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题型练 中国地理(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题型练 中国地理(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24 22:0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地理 选择题
有人游完长城,在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是( )
A.①秦岭、②黄河 B.①阴山、②黄河
C.①秦岭、②长江 D.①阴山、②长江
2.游记中“北顾”的深秋景观是我国的( )
A.青藏高原 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黄土高原
读唐代诗人杜甫主要足迹简图,回答下面小题。
3.有什么样的山河就有什么样的诗。杜甫曾写下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关于雪山的诗句,诗中“西岭”的位置最可能在( )
A.甲省 B.乙省 C.丁省 D.己省
4.从地理位置的角度看,有关杜甫诗句描述搭配正确的是( )
A.从锋面雨带移动来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发生在甲省
B.在乙省写下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在丁省写下了“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D.在庚省写下了“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中国天气网以日最低气温跌至5℃以下作为穿秋裤的标准,最低气温跌至10℃以下为即将穿秋裤的标准。下图为中国天气网发布的2020年11月6日秋裤预警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影响该日全国穿秋裤状况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大气环流 D.地表状况
6.关于各地人们穿秋裤的时间差异和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乌鲁木齐比沈阳早,主要因为地势高,冬季气温低
B.成都比武汉早,因为成都位于第二级阶梯,地势高
C.昆明比贵阳晚,是冬季气象差异造成的
D.拉萨比上海晚,因为拉萨光照充足,太阳辐射能最充足
我国地理诗词、谚语众多,如①“清明时节雨纷纷”;②“黄梅时节家家雨”;③“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⑤“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①②③④依次反映的是我国哪几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
A.青藏高原黄土高原黄淮海平原西北地区
B.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平原青藏高原
C.江淮地区华北平原西北地区四川盆地
D.东南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平原西北地区
8.属于谚语⑤表示地区南部区域特征的有( )
①地带性土壤肥力较高
②河流众多
③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④水热条件优越,盛产甜菜、油菜
⑤有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④⑤
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和年楚河合称“一江两河”,是西藏的“三大粮仓”。“一江两河”河谷所产油菜籽籽粒大、品质优,单位面积产量比我国东部平原高一倍。下图为西藏自治区一江两河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西藏粮仓集中分布在“一江两河”河谷地带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B.灌溉水源充足
C.海拔较低,热量条件较好 D.劳动力充足
10.关于该地油菜籽比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籽粒大、品质优、单产高原因说法错误的是( )
A.纬度低,生长期长 B.昼夜温差大
C.海拔高,光照充足 D.病虫害少
中国地理 非选择题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6月16日历经3年半的艰苦奋战,和田至若羌铁路(以下简称和若铁路)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世界首个沙漠铁路环线形成(如图),结束了且木、洛浦、策勒、于田、民丰等5个县不通火车的历史,使南疆地区出疆距离缩短1000多公里。和若铁路为喀和铁路的东延工程,起自喀和铁路和田站,铁路全长825.476km,全线共规划车站55处,沿途较长路段采用高架桥建设方式。
(1)简要分析和若铁路建设过程中需要克服的自然障碍。
(2)推测和若铁路沿途较长路段采用高架桥建设方式的原因。
(3)简述和若铁路建成开通后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三江源地区(下图)位于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和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0世纪末,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使这一地区生态环境退化。我国于2003年建立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0年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
(1)说明三江源地区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意义。
(2)写出全球变暖导致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退化的表现。
(3)你是否赞成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发展旅游业?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台湾省农业发达。自改革开放后,以闽籍台商为主的投资者凭借其技术、良种等方面优势,于1981年在福建漳州注册了第一家农业企业,从此拉开了台湾农业大陆投资的序幕。下图示意2007~2020年台湾在大陆农业投资区域分布。
(1)指出图示时期台湾投资大陆农业的区域分布特点。
(2)说明台商最早在福建投资农业的主要影响因素。
(3)与东部沿海相比,分析台商投资中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现存最大的常年积水湖泊,素以“华北明珠”而美誉天下。然而,多年来由于干旱少雨,白洋淀水位一直维持在干淀水位附近。当湖面处于干淀水位时,淀内水面面积仅70km2,容积0.52亿m3。近年来,通过不断引水补淀,白洋淀至今没有出现干涸。(注:平均水深=湖泊体积/湖泊面积;水位指湖面的海拔高度)
(1)在白洋淀“水位—平均水深”曲线图中,ab段曲线变化异常,简析其原因。
(2)专家建议将白洋淀的水位恢复到7.5米左右,分析其理由。
(3)上游水库对白洋淀生态补水的最佳时段是每年的4~6月,试分析选择该时段补水的合理性。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下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势、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图示地区是我国的黄土高原,①是黄土高原的南部边缘山脉——秦岭,②是流经黄土高原的河流——黄河,A正确。故选A。
2.答案:C
解析:长城以北是我国内蒙古高原,“寒沙衰草”的景象描述的是内蒙古高原深秋的景观,C正确。故选C。
3.答案:C
解析:向西望去可以看见雪山,可知四川西部为青藏高原,海拔较高雪山广布。且“门泊东吴万里船”表明当地水运发达,四川省地处南方地区,水运发达,C正确;甲为河南省,乙为陕西省,己为湖北省,向西均无法看到雪山,A、B、D错误。故选C。
4.答案:D
解析:“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多为春雨,多发生在我国华南地区,发生在甲省(河南省)的可能性不大,A错误;长江没有经过乙省(陕西省),B错误;咸阳位于陕西省,不在丁省(四川省),C错误;庚省为湖南省,洞庭湖、岳阳楼均位于湖南省,D正确。故选D。
5.答案:A
解析:该日穿秋裤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日最低气温跌至5℃以下的地区,说明影响该日全国穿秋裤状况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气温的差异,而气温差异主要是纬度不同造成的,A正确;地形或地表状况对局部地区的气温有明显的影响,但对我国南北方向上气温差异的影响较小,B、D错误;在大气环流方面,11月初,冬季风逐渐增强,但势力还比较弱,对南北气温差异的影响较纬度小,C错误。故选A。
6.答案:C
解析:乌鲁木齐比沈阳早,主要因为纬度较高,秋季日最低气温较早跌至5℃以下,A错误;成都比武汉晚,因为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北部有秦岭、大巴山的阻挡,削弱了冷空气对成都的影响,B错误;昆明比贵阳晚,因为冬季贵阳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多冷湿天气,气温较低,而昆明受暖气团影响,气温较高,C正确;拉萨地势高,气温低,穿秋裤的时间比上海早,D错误。故选C。
7.答案:D
解析:“清明时节雨纷纷”反映的是东南沿海地区锋面雨;“黄梅时节家家雨”反映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反映的是华北平原的春旱;“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反映的是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特点,D正确。故选D。
8.答案:B
解析:“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中的山是指秦岭,秦岭以北是北方地区,耕地类型是旱地,秦岭以南是水田,属于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土壤肥力较低,①错误;南方地区河流众多,有水乡之称,②正确;南方地区的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③正确;南方区水热条件优越,盛产甘蔗、油菜。但甜菜是我国北方地区的糖料作物,④错误;南方地区的沪宁杭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⑤正确,B正确。故选B。
9.答案:C
解析: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高寒,不适合粮食作物的生长与成熟,河谷地区海拔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可发展种植业,C正确;河谷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劳动力充足,均有利于发展种植业,但由于青藏高原制约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因此海拔较低、热量条件较好才是西藏粮仓集中分布在“一江两河”河谷地带的最主要原因,A、B、D错误。故选C。
10.答案:A
解析:该地虽纬度较低,但总体海拔较高,气候高寒,生长期较短,A错误,符合题意;该地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B正确,不符合题意;海拔高,光照充足,有利于油菜进行光合作用,C正确,不符合题意;该地冬季寒冷漫长,不利于虫卵越冬,病虫害少,使得油菜籽粒大、品质优,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答案:(1)沿线地质、地貌复杂;气候冬冷夏热,多风沙,既影响施工进度,也增加了施工难度和费用;沿线经沙漠地区,水资源缺乏,夏季干燥,易出现中暑现象。
(2)沿线经过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和戈壁广布,建设高架桥可以减少风沙对铁路的掩埋,提升行车安全;节省用地,保护该地区有限的耕地;减小对地表植被和动物迁徙的影响。
(3)完善了交通运输网络,缩短和田地区群众出行距离,提升了出行体验;加强与外界文化、信息、物资交流,成为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力脱贫致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南疆地区经济繁荣;增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社会稳定。
解析:(1)和若铁路位于南疆塔里木盆地边缘,从地质地貌的角度来说,沿线地质地貌复杂,施工技术要求高;沿线地区沙漠面积广布,不利于施工。从气候方面来说,夏季炎热,干燥,工人可能会中暑,不利于施工,并且降水较少,施工难度较大;冬季风力较大,且风季较长,多风沙天气,不利于施工。
(2)和若铁路沿途较长路段采用高架桥建设方式的主要原因,需结合该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去分析。塔里木盆地边缘地区沙地和戈壁广布,气候干旱,风力较大,建设高架桥可减少风沙对铁路运行的威胁,减少对铁路的淹埋,提高火车的运行安全系数;采用高架桥可以减少铁路建设对于耕地资源的占用,保护耕地资源:采用高架桥减小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为野生动物迁徙预留通道,减少对动物迁徙的影响。
(3)铁路开通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可以从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出行体验、促进民族团结及社会意义等方面分析。和若铁路建成开通后能够完善交通路网,改善当地的运输条件,缩短和其它地区的出行距离,降低通勤时间,提升出行体验。和若铁路建成开通后加强与外界文化,信息、物资交流,促进当地资源的开发,有利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和若铁路建成开通后加强南疆与北疆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若铁路建成开通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就业岗位,促进就业,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12.答案:(1)对维护国家生态(环境)(与资源)安全意义重大;涵养水源,维护水资源安全;为高原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2)冰川消融退缩;冻土融化;湿地面积缩小;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
(3)赞成。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优美,民族文化浓厚,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加强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反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低;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一旦破坏难以恢复。
解析:(1)国家安全包括资源安全,环境安全等,从材料可知三江源作为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意义更偏重于生态安全;故对维护国家生态(环境)(与资源)安全意义重大;涵养水源,维护水资源安全;为高原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2)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温上升,冰川消融退缩;冻土融化;湿地面积缩小;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
(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赞成主要从社会经济效益角度考虑,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优美,民族文化浓厚,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加强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反对主要从环境效益角度考虑,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低;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一旦破坏难以恢复。
13.答案:(1)区域分布不均;呈波状起伏;2009~2012年投资额较大;华东地区投资额最高,其他地区较低等。
(2)地缘位置靠近,文化习俗相近;水热资源丰富;土地资源丰富且廉价;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政策优惠等。
(3)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产品品质更优;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土地资源丰富,耕地集中连片,适宜大规模生产;单产较低,发展潜力较大;农业技术水平较低,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等。
解析:(1)读图可知,图示时期台湾投资大陆农业的区域分布不均;整体呈波状起伏状态投资额在2009~2012年达最大值;华东地区投资额最大,2012前波状上升,2012~2017年波状下降,2017年后又上升;其他地区较小,变化不大等。
(2)福建与台湾隔台湾海峡相望,地缘位置靠近,文化习俗相近;福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土地资源丰富,地租价格较低;人口较多,劳动力丰富且廉价;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市场广阔:福建政府优惠的政策等吸引台商到福建投资农业。
(3)与东部沿海相比,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产品品质更优;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较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较低;土地资源丰富,土地租金较低;生产量水平较低,单产小,发展潜力大;耕地集中连片,适宜规模化生产;农业技术较低;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交通运输水平提高等。
14.答案:(1)白洋淀水位7米以上的部分,湖底平坦,当水位从7米开始再往上涨时,大部分湖底被湖水淹没,导致湖面的面积急剧增加,使平均水深的数值下降。
(2)当湖面水位达到7.5米左右时,白洋淀大部分湖盆区域被湖水淹没,湖面恢复到较大面积,其湿地的生态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3)每年4~6月份,正是北方农耕时节,农业需水量大;且由于气温回升,蒸发量大;加上夏季的雨季末到,降水量少,导致白洋淀的水位达到一年中的最低;同时,上游水库在雨季来临前提前泄洪放水,预留库容,以便7~8月份雨季的蓄洪。
解析:(1)在白洋淀水位一平均水深曲线图中,山段曲线平均水深较低;由于平均水深一湖泊体积湖泊面积,可以看出随着水位的上升湖泊体积增加,平均水深较低,说明湖泊面积在山段增加得快,由此可以推断在山段的湖底较平坦,才会导致当水位从?米开始往上涨时,湖面的面积急剧增加。
(2)结合材料可知,当湖面处于干淀水位时,淀内水面面积仅70km ,容积0.52亿m),根据平均水深-湖泊体积湖泊面积,可得出白洋淀的干淀水位在7.5米左右。由白洋淀“水位—平均水深”曲线图中可知道当水位在7.5米处往上,平均水深的增加较快,说明在水位在7.5米处往上湖泊面积增加较少,此时湖面已恢复到较大面积,湖泊面积大,能更好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
(3)4~6月需要补水说明此时水的来源少,但消耗多。结合所学可知,4~6月属于春末夏初季节,华北平原春旱较严重,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春季是北方农耕时节,农业需水量大;此季节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春季气温回升,且升温较快,蒸发量加大,但雨季还未到来,降水量少,导致白洋淀水位很低;接下来的7~8月是北方的主要雨季,此时补水可以使得上游水库在雨季来临前提前泄洪放水,可以预留库容。
15.答案:(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解析:(1)由材料信息可知,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说明其地形平坦、开阔。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而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说明该地区气候较为干旱,降水较少,蒸发旺盛。
(2)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说明该地区降水量基本不变化,但气候较为干旱,蒸发旺盛,蒸发量逐渐增大。乌裕尔河下游排水时,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时,降水量等于蒸发量。因此,二者数量关系表现为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由于乌裕尔河河水不断带来盐分,加上气候干旱,水分蒸发,盐分大量积聚,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