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江南三名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它们都有名人名篇与之相辉映。滕王阁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画面精妙,广为传唱;黄鹤楼有崔颢的《黄鹤楼》,登临怀古,抒发乡情,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珍品,而与岳阳楼闻名遐迩的就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无数的后来人,成了他们心中的标杆。
11 岳 阳 楼 记
【北宋】范仲淹
谪(zhé) 属(zhǔ)予 观夫(fú)
衔(xián) 汤汤(shāng) 淫(yín)雨
霏霏(fēi) 隐曜(yào) 樯(qiáng)倾
楫(jí)摧 薄(bó)暮 冥冥(míng)
岸芷(zhǐ) 汀(tīng)兰 宠辱偕(xié)忘
嗟(jiē)夫 噫(yī) 怒号(háo)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幼年丧父,随母改嫁,苦读及第, 历任地方官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宋夏战争期间,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促成了宋夏的议和。后拜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扶疾上任颍州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文正当国,先忧后乐,
立庄润族,廉顽敦薄
——沧浪亭“赞”
廉洁、耿直
敦实、刚正
学习任务 一 巩固预学,归纳词句
一、通假字
(1)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委托,嘱咐
二、一词多义
夫:1)予观夫巴陵胜状 (那)
2)夫环而攻之 (发语词,不译)
3)未几,夫鼾声起 (丈夫 )
观:1)予观夫巴陵胜状 (看)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雄伟景象)
极:1)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尽)
2)此乐何极 (穷尽)
3)感极而悲者矣 (十分)
去:1)去国怀乡 (离开)
2)西蜀之去南海 ( 距离)
3)委而去之 逃离, (逃亡)
或:1)而或长烟一空 (有时)
2)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
空:1)浊浪排空 (天空)
2) 长烟一空 (消散)
通:1)政通人和 (顺利)
2 )北通巫峡 (通向)
三、词类活用
1.百废具兴 (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先天下之忧而忧 (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3.后天下之乐而乐 (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名词作动词,作郡的长官)
5.忧谗畏讥 (名词作动词,说别人坏话)
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7.锦鳞游泳 (用锦鳞代指鱼群)
四、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 (古义:事态; 今义:天气变化)
2.微斯人 ( 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景象;今:看)
4.横无际涯 (古:广远;今:与“竖”相对)
5.浊浪排空 (古:冲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
6.予观夫巴陵胜状 (古:指示代词,相当于“那”;今:丈夫,夫人)
7.前人之述备矣 (古:详尽; 今:准备)
8.增其旧制 (古:规模 ;今:制度)
9.属予作文以记之 ( 古:写文章; 今:文章)
五、特殊句式
1)倒装句: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疑问代词“谁”做宾语,宾语前置。语序应为“吾与谁归”)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③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④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
2)判断句: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表判断)
3)省略句:
属予作文以记之。(省略主语“滕子京”)
学习任务 二 赏析段中词句,领略洞庭景之异
活动:朗读第2段,画出景物描写的句子,思考:范仲淹是如何展现岳阳楼的胜景的
1、反复诵读第二段,思考“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能否换成“连”和“接”
不能。 “衔” “吞”二字用拟人、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洞庭湖与山、与江的关系,更能凸显出洞庭湖气势之磅礴。
2、试着给划线的景句作朗读的设计: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说明:“衔接”“吞”重读,语气宽舒洪亮,气势磅礴;“浩浩汤汤”,叠音词,语速稍快,体现水流达而急的特点;“横”,语音拖长,给人无限的空间之感;“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放慢语速,意犹未尽。
顺势补充:
朗读指导
第一段——平。要读得庄重雅正
第二段 ——扬。要读得豪迈壮阔,读出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的气势“浩浩汤汤,横无
际涯”的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之大观。
第三段 ——降。要读得悲凉凄楚。读出“去国怀乡”之慨、 “忧逸畏讥”之
惧、“感极而悲”之情。
第四段 ——升。要读得高亢明快。读出“宠辱偕忘”的释然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第五段 ——沉。要读得悲凉慷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要读得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第二段景色特征:
总写洞庭湖的胜状大观,表现其景色的壮美磅礴和变化万千。
第二段赏析句中词
赏析修辞手法
分析字源字义
通过对这些字词的分析和替换的意境,感受描写的意境以及表达的情感。
活动:反复诵读第三段,说说你的诵读感受,想一想这些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排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诵读特点:读起来很有节奏感,十分顺畅。
句子特征:前面是工整的短句,后面是长句。
平仄交替的音韵美
骈散结合的形式美
第三段景色特征
分写洞庭风雨,表现其景色的阴冷晦暗和压抑沉郁。
第三段赏析段中句
平仄和谐的音韵美
骈散结合的形式美
通过反复诵读,关注句式,来感受情感、分析情境。
活动: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赏析文章第四段,并完成下面表格。
句中词 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锦麟游泳
段中句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一碧万顷:“ 一 ”和“万”形成对比 , 不仅突出水天一色的景色特点,也表现出
水域广,十分有气势。
沙鸥翔集,锦麟游泳:对举并词义相反,写了沙鸥飞翔、停歇的动作和锦鳞在水中
的动作,十分生动。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这句话“空” “金”是平声, “里” “壁”是仄声,平仄交替,音韵上十分和谐,而且都是短句,高度概括了景色特征。
这句话里“浮光跃金”是动景, “静影沉壁”是静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答案分享
段落 景之异 境之异
第二段 洞庭胜状 壮美磅礴,变化万千
第三段 洞庭风雨 阴冷晦暗,压抑沉郁
第四段 洞庭春晴 温暖明媚,柔美秀丽
小 结
句中词 段中句
赏析修辞手法 分析字源字义 平仄和谐的音韵美
骈散结合的形式美
动静结合的画面美
学习任务 三 赏析段中词句,领略洞庭景之异
活动:结合全文内容,比较“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忧乐,完成下表。
忧乐的原因 忧乐的内容
迁客骚人
古代仁人
迁客骚人: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个人遭遇、周围环境
古代仁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
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心系百姓、情连家国
忧乐的原因 忧乐的内容
迁客骚人 自己、环境 个人境遇的好坏
古代仁人 百姓、家国 天下苍生的忧乐
小 结
思考: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意在何为 只是为了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襟怀吗
【材料一】据《岳州府志》记载,嘱托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滕子京因被人诬告挪用公款正贬官岳州。当时的滕子京悲愤愁苦牢骚满腹,打算岳阳楼竣工之后,凭栏痛哭以泄其愤。
参考:范仲淹意在劝勉滕子京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外在环境的优劣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而应像古仁人学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材料二】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遗留)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 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过庭录》
作者是借写楼记之机,先夸赞老友的功绩来记楼再通过记景另辟蹊径,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记迁客骚人,在此基础上以小见大层层递进,过渡到记古仁人,从而将其劝慰之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托出以记滕子京。
小 结
思考:同样面对被贬谪的人生困境,将《岳阳楼记》与柳宗元《小石潭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相比,三者的胸怀有什么不同
学习任务 四 对比名家名篇,感受范仲淹的胸襟
《小石潭记》虽然表达了柳宗元对于小石潭的喜爱之情,但整体上流露出幽深冷寂、孤凄悲凉之感,景虽美但“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流露出被贬后的失意、孤凄。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面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片段。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柳宗元、苏轼都属于“迁客骚人”。
《岳阳楼记》范仲淹虽也被贬,但仍心怀国家,无论在朝还是在野都关心国家、忧心百姓,无悲凉失意之感,体现出对国家、民族勇于担当的大我精神。
通过对《岳阳楼记》文脉的梳理,我们厘清了范仲淹的写作思路及其蕴含其中的良苦用心,感受到了范仲淹那令人动容的圣贤之心,文字就是他圣贤之心的确证。虽然遭遇很多挫折,心里依旧装着天下苍生,忘怀个人得失,“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也不仅仅是一种情怀,是对孔孟哲学的践行和发展,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典范。
总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