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5 12:50:45

文档简介

高 2023 级历史学科入学考试试卷
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 3分,共 72分)
1.2019年 7月 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
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该遗址的考
古发现中,能直接佐证其“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的是( )
A.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稻堆积 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D.碳 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 3000年左右
2.1987 年考古学家在某一上古遗址中,发现了一个稻穗纹陶盆和大量的稻壳。经鉴定,这些稻壳是世界上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稻谷遗存。这一遗址有可能是( )
A.山顶洞遗址 B.仰韶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良渚遗址
3.大约 1万年前,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人类逐渐由适应自然转向改造自然,在生产工具方面,各种
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此后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由此可知( )
A.农业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分工 B.农业是文明出现的最重要特征
C.文明进步源于生产力的发展 D.人类社会历史起源于阶级分化
4.如图的考古发现,为距今六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石斧、骨耜)。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
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佐证他们生活在(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5.考古发现,山西陶寺遗址有大、中、小三座城址,分布有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区、祭祀区、独立的仓
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区、公共墓地和一般平民居住区。这可以佐证( )
A.国家形态初步显现 B.多元一体特征凸显
C.工商食官制度形成 D.礼乐制度趋于完善
6.尧、舜、禹三人王位的传承是通过( )
A.父死子继 B.兄终弟及 C.退位让贤 D.谋朝篡位
7.考古发现: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心部位的高地是宫殿所在
地的宫城,人们还发现了宫城城墙。这说明早期国家( )
A.利用高度集权力量组织公共工程建设 B.地缘关系逐渐取代血缘关系
C.形成了以都城为中心的城市聚落形态 D.主要分布于北方的黄河流域
8.《史记》对于商代内外服的关系描述道:“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这说明
( )
1 / 4
{#{QQABKQSAogiIABBAAQgCUQEQCEMQkAAAACoGABAAoAIAgANABCA=}#}
A.商代后期宗法分封制衰落 B.商朝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C.频繁迁都导致商实力下降 D.商纣王的暴行削弱了商王室的权威性
9.商王太甲被辅佐大臣伊尹放逐,伊尹代行天子职权,这在当时不但没受到谴责,反而获得普遍赞扬。但是到
了西周,周公旦辅佐成王代理政事却遭到许多非议和指责。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原始民主传统犹在 B.宗法制度遭到了破坏
C.王权观念逐渐强化 D.家国一体观念获认可
10.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
这说明我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 )
A.具有民主色彩 B.以血缘为纽带 C.权力高度集中 D.神权王权结合
11.西周时期中国人形成了亲戚观念。父母、祖父母、叔伯、婶婶、姑姑是血缘关系中最近的亲人,外祖父
母、舅舅、舅妈、姨妈是血缘关系第二重要的亲人。材料反映了 ( )
A.宗法制影响了亲戚观念 B.西周亲戚体系较为庞大
C.男尊女卑观念开始形成 D.宗族凝聚力在逐渐加强
12.有学者指出,周代分封将同一的精神及组织分布于各地,将许多异质的低度文化醇化于一高度文化总
体之中。该学者强调分封制( )
A.促进了政治文化整合 B.分化了地方政治势力
C.削弱了周王朝的统治 D.建立了新的文化体系
13.商朝的王位继承存在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两种不同的方式。西周实行立子立嫡制度,由此确立了宗法
和丧服之制,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分封子弟的制度。由此可知,和商朝相比,西周( )
A.制度体系更加成熟 B.中央集权制已经建立
C.天下共主地位形成 D.贵族等级秩序更稳定
14.“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局面的出现,说明( )
A.周朝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B.民族关系出现重要变化
C.礼乐制度有待于得到恢复 D.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
15.在春秋前中期,诸侯要想成为霸主,就必须打出“尊王”的旗号,争取政治上的主动权。这表明( )
A.分封制度严格遵循 B.诸侯权势恶性膨胀
C.周王权威影响尚存 D.统一趋势逐渐增强
16.春秋时期,齐人陈不占听闻国君有难欲奔赴救援,但因害怕而浑身发抖。他的车夫劝道:“怯如是,
去有益乎?”不占曰:“死君,义也;无勇,私也。不以私害公。”最终他在赴君难的途中“闻战斗之声,
恐骇而死”。陈不占的行为符合(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17."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以上言论出自( )
A.《论语》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18.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对南方的楚国从内心里看不起,认为是蛮夷之邦。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
2 / 4
{#{QQABKQSAogiIABBAAQgCUQEQCEMQkAAAACoGABAAoAIAgANABCA=}#}
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南方经济赶上北方 B.诸侯纷争逐渐缓和
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夷夏矛盾基本解决
19.《盐铁论·散不足篇》中说,古者,人们用马代劳,行则拉车,止则就犁。近代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
古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农业动力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B.以马耕田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铁器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 D.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20.面对战国时期“天下恶乎定”,孟子认为“定于一”;墨子的政治理想是“尚同”;韩非认为“一栖
两雄”“一家两贵”“夫妻共政”是祸乱的原因。这可以用来说明,诸子百家( )
A.代表相同阶级利益 B.既有争辩也有共鸣
C.都主张中央集权制 D.思想主张日益趋同
21.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的阶段特征是( )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统—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22.《诗经·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大田》中有
这样的记载:“有渰(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祈祈蔓萎,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据此可知,
出现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王的鼓励和重视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
C.铁犁牛耕出现促进生产力发展 D.周王室衰微井田制瓦解
23.商鞅在政治方面“集小乡邑聚为县”。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凡三十一县”;县设县
令(县长)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县的主要长官由君主任命。县制的推行( )
A.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B.使贵族力量逐步得到强化
C.奠定了秦统一的物质基础 D.加快了秦国中央集权进程
24.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措施,对生产关系变革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A.促进了封建租佃关系产生 B.以法律形式确认土地私有
C.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的模式 D.小农成为赋税的主要来源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3 / 4
{#{QQABKQSAogiIABBAAQgCUQEQCEMQkAAAACoGABAAoAIAgANABCA=}#}
材料 1:为了加强对广大被征服地区的控制,西周王朝把子弟、同姓和亲戚分封到全国各个战略要地。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而在周公东征以后,又“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把周王族子弟,诸如“文之昭”“武之穆”“周公之胤”
等分封在各地。
材料 2:据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左传·桓公二年》记载: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摘编自《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6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分封制在当时有哪些积极作用?(6分)
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1: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
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
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材料 2:到战国末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
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
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 3:春秋战国的法治思想主要是为了巩固君权,关于平民的政治权利,在战国的法令法规中,根本
找不到任何影子。
——王利玲、李成生《春秋战国与古希腊的“法治”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孔子对此所持的观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现象出现的原因。(6分)
4 / 4
{#{QQABKQSAogiIABBAAQgCUQEQCEMQkAAAACoGABAAoAIAgANABCA=}#}参考答案
1——5 BCCBA 6——10 CCBCD 11——15 AAAAC 16——20 BBCAB
21——24 ACDB
25.(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2)特点:以王族为主要分封对象;等级森严;与血缘宗法相依存。
(3)积极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周的统治区域;传播了周文化。
26.(1)变化:从夏、商、西周时期的“以礼治国”到春秋战国时期“以法治国”。(2分)观点: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2分)
(2) 变化:新兴地主正在形成和发展,贫富分化加速;(2分)原因: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分)
3)中国幅员辽阔,内陆平原广阔则更适合也需要建立—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春秋战国时代农耕文明发展,小农经济兴起,出于巩固统治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强化了对平民的政治控制;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国家逐步从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思想产生;同时百家争鸣兴起,法制思想和集权思想被多数统治者所采纳,难以形成民主思潮。(任答三点得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