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 《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 《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4 20:4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冥有鱼》教学设计
科目 语文 课题 《北冥有鱼》
课时 1课时 课型 讲授课
课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古代诗词和文言文的要求是: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累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本做出自己的总结,体会情感。
教材分析 《北冥有鱼》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学习这个单元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品读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最终能够体会文章所表达情感。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可庄子生活在离我们遥远的战国时代,况且庄子的思想深邃玄妙,寓意深远,理解起来难度很大,因此“教学要适可而止,不必求之过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搜集庄子有关资料,识记庄子简介,了解创作背景。 2、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通读全文,掌握重点文言文词语的音、意和句型。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把握好断句、字音,熟读课文。 2、分清文章层次内容,分析总结鲲鹏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本文阐述的道理;体会庄子的精神境界。
学科核心素养 语言的构建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教学重点 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明确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的方法,并能说出本文阐述的道理。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趣引思 由华为公司“鲲鹏920”数据处理器和清华大学校长发表的以“乘势而上,鲲鹏破浪从兹始”导入。提出为什么二者都会用到“鲲鹏”,由此引出“鲲鹏”一词源于《逍遥游》,《北冥有鱼》是节选自《逍遥游》,一同去探索“鲲鹏”有什么样的特点,又有什么样的文化内涵,由此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华为公司和清华大学是学生们较为熟悉、感兴趣的民族企业和大学,由此导入能够引发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认识作者以及创作背景 作者:庄子(约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创作背景: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乱世。战国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能让学生积累相关的文学知识,并且更有代入感,更加容易理解庄子的精神境界。) 三、新课学习 1.熟读文章 a.教师范读,明确字音、写法及断句。 鲲(kūn) 徙(xǐ) 抟(tuán) 南冥(mínɡ) b.学生自读、找学生读。 c.学生齐读文章。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文言文学习中,多读、熟读文章既是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的主要方法。) 2.疏通文意 a.第一部分师生共同解决。 b.第二部分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合作解决。 C.第三部分找学生按书下注释翻译。 通假字: 北冥有鱼(同“溟”,海)其正色邪(同“耶”语气词,呢、吗) 古今异义: 怒:(古义: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例句:怒而飞。今义:愤怒。) 野马:(古义:指山野中的雾气。例句:野马也,尘埃也。今义:马) 判断句: 《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判断) 倒装句: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短语后置句,应为“以六月息者也去”) (设计意图:因为文章注释给的很多,所以课文是比较好翻译的,师生合作疏通文意即可。) 3.生生互动 师生译文结束后,分小组,指定人员回答单个字或句子翻译,例如:第一组某同学提问第三组某同学“野马”的翻译,回答不上的同学在下节语文课要准备才艺表演。 (设计意图: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对文章重点字词翻译的印象。) 分析文章内容 (一)读情节,理主旨。 文中写了几种事物,他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鲲鹏:硕大无比、志存高远、善借长风。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山野中的雾气(野马)、飞尘(尘埃),空中的其他活动之物(包括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与鲲、鹏相比,实在是太渺小了,但它们要能够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先说大,次说微,由大的事物推及小的事物,说明这一现象的普遍性。
(设计意图:由鲲鹏、雾气尘埃引出“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他们的活动都有所凭借,都是没有绝对的自由的”。) 破难点,寓现实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想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鹏鸟飞在天空看地面,和人们仰视天空看到的是一样的,都不能看到“正色”,受到视力、距离的限制,不论人还是鲲鹏认知都是有局限的,没有绝对的自由。 2.而本文是逍遥游第一段,首先我们看逍遥一词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代表着什么? 明确:本文中,庄子借大鹏乘风翱翔,雾气、尘埃等漂浮的现象,说明任何生命都不能享受绝对的“逍遥”,人的活动没有绝对的自由,但是人可以有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大鹏鸟借长风实现了自己从北冥到南冥的伟大理想。表达了庄子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庄子对我们的现实依然有启发,在现实生活中,自由也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在全国防控新冠战役中,极个别人为了追求所谓的个人自由,有的隐瞒接触史,有的不按政府要求隔离等,这种看似自由的兴味带来了不必要的牺牲,增加防控难度,他本人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只有遵纪守法,尊重规则,懂得自律的人,才会有相对自由的空间和生活。 (设计意图:由两个问题引出我们的德育目标“虽然身体上得不到绝对自由,但可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只有遵守规则,人才会有相对的自由”。) 品语言,析写法: 文章全篇运用什么的写法?从哪些句子看出?
明确: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翅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文章中句子写法和字词用法,总结出庄子文章特点。) 说形象,谈影响: 你心目中的鲲鹏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明确:启示人们要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勇于拼搏,敢于追求。 (设计意图:总结“鲲鹏”的文化内涵,与导入呼应,回答为什么华为和清华校长会用“鲲鹏”这个词。) 拓展延伸 诗词:李清照:九万里风鹏正举 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文学形象:《西游记》狮驼国大鹏金翅雕 成语典故:鹏程万里、鲲鹏展翅、扶摇直上 电影:大鱼海棠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言,使学生了解“鲲鹏”形象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记忆更加深刻。) 六、课堂小结 鲲鹏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飞到南海这一理想的境地。老师希望大家能凭借知识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达到你人生的理想境界。祝愿大家心中都能永驻一只“大鹏”胸怀大志,展翅翱翔,搏击长空,会当水击三千里,与万类霜天竞自由。 七、课后作业 1.作者在文中表达:世间万物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是不自由的。请你结合这一主题,谈谈你获得的启示,不少于300字。 2.搜集有关庄子的小故事。 八、板书设计 北冥有鱼 鲲鹏 雾气尘埃 硕大无比 万物皆有所凭借 生物以息相吹 志存高远 善借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