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5 10:3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1.通过对铁器、牛耕等出土文物图片及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掌握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分析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2.通过史料解析,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周王室衰微的原因与后果。(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知道春秋时期主要霸主,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与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目标
春 秋
战 国
东 周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注释:因孔子整理修订的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由于《春秋》记载的历史时期与东周前期历史发展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就把东周前期称为春秋时期。
战国,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而得名。
导入新课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上: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牺 (xī ) 尊 春秋晚期
春秋铁制农具 铁臿(cha)
牛耕出现
铁制农具出现
材料:《盐铁论·水旱》中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
驯服牛的有力例证
文物资料卡:
名称:“牺尊”
年代:商晚期
造型:青铜器高33.7厘米、长58.7厘米,作水牛形,牛腹中空,牛颈和背脊上有三个孔,中间一孔套有一个锅形器,此尊应是一件温酒器。
材料链接: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用于祭祀的牲口,现在用在田间劳作)
——《国语·晋语》(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作)
北京人使
用的石器
河姆渡人使
用的骨耜
商周时期的青铜铲
春秋铁制农具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笨重,使用不方便
硬度不够,不够锋利
不耐用
青铜虽硬,韧性不好,易断
锋利、韧性好、耐用、造价低廉
影响: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这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手工业上:青铜业、冶铁业、漆器制作等发展
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有所发展。
青铜业
春秋珍品莲鹤方壶
冶铁业
漆器
煮盐业
《管子·地数》记载,齐国“聚庸而煮盐”,成为齐国重要经济收入之一。
莲鹤方壶
(河南郑公大墓出土)
越王勾践剑
(湖北望山楚墓群1号墓出土)
湖北荆州“丝绸宝库”马山一号楚墓
3 、商业上: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的使用
金属货币
交换市场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尖首刀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空首布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材料链接: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跆躏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史记·货殖列传》
铁农具和牛耕
私田产生
精耕细作
公田荒废
诸侯势力壮大
周王室衰微
分封制逐步瓦解
春秋时期社会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2023·山东潍坊·统考中考真题)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
2.(2022·山东·中考真题)《诗经》中的“千耜其耘”是对西周时期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形象描述。当时实行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原因主要是( )
A.劳动力充足 B.技术落后
C.生产工具简陋 D.农作物品料单一
C
C
直击中考
二、王室衰微
铁犁牛耕的使用
政治:等级制度破坏,分封制逐步瓦解
经济:私田出现,井田制遭到破坏
耕地面积扩大
动荡
表现1:分封制瓦解,各种制度渐遭破坏。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
平王初迁洛邑时,尚有方六百里的土地,比列国大得多,后来有的送人,有的被诸侯吞没,有的被戎狄侵占,有的封给公卿大夫作采邑,“王畿[jī]”紧缩,最后仅剩下一二百里的土地。
——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
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名称 土 地 兵 力 财力、人口 天子与诸侯关系
西周
阅读东周和西周王室实力对比表,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东周
面积缩小
经济薄弱
政治地位下降
兵力下降
结论
直辖
方圆千里
直辖
方圆百里
直辖
14万人
直辖
几千人
人口众多,
资源丰富
人口所剩无几,
财力减少
天子在政治上
有最高的地位
天子成为傀儡,
依靠强大的诸侯
表现2: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天子的地位下降。
东周时期王室财政越来越拮据,周平王死,周桓王无力治办丧事,派使者到鲁国求赙[fù]。
——《文物春秋战国史》
材料一: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朝觐),则贬其爵(废除诸侯的爵位);再不朝,则削其地(削减封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派兵攻打)。
——《孟子·告子下》
材料二:过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平王东迁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根本不听天子的命令,政令征战自诸侯出。
表现2: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命于周天子。大的诸侯势力崛起,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层层分封人口和土地
诸侯向周王缴纳贡物
周天子仅管辖洛邑一带
不听王命,诸侯各自为政
设立郡、县,自行委派官员
不再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没地
没臣
没权
没钱
东周王室衰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工具的变革,说明生产力得到大发展,这就使原有的政治制度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分封制走向瓦解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1.(2023·山东济宁·统考中考真题)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B.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C.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D.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2.(2023·山东青岛·统考中考真题)春秋时期,周襄王经常向诸侯“告饥”“求车”“求金”。这说明当时( )
A.周襄王受到诸侯尊重 B.分封制尚未建立
C.天子和诸侯身份平等 D.周王室地位下降
A
D
直击中考
三、诸侯争霸
平王之时(平王统治时期),周室衰微(周天子势力衰弱),诸侯强并弱(诸侯变强,兼并弱小国家),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政权在诸侯手中)。
——《史记·周本纪》
各诸侯国各自为政,
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1、诸侯争霸的背景
2、诸侯争霸的原因?
①王室衰微,诸侯强大。
②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各国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③民族间矛盾发展。
春秋争霸形势图
夺取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天下霸主,诸侯领袖。


江 水
淮 水


洛邑

河 水
汉 水
春秋形势图
齐桓公
楚庄王
秦穆公
晋文公
周王城
封国都邑










春秋首霸
宋襄公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春秋末期吴王阖闾(hé lǘ)、越王勾践也先后北上争霸。
春秋时期形势图
晋文公
吴王夫差
越王勾践
楚庄王
齐桓公
秦穆公
3、春秋霸主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秦穆公
越王勾践
问鼎中原
一鸣惊人
老马识途
退避三舍
管鲍之交
竭泽而渔
厉兵秣马
秦晋之好
卧薪尝胆
兔死狗烹
春秋争霸形势图
①地理位置:
②经济:
③政治:
军事:
临近海洋,鱼盐资源丰富
发展生产,重视工商业
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
训练军队,提升军队战斗力
“尊王”,就是拥护周王室;
“攘夷”,当时我国北方的狄人和戎人,借中原各国争战之机内侵,对各国造成严重威胁。领头伐夷,就能得到各国的拥戴。
山东临淄春秋殉马坑
地理优势
军事优势
经济优势
政治优势
结果:
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春秋首霸齐桓公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宪问第十四》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齐桓公在会上提出“尊周室,攘夷狄”。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
老马识途
一箭之仇
管鲍之交
齐襄公死后,一时间齐国无君,一片混乱。小白和哥哥公子纠争夺国君之位,公子纠派管仲带兵堵截小白,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小白假装倒地而死,公子纠过了六天才回国,这时小白已兼程赶回齐国继位,成为齐桓公。管仲被囚禁,桓公要杀管仲,鲍叔牙劝说:“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能强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听从他的建议,任用管仲为相。
管仲拜相
晋文公称霸
前636—前628年在位
晋文公
(前697-前628)姬姓,名重耳,晋国第22任君主。春秋第二位霸主。骊姬之乱时,重耳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一路上吃尽苦头。前636年在秦穆公支持下回晋夺权。他承诺,以后他做了晋国国君,如果晋楚两国交战,晋军定会退避三舍,以报答恩情.
在位期间任用贤才,重视农业生产,降低赋税,使晋国国力大增。
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山东鄄城)进行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大战,楚军大败。晋文公信守诺言兵退三舍,实为避其锐气,诱敌深入,晋军迂回包抄,大败楚军,晋文公践土会盟,其霸业显赫超过了齐桓公,成为春秋的第二位霸主。
退避三舍
竭泽而渔
晋文公流亡时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有一次快饿晕了,介子推割了一块腿上的肉与野菜同煮成汤给他吃。晋文公归国为君,介子推携老母隐居于绵山。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逼,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柳树下。为纪念这位忠臣义士,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后来那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秦穆公称霸
秦穆公(前682年-前621年):嬴姓,名任好。被史家之绝唱的《史记》认定其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继位后非常重视人才,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以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人为良将;还曾协助晋文公夺取君位,以实现秦晋之好。晋文公死后,联盟瓦解,秦晋对抗;秦穆公本欲东进,到中原完成霸业。后分别在公元前627年崤之战和公元前625年彭衙之战两次被晋军击败,秦东进的路自此被晋牢牢地扼住。
秦穆公于是向西发展。根据由余的计划,逐渐灭掉西戎国家12个。秦穆公对戎人的胜利,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周襄王时,秦穆公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百里奚早年家境贫困,在妻子杜氏支持下出游列国求仕。做了虞国的大夫。公元前655年,晋国灭掉虞国。百里奚拒绝在晋国做官,被充作陪嫁的奴隶,后逃回楚国牧牛。秦穆公派人以五张黑公羊皮将百里奚换回,拜为上大夫,故世人称之为“五羖(gǔ,公羊的意思)大夫”。在主持秦国国政期间,百里奚“谋无不当,举必有功”,辅佐秦穆公倡导文明教化,实行“重施于民”的政策,让人民得到更多的好处,并内修国政,外图霸业,开地千里,称霸西戎。使秦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为秦国最终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基础。
厉兵秣马
秦晋之好
晋楚争霸:楚庄王问鼎中原



楚庄王于公元前614年继位。登位三年,不理朝政,沉迷于酒色。大夫伍举冒死进谏,楚庄王很不高兴。伍举请他猜谜语“有一只鸟停在宫殿内,三年不飞不鸣,这是什么鸟啊?”庄王答:“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此后,庄王罢淫乐,亲理朝政,并举伍举、苏从等担任要职,稳定了政局,发展了生产,从而为楚国的争霸奠定了基础。后来,楚庄王大举北进.长驱直入周天子所在的伊水洛水流域,长驱直入周都洛邑附近,阅兵示威。周天子慌恐,派王孙满劳师,楚庄王乘机询问象征王权的九鼎的大小轻重!之后,楚庄王北上与晋交锋,在邲之战中大败晋军,实现了饮马黄河,称霸中原的抱负!
一鸣惊人
问鼎中原
止戈为武
吴越争霸
春秋末年,江南的吴国和越国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阖闾任用楚人伍子胥和齐人孙武为将,一举攻破楚国都城郢。吴王夫差时,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被迫向吴王称臣。
越王勾践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年),破吴都,夫差自尽,灭吴称霸,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夫差矛
勾践剑
绍兴越王台
卧薪尝胆
兔死狗烹
一鸣惊人,问鼎中原——蜕变、雄心;
十年生聚,卧薪尝胆——忍辱、坚韧
亡命天涯,退避三舍——信念、谋略;
重用仇敌,革新强国——胸怀、革新;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齐桓公
越王勾践
从这些霸主身上你看到了影响个人事业成功的秘诀和国家富强的启示呢?
春秋初期形势图
春秋后期形势图
合作探究: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
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
1、促进了我国局部地区的统一
材料:诸侯国在争霸战争的过程中不断地扩展自己的辖地,吞灭了周围的戎狄部族。这些地区的戎狄部族,迅速与华夏文化融合,成为华夏族的一员,对华夏文明的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李玉洁《简明春秋史》
2、促进各民族间交融
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242年间,列国进行的战争就多达483次。楚国攻打宋国时,都城内出现 “易子而食”的惨剧,荒野一片,人民流离失所。晋楚邲之战时,晋军败退河西,自相砍杀,船中得断指成棒,河水为之变色。
材料: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害,如郑国遭受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242年间,列国进行的战争就多达483次。楚国攻打宋国时,都城内出现 “易子而食”的惨剧,荒野一片,人民流离失所。晋楚邲之战时,晋军败退河西,自相砍杀,船中得断指成棒,河水为之变色。
3、给社会和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242年间,列国进行的战争就多达483次。楚国攻打宋国时,都城内出现 “易子而食”的惨剧,荒野一片,人民流离失所。晋楚邲之战时,晋军败退河西,自相砍杀,船中得断指成棒,河水为之变色。
材料:春秋时,诸侯国为了能在战争中取胜或不被吞并,纷纷实行改革以增强实力。如: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
4、推动各国变法图强,促进社会变革
性质(实质):大国兼并小国的掠夺战争,大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具有非正义性。
1.(2022·山东泰安·统考中考真题)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诸侯国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
D.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D
直击中考
动荡的春秋时期
经济发展
诸侯争霸
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影响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积极:促进民族融合,利于局部统一
王室衰微
农业:铁器农具和牛耕出现
商业:出现商品交换市场,使用金属货币
手工业:规模扩大
分封制逐步瓦解
周王室统治力大减
诸侯势力崛起,竞相称霸
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背景: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口号:尊王攘夷
消极: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
表现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