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统测生物学试题(PDF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黄石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统测生物学试题(PDF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9-25 16:46:33

文档简介

2023-2024 学年度黄石名校高二年级第三次统测
生 物 学 试 卷
考试范围:必修二第六章至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 2023.9.19
本试卷共 9页,20题,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
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案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
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6小题,每小题 2分,共 32分,在每小题所给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头孢类药物可以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因此口服或注射了头孢类药物的人不能饮酒。乙醇在肝脏细胞
中代谢,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相对于口服,静脉注射的头孢类药物更先到达病灶
B.过量饮酒可能会使人体内环境失去稳态
C.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均属于内环境的物质
D.口服或注射了头孢类药物的人饮酒后可能出现乙醛中毒现象
2.下列关于下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示过程①②③一般需要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
的参与完成
B.图示的内环境通常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C.过程⑥表示体内某些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
行物质交换
{#{QQABDQ6AogAIAAJAAAhCQQGwCkKQkAGACAoGxAAEoAAAQAFABCA=}#}
D.④可表示细胞所需要的 O2、养料,⑤可表示代谢产生的 CO2等废物
3.下图(左图)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图中数字 1所示)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图(右
图)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并转运葡萄糖过程示意图,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葡萄糖进入 1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
B.3内液体渗透压过高可引起组织水肿
C.由 2携带的氧到组织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 5层生物膜
D.5内液体含有的蛋白质与 3内的一样多
4.科研团队在“模拟生物体维持 pH稳定”的实验中,比较了清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血浆)在加入碱后
pH的变化,探究生物体如何维持 pH的稳定,得到实验结果如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实验材料类型和加入 NaOH的量
B.清水组中无维持 pH稳定的物质存在
C.加入 NaOH溶液后,血浆的 pH变化趋势与缓冲液组更相似
D.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 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
5.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构成突触。通过微电极测定细胞的膜电位,PSP1和
PSP2分别表示突触 a和突触 b的后膜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突触 a、b前膜释放的递质,分别使突触 a后膜通透性增大、突
触 b后膜通透性降低
B.PSP1和 PSP2由离子浓度改变形成,共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动
作电位的产生
C.PSP1由 K+外流或 Cl-内流形成,PSP2 由 Na+或 Ca2+内流形成
D.突触 a、b前膜释放的递质增多,分别使 PSP1幅值增大、PSP2
幅值减小
{#{QQABDQ6AogAIAAJAAAhCQQGwCkKQkAGACAoGxAAEoAAAQAFABCA=}#}
6.心肌细胞上广泛存在 Na+-K+泵和 Na+-Ca2+交换体(转入 Na+的同时排
出 Ca2+),两者的工作模式如图所示。已知细胞质中钙离子浓度升高可
引起心肌收缩。某种药物可以特异性阻断细胞膜上的 Na+-K+泵。关于该
药物对心肌细胞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心肌收缩力下降
B.细胞内液的钾离子浓度升高
C.动作电位期间钠离子的内流量减少
D.细胞膜上 Na+-Ca2+交换体的活动加强
7.多巴胺和乙酰胆碱是大脑纹状体内两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二者分泌异常可能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
调,诱发神经系统疾病,例如帕金森病(PD),其致病机理之一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神经递质作用于脊髓后,引起脊髓支配的肌肉收缩或舒张属于非条件反射
B.两种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均可引起突触后膜膜内外电位差发生改变
C.图中作用后剩余的多巴胺和乙酰胆碱可由血液循环运输到其他突触继续发挥作用
D.可通过抑制多巴胺能神经的分泌活动来治疗 PD
8.如图表示某时刻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箭头方向
代表兴奋的传导方向),①②③④⑤分别对应轴突上Ⅰ、
Ⅱ、Ⅲ、Ⅳ、Ⅴ处的瞬时膜电位。突触前膜 a释放的神
经递质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 b。现有某种有机磷
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
活性受抑制,某种蝎毒会抑制 Na+通道的打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轴突上的Ⅳ处此时 K+通道大量开放,K+外流
B.轴突上的Ⅱ处此时 K+外流且不需要消耗 ATP
C.若在突触间隙使用该种有机磷农药,则 a处不能释放乙酰胆碱
D.若在突触间隙使用该种蝎毒,b处仍能形成动作电位
{#{QQABDQ6AogAIAAJAAAhCQQGwCkKQkAGACAoGxAAEoAAAQAFABCA=}#}
9.如图为某神经一肌肉连接示意图,黑点表示神经元细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
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肌肉运动受⑦③途径的调节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过程
B.肌肉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被大脑感觉,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
C.碰到尖锐物体时,大脑皮层产生痛觉的过程不属于反射
D.图中显示的突触结构有 3个
10.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运动项目,其刚柔并济、行云流水般的动作是神经系统对肢体和躯干各肌群的精
巧调控及各肌群间相互协调而完成。其中“白鹤亮翅”的伸肘动作在脊髓水平上的反射弧结构如下图所示,实
现伸肌的收缩和屈肌的舒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所示的反射弧中含有 4个神经元,效应器是伸肌运动神经末梢及伸肌
B.兴奋传至 a处时,a处膜内外电位应表现为内负外正
C.若神经元轴突外的 Na+浓度升高,神经元产生的动作电位绝对值将增大
D.伸肘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不能产生和释放神经递质
11.下面的图表是兴奋在神经Ⅰ~Ⅲ上传导和传递的数据。在神经 I~Ⅲ上标记点 d1~d5,如图 1所示。对神经Ⅰ
和Ⅱ的同一点 P以及神经Ⅲ的点 Q(P和 Q各为 d1~d5中的某一点)同时给予一个适宜强度的刺激,刺激 4ms
后测得神经 I~Ⅲ上各点膜电位见下表。神经 I的两个神经元的兴奋传导速度均为 2V,神经Ⅱ和Ⅲ的兴奋传
导速度依次为 3V和 6V。神经Ⅰ~Ⅲ上各点产生动作电位时,膜电位随时间的变化如图 2所示。兴奋在各神
经上只发生 1次传导,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QQABDQ6AogAIAAJAAAhCQQGwCkKQkAGACAoGxAAEoAAAQAFABCA=}#}
A.点Р对应点 d2,点 Q对应点 d4
B.刺激后神经 I的点 d1的膜电位不变
C.刺激 4ms后,神经Ⅱ的点 d3的膜电位是-80mV
D.兴奋在神经Ⅱ上的传导速度为 2cm/ms
12.某学生因病导致大脑皮层言语区发生障碍,医生对其进行检查,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语言功能是人脑所特有的高级功能
B.若能听、说、写,但不能看懂文字,则说明 V区受损
C.若能说、写、看,但不能听懂讲话,则说明 S区受损
D.若能看、听,但不能写和说,则说明W和 S区受损
13.2022年我国科学家发布燕麦基因组,揭示了燕麦的起源与进化,
燕麦进化模式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燕麦是起源于同一祖先的同源六倍体
B.燕麦是由 AA和 CCDD连续多代杂交形成的
C.燕麦多倍化过程说明染色体数量的变异是可遗传的
D.燕麦中 A和 D基因组同源性小,D和 C同源性大
14.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瑞典科学家斯万特·帕博,以
表彰他在已灭绝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演化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帕博对已灭绝古人类基因组进行测序,
发现有些基因从这些已灭绝的古人类转移到了智人并流向现代人类,现代人类的心脏病、帕金森等许多疾
病与这些转移的基因有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比对古人类与现代人类的 DNA序列,可为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提供细胞水平上的证据
B.对现代人类进行基因组测序,可以测定 23条染色体上的 DNA序列
C.生物的基因中蕴藏着遗传信息,遗传信息可从 DNA流向 RNA,也可以从 RNA流向 DNA
D.帕博的研究说明“人类的疾病都是基因病”的观点
15.某 XY型生物的的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 B/b控制,其中 b基因纯合吋胚胎致死。一对雌雄亲本杂交,
子一代雌雄比为 2:1。子一代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子二代中 b的基因频率为( )
A.12.5% B.16.7% C.9.1% D.7.1%
16.某学者按选择结果将自然选择分为三种类型,即稳定选择、定向选择和分裂选择,如图。横坐标是按
一定顺序排布的种群个体表型特征,纵坐标是表型频率,阴影区是环境压力作用的区域。下列有关叙述错
误的是( )
A.三种类型的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是随机的
{#{QQABDQ6AogAIAAJAAAhCQQGwCkKQkAGACAoGxAAEoAAAQAFABCA=}#}
B.稳定选择有利于表型频率高的个体
C.定向选择的结果是使种群表型均值发生偏移
D.分裂选择对表型频率高的个体不利,使其表型频率降低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 4小题,共计 68分)
17.(本题每空 2分,共计 18分)我们说话和唱歌时,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呼吸运动的频率和深度,这属于随
意呼吸运动;睡眠时不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呼吸运动,人体仍进行有节律性的呼吸运动,这属于自主呼吸运
动。人体呼吸运动是在各级呼吸中枢相互配合下进行的,呼吸中枢分布在大脑皮层、脑干和脊髓等部位。
体液中的 O2、CO2和 H+浓度变化通过刺激化学感受器调节呼吸运动。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细胞能从血浆、 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获取 O2,这些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机体功能系统的活动,是通过内分泌系统、 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实现的。
(2)自主呼吸运动是通过反射实现的,其反射弧包括感受器、 和效应器。化学感受器能将 O2、CO2
和 H+浓度等化学信号转化为 信号。神经元上处于静息状态的部位,受刺激后引发 Na+
而转变为兴奋状态。
(3)人屏住呼吸一段时间后,动脉血中的 CO2含量增大,pH变 ,CO2含量和 pH的变化共同引起
呼吸加深加快。还有实验发现,当吸入气体中 CO2浓度过大时,会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等现象,原因是 CO2
浓度过大导致呼吸中枢 。
(4)大脑皮层受损的“植物人”仍具有节律性的自主呼吸运动;哺乳动物脑干被破坏,或脑干和脊髓间的联系
被切断,呼吸停止。上述事实说明,自主呼吸运动不需要位于 的呼吸中枢参与,自主呼吸运动
的节律性是位于 的呼吸中枢产生的。
18.(本题除标记外,每空 4分,共计 14分).遗传塑造了人类的味觉,使我们更偏爱某些食物,而对另一
些食物没有兴趣。但味觉会随着年龄、疾病状态和营养发生变化。摄入糖后如何影响哺乳动物的外周味觉
系统?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生长健康状况相同的大鼠开展了一系列实验。
{#{QQABDQ6AogAIAAJAAAhCQQGwCkKQkAGACAoGxAAEoAAAQAFABCA=}#}
一组成年雄性大鼠被给予含 30%蔗糖的糖水作为其唯一的饮用水来源(糖水组);另一组成年雄性大鼠被给
予白水(白水组)。两组大鼠在四周的时间里可以自由获取食物。四周后研究人员用电极记录了两组动物在
不同浓度的蔗糖刺激下,支配舌前部味觉乳头的感觉鼓索神经反应(感觉鼓索神经将味觉信息从舌前部传
递到大脑)。结果如图 A所示,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 A中实验的自变量是 (2分)。实验结果说明了 。
(2)接下来,为了进一步证实上述实验结果,研究人员重复了上述实验,但增加了一组大鼠作为“恢复组”。
实验结果如图 B所示,试回答此处“恢复组”的实验材料以及实验处理的具体内容:
实验材料: 实验处理: , 然后测试其感觉鼓索神经对不同浓
度蔗糖刺激的反应幅度。
19.(本题除标记外,每空 2分,共计 22分).眨眼反射是人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形成的一种防御性反射,
通常表现为不自主的眨眼运动或反射性闭眼运动。下图 1为眨眼反射的部分神经传导通路示意图,图 2为
眨眼反射的检测方法,图 3为记录到的实验结果。请分析回答:
(1)图 1中的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均分布在头面部,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从神经系统的组成看,它
们均属于 。眨眼反射为非条件反射,其调节中枢位于 。当物体在你眼前突然出现时,你通常
会不受控制地眨眼,但经长时间训练后也可以不眨眼,结合图 1分析,其原因为 (4分)
(2)如图 2所示,用刺激电极刺激一侧眼框上部的传入神经,然后用记录电极同时记录两侧眼下轮匝肌的肌
电信号(电位变化),记录到的结果如图 3所示,同侧轮匝肌先后出现早反应(R1)和晚反应(R2),从时
间上看,同侧的 R1总是先于 R2出现,其原因主要为 。同时,对侧轮匝肌也能记录到晚反应
(R2),说明 (4分)。
(3)利用眨眼反射,可诊断脑部神经相关疾病的病变部位。某患者左侧面瘫,可能是左侧三叉神经或左侧面
神经受损所致。医生对该患者进行眨眼反射检测,刺激左眼时,若结果为下图中的 (选填),则为左
{#{QQABDQ6AogAIAAJAAAhCQQGwCkKQkAGACAoGxAAEoAAAQAFABCA=}#}
侧三叉神经受损;若结果为下图中的 (选填),则为左侧面神经受损。
A. B.
C. D.
E. F.
(4)若切断支配虹膜的副交感神经,则瞳孔扩张:若切断支配虹膜的交感神经,则瞳孔缩小,说明正常生理
状态下,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使瞳孔 (填“扩张”或“缩小”),而交感神经的作用与之相反。与虹膜类
似,许多组织器官都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二者的作用往往相反,这种双重神经支配的生理
意义是 。
20.(本题除标注外,每空 2分,共计 14分).低氧应激会使神经元过度兴奋,长时间会导致神经元损伤甚
至脑损伤。甘肃鼢鼠长期生活在低氧的地下洞道环境中,形成低氧适应机制,图 1为低氧应激过程示意图。
(1)据图分析,低氧应激会使神经元过度兴奋的原因是:低氧环境下突触前膜释放大量谷氨酸,当其作用于
突触后膜上的 时,使 Ca2+内流。Ca2+与钙调蛋白激酶 II结合后一方面作用于囊泡,
使 ,另一方面激活 A受体,导致 ,两者共同作用造成神经元过度兴奋。
(2)为探究甘肃鼢鼠海马脑区低氧应激下的保护机制,将能正常生活的甘肃鼢鼠、普通大鼠分别放在 环
境中培养 44h后,测定各组鼠海马区上的 。请结合实验结果及以上信息,解释甘肃鼢鼠在低氧应
激下的脑保护机制: (4分)。
{#{QQABDQ6AogAIAAJAAAhCQQGwCkKQkAGACAoGxAAEoAAAQAFABCA=}#}第三次统测试卷参考答案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C B A D B C B B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C D C C C C A
非选择题
8.(1) 组织液 神经
(2) 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电 内流
(3) 小 受抑制
(4) 大脑皮层 脑干
【详解】(1)人体的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人体细胞可从内环境中获取氧气。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故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通过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实现的。
(2)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化学感受器能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神经元上处于静息状态的部位,受刺激后引发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从而转变为兴奋状态。
(3)动脉血中的CO2含量增大,会导致血浆pH变小。CO2浓度过大会导致呼吸中枢受抑制,从而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等现象。
(4)大脑皮层受损仍具有节律性的自主呼吸运动,说明自主呼吸运动不需要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参与,而脑干被破坏或脑干和脊髓间的联系被切断,呼吸停止,说明自主呼吸运动的节律性是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产生的。
18.(1) 饮用水是否含糖 长期摄入糖,会影响外周味觉系统,降低了感觉鼓索神经反应幅度
(2) 糖水组一半的成年雄性大鼠 白水进行饲喂,时间为四周
【详解】(1)由题意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摄入糖后如何影响哺乳动物的外周味觉系统,所以自变量为饮用水是否含糖,因变量为感觉鼓索神经反应幅度的大小。分析图A可知,白水组的反应幅度强于糖水组,说明长期摄入糖,会影响外周味觉系统,降低了感觉鼓索神经反应幅度。
(2)由题意可知,研究人员增加了一组大鼠作为“恢复组”,故实验材料应该从糖水组进行挑选,实验设计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因此实验材料为糖水组一半的成年雄性大鼠。因为是恢复组,故应该给予白水进行饲喂,在之前糖水处理了四周,故恢复组的白水饲喂时间也为四周,一段时间后测试其感觉鼓索神经对不同浓度蔗糖刺激的反应幅度。
19.(1) 外周神经系统 脑干 大脑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活动起调控作用
(2) R1通路的神经元数量少于R2,反射弧短(R1反射弧中突触数量少) 兴奋可通过R2通路传递至(同侧及)对侧轮匝肌
(3) D C
(4) 缩小 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分析】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和传出神经及效应器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2、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详解】(1)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均分布在头面部,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眨眼反射为非条件反射,由图可知,其调节中枢位于脑干。物体在你眼前突然出现时,眼睛会不受控制地眨一下,这一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在脑干,而经过训练的人却能做到不为所动,是因为有大脑皮层的控制,体现了大脑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活动起调控作用。
(2)从时间上看,同侧的R1总是先于R2出现,根据图1分析可知,R1通路只需经过三个神经元,而R2通过所需经过的神经元更多,即R1的反射弧比R2短,R1通路的神经元数量少于R2,故所需时间更少。对侧轮匝肌也能记录到晚反应(R2),说明兴奋可通过R2通路传递至(同侧及)对侧轮匝肌。
(3)对该患者进行眨眼反射检测,若左侧三神经受损,则刺激左眼时,左眼、右眼的R1、R2通路均不能发生作用,结果为图中的D;若左侧面神经受损,则左右侧R1通路不能起作用,右眼R2通路可以起作用,结果为图中的C。
(4)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自主性神经系统,是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相反;正常生理状态下,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使瞳孔缩小,而交感神经的作用与之相反。双重神经支配的生理意义是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20.(1) N受体 突触后膜上A受体数目增多 Na+内流
(2) 氧气浓度为10.5%和21%(或“常氧和缺氧”) 谷氨酸相对含量和N受体蛋白相对表达量 低氧下,甘肃鼢鼠降低海马区谷氨酸相对含量和N受体蛋白相对表达量,以免造成神经损伤
【详解】(1)由图1可知,低氧环境下突触前膜释放大量神经递质(谷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N受体,使Ca2+内流。Ca2+与钙调蛋白激酶II结合后作用于囊泡,使突触后膜上A受体数目增多;A受体由于Ca2+与钙调蛋白激酶Ⅱ结合被激活,离子通道打开,导致Na+内流,此时突触后膜的电位变为动作电位,两者共同作用造成神经元过度兴奋。
为探究甘肃鼢鼠海马脑区低氧应激下的保护机制,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缺氧、鼠的种类,因变量为各组鼠海马区上谷氨酸相对含量和N受体蛋白相对表达量。因此实验步骤为:将甘肃鼢鼠、普通大鼠分别低氧两周处理后,测定各组鼠海马区谷氨酸含量和N受体蛋白表达量,分析图2的柱形图可知,低氧下,甘肃鼢鼠通过降低海马区谷氨酸含量和N受体蛋白表达量,来避免神经元过度兴奋,以免造成神经损伤。
选择题详解答案
C
【详解】A、口服药物时,药物经小肠吸收后进入毛细血管,通过血液循环到达组织处,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静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浆,通过血液循环到达组织处,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静脉注射发挥作用的速度更快。因此,相对于口服,静脉注射的头孢类药物更先到达病灶,A正确;
B、乙醇主要在肝脏中代谢,过量饮酒,酒精很难及时被相关酶分解,影响肝脏的功能,且内环境中的酒精含量也会增多,可能会使人体内环境失去稳态,B正确;
C、由题干可知,乙醇主要在肝脏中代谢,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存在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物质,C错误;
D、口服或注射了头孢类药物,头孢类药物会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导致人饮酒后,乙醇转化成的乙醛不能及时转化为乙酸,而引起乙醛中毒现象,D正确。
故选C。
2、B
【分析】分析题图:①表示消化吸收,②表示释放二氧化碳,③表示代谢废物的排出,④表示氧气、营养等物质进入细胞;⑤表示代谢废物等排出细胞;⑥表示有少数细胞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部分物质的直接交换。
【详解】A、图示①表示消化吸收,需要消化系统的参与,②表示二氧化碳释放,需要呼吸系统参与,③过程表示代谢废物的排出,需要泌尿系统等参与,A正确;
B、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主要是血浆(而非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B错误;
C、⑥表示有少数细胞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部分物质的直接交换,如高等动物的肺泡壁细胞,C正确;
D、④⑤可分别表示细胞所需要的氧气、养料和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D正确。
故选B。
3.A
【分析】据图分析:1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2是红细胞,3是是血浆,4是组织液,5是淋巴液。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由题图可知,1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4为组织液,5为淋巴液,3为血浆。葡萄糖进入1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A正确;
B、3是血浆,血浆渗透压过高不会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
C、由2(红细胞)携带的氧到组织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包括1层红细胞膜、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即2层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2层),C错误;
D、5淋巴液内含有的蛋白质比3血浆内的少,D错误。
4.D
【分析】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 这些酸性或碱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缓冲物质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详解】A、该实验比较了清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血浆)在加入碱后pH变化情况,自变量是实验材料类型;结合题图横坐标可知该实验中的另一自变量是NaOH的量, A正确;
B、加入少量NaOH后,清水组pH即刻发生变化,可见清水组中无维持pH稳定的物质存在,B正确;
C、血浆和缓冲液中都含有缓冲物质,因此在加入一定量的NaOH后pH都不会发生明显变化,随着NaOH加入量持续增大,血浆和缓冲液组pH均有所上升,变化趋势相似,C正确;
D、结合题图曲线变化可知,缓冲液和血浆中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与缓冲液组相比,血浆组pH明显上升时所对应的NaOH添加量更大,表明血浆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缓冲液组,D错误。
5.B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据图可知,突触a释放的递质使突触后膜上膜电位增大,推测可能是递质导致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大,突触后膜上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突触b释放的递质使突触后膜上膜电位减小,推测可能是递质导致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大,突触后膜上氯离子通道开放,氯离子大量内流,A错误;
B、图中PSP1中膜电位增大,可能是Na+或Ca2+内流形成的,PSP2中膜电位减小,可能是K+外流或Cl-内流形成的,共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B正确,C错误;
D、 细胞接受有效刺激后,一旦产生动作电位,其幅值就达最大,增加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值不再增大,推测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增多,可能PSP1、PSP2幅值不变,D错误。
6.C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详解】ACD、细胞膜上的钠钙交换体(即细胞内钙流出细胞外的同时使钠离子进入细胞内)活动减弱,使细胞外钠离子进入细胞内减少,钙离子外流减少,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AD错误,C正确;
B、由于该种药物可以特异性阻断细胞膜上的Na+-K+泵,导致K+内流、Na+外流减少,故细胞内钠离子浓度增高,钾离子浓度降低,B错误。
7.B
【详解】A、两种神经递质作用于脊髓后,引起脊髓支配的肌肉收缩或舒张,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在,则不属于反射,A错误;
B、多巴胺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静息电位增大,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会使突触后膜形成动作电位,所以两种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均可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发生改变,B正确;
C、多巴胺和乙酰胆碱作用完成以后就被灭活或者回收,C错误;
D、结合图示可知,病发原因可能是患者体内释放多巴胺的量减少而释放乙酰胆碱的量增加,进而导致患病,可通过抑制乙酰胆碱能神经的分泌活动或者促进多巴胺能神经的分泌活动的药物来治疗PD,D错误。
8.B
【详解】A、据图可知,图中轴突中兴奋的传递是从左向右,则③表示动作电位的峰值,兴奋向右传递,轴突上的Ⅳ处是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此时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A错误;
B、轴突上的Ⅱ处应处于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此时主要发生的是钾离子外流,方式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B正确;
C、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影响的是突触后膜的变化,而a处释放乙酰胆碱属于突触前膜的生理过程,与之无关,C错误;
D、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故使用蝎毒不能引起b处动作电位,D错误。
故选B。
9.D
【分析】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但没有传递到大脑,而大脑能感受到肌肉受到刺激。根据兴奋传导可知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是①②③;大脑感觉到肌肉受到刺激其信号(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④⑤⑥。
【详解】A、途径⑦③大脑调控低级神经中枢支配肌肉运动,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过程,A正确;
B、根据突触结构可以判断兴奋传导方向,肌肉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被大脑感觉,传导途径依次为④⑤⑥,B正确;
C、碰到尖锐物体时,大脑皮层产生痛觉的过程不是反射,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C正确;
D、由图示可知,突触结构有4个,即②③之间、⑦③之间、⑤⑥之间以及③和肌肉之间,D错误。
10.C
【详解】A、图中有4个神经元,效应器是伸肌运动神经元和屈肌运动神经元末梢以及它们支配的相应肌肉,A错误;
B、兴奋传至a处时,a处产生兴奋,释放抑制性递质,此时a处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B错误;
C、若组织液中的Na+浓度升高,由于动作电位是由于钠离子内流形成的,而钠离子内流的方式是协助扩散,则此时钠离子内流的量增多,则神经元的动作电位绝对值增大,C正确;
D、伸肘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能产生和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从而抑制屈肌活动,D错误。
11.D
【详解】A、兴奋神经Ⅱ以3V的速度传导。在神经Ⅰ的传导速度为2V,对神经Ⅰ和Ⅱ的同一点P以及神经Ⅲ的点Q同时给予一个适宜强度的刺激,刺激点的膜电位变化相同,所以P对应d2,故Q对应d4,A正确;
B、因为刺激的是d2,那么对于神经Ⅰ而言,d1与d2之间存在突触,那么从d2到d1需要从突触后膜到突触前膜,信号不能从突触后膜到突触前膜,d1的膜电位没有变化,B正确;
CD、神经Ⅲd2为-80mV,由图2可知-80mV是刺激作用3ms后的 电位,这是由于d4是刺激点,d2对应兴奋后3ms时的电位。说明从d4到d2经过了1ms,传到距离为2cm,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相同,神经Ⅱ和Ⅲ的兴奋传导速度依次为3V和6V,故神经Ⅱ上兴奋从d2到d3经过了1ms,传到距离为1cm,各神经元膜电位随时间的变化相同,神经Ⅱ的点d3的膜电位是-80mV,且神经元上传导速度为1cm/ms,C正确,D错误。
故选D。
12.C
【分析】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详解】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是区别于人和动物的重要特征,A正确;
B、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若能听、说、写,但不能看懂文字,则说明V区受损,B正确;
C、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若能说、写、看,但不能听懂讲话,则说明H区受损,C错误;
D、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若能看、听,但不能写和说,则说明W和S区受损,D正确。
13.C
【详解】A、根据图示,燕麦是起源于燕麦属,分别进化产生A/D基因组的祖先和C基因组的不同燕麦属生物,进而经过杂交和染色体加倍形成,是异源六倍体,A错误;
B、根据图示,由AA和CCDD连续多代杂交后得到的是ACD,再经过染色体数目加倍后形成了AACCDDd的燕麦,B错误;
C、燕麦多倍化过程中,染色体数量的变异都在进化中保留了下来,染色体数量的变异是可遗传的,C正确;
D、根据图示,燕麦中A和D基因组由同一种祖先即A/D基因组祖先进化而来,因此A和D基因组同源性大,D和C同源性小,D错误。
14.C
【详解】A、比对古人类与现代人类的DNA序列,可为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提供分子水平上的证据,A错误;
B、对现代人类进行基因组测序,可以测定24条染色体上(22条常染色体+XY性染色体)的DNA序列,B错误;
C、生物的基因中蕴藏着遗传信息,遗传信息可从DNA流向RNA(转录),也可以从RNA流向DNA(逆转录),C正确;
D、并不是人类所有的疾病都是基因病,还有跌打损伤、传染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等,D错误。
15.C
【分析】1、根据“某XY型生物的一对雌雄亲本杂交,子一代雌雄比为2:1”,后代♀:♂=2:1,说明与性别相关联,属于伴性遗传.
2、因为XbXb、XbY纯合致死,而雄果蝇有一半致死,根据伴性遗传交叉遗传的规律,说明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雄果蝇的基因型只能是XBY,所以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XBY。
【详解】因为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XBY,所以得知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XBXb×XBY→1XBXB:1XBXb:1XBY:1XbY(致死)。
雌果蝇:XBXB:XBXb,=1:1,所以XB=3/4,Xb=1/4。
雄果蝇只有一种基因型(XBY),所以XB=1/2,Y=1/2。
F1自由交配的后代为:
XB1/2 Y1/2
XB3/4 XBXB3/8 XBY3/8
Xb1/4 XBXb1/8 XbY(致死)1/8
所以F1自由交配的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BXB:XBXb:XBY=3:1:3。
则F2成活个体中b基因的频率为1/(3×2+1×2+3)=1/11≈9.1%。
ABD错误,C正确。
16.A
【分析】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变异是不定项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确定的。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变异的类型不同,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同,但被选择的个体都是适应环境的个体。
【详解】A、三种类型的选择都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是固定的,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A错误;
B、根据图示信息,稳定选择淘汰了表型频率低的个体,有利于表型频率高的个体,B正确;
C、根据图示信息,定向选择是在一个方向上改变了种群某些表现性特征的频率曲线,使个体偏离平均值,C正确;
D、分裂选择淘汰了表型频率高的个体,使其频率下降,D正确。
故选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