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雷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垂”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物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物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唱一首儿歌,边唱边做动作。
2.在儿歌中提到了两种雨的形式,你知道哪两种吗?
3.欣赏视频,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既打雷又下雨的现象,我们称为—雷雨。齐读课题。
二、闯关游戏---读词语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跟着大屏幕进行朗读。
2.标出自然段。
3.自己朗读课文,找出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雷雨前、雷雨中及雷雨后的景象?
四、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学习雷雨前
1.雷雨前写了哪些景物?指名读,在读的同时圈出来。
2.作者是怎样来描写这些景物的呢?
①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压”:说明乌云离我们越来越近,让我们感受到乌云低沉厚重。
②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乱摆:说明风很大。
3.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了,逃走了。垂:一头挂在树上,一头掉在地上。能把“垂”字换成“掉”或“落”吗?图片展示,体会不能换的原因。
4.指导书写“垂”字。
5.下雨前,哪些小动物还会有反应?燕子低飞小鱼游到水面蚂蚁搬家6.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用“越 ...... 越 ...... ”造句。7.有感情配乐地朗读并背诵 1—3自然段。
(二)学习雷雨中
1.指名读 4—6自然段,思考雷雨中的景物是怎样的?
2.“看不清”说明了什么?
3.写雷雨中时,雨是怎样变化的?
4.教师指导朗读。
5.配乐朗读及背诵。
(三)学习雷雨后
1.小组合作学习:雷雨过后,我们又看到了哪些景物?
2.完成老师发给大家的表格,汇报。
3.一条彩虹挂在天空。“挂”:让我们感觉到彩虹像一条五颜六色的绸带挂在空中,这是一幅多么美的画面啊!
4.配乐朗读并背诵。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会写“垂”字,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的变化,作者之所以写的这么细致,这与作者平时的认真观察是分不开的,老师希望大家今后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六、检测
(一)本文是按照( )顺序写的,描写了( )、( )、( )时的景物。
(二)你见过的雨是怎样的?试着填一填。
1.像细丝,像牛毛,密密的,听不到声音。( )
2.转眼间,豆大的雨点下起来了,来的快,去的也快。( )
3.雨水倾泻而下,像瓢泼下来一样。( )
4.隆隆的雷声越来越响,哗哗的雨越下越大。( )
A阵雨 B毛毛雨 C雷雨 D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