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5 09:5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文脉,概括文意;品味富有名言、诗句和格言穿插使用的语言效果。
2. 思维发展与品质:学习选取典型案例,多角度展示事件的方法;点面结合、多种表达方式结合的写作方法;比较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的异同。
3.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并传承中国人民的抗疫精神,百折不挠、万众一心、甘于奉献、团结互助、命运与共。
4.审美鉴赏与创造:体悟宏阔和深刻之情感美,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1.思维发展与品质:学习选取典型案例,多角度展示事件的方法;点面结合、多种表达方式结合的写作方法;比较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的异同。
教学难点
1.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并传承中国人民的抗疫精神,百折不挠、万众一心、甘于奉献、团结互助、命运与共。
2.审美鉴赏与创造:体悟宏阔和深刻之情感美,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的语言美。
导入:“钟华论”出手,必是大事。“钟华论”聚焦重要思想、重大事件、重要节点发声定调,彰显了新华社评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受众点赞“既有政治高度,又有思想深度,还有人性温度”“写出了人民心声”。
任务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这篇通讯中采用了大量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表达观点和情感,具有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文中哪些金句打动了你?请你把这些语句诵读出来,并谈谈你从中读出了哪些感情。
略。
任务二:金句何以成为金句,分析语言特征。
1、巧设排比对偶,激起荡气回肠之势
结构特征:结构一致、动宾结构、偏正结构、特殊句式
用词特征:同向意义词、反向意义词、词性一致
逻辑特征:并列多角度、递进多层次
训练:
请用一组排比句,概括焦桐的精神内涵;
请用一组排比句,阐释香港回归的意义;
请用一组排比句,阐释如何坚持道路自信
2、引用化用诗句,增强文章的典雅之气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我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
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觉悟;
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
3、讲究对仗平仄,丰富语句的和谐之韵
浩浩长江水,巍巍黄鹤楼。
灾难虽巨大,但压不垮英勇的中国人民。
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 脚步。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我们从哪里来?从深重的苦难与磨砺。
我们向何处去?向着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
任何磨难都只能激发我们奋斗的力量。
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
稳若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
4、凝练四言短句,提升语言的简洁之美
这是坚毅果敢、指路定向的领导力。
这是上下同欲、万众一心的组织动员力。
这是步调一致、令行禁止的执行力。
对突出问题、关键节点提出明确具体要求。
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坚如磐石的意志信念,一心为民的真挚情怀。
关键时刻,每一个理性洞察的判断、每一次审时度势的决策,
需要巨大政治勇气,更需要高超政治智慧……
仿写训练: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建设者需要实事求是、知往鉴今,及时回头;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建设者需要执着脚下、踏地有痕,时时低头;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建设者需要心中有梦、创造未来,不时抬头。
任务三:思想内容分析
1、中国取得抗疫重大战略成果的原因:
(1)党和政府正确领导,面对疫情沉着应对、果断决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
(3)中国人民具有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顾全大局、甘于奉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命运与共、天下一家的精神品格。
(4)广大医务工作者甘于奉献、不畏牺牲。
(5)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其中中医功不可没。
(6)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援助
2、抗疫精神,是在抗击新冠肺炎中形成的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精神。试着根据课文概况抗议精神的内涵。使用四字词语。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
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灾难,是关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
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
稳若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
没有生而英勇,只因选择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