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课件(共41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老子》四章课件(共41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5 12:1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思想的核心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思想的核心——朴素辩证法
《老子》四章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积累毂、埏埴、牖、物、泮六个实词,学习《老子》的相关文化常识。
2通过朗读、默读、圈点勾画,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等方式,翻译并归纳探究《老子》四章的思想观点。
3联系现实生活,体悟老子的辩证哲学。
作品简介
周朝式微,诸侯争霸,战乱频频,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老子
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食粮;
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
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南怀瑾
不满社会现实
自身修养
积极进取
使命责任
自然天性
宁静和谐
超越世俗
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


加法
减法
异同
粮店
药店
文意疏通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辐:连结车辋(车轮周围的框子)和车毂的直条。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
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埏,糅合。埴,黏土。
户牖:门窗。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车子、陶器、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有”与“无”的辩证关系


古代车轮:轮、辐、毂、轴
“轮”最外面部分。
“轴”最里面部分,即轴心。
“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
“辐”连接轮毂的木条。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任务一:“无”是“没有”吗?
“无”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负概念
道是“有”与“无”的统一
车毂
陶器
户牖

车子
器皿
屋室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举例论证
任务二: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器物实体的“有” ,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无” ,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
启示:有无相生
十一章
便能在相反事物中获得力量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是老子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十一章
小说的结局的留白,如《边城》,翠翠等待的那个人,“也许明天就会回来,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人生的等待,最悲者,莫过于等待的不可知性;
国画留白,如齐白石画虾;
影视剧里的人物对白等。
(1)艺术领域的“留白”
生活中的“有”“无”
十一章
(2)人际交往领域的“分寸感”“空间感”
(3)学习工作时的“劳逸结合”
(4)读书时的“思考空间”
(5)政治历史领域的“修养生息”
十一章
中国人不做无用的事。然而什么是无用的事 什么是有用的事 与升官有关的,与发财有关的,与出名有关的,都算“有用”的。比如在高等学府里,现在的学子提的问题跟过去不一样,都有指向性和目的性,功利性︰“我该怎么办 ”“应该怎么选择 ”“你直接告诉我一个答案 ”——白岩松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jīn)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
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
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自见者:自我显露的人。
自是者:自以为是的人。
彰:彰显。
自伐、自矜:自我夸耀。
长:音cháng,意长久;音zhǎng,意得到敬重。
余食:剩饭。
赘行:赘瘤。
物或恶之:人们常常厌恶他们。
处:为,做。
“有道者”拒绝“余食赘行”
文意疏通
任务三:怎样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
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其意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相同。
①“企”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
②“跨”即越过,阔步而行,“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
③究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
任务四: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企者——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规律。
跨者——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
根源:急于求成,内心焦躁
以自我为中心,好胜好强,好大喜功,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
本质:追逐显相,看重我“有”。
这一章告诉我们:
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方可长久。
“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
企者、跨者
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




有道者不处
正面
结论
余食赘行
比喻论证
排比举例
任务五:本章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启示:顺道而行,谦下守成,不可急躁冒进
天下最完满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有所欠缺,但用起来不会破败;天下最充实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没有,但用起来不会有穷尽。最笔直的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好像很笨拙,最能辩言的好像不善言辞。
完美人格:不在外形上显现,而在于生命含藏。重内藏无外见,内藏胜于外见。
二 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
不自我显露,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反能有功;不自尊自大,所以才能长久。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人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确实能使人得到保全,回归大道。
二十四章
司马迁评价项羽:自矜功伐,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二十四章
马谡失街亭:街亭之战,马谡自荐去守街亭。观察地形后,不依诸葛亮之吩咐,亦不听副将王平之言,执意扎营山上,导致街亭失守,蜀国北伐失败。
都有虚荣心和功利上进心,好高争先,都想在竞争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于是急功近利,积极展示自己,急于把自己尽快地推销出去,所以争着抢着展示自己,恃才冒进,张扬自己,甚至不择手段。岂不知,这样积极的结果也许适得其反。真正的智慧的人是平时不显山露水,关键时刻才出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一味的个人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眼睛里看不到别人的价值和光芒,就算有所成就,也会得不到别人的敬重,反而惹人厌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qiǎ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智:智慧。
明:通透。
强行者:勉励而行的人。
志:意志。
不失其所者:不丧失立身之基。
死而不亡:死而不朽,指身死而道长存。
人应“自知、自胜、强行”
文意疏通
任务六: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
“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
“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
“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
“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对偶排比
层层递进
加强自我修养
自知、自胜
自足、强行
任务七: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léi)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安:(事物)安然未生变。
持:持守,保持。
兆:征兆,显露迹象。
谋:谋划,解决。
泮:同“判”,分离。
微:细微。
为之于未有: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
合抱:两臂围拢的粗细。
毫末:毫毛的末端。
累土:一筐土。累,通“蔂”,土筐。
治事者把握先兆,重视细微
文意疏通
探究:怎样理解“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排比句,强调做事要善于把握先兆,抓住苗头,防患于未然。凡事在初始阶段更便于控制,利于解决。
事物
未变
未兆
脆弱
细微
易持守
易解决
易消解
易散失
问题
未出现
容易解决
探究:怎样理解“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毫末
累土
足下
合抱之木
九层之台
千里之行
举例论证,运用排比,说明大的东西都是从细微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告诫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坚定的毅力,只有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业。
方法
道理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jī )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
无为: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几成:接近成功。
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贵:珍贵,珍惜。
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复:弥补,补救。
圣人无为而治,百姓慎始慎终
文意疏通
把握先兆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重视细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洞察先机
抓好细节
圣人无为
百姓慎终如始
总结
对比
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
任务八:本段阐释了什么道理 是怎样论证的
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无为而治。
不妄动、不妄为
课堂小结
《<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一、论道:辩证分析“有”与“无”的联系
二、修身:谦下守中,不可急躁冒进
三、修身: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
四、治国:事物发展变化,注意萌芽状态
1.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无”相依相生。
2.善用逆向思维。
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
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老子》中,多用方言、谚语、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
本文的论证特点
任务探究
明理提升
北大哲学系教授王博在《心灵的四季》讲座中指出:“可以用四季作为道具来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墨、道、法这四种‘和而不同’的心灵,即儒家是心灵之春,墨家是心灵之夏,道家是心灵之秋,法家是心灵之冬。”
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都是中国传统文人思想,请分别举出你所知道的儒、墨、道、法代表人物,并思考,儒道有何异同?
儒家的核心思想 ?
“仁”——伦理道德学
“克己复礼为仁”
“礼”——正名(贵贱尊卑秩序)
“名不正则言不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道家的核心思想 ?
“道”——天地万物的本源及其运行规律。
“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绝圣弃智”
“小国寡民”
存在差异是前提,互补就是各取所长,融会贯通。
儒家——社会伦理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道德完善+社会责任
道家——哲学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宁静和谐+超越世俗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
既以天下为己任,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儒】
又超然通达,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道】
用儒家思想进取,
用道家智慧炼心。
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
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
儒道两家的思想互补之因:
不满社会现实
自身修养
积极进取
使命责任
自然天性
宁静和谐
超越世俗
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


加法
减法
异同
粮店
药店
思维提升
儒道智慧,不可或缺
孔子教我们高调做事
(建立功业,轰轰烈烈)
成就
老子教我们低调做人
(宁静致远,平平淡淡)
境界
自我二重奏 周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