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统测地理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黄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统测地理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25 10:20:53

文档简介

黄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统测
地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我国某地(25°N)中学生于某日做太阳视运动观测,发现该日北京时间12:41太阳高度角最大,为88.5°,日落时间为19:30。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城市与该地距离最近的是( )
A.厦门 B.桂林 C.西安 D.昆明
2.估测该日北京时间18:41,当地太阳方位为( )
A.西南 B.正西 C.西北 D.正北
3.该日,学生观测到太阳升起后的轨迹及其与地平面夹角,最接近的是( )
A. B.
C. D.
尤卡坦半岛终年受信风带控制,但西海岸离岸风比向岸风更强,东海岸则相反。尤卡坦半岛西海岸海风登陆时,遇到陆地上稳定的信风,徘徊不前,形成海风锋。一般情况下,温度相同时湿空气要比干空气密度小,当冷暖、干湿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时,干湿状况对气团密度的影响更大。下图示意尤卡坦半岛位置和地形。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能正确表示尤卡坦半岛西部海风锋的是( )
A. B.
C. D.
5.造成尤卡坦半岛东西海岸的离(向)岸风强度差异的原因是( )
①东海岸海洋水体更大更深
②信风带风向常年稳定
③东西海岸的海陆风强度不同
④信风与海陆风的叠加情况不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雨带的移动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季节变化有密切的关系。下图示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和长江与鄱阳湖相互补给频率年内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鄱阳湖补给长江频率较高的时期,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置及发生的天气现象分别是( )
A.甲、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少雨 B.甲、江淮地区进入梅雨季节
C.乙、鄱阳湖流域进入雨季 D.乙、东部沿海地区干旱少雨
7.7月底8月初,鄱阳湖和长江径流互补频率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副热带高压脊退出东部沿海 B.副热带高压脊进入东北地区
C.副热带高压脊控制华南地区 D.副热带高压脊控制长江流域
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袭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水系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下图为某地区河流袭夺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河流袭夺发生后,河水流向出现倒转的河段是( )
A.ab段 B.bc段 C.cd段 D.ef段
9.河流袭夺发生后( )
A.ab河段流量变大 B.cd河段流速变快
C.ef河段搬运能力下降 D.cg河段含沙量减少
三叶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温暖、向阳,多生长在年降水量800-1000mm排水良好的环境,平均根深20-33cm,最大根深可达120cm。下图示意非洲西北部某风景区等高线和等潜水(地下水)位线分布状况。景区内有一较大溪流发育,该溪流径流量季节差异明显。景区内广泛种植三叶草。
10.结合三叶草生长习性,该区域三叶草生长最为旺盛的地点可能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11.图示区域( )
A.①地地表的坡面径流流向东南
B.③④两地的相对高度可能为0米
C.④地夜晚可看到电视塔顶指示灯
D.夏季日落时塔影和溪流大致平行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增强
C.地下水流向交错带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13.“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土壤大孔隙一般指土壤中孔径大于1.2mm的孔隙,其数量与成土母质、土地利用方式等息息相关。粤北某红壤低山丘陵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园地和耕地,土壤大孔隙结构差异较大。其中林地为次生林,植被群落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园地为梯田,种植品种为皇帝柑;耕地为种植20年以上的农田,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和蔬菜等作物。图中A、B、C代表当地三种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大孔隙数量随深度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ABC对应的用地类型依次为( )
A.耕地-林地-园地 B.园地-耕地-林地 C.耕地-园地-林地 D.林地-园地-耕地
15.下列耕作措施中,有助于改善土壤大孔隙状况的是( )
①重型机械耕作②施用有机肥③合理轮作④免耕种植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二、综合题
16.读“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山体的地形部位④ ,本区容易发生的地质灾害有 。(4分)
(2)有人测得张村和王村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请你帮忙计算两地的实地距离是 千米。(2分)
(3)在李村和张村之间计划修建一条高建公路,有AB两套方案,你认为应该选择 套方案比较合理,试描述你的理由 。(4分)
(4)说出图中河流典型的水文特征。(3分)
在该地区,王村的规模越来越大,逐渐成为该地区的中心城镇,试分析该村发展的有利条件。(3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盐风化作用是地球表面十分普遍的一种物理风化作用,盐类物质被风、雾、海水等带到岩石表面并进入岩石内部,在蒸发强烈的岩石表面附近因过饱和而结晶,从而形成形态各异的蜂窝石构造,被称为“盐风化穴”。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北内陆地区存在许多盐风化地貌。图甲为盐风化形成原理图,图乙为青岛灵山岛海边白垩纪砂岩的蜂窝石构造,属于一种典型的盐风化穴。
根据材料,分析青岛灵山岛海边蜂窝石的形成过程。(6分)
说明图乙中的盐风化穴在西北和东南两侧发育程度的差异及原因。(6分)
根据材料推测西北地区盐风化作用最明显的季节并简述原因。(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相关问题。(21分)
马达加斯加位于非洲东南部,该国M地(见下图)为丘陵地形,年降水量约为900mm。在M地这片干燥的落叶林地上,过去农业生产以刀耕火种方式种植玉米为主,由于土壤贫瘠,单产很低。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扎根该地,推广秸秆堆肥技术,实施蔬菜和水稻轮作。该地雨季生产的蔬菜外销欧洲,干季生产水稻。这种蔬菜和水稻轮作技术有效缓解了马达加斯加的贫困和饥荒。下表阴影部分示意马达加斯加M地气旋雨季和传统农事活动的月份分布。
甲、乙、丙代表了播种、休耕、收获三种农事活动,请指出其对应关系。(3分)简析M地过去土壤贫瘠的原因。(6分)
推测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为改善M地水稻生产的自然条件所采取的措施。(4分)
(3)分析蔬菜和水稻轮作能有效缓解马达加斯加贫困和饥荒的原因。(8分)黄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统测
地理
参考答案:
1.B 2.C 3.D
【解析】1.由题意可知,当地该日在北京时间12:41太阳高度角最大,因此当地的地方时为12:00,故当地的经度约为110°E,25°N;西安为108°E,34°N、厦门为118°E,昆明102°E,25°N,桂林110°,25°N。综上所述,桂林距离当地最近,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故选B。
2.当地(25°N)正午太阳高度接近90°,太阳直射接近北回归线,故日出东北,日落西北,且日出、日落偏北的角度较大,该日北京时间18:41,太阳此时接近日落,估测太阳方位为西北,故C选项正确, ABD选项错误。故选C。
3.该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当地日出东北,四个选项中图像前方为东北,右边为东南,左边为西北,当地位于太阳直射纬线以北,正午太阳在正南,因此太阳日出后的运动轨迹应为东北升,逐渐向东南方向运动,即图中向右上升起,排除AC;太阳视运动平面与地平圈的夹角,与当地纬度互余,因此视运动轨迹与地平面夹角应为65°,D符合题意,排除B。故选D。
【点睛】根据太阳视运动规律推知时间(季节)信息(1)判断季节(或节气):若太阳东北升起、西北落下,则为北半球的夏半年(或夏至);若太阳东南升起、西南落下,则为北半球的冬半年(或冬至);若太阳正东升起、正西落下,则为北半球的春、秋分。(2)判断时间:若太阳在东南天空、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则为上午;若太阳在西南天空、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则为下午。太阳位于正南或正北方向,太阳高度最大时,则为当地地方时12时。
4.A 5.C
【解析】4.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形成海风锋的海风是从海洋上吹来(偏西风),凉爽、潮湿,因此,海风性质是冷湿;西海岸是东北信风的背风海岸,有陆地加热(题干提到”遇到陆地上稳定的信风”,故可推断是来自陆地的西海岸陆风),因此,东北信风性质是暖干。当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会形成锋面,根据材料“一般情况下,温度相同时湿空气要比干空气密度小”,可知海风潮湿,密度小,气团轻,在锋面之上;信风干燥,密度大,气团重,在锋面之下。综上所述,尤卡坦半岛海风锋的剖面结构是A选项示意图,排除BCD示意图。故选A
5.读图,结合经纬网和大气环流可知该地受东北信风的控制,信风带风向常年稳定,而东北信风对于西海岸是离岸风,对于东海岸是向岸风,信风与海陆风的叠加情况不同,导致西海岸离岸风比向岸风更强,东海岸则相反,②④正确;东北信风势力强,也说明海陆风强度较弱,东西海岸的海陆风强弱无法比较,③错误;海洋水体深度与风的强度关系较小,①错误。故选C。
【点睛】冷暖气团相对于锋面的位置:冷气团温度低,密度较大,位于锋面的下方;暖气团温度高,密度较小,位于锋面的上方。
6.C 7.D
【解析】6.由所学可知,我国锋面雨带位置一般在副热带高压脊线之北6~10个纬距处,其走向大致和脊线平行,受其影响,副热带高压脊线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锋面雨带降水丰富。据材料及图分析可知,鄱阳湖补给长江频率较高的时期,此时是4~6月份,鄱阳湖流域降水多于长江,因此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置应位于乙处,A、B错误;副热带高压脊位于乙处时,鄱阳湖流域降水较多,鄱阳湖流域地区进入梅雨季节,C正确,D错误。故正确选项为C。
7.7月底8月初,副热带高压脊尚未退出东部沿海,A错误;副热带高压脊不会北移到东北地区,B错误。副热带高压脊控制华南地区时,鄱阳湖降水较多,鄱阳湖补给长江频率较高,C错误;据图及材料分析可知,7月底8月初,长江流域受副热带高压脊控制,进入伏旱期,降水量较少,导致鄱阳湖和长江径流互补频率较小,D正确。故正确选项为D。
【点睛】我国长江流域5、6月份受准静止锋的影响会形成长时间的梅雨天气;7、8月份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形成伏旱天气。伏旱,是一种气象灾害,是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期间的旱象,属于夏旱中某一时段的旱情,因这期间正处于伏天,故称“伏旱”。
8.C 9.C
【解析】8.河流裘夺前,被袭夺河流向东北方向;裘夺发生后,因裘夺河水位低,被袭夺河的部分河段流向袭夺河。由图可知,ab段、bc段没有改变流向,依然流向东北方向,AB错误;出现倒转的河段是cd段,由流向东北转为流向西南,C正确;ef段流向没有发生转变,依然与被裘夺河流流向一致,D错误。故选C。
9.由图可知,袭夺部位以上的ab河段补给没有变化,流量不会发生变化,A错误;cd段由原来的c流向d,转为由d流向c,因不确定袭夺前后落差的变化,无法确定其流速快慢,B错误;被袭夺后,ef段失去上游河段的流量补给,流量变小,搬运能力下降,C正确;cg段增加了ac和cd段的流量补给,流量变大,侵蚀搬运能力增强,泥沙增多,D错误。故选C。
【点睛】流水侵蚀作用包括溯源侵蚀、下切侵蚀和侧向侵蚀。溯源侵蚀主要发生在源头,使得河床向源头方向延长,或形成河流袭夺现象。河流流经山区,流量较大、流速较快时,以下切侵蚀为主,使得河床加深,形成V形谷。河流流经中下游平原地区,随着河流流速减慢,下切侵蚀作用减弱,侧向侵蚀作用加强,使得河床加宽,在侧向侵蚀的过程中,伴随着泥沙沉积。北半球平直河道右岸侵蚀,左岸沉积;南半球平直河道左岸侵蚀,右岸沉积;弯曲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
10.B 11.B
【解析】10.从材料可知三叶草喜温暖、向阳、排水良好的环境。从图中等高线的走向可以判断:①地位于山脊北侧,属阴坡,采光效果相对较差;②地为山脊的阳坡,排水良好,最适宜三叶草生长;③地为山谷的阴坡,采光效果相对较差;④地位于背阴的坡地上的小丘,有一定的排水环境,但相较于②地的坡地,其采光效果相对较差;还有④地海拔为763到764米,而潜水位为761到762米,潜水埋藏深度1~3m,而三叶草平均根深20~33cm,所以也不适合三叶草生长。综上所述,结合三叶草生长习性,该区域三叶草生长最为旺盛的地点可能是②地,B对,排除ACD。故选B。
11.①地东南高,西北低,故坡面径流应向西北,A错;根据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判断规律,可以知道,④地位于山谷,而溪流应发育在图中的东南侧山谷中,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其走向应为自东北流向西南,而图示区域为非洲西北部某风景区,夏季日落时塔影朝东南,所以图示区域夏季日落时塔影和溪流不会平行,D错;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可知③地位于763~764之间,④地位于763~764之间,两地的海拔高度可能相等,相对高度可能为0米,B对;④地和电视塔之间有一个突出的山脊,阻挡视线,夜晚看不到电视塔顶的指示灯,C错。故选B。
【点睛】 “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相邻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如果闭合等值线的值与两侧等值线中的较低值相同,则闭合区域内的数值低于低值;如果闭合等值线的值与两侧等值线中的较高值相同,则闭合区域内的数值高于高值。“疏缓密陡”:在等高线图中,两点之间从高处到低处,如果等高线是先密集后稀疏,表明为凹坡,可通视;如果等高线是由稀疏到密集,表明为凸坡,不可通视。
12.B 13.D
【解析】12.由材料可知,“生态裂谷”指的是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得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会使得交错带的自然植被减少,植被固沙能力减弱,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风沙活动加强,风力侵蚀加强,AD错误,B正确;由于绿洲地下水位下降,“生态裂谷”附近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绿洲,C错误。故选B。
13.荒漠区极度缺水,植树造林不易成活,A错误;交错带是沙漠和绿洲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发展农业易造成生态破坏,荒漠化加剧,B错误;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C错误;绿洲区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能够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兼顾生态环境保护,D正确。故选D。
【点睛】西北地区治理荒漠化主要的措施有:①消除贫困;②控制人口增长;③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④调节农、林、牧用地;⑤合理分配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⑥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等。
14.C 15.B
【解析】14.根据所学知识,土壤孔隙是容纳水分和空气的空间,也是植物根系伸展和土壤动物,及微生物活动的地方,结合图示信息,A的土壤大孔隙数量最少,这是因为人类耕作活动干预强度大,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导致大孔隙数量最少,应属于耕地;B的土壤大孔隙数量居中,这是因为园地相对于耕地人类耕作活动较少,土壤大孔隙较耕地多;C的土壤大孔隙数量最多,这是因为林地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人类活动较少,土壤团粒结构完整,因此大孔隙最多。由此判断,故ABC对应的用地类型依次为耕地、园地、林地,C正确,排除ABD。故选C。
15.结合上题可知,土壤大孔隙数量与土壤耕作活动有关,施用有机肥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微生物活动,合理轮作有助于土壤进行休耕轮作、恢复土壤生产力,②③正确;重型机械耕作会破坏土壤结构,长期的免耕种植会使得土壤板结、质量下降,导致土壤大孔隙减少,排除①④。故选B。
【点睛】提高耕地质量的措施:①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综合整治田、水、林、村,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②改良土壤、提高肥力,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土地退化。
16.(1) 山脊 滑坡、泥石流
(2)6
(3) B 沿等高线分布,地势落差较小,容易施工
(4)①径流量大,②水位季节变化大,夏季水量大,出现夏汛,③无结冰期
(5)①地势平坦开阔,适合人的居住;②靠近河流,水资源充足;③交通便利。
【详解】(1)④处等高线弯曲且向数值降低的方向凸出,依据“凸低为高(脊)”的原则可判定,④处为山脊。受夏季风影响,南方地区降水丰沛;本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起伏较大,故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图中比例尺1:200000说明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2千米。张村和王村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其实际距离为6千米。
(3)B方案沿等高线修建,地势落差较小,坡度和缓,工程量小;A方案穿过山脊,需要开凿隧道,工程量大。综上所述,B方案更合理。
(4)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水能资源、流速和水位等。图中河流位于盆地中,汇水面积广;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沛。综上所述,图中河流流量大。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季风气候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为雨水。综上所述,图中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夏季水量大,出现夏汛。南方地区最冷月平均气温高于0℃,故河流无结冰期。
(5)王村所在地区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开阔,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王村临近河流,水源充足、水运便利;地形平坦,水运便利,因此,该地区交通便利。
17.(1)海水或海雾携带盐类物质沿岩石孔隙进入岩石;在降水少、蒸发强的岩石部位盐类物质易累积引起过饱和而结晶;盐晶不断变大撑破孔隙周围使岩石表面颗粒脱落而形成。(每条2分,答对任2条得4分,共4分)
(2)差异:西北侧发育程度高,东南侧发育程度低。(2分)
原因:西北侧为夏季风背风侧,降水少,蒸发强,盐类物质易累积,盐风化穴发育程度强;
东南侧为夏季风迎风侧,降水多,雨水淋盐作用强,盐分不易积累,盐风化穴发育程度弱。(4分)
(3)夏季 西北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盐类物质易饱和结晶;昼夜温差大,盐晶体热胀冷缩明显,盐风化作用强烈。(6分)
18.(1)甲、乙、丙分别代表休耕、播种、收获。(3分) 丘陵地形,地表径流流速较快;年平均气温较高,土壤有机质分解快,土壤储存的有机质较少;降水集中在12月至次年3月,雨季淋溶、冲刷能力强;雨季植被生长较快,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多,养分集中在植物体内;刀耕火种破坏植被,种植玉米,加剧水土流失。 (每条2分,答对任3条得6分)
(2)在河流上游兴修水库,增加灌溉水源;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利用秸秆堆肥,提高土壤肥力。(每条2分,答对任2条得4分,共4分)
(3)蔬菜和水稻轮作,增加了居民收入;蔬菜生产正值高温多雨期,产量大;蔬菜反季节供应欧洲市场,收入较高,能有效缓解贫困;干季光照和热量充足,利于水稻生长;且经过秸秆堆肥的土壤肥力高,单产高,能缓解饥荒。(答对1条得1分,共5分)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