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检测试卷-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统编版)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检测试卷-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统编版)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8.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5 07:55:4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检测试卷
满分 120分 考试时间 120分钟
一 基础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谪守(zhé) 衔远山(xián) 浩浩汤汤(tāng)
B.潜形(qiǎn) 隐曜(yào) 樯倾楫摧(qiáng)
C.皓月(hào) 霏霏(fēi) 岸芷汀兰(tīng)
D.嗟夫(jiē) 偕忘(xié) 属予作文(shǔ)
2.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樯倾楫摧 倾家荡产 B.忧谗畏讥 乐以忘忧
C.去国怀乡 触目伤怀 D.或异二者之为 得无异乎
3.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金樽清酒斗十千(形容酒美价贵)
B.今日听君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C.长风破浪会有时(比喻实现远大理想)
D.千里共婵娟(指嫦娥)
4.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获悉王同学入围“诗词大会”决赛,校长发去信息:“我谨代表学校及全体师生向你表示祝贺,望继续努力,再创佳绩!”王同学回复: ____
A.“谢谢校长、老师和同学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我定加倍努力,不负众望。”
B.“谢谢校长、老师和同学们!我定加倍努力,不负众望,力争‘更上一层楼’。”
C.“谢谢校长及全体师生!我定加倍努力,不负众望,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
D.“谢谢校长及全体师生!‘九万里风鹏正举’,我定加倍努力,不负众望。”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信息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马说》——韩愈——世称“韩昌 黎”
B.“记”是古代上种记叙性文体——《醉翁亭记》——欧阳修——谥号文忠
C.“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出师表》——诸葛亮——字孔明
D.“序”是古代一种介绍书的内容的文体——《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字景濂
6.下面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①“直言不讳”很好,“婉言动听”有时候也需要。
②说话的方式很多,这里介绍两种:直言和婉言。
③所用词语的意思与所要表达的实际意思一致,直截了当,就是直言。
④批评别人或者不同意别人的意见,要尽量避免用直言,而采用委婉含蓄的语言形式。
⑤说话要讲究方式,但是违背真实的原则,一味追求说话的方式,是不足取的。
⑥对于有些事物,人们一般不愿意直接说明白,而用一些相应的同义词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这就是婉言。
⑦我们现在的社会,抛弃了旧社会许多不必要的繁文缛节、虚伪客套,要求在有礼貌和互相尊重的前提下直截了当地交流思想,交换意见。
A.⑤②③④⑦①⑥ B.②③⑦①⑥④⑤
C.⑤②③⑦④①⑥ D.②③⑦⑤⑥④①
7. 综合性学习(5分)
文人多是孤独的,他们的孤独是灵魂的孤独,是文化的孤独。请你参加“品味文人的孤独”专题学习活动。
(1)你认为谁是孤独的?请任选下面一人,写出对其“孤独”的理解。(形式不限)(2分)
陶渊明 杜甫 苏轼 鲁迅
屈原是孤独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他孤独的宣告。
张岱是孤独的。隆冬深夜去湖心亭看雪,茫茫天地,余舟一芥,遗世而独立。
(2)下列诗词中,不属于表现文人孤独的一项是(  )(3分)
A.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C.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8.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8分)
(1)乡书何处大?   。(王湾《次北固山下》)
(2)   ?烟渡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7)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二 阅读(45分)
古诗阅读(6分)
9.阅读陆游的《幽居初夏》完成下列小题。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zé)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瓯(ōu):杯子。
结合“叹息”一词,探究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试结合“草深”、“鸣蛙”两个词语,赏析“草深无处不鸣蛙”这句的妙处。(3分)
(二)文言文阅读(11分)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
【乙】欧阳修谪滁州,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①以来金石②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③乎?”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④吾之乐尔。”
(选自《诗人玉屑》)
【注释】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代。②金石:指钟鼎文及碑文。③逃名:逃避名声,不求名声。④志:记述。
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名之者谁(姓名)
B.欧阳修谪滁州(贬官)
C.树林阴翳(遮盖)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快乐)
11.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第一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B.“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表现出滁州百姓跟随太守出游感到快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说明他们不知道其实是太守偷偷地取笑他们。
C.乙文写到欧阳修最初被贬谪到滁州时,自号“醉翁”;到颍水之滨,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
D.乙文中欧阳修认为名声不可以逃避,也没有必要逃避,他取号“六一居士”是姑且用来表现他的乐趣的。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甲、乙两文都写到欧阳修的“乐”,二者有区别吗?请分别说明。(3分)
(三)名著导读(6分)
学校开展“名著阅读”系列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任务。
阳光在远处
艾青
阳光在沙漠的远处,
船在暗云遮着的河上驰去,
暗的风,
暗的沙土,
暗的
旅客的心啊。
——阳光嬉笑地
射在沙漠的远处。
1932年2月3日苏伊士河上
14.请选择下列任一角度赏析艾青的诗歌《阳光在远处》
①对比 ②意象 ③跨行(2分)
15.杨志在汴梁卖刀时不堪牛二的撩拨将他杀了,后怕连累他人主动去官府自首;鲁智深替金氏父女打抱不平,三拳打死镇关西后用智逃脱。你怎么评价这两位英雄好汉的做法?
(4分)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分)
材料一
十大网络用语公布,记录时代的横切面
王子墨
自从网络诞生,语言便开启了进化加速,过去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现在恐怕是“一年有一年之文学”。 网络用语之所以层出不穷,不仅是因为技术建构的无远弗届,更主要的原因是文化创造的路径改变了。语言之变,过去主要来自知识阶层有意识的书写与提炼,当然这些在现在的网络语言中也有体现,不过更多则是自下而上的无意识创作。成语可以找到明确的出处,网络用语很多却不知作者,广泛分布的网民、灵机一动的创意,就如风行草上一般,一下便刷新了文化景观。
网络用语也在极大程度上构建了一个文化共同体,打破了不同场合下意识的语言区隔。就像这个 “YYDS”,曾经小众的、不属于任何一种语言的表达,却在一夜之间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网络平台,甚至进入主流媒体的视野。可以说,网络用语带来了一种“平等",无关身份地位,人们进入了相同的文化场景之下。
换个角度看,网络语言也是速朽的,我们能记得唐诗,但恐怕已经记不清五年前的网络用语。网络语言一个难以回避的尴尬在于,很多用语的文化意蕴比较单薄,它们被经典化的概率很低。
不过,记录网络用语依然是有意义的。一些网络用语,或许缺乏历史纵深,但却如横切面一样,记录着一时一地的故事与情绪,它是网络世界曾经“活过”的证据。将这些词语“打捞”出来,并加以特别的纪念,也就是记录普通民众的日常,勾勒时代宏大背景之下的细节。这本身也是一种“尊重”。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12月9 H 12版,有删改)
材料二
对低俗网络用语说“不"
汤文靖
近年来,低俗用语充斥网络空间,并且蔓延到人们的日常交流用语甚至严肃文本的写作中,正规的汉语受到污染和破坏。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和文化的载体,庸俗暴戾网络语言的横行,会导致社会丈化生态的粗鄙化。因此,净化网络空间、捍卫语言的纯洁性刻不容缓。
网络语言最初是从电脑键盘上“敲”出来的。为了提高沟通效率,网民“敲”字时,能简则简,能省则省,不会对语言进行精心雕琢,导致网络语言简单化、碎片化、随性化,直接对传统汉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造成冲击。比如,大量数字、符号、字母混合使用,“3Q”表示谢谢你,“YYDS”意思是永远的神,“T_T”表示流泪。还有一些网络语言用同音词代替原词,如“蚌埠住了”表示“绷不住了”",“大侠”写成“大虾”。更有一些生造的新词,“酱紫"表示“这样子”,“绝绝子”表示“太绝了”等。
上述网络词语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沟通效率,让网络表达“有趣起来”,但是有些网络语言则是赤裸裸的低俗、庸俗、恶俗,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羞于启齿,如今却在网络上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甚至反向输入到现实生活中,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用语。
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不同于表音文字的独特的语法规范。符号、字母、数序和汉字杂糅的网络用语,破坏了汉语的生态系统,表情符号的书面化使用,毁坏了表意文字的完整性,凭空生造的网络新词更使得国人与母语产生隔阂。至于那些庸俗暴戾的网络用语,不仅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也会拉低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
网络语言狂欢拉低大众审美
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说,数字化高速公路将使“已经完成、不可更改的艺术作品”的说法成为过去时,给蒙娜丽莎脸上画胡子只不过是孩童的游戏罢了。各种恶搞式拼接的网络语言带来了平民话语的修辞狂欢,这种狂欢其实是对传统语言形态和文化姿态的解构甚至颠覆,在推动文化生态多元化的同时,也会改变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思维方式。
当前,网络语言的发展路径已经很清晰:从虚拟空间进入口语表达,再进入书面语,最终有可能沉淀到语言应用的各个方面。如果任由庸俗暴戾冋网络语言发展,久而久之就会成为约定俗成的慣用语,在潜移默化中 完成对社会语言审美和大众文化审美的重新塑造。
庸俗暴戾网络语言对大众文化审美的作用必然是负面的,如果放任不管,这种负面影响会从网上蔓延到网下,最终将拉低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
古人云,言为心声,语为人镜。个人的修养离不开语言的文明,网络空间的风清气朗也离不幵网络语言的规范。无论是在虚拟空间,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用文明的语言与他人沟通,应该是大家共同遵守的一条底线。
放眼全世界,捍卫母语的纯洁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曾有报道说,你跟法国人说英语,他明明能用英语交流,可却会对你摇头,他害怕英语会凌驾于法语之上,进而影响法语的纯洁。就我国而言,抵制网络语言低俗化倾向、捍卫汉语的纯洁,应该成为全体国民共同的文化自觉。
宏观层面,国家应加强针对网络语言的立法工作,进一步修订、细化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让规范使用语言和治理网络语言低俗化有法可依。承担大众传播任务的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媒体以及各种新媒体平台应扮演好“把关人”角色,切不可为庸俗暴戻网络语言的蔓延大开方便之门。学校更是捍卫语言纯洁性的重要力量。面对无孔不入的网络用语,各级各类学校应从教材、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考试标准等方面正本清源,提高青少年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开展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在青少年心中筑起一道阻挡低俗网络语言的"防火墙作为网民的我们,应树立网络共同体意识,形成保卫中国语言文字的文化自觉,使用网络语言时,主动设立自娱自乐的禁忌规范,自觉抵制暴戾低俗的网络语言。
语言本身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捍卫语言的纯洁牲、抵制庸俗暴戾网络语言,并非一刀切地反对使用网络用语和外来词语。在汉语发展史上,“干部”来自日语,“拷贝"“沙发”来自英语的音译,而来自于网络的“给力”“正能量山寨”等新词更是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语库,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同。网络语言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我们期待更多传递正能量的网络用语涌现,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让低俗网络用语早日淡出,让文明之花加速生长。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12月22日13版,有删改)
链接材料
16.下列对上述材料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网络语言的文化意蕴比较单薄.被经典化的概率很低,这也必然导致了网络语言是速朽的。
B.网络语言是速朽的,记录的意义在于可以了解普通民众的日常和勾勒宏大时代背景下的细节。
C.网络语言的发展路径从虚拟空间进入口语表达,再进入书面语,最终有可能沉淀到语言应用中。
D.抵制网络语言低俗化倾向,需要国家立法、媒体把关、学校教育,更重要的是网民的自觉。
17.阅读材料二,仿照示例,用简洁的语言为文段拟写小标题。(2分)
18.九(1)班拟以“网络语言”为主题编一期班报,请你协助完成以下任务。
①如果把链接材料作为上面一则材料的配图,你认为应该插入哪则材料?请说明理由。(2分)
②有同学认为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的观点相矛盾,不适合排在一个版面,你同意吗?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
你的看法。(3分)
(五)现代文阅读(1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点诗词养点气
诗词中不仅传递着韵律和丰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
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悠悠中华几千年历史,延绵不绝的,是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潜移默化的熏陶。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感人至深的诗家情怀,不仅传递着古诗词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读诗词,可以让我们学习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气节情怀,汲取诗词歌赋的精神给养。
细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发现其中对古典诗句的引用俯拾即是,既恰如其分地阐述了思想,又寄意深远。不仅如此,他还创作了《军民情·七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等诗词,为领导干部树立了读诗词写诗词的榜样。作为基层干部,我在工作之余,利用车上、夜间,坚持读诗词汲取先人的诗学精华,同时坚持写诗词,一旦有感有悟,即在手机、纸片、笔记本上随时记下。因为工作与时间的关系,诗词短小精巧,既可总结实践,又能抒发情怀。读诗词的过程中,自己也悟得点滴体会,感受到了千百年来诗词的深刻意蕴和万千气象。
读诗词养点浩气。南宋诗人文天祥的《正气歌》,就是浩然正气存乎天地之间的代表作,感情深沉、气壮山河,充分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李白有“澹然养浩气,欻起持大钧”的高歌,谭嗣同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坦然,陈毅有“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自豪……有了些许浩气,心胸就豁达,境界就高昂,正如宋代诗人丘葵所言,“浩气养成天地小”。
读诗词养点骨气。骨气是人之脊梁,无骨则无节。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及唐代诗人李颀“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的骨气,就是浩气、正气的延伸,也是做人从政的精气神所在。
读诗词养点地气。古往今来,诗词之魂在“接地气”,没有地气的吟风弄月、自我欣赏,是没有多大生命力的。流传下来的诗词大多地气充足,滋养丰厚。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劳,到“位卑未敢忘忧国”之忧,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盼,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之安,无一不是生活的营养、人生的积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
读诗词养点清气。清正廉洁是古之取士的标准,也是为官廉政的要求。古代为官者多是文人出身,既崇尚清廉的操守,也持守清正的襟怀,自然也是我们今天亟待补充的从政营养。王昌龄坦荡胸襟,“一片冰心在玉壶”;李商隐谆谆告诫“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于谦剖心自勉,“要留清白在人间”“清风两袖朝天去”;王冕慨然挥毫“只留清气满乾坤”……宋代诗人龚日昇概括得妙:“千首新诗,一轮明月,两字清廉。”
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真诚呼吁大家读些诗词,丰富学识,提升境界,装点人生。
选文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了“读点诗词养点气”这一中心?(4分)
20选文第4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选文4、5、6、7段的顺序能不能打乱?请说说理由。(3分)
三 作文(50分)
22.[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
——艾青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感受与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也可以阐述观点,还可以抒发感想。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个人信息,如地名、校名、人名等。
600字
800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检测试卷
满分 120分 考试时间 120分钟
一 基础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谪守(zhé) 衔远山(xián) 浩浩汤汤(tāng)
B.潜形(qiǎn) 隐曜(yào) 樯倾楫摧(qiáng)
C.皓月(hào) 霏霏(fēi) 岸芷汀兰(tīng)
D.嗟夫(jiē) 偕忘(xié) 属予作文(shǔ)
【答案】C
【解析】【分析】A项,“汤”应读“shāng”;B项,“潜”应读“qián”;C项,正确;D项,“属”应读“zhǔ”。
2.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樯倾楫摧 倾家荡产 B.忧谗畏讥 乐以忘忧
C.去国怀乡 触目伤怀 D.或异二者之为 得无异乎
【答案】D
【解析】【分析】 A项“倾”意思分别为“倾倒”和“倾尽,败光";B项“忧”的意思分别为“担忧”和“忧愁”;C项.“怀”的意思分别为“怀念”和“心怀”;D项“异”的意思都是“不同”。
3.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金樽清酒斗十千(形容酒美价贵)
B.今日听君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C.长风破浪会有时(比喻实现远大理想)
D.千里共婵娟(指嫦娥)
【答案】D
【解析】【分析】解答时,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ABC:正确;
D:有误,共婵娟: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4.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获悉王同学入围“诗词大会”决赛,校长发去信息:“我谨代表学校及全体师生向你表示祝贺,望继续努力,再创佳绩!”王同学回复: ____
A.“谢谢校长、老师和同学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我定加倍努力,不负众望。”
B.“谢谢校长、老师和同学们!我定加倍努力,不负众望,力争‘更上一层楼’。”
C.“谢谢校长及全体师生!我定加倍努力,不负众望,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
D.“谢谢校长及全体师生!‘九万里风鹏正举’,我定加倍努力,不负众望。”
【答案】B
【解析】【分析】 A.“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用于评价别人,自己说不合适;
B.符合;
C.“谢谢校长及全体师生”有语病,“长风破浪会有时”用于鼓励别人,不合适;
D.“谢谢校长及全体师生”有语病,不合适。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信息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马说》——韩愈——世称“韩昌 黎”
B.“记”是古代上种记叙性文体——《醉翁亭记》——欧阳修——谥号文忠
C.“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出师表》——诸葛亮——字孔明
D.“序”是古代一种介绍书的内容的文体——《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字景濂
【答案】D
【解析】【分析】ABC:正确;
D:有误,《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6.下面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①“直言不讳”很好,“婉言动听”有时候也需要。
②说话的方式很多,这里介绍两种:直言和婉言。
③所用词语的意思与所要表达的实际意思一致,直截了当,就是直言。
④批评别人或者不同意别人的意见,要尽量避免用直言,而采用委婉含蓄的语言形式。
⑤说话要讲究方式,但是违背真实的原则,一味追求说话的方式,是不足取的。
⑥对于有些事物,人们一般不愿意直接说明白,而用一些相应的同义词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这就是婉言。
⑦我们现在的社会,抛弃了旧社会许多不必要的繁文缛节、虚伪客套,要求在有礼貌和互相尊重的前提下直截了当地交流思想,交换意见。
A.⑤②③④⑦①⑥ B.②③⑦①⑥④⑤
C.⑤②③⑦④①⑥ D.②③⑦⑤⑥④①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句子排序,第②句是总说,所以放在第一句,文段先说直言再说婉言,所以接下来选③⑦句,第①句开始说婉言,所以可以确定是B选项。
故答案为:B
7. 综合性学习(5分)
文人多是孤独的,他们的孤独是灵魂的孤独,是文化的孤独。请你参加“品味文人的孤独”专题学习活动。
(1)你认为谁是孤独的?请任选下面一人,写出对其“孤独”的理解。(形式不限)(2分)
陶渊明 杜甫 苏轼 鲁迅
屈原是孤独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他孤独的宣告。
张岱是孤独的。隆冬深夜去湖心亭看雪,茫茫天地,余舟一芥,遗世而独立。
下列诗词中,不属于表现文人孤独的一项是(  )(3分)
【答案】(1)【示例1】陶渊明是孤独的。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离开熙熙攘攘的世俗,归隐田园,与酒为伴,与菊为友。
【示例2】鲁迅是孤独的。他以独立的人格抗拒整个国民的劣根性,用自己的笔不停呐喊,荷戟独彷徨。
(2)D
【解析】【分析】⑴ 采用符合题意的句式写出对所选文人孤独的理解即可。答案不唯一。
⑵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描写西湖美景的句子,表达的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是表现文人的孤独。
A.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C.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8.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8分)
(1)乡书何处大?   。(王湾《次北固山下》)
(2)   ?烟渡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7)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答案】(1)归雁洛阳边
(2)日暮乡关何处是
(3)问渠哪得清如许
(4)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5)沉舟侧畔千帆过
(6)万钟于我何加焉
(7)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二 阅读(45分)
古诗阅读(6分)
9.阅读陆游的《幽居初夏》完成下列小题。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zé)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瓯(ōu):杯子。
结合“叹息”一词,探究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试结合“草深”、“鸣蛙”两个词语,赏析“草深无处不鸣蛙”这句的妙处。(3分)
【答案】(1)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壮志难酬”也行),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孤独寂寞”)
(2)①寓情于景(答借景抒情也对):诗人借“草深”“鸣蛙”两个意象传达出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
②“草深”二字以景写“幽”,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
③“鸣蛙”二字,以声衬“幽”。(答“反衬”,“以声衬静”,“以动衬静”皆可)
④“草深”、“鸣蛙”两词都暗点题目“幽居初夏”的“幽”字和“夏”字。
⑤这蛙鸣声中,透出一派生机,又暗暗过渡到颈联“箨龙”、“木笔”,着意表现,自然界的蓬勃生意。
(二)文言文阅读(11分)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
【乙】欧阳修谪滁州,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①以来金石②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③乎?”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④吾之乐尔。”
(选自《诗人玉屑》)
【注释】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代。②金石:指钟鼎文及碑文。③逃名:逃避名声,不求名声。④志:记述。
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名之者谁(姓名)
B.欧阳修谪滁州(贬官)
C.树林阴翳(遮盖)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快乐)
11.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第一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B.“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表现出滁州百姓跟随太守出游感到快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说明他们不知道其实是太守偷偷地取笑他们。
C.乙文写到欧阳修最初被贬谪到滁州时,自号“醉翁”;到颍水之滨,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
D.乙文中欧阳修认为名声不可以逃避,也没有必要逃避,他取号“六一居士”是姑且用来表现他的乐趣的。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甲、乙两文都写到欧阳修的“乐”,二者有区别吗?请分别说明。(3分)
【答案】10.A
11.B
12.①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就是醉翁亭。
②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儿,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
13.有区别。甲文:欧阳修与民共乐(或山水之乐)。乙文:欧阳修在琴棋书画中自得其乐。
(三)名著导读(6分)
学校开展“名著阅读”系列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任务。
阳光在远处
艾青
阳光在沙漠的远处,
船在暗云遮着的河上驰去,
暗的风,
暗的沙土,
暗的
旅客的心啊。
——阳光嬉笑地
射在沙漠的远处。
1932年2月3日苏伊士河上
14.请选择下列任一角度赏析艾青的诗歌《阳光在远处》
①对比 ②意象 ③跨行(2分)
15.杨志在汴梁卖刀时不堪牛二的撩拨将他杀了,后怕连累他人主动去官府自首;鲁智深替金氏父女打抱不平,三拳打死镇关西后用智逃脱。你怎么评价这两位英雄好汉的做法?
(4分)
【答案】14.示例①:对比,“阳光在沙漠的远处”是静的、亮的,“船在暗云遮着的河上驰去”是动的、暗的,阳光在远处嬉笑,而旅客的心却是“暗”的,一动一静、一明一暗、一乐一愁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极好地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愁苦和对光明的向往。
示例②:意象,阳光、暗云、暗的风、暗的沙土、暗的心为本诗意象,阳光是独立的一组,其余为一组。阳光,象征光明、温暖,可它却在远处。另一组为暗云等“暗物质”系列,种种累加,越来越沉重,沉重到无以复加。通过两组意象的对比,极好地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愁苦和对光明的向往。
示例③:跨行,诗人连用四个“暗”,一次比一次重,成为这首诗的“脊梁”。其中最后一个“暗的”独立成行,再另起一行“旅客的心”,把一个句子有意拆成两半,以突出旅客的心要承受前面所有的千钧之力,简直透不过气来。极好地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愁苦和对光明的向往。
15.我赞美鲁智深的做法,他深深知道封建官府的黑暗与腐败,如果投案自首,等于自投罗网,绝没好下场。我也佩服杨志的为人,敢作敢当,不连累他人才称得起真正的英雄好汉。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分)
材料一
十大网络用语公布,记录时代的横切面
王子墨
自从网络诞生,语言便开启了进化加速,过去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现在恐怕是“一年有一年之文学”。 网络用语之所以层出不穷,不仅是因为技术建构的无远弗届,更主要的原因是文化创造的路径改变了。语言之变,过去主要来自知识阶层有意识的书写与提炼,当然这些在现在的网络语言中也有体现,不过更多则是自下而上的无意识创作。成语可以找到明确的出处,网络用语很多却不知作者,广泛分布的网民、灵机一动的创意,就如风行草上一般,一下便刷新了文化景观。
网络用语也在极大程度上构建了一个文化共同体,打破了不同场合下意识的语言区隔。就像这个 “YYDS”,曾经小众的、不属于任何一种语言的表达,却在一夜之间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网络平台,甚至进入主流媒体的视野。可以说,网络用语带来了一种“平等",无关身份地位,人们进入了相同的文化场景之下。
换个角度看,网络语言也是速朽的,我们能记得唐诗,但恐怕已经记不清五年前的网络用语。网络语言一个难以回避的尴尬在于,很多用语的文化意蕴比较单薄,它们被经典化的概率很低。
不过,记录网络用语依然是有意义的。一些网络用语,或许缺乏历史纵深,但却如横切面一样,记录着一时一地的故事与情绪,它是网络世界曾经“活过”的证据。将这些词语“打捞”出来,并加以特别的纪念,也就是记录普通民众的日常,勾勒时代宏大背景之下的细节。这本身也是一种“尊重”。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12月9 H 12版,有删改)
材料二
对低俗网络用语说“不"
汤文靖
近年来,低俗用语充斥网络空间,并且蔓延到人们的日常交流用语甚至严肃文本的写作中,正规的汉语受到污染和破坏。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和文化的载体,庸俗暴戾网络语言的横行,会导致社会丈化生态的粗鄙化。因此,净化网络空间、捍卫语言的纯洁性刻不容缓。
网络语言最初是从电脑键盘上“敲”出来的。为了提高沟通效率,网民“敲”字时,能简则简,能省则省,不会对语言进行精心雕琢,导致网络语言简单化、碎片化、随性化,直接对传统汉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造成冲击。比如,大量数字、符号、字母混合使用,“3Q”表示谢谢你,“YYDS”意思是永远的神,“T_T”表示流泪。还有一些网络语言用同音词代替原词,如“蚌埠住了”表示“绷不住了”",“大侠”写成“大虾”。更有一些生造的新词,“酱紫"表示“这样子”,“绝绝子”表示“太绝了”等。
上述网络词语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沟通效率,让网络表达“有趣起来”,但是有些网络语言则是赤裸裸的低俗、庸俗、恶俗,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羞于启齿,如今却在网络上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甚至反向输入到现实生活中,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用语。
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不同于表音文字的独特的语法规范。符号、字母、数序和汉字杂糅的网络用语,破坏了汉语的生态系统,表情符号的书面化使用,毁坏了表意文字的完整性,凭空生造的网络新词更使得国人与母语产生隔阂。至于那些庸俗暴戾的网络用语,不仅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也会拉低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
网络语言狂欢拉低大众审美
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说,数字化高速公路将使“已经完成、不可更改的艺术作品”的说法成为过去时,给蒙娜丽莎脸上画胡子只不过是孩童的游戏罢了。各种恶搞式拼接的网络语言带来了平民话语的修辞狂欢,这种狂欢其实是对传统语言形态和文化姿态的解构甚至颠覆,在推动文化生态多元化的同时,也会改变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思维方式。
当前,网络语言的发展路径已经很清晰:从虚拟空间进入口语表达,再进入书面语,最终有可能沉淀到语言应用的各个方面。如果任由庸俗暴戾冋网络语言发展,久而久之就会成为约定俗成的慣用语,在潜移默化中 完成对社会语言审美和大众文化审美的重新塑造。
庸俗暴戾网络语言对大众文化审美的作用必然是负面的,如果放任不管,这种负面影响会从网上蔓延到网下,最终将拉低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
古人云,言为心声,语为人镜。个人的修养离不开语言的文明,网络空间的风清气朗也离不幵网络语言的规范。无论是在虚拟空间,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用文明的语言与他人沟通,应该是大家共同遵守的一条底线。
放眼全世界,捍卫母语的纯洁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曾有报道说,你跟法国人说英语,他明明能用英语交流,可却会对你摇头,他害怕英语会凌驾于法语之上,进而影响法语的纯洁。就我国而言,抵制网络语言低俗化倾向、捍卫汉语的纯洁,应该成为全体国民共同的文化自觉。
宏观层面,国家应加强针对网络语言的立法工作,进一步修订、细化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让规范使用语言和治理网络语言低俗化有法可依。承担大众传播任务的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媒体以及各种新媒体平台应扮演好“把关人”角色,切不可为庸俗暴戻网络语言的蔓延大开方便之门。学校更是捍卫语言纯洁性的重要力量。面对无孔不入的网络用语,各级各类学校应从教材、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考试标准等方面正本清源,提高青少年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开展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在青少年心中筑起一道阻挡低俗网络语言的"防火墙作为网民的我们,应树立网络共同体意识,形成保卫中国语言文字的文化自觉,使用网络语言时,主动设立自娱自乐的禁忌规范,自觉抵制暴戾低俗的网络语言。
语言本身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捍卫语言的纯洁牲、抵制庸俗暴戾网络语言,并非一刀切地反对使用网络用语和外来词语。在汉语发展史上,“干部”来自日语,“拷贝"“沙发”来自英语的音译,而来自于网络的“给力”“正能量山寨”等新词更是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语库,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同。网络语言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我们期待更多传递正能量的网络用语涌现,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让低俗网络用语早日淡出,让文明之花加速生长。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12月22日13版,有删改)
链接材料
16.下列对上述材料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网络语言的文化意蕴比较单薄.被经典化的概率很低,这也必然导致了网络语言是速朽的。
B.网络语言是速朽的,记录的意义在于可以了解普通民众的日常和勾勒宏大时代背景下的细节。
C.网络语言的发展路径从虚拟空间进入口语表达,再进入书面语,最终有可能沉淀到语言应用中。
D.抵制网络语言低俗化倾向,需要国家立法、媒体把关、学校教育,更重要的是网民的自觉。
17.阅读材料二,仿照示例,用简洁的语言为文段拟写小标题。(2分)
18.九(1)班拟以“网络语言”为主题编一期班报,请你协助完成以下任务。
①如果把链接材料作为上面一则材料的配图,你认为应该插入哪则材料?请说明理由。(2分)
②有同学认为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的观点相矛盾,不适合排在一个版面,你同意吗?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
你的看法。(3分)
【答案】16.D
17.示例:“语言任性”破坏了汉语的纯洁 捍卫语言纯洁应成为一种文化自觉(意对即可)
18.①材料二。该图表达的意 思是生搬硬造的网络词语对人们的困扰, 这与材料二中所论述的网络语言“破坏了 汉语的生态系统”“毁坏了表意的完整性”相照应。
②示例:不同意。材料一主要谈网 络语言可以记录时代生活的正面价值,材料二主要谈低俗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两则材料放在同一版块可以形成对比,从而促使读者形成对网络语言的全面认识。
(五)现代文阅读(1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点诗词养点气
诗词中不仅传递着韵律和丰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
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悠悠中华几千年历史,延绵不绝的,是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潜移默化的熏陶。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感人至深的诗家情怀,不仅传递着古诗词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读诗词,可以让我们学习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气节情怀,汲取诗词歌赋的精神给养。
细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发现其中对古典诗句的引用俯拾即是,既恰如其分地阐述了思想,又寄意深远。不仅如此,他还创作了《军民情·七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等诗词,为领导干部树立了读诗词写诗词的榜样。作为基层干部,我在工作之余,利用车上、夜间,坚持读诗词汲取先人的诗学精华,同时坚持写诗词,一旦有感有悟,即在手机、纸片、笔记本上随时记下。因为工作与时间的关系,诗词短小精巧,既可总结实践,又能抒发情怀。读诗词的过程中,自己也悟得点滴体会,感受到了千百年来诗词的深刻意蕴和万千气象。
读诗词养点浩气。南宋诗人文天祥的《正气歌》,就是浩然正气存乎天地之间的代表作,感情深沉、气壮山河,充分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李白有“澹然养浩气,欻起持大钧”的高歌,谭嗣同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坦然,陈毅有“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自豪……有了些许浩气,心胸就豁达,境界就高昂,正如宋代诗人丘葵所言,“浩气养成天地小”。
读诗词养点骨气。骨气是人之脊梁,无骨则无节。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及唐代诗人李颀“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的骨气,就是浩气、正气的延伸,也是做人从政的精气神所在。
读诗词养点地气。古往今来,诗词之魂在“接地气”,没有地气的吟风弄月、自我欣赏,是没有多大生命力的。流传下来的诗词大多地气充足,滋养丰厚。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劳,到“位卑未敢忘忧国”之忧,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盼,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之安,无一不是生活的营养、人生的积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
读诗词养点清气。清正廉洁是古之取士的标准,也是为官廉政的要求。古代为官者多是文人出身,既崇尚清廉的操守,也持守清正的襟怀,自然也是我们今天亟待补充的从政营养。王昌龄坦荡胸襟,“一片冰心在玉壶”;李商隐谆谆告诫“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于谦剖心自勉,“要留清白在人间”“清风两袖朝天去”;王冕慨然挥毫“只留清气满乾坤”……宋代诗人龚日昇概括得妙:“千首新诗,一轮明月,两字清廉。”
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真诚呼吁大家读些诗词,丰富学识,提升境界,装点人生。
选文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了“读点诗词养点气”这一中心?(4分)
20选文第4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选文4、5、6、7段的顺序能不能打乱?请说说理由。(3分)
【答案】19.①读诗词养点浩气;②读诗词养点骨气;③读诗词养点地气;④读诗词养点清气。
20.举例论证、引证法(道理论证)。用举例论证和引证法的方式,有力地论证了“读诗词养点浩气”的论点,从而论证了中心论点“读点诗词养点气”。
21.不能。每段的内容与第1、2段的内容相呼应,气的延伸就是浩气,骨气、地气、清气,符合人的思想境界的发展规律,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由个人到社会。所以不能换。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分论点。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先通读全文,分析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分总、还是总分;然后抓住“分”的部分,分析这部分各段落之间的关系,如: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条件关系等;最后根据段落关系找出选文论述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即分论点)即可。
(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论证方法有五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一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答题格式:①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的事例证明了......(观点/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观点/论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③运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了......(观点/论点),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趣味性。④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观点/论点)。⑤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观点/论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3)本题考查对段落顺序否调换的分析。段落顺序能否颠倒,从论述顺序、段落关系和议论文语言特征三方面来分析。①论述顺序包括时间顺序(从古到今)和逻辑顺序(从小到大/从主到次/从概括到具体);②段落关系包括:并列关系,段落2、段落3、段落4分别与首段的词语或句子一一对应;递进关系:第X段论述了......第X段是对前一段的递进,逐层深入;条件关系,X段是后一段的前提;③议论文语言特征是准确、严密。答题结构为:不能颠倒。因为这三段采用......的顺序,......(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段落关系),如果如果调换就不能体现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三 作文(50分)
22.[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
——艾青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感受与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也可以阐述观点,还可以抒发感想。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个人信息,如地名、校名、人名等。
【答案】略
【解析】【分析】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给出的材料是艾青的箴言: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这两句话不难理解,就是说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之中。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着的,就如哲学中所说,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生活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如我们现在的通讯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了,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也是日新月异的,这些变化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心观察发现身边的变化,联系自己的生活选材,写出那些变化给你带来的感受和体验,如六十多岁的外婆,学会了视频聊天、玩抖音;在全国绝大多处地方,吃早餐不必带现钱了,只需扫码就可支付等。写作时要注意内容充实,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写出那些“变化”的美好以及自己因变化带来的感悟和体验,主题明确,语句通顺,不要跑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