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学习目标
1、掌握班固及《汉书》相关文学常识
2、疏通文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3、把握苏武的人物形象及塑造手法,体悟感受其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一、情境导入
一个远离我们两千多年的灵魂,在北海之上,在苦寒之地,渴饮雪,饥吞毡,以一个囚者的身份,在那里牧羊19年!他的名字跨越历史长河而彪炳史册,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听听他尘封的心曲,感受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作者班固简介
《汉书》 《史记》
体裁
时间跨度
体例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000多年
230年左右
本纪、列传、世家、书、表
纪、表、志、传
两书合称为:
“史汉”
史书形式-----
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 (左丘明)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 (刘向编订)
纪传体:采用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 。
纪传体史书的创立者是司马迁。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二十四史》都是用纪传体写成。
文学常识史书体例
公元前100年,受汉武帝派遣作为汉朝正使,护送匈奴使节回国。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回国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但苏武坚持十九年不屈。他决不背叛祖国的气节流芳百世,传唱千古。
苏武,西汉时期中郎将。
汉武帝时期汉朝不断讨伐匈奴,双方多次派使节互相侦察。匈奴扣留了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人,汉朝也扣留匈奴使节以相抵。
天汉元年(前100年),且鞮侯单于即位,害怕受到汉朝攻击,于是说:“汉朝天子是我的长辈。”送还了之前扣押的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为了赞许之,于是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并赠送单于礼物,以答谢单于。
三、自主学习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熟读课文,做到初步疏通文意(翻译)。
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学习交流
第1段重点词句
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4、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5、置币遗单于
介词,表原因
对男子长辈的尊称
使动用法,使……归
凭借……身份
用作礼物的玉、马、皮、帛等
赠送
判断句
定语后置
苏武出使
出使背景如何?
第2段重点词句
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
谋反匈奴中
2、以货物与常
3、幸蒙其赏赐
恰逢
把
财物,古今异义
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谋反”后省“于”
希望,蒙受
苏武自杀
第3--4段
1、请找出涉及苏武自刺的语句。
2、苏武为何要自杀?自杀事件中可看出苏武怎样的品格?
3、苏武自杀的反响怎样?
第3-4段重点词句
1、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2、事如此,此必及我。
3、见犯乃死,重负国。
4、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宜皆降之。
5、舆归营
6、单于壮其节
7、虞常果引张胜/引佩刀自刺
话
告诉
连累
才
更加
对不起
假使
使动用法,使 投降
抬,扛 名词作动词
以……为壮,意动用法
被动句,“见”表被动
牵攀 ,招供/拿出
苏武自杀
苏武不屈
第5段
卫律从什么角度劝降苏武的?
第5段重点词句
1、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2、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3、本无谋
4、拥众数万,马畜弥山
5、空以身膏草野
6、君因我降
7、汝为人臣子
8、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9、反欲斗两主
10、若知我不降明
使……知晓,告知
定罪
趁
没有参加谋划
满
名词作动词,使……滋润
通过
你
通“叛
使动用法,使……争斗
你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以何见汝
苏武不屈
状语后置
思考1、当这次劝降不成的时候,单于他们就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思考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之前曾两度要自杀,现在却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第6段
苏武持节牧羊
参考:并不矛盾。第一次自杀是因为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避免受辱;第二次自杀是在审讯时他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语后,这是为了杀身息祸,为国雪耻。但是后来匈奴转为劝降,劝降失败后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之前的求死转为求生,因为他要证明汉使的气节不可折辱,所以,当他在北海上牧羊时,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时时提醒自己不忘使命。可见,他的求死求生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只不过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第6段重点词句
1、白单于
2、天雨雪
3、匈奴以为神
4、羝乳乃得归
5、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6、掘野鼠去草实
7、杖汉节牧羊
8、檠弓弩
9、武复穷厄
告诉
名词作动词,下
把……当作
名词作动词,生育
才
隔离
别的
苏武持节牧羊
同“弆”,收藏
执,拄
用檠矫正弓弩
困窘
思考:李陵又是怎样劝降的呢?“李陵的劝降”分几个小层次?
学习第7--8段
苏武反劝降
第7-8段重点词句
1、武使匈奴明年
2、不敢求武
3、故使陵来说足下
4、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
5、扶辇下除
6、子卿尚复谁为乎?
7、皆为陛下所成就
8、兄弟亲近
9、子卿壹听陵言
10、自分已死久矣
11、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第二年
访问
劝说
通“无”,
“现”
台阶
还
提拔
成为皇帝亲近之臣
副词,一定,务必
料定
通“襟”;诀,辞别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被动句
苏武反劝降
判断句
第9-10段重点词句
1、汉求武等
2、得夜见汉使
3、如惠语以让单于
4、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5、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寻求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责备
道歉
确实活着
通“已”
共
苏武归汉
在……时候
小结:
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第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第9~10):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1.疏通文意,并给每一部分添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2.通读课文,厘清脉络。
苏武出使
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1)
(开端)
苏武被拘
虞常谋反(2—3)
以死全节(4)
卫律劝降(5—6)
李陵劝降(7—8)
(转折)
(发展)
(高潮)
苏武归汉
历尽磨难,终归汉朝(9—10)
(结局)
课文先后记叙了苏武的两次自刎、两次反劝降和北海牧羊几件事,表现了苏武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以及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节。
《苏武传》中关于苏武的一段记述是:“匈奴以为神。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结合课文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描写苏武牧羊的情景。要求: 不少于60字。
一、情境导入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苏武传》。
二、文本探究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按时间顺序
奉命出使
因变被扣
自杀殉汉
卫律劝降
幽置大窖
苦守北海
李陵劝降
获释归汉
2.卫律是怎么对苏武进行劝降的 苏武又是如何应对的
卫律的劝降方式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举剑来威通,然“武不动”。威逼不成,又来利诱。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是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
苏武对其威逼而“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
3.苏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样对待他的?
(1)肉体折磨:
“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廪食不至”等。
(2)精神折磨:
“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等。
品其人,析其法
----赏析苏武形象,分析写作手法
目标三
解惑
1、苏武自杀的情节,为何要写两次,是否重复?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语言描写
坚定立场
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侧面描写
彰显
气节
反 复 之 间 显 气 节
解惑
2、匈奴审讯苏武时,他以自杀明志,为何幽置北海,却又苦苦求活?情节是否矛盾?
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举剑欲击之(张胜)/复举剑拟之(苏武)
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生 死 之 间 显 气 节
以死拒降
以生明志
解惑
3、单于派卫律以高官厚禄相诱,苏武不应;后在北海却接受於靬王的馈赠,是否矛盾?
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
爱 憎 之 间 显 气 节
(富贵不能移)
(价值观冲突)
(危难显真情)
析其法
反复之间显气节
死生之间显气节
爱憎之间显气节
对比
析其法
苏武-----张胜
苏武-----卫律
苏武-----李陵
对比
(人物)
不降---投降
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武不动”;
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武不应”;
面对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苏武仍一片赤诚。
坚守气节、
国家为先、
忠君爱国、
威武不屈、
坚贞不移
概况苏武精神
总结如下: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者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司马迁写《屈原列传》,在叙事中穿插议论,并在文末以“太史公曰”点题,直接发表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借鉴这种写法,揣摩《苏武传》中班固对苏武的认识和评价,尝试以班固的视角,写一则人物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