门都没进过;他是一个无私的人,他的心里没有自己,只有治水,一心只想着早日把洪水治理好。) (五)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体会大禹的智慧,感受大禹的功绩。 1.理解“疏导”的意思,体会大禹的智慧。 师:禹不但是一个伟大的人,还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禹是用什么方法让洪水乖乖听话的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出示第四自然段文字)找出描写禹的治水方法的句子,读一读。“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疏导”,怎么理解呢?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描写的。“他和大家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疏”在这里是“疏通河道”,“导”就是引导洪水通过河道,流到大海里去。“疏导”就是“疏通、引导”的意思。(出示课文插图) 课文有一幅插图,如果同学们看懂了这幅图,能够帮助你们更准确地理解第四段内容。看,图中的人们有的在用铁铲把阻拦水流的沙土铲走,有的在用粗绳把阻拦水流的大石头拉走,有的在用锄头凿开阻拦水流的山地,禹在跟有经验的老农分析地形,研究水流的方向。就是这样,禹带着人们疏通了一条又一条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流到大海。 从根本上把泛滥的洪水治理好,禹的治水成功了,禹真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 师: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搬了回来。“驱赶”,是什么意思呢?“驱”和“赶”的意思相近,都是表示“赶走”的意思。 师: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安居乐业,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什么是“安居乐业”呢?我们试着把这个词语拆开来理解。 “安居”就是安定地居住;“乐业”就是快乐地工作;合起来就是安定地居住,快乐地工作。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人们就有了可以耕种的田地,也就有了吃的粮食。男人耕地,女人织布,孩子们在无忧无虑地玩耍,这就是安居乐业的生活,这就是人们追求的幸福生活。 (出示 PPT 图片,洪水肆虐图与安居乐业图)对比洪水前后景象,感受大禹的功绩。 师:同学们,这里有两幅对比鲜明的图片,它们反映的是百姓们过的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第一幅是洪水被治理好以前的景象,第二幅是洪水被治理好以后的景象。 洪水泛滥,百姓居无定所,温饱不定,生活十分痛苦。洪水消退,百姓安居乐业,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都要归功于禹,一个心中装着百姓,一心为民的治水英雄,人们非常感激禹,因此尊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 理解课题,认识禹。 感受洪水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了解鲧的治水方法。 体会治水的时间长和艰辛,体会大禹心系百姓之切。 5.体会大禹的智慧,感受大禹的功绩。
活动意图:了解故事,感受大禹治水法人艰辛及大禹对百姓的爱。
教学简评:在课堂上,我利用各种媒体激发兴趣,使学生直观主动地去理解内容,促进学习。我针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采用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识字环节,借助生字卡出示生字学生认读、进行识字游戏“开火车”,采用不同形式进行熟读字词,巩固效果。总之,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做到既符合教材编写意图,又不拘泥于教材,使教学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