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23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23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5 12:5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220—589)
时空坐标:
一、三国与西晋





三国(220-280)
政权 起止时间 建立者 都城

220-265
曹丕
洛阳




221-263
刘备
成都

222-280
孙权
建业
对三国鼎立局势的认识: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天下大乱后的局部统一。三国时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过渡阶段。为了战胜对方,并存的三个政权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为以后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
1、三国鼎立
一、三国与西晋
2.西晋的短暂统一
263年 曹魏权臣
司马昭发兵灭蜀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
国号晋,史称西晋
西晋
280年西晋灭
吴,完成统一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魏帝
三国实力对比表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同归于晋”
晋武帝司马炎
一、三国与西晋
2.西晋的短暂统一
各族内迁以后,与汉人杂处,晋统治者强迫各族人民纳租税,服劳役,还掠卖少数民族人为奴婢。因而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少数民族首领趁机起兵反抗。
(1)五族内迁:匈奴、羯、氐、羌、鲜卑
影响:①南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②民族矛盾激化。
内部:宗室争夺中央权力(八王之乱)
外部:民族矛盾激化
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即肉汤)?”
——《晋书.惠帝纪》
311年,匈奴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永嘉之乱),316年匈奴攻破长安,西晋灭亡。
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分裂时期,起初是东晋与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
(2)西晋灭亡:
原因: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的兴亡
(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晋元帝司马睿
(2)政治特点:士族专权
(3)灭亡: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东晋政权灭亡。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何为士族?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
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东晋门阀政治
士族的形成
西汉
买田占田
外戚任子
经济贵族
政治贵族
世族萌芽
新朝
王莽改革,打击新贵族,失败
东汉
豪族支持之下建立
经济势力
政治势力
累世学术
世族发展
魏晋
世族成为社会核心
腐蚀选举
把持中央
操纵地方
世族支配
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明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参考资料:蒙思明著:《魏晋南北朝的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70页。)
二、东晋与南朝
魏晋时期门阀政治形成的原因。
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庄园发展为门阀形成提供经济支撑。
政治原因:魏晋政治的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二、东晋与南朝
二、东晋与南朝
2、南朝
朝代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吴 孙权 222年--280年 建康
东晋 司马睿 317年—420年 建康
南朝 宋 刘裕 420年—479年
建康
齐 萧道成 479年—502年
梁 萧衍 502年—557年
陈 陈霸先 557年—589年
“六朝”
北边疆界逐步退缩,控制区域逐渐缩小,说明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观察4个王朝疆域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经济:
观察对比:汉代至魏晋南北朝的经济有什么变化?
汉代手工业分布图
魏晋南北朝经济形势图
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ō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rěn),则数郡忘饥。会土(指会稽)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杜(均指古代关中地区县名)之间,不能比也。荆城(即荆州,指今湖北、湖南地区)跨南楚之富,扬部(即扬州,主要指今江苏、安徽两省南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阅读材料,总结江南经济发展的成就,并思考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
土地肥沃,土地得到大量开发;
商业活跃,手工业发展迅速。
成就:
原因:
影响:
①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②江南自然条件优越: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
③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④统治者的支持
①促进江南地区的社会进步;
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③促进了民族融合
南北经济差异减小,地域认同增强,为统一奠定经济基础。
三、十六国与北朝
特征:
①大部分由少数民族建立;
②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③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说明了在长期的交往、交融中,各族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1.十六国概况
三、十六国与北朝
2.前秦统一北方到淝水之战
(2)淝水之战
(1)4 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
时间:公元383年 双方:前秦—东晋
特点:以少胜多
前秦失败原因: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 基础脆弱;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影响:①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民族矛盾加剧。
②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
③江南地区消除了战争威胁,使江南的社会环境更加安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十六国与北朝
3.北朝(439-581年)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
北魏:
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的:①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②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迁都洛阳
说汉语
改姓氏
胡汉通婚
改籍贯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司马光:《资治通鉴》
汉化政策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贺兰 贺
独孤 刘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材料一:(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材料二: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魏晋彩绘耕地图壁画砖
(骡驼城出土)
阅读材料,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合作探究
④消极性:为北魏灭亡埋下伏笔。
材料四:“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一传而宣武,再传而孝明,而鼎祚移矣。盖徒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赵翼《廿二史剳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
4.北朝政权的更迭
三、十六国与北朝
576年
588年
576年北周灭北齐
581年杨坚代魏
建立隋朝
588年隋灭南陈
统一全国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
东汉
时期
(220-280)

220

221

222
266-316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统一北方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统一
(439-581)
南朝(420-589)
三国
前秦
西晋
北朝
隋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特点:
中央集权式微:南北分裂割据、政权更迭频繁
专制皇权衰落:皇权零落,士族门阀兴起
民族交流交融:北方民族内迁,中原汉族南迁,民族交融加强。
请仔细观察以下三幅地图,结合所学,从民族分布的角度看呈现一种什么趋势?
魏晋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直至占领北方地区,形成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十六国局面。北方内迁的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不断融合,中原汉族南迁,与南方少数民族不断融合。
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西晋]江统《徙戎论》
胡汉对立
刘聪(匈奴汉赵政权的皇帝)“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
少数民族学习汉制,差异缩小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民族交融加强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民族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分析以下材料中民族关系产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
民族交融表现: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汉族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畜牧业
内徙民族认同与接受汉族政治模式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生活习俗互相学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的途径
①民族迁徙
②联合斗争
③友好往来
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
⑤战争
民族交融的意义
①打破了原来的民族布局。
②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③使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界线发生变动。
④促进了内迁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民族交融的特点:
融合性:血统上的融合与思想文化上的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夷夏观念趋于淡薄。
民族交融具有双向性,但以少数民族汉化为主:交融中互相学习,但更多的体现在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少数民族走向封建化。
合作探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中古时代,中国经历七八百年的民族重整过程,原有“汉人”的中国人口,在接纳无数北方、南方的外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这个民族不是由血统界定的种族,而是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的人群。
—— 许倬云《万古江河》
⑤民族交融加强,华夏认同强化,民族向心力增强,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⑥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政权更迭
民族交融
区域开发
东汉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割据
北朝
南朝
隋朝
对峙
推动
推动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总体特征: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
政治制度上:国家长期分裂使得各民族政权不断强化皇权,制度创新为隋唐大一统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经济上:江南的开发,使得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民族关系上:民族交融加强,华夏认同强化,为隋唐统一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堂小结
课堂总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