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拿来
主义
拿来主义
学习目标
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明确“拿来主义”的含意。
壹
揣摩文中的重点词句,领悟本文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
貳
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常见的论证方法。
叁
思考“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正确、客观地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肆
文人多傲骨,也多心怀天下。当一个时代,被乌云所笼罩之时,心忧天下者,于殚精竭虑中,思索救亡图存的法门;于虎啸龙吟中,喊出时代的最强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的《拿来主义》,听一听,那是个时代文人的声音。
知人论世
鲁迅(1881— 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他1918 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鲁迅的小说取材于当时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散文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华盖集》、《坟》、《二心集》、《而已集》、 《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
作者
对事物 或现象的系统看法或主张。
题目“拿来主义”是本文的论题。针对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提出了“拿来主义”。
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
用手将某物从较远的地方搬到较近的地方。
鲁迅先生曾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
鲁迅先生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
“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关于且介亭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卖国投降,主张“全盘西化”。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倾向。
四、写作背景
一味“送去”,出卖民族文化遗产
否定传统“全盘西化”
“尊孔读经”,掀起复古思潮
左翼文艺队伍思想混乱,或反对继承旧文化,或反对吸收外
发生了恐怖,盲目排外
不断“抛给”,不断“送来”
自诩(xǔ) 脑髓(suǐ)
糟(zāo)粕(pò) 国粹(cuì)
磕(kē)头 孱(càn)头
给(jǐ)与 犀(xī)利
吝(lìn)啬(sè) 徘(pái)徊(huái)
譬(pì)如 蹩(bié)进
残羹(gēng)冷炙(zhì)
冠(guān)冕(miǎn)堂皇
第一部分(1-4)
揭露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及做法。
实行“拿来主义”对创新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文章脉络梳理
第二部分(5-9)
第三部分(10)
1、为何“拿来”?
2、怎么“拿来”?
3、“拿来”如何?
阅读文章1-6段,完成表格,梳理“三种主义” 的实质、表现和危害以及解决方法。
破 立
问题概括 问题分析 解决方法(作者态度)
表现(原文) 实质 危害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表现 实质 危害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自己不去,
别人也不许来
送古董、送古画、送活人
鸦片、废枪炮
排外
媚外
倾销
枪炮打开大门,
什么都是送去主义
子孙讨一点残羹冷炙
清醒的青年恐惧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
否定
破
立
精读:闭关主义
特点 反映出的心态 作者态度
原文 概括 闭关主义
自己不去,
别人也不许来
自我封闭,拒绝外来的一切
盲目自大
历史证明了这一主义的问题。
特点 反映出的心态 作者态度
原文 概括 送去主义
送古董、活人,自诩丰富、大度。会使子孙拿不出东西
盲目自大,一味输出,会使国力衰微。
被打败之后的“自大”
没有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应该“拿来”
精读:送去主义
对象 做法 结果
尼采 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发了疯
送去主义者 只想送去,不想拿来 中国永远贫穷落后
送去主义的坏处
类比论证:二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
讽刺盲目自大的“送去主义者”,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特点 反映出的心态 作者态度
原文 概括 送来主义
说的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们对“送来”的吓怕了。
施舍性的(只能被动接受)
接受“施舍”的恐惧。
主动去拿
侵略者按其心意给我们送来了什么?
英国的鸦片
德国的废枪炮
美国的电影
日本的小东西
靡靡之音
糟粕渣滓
法国的香粉
精读:送来主义
送来的实质: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
第四段中的“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
抛
给
是有目的的给予,是恶意输出,犹如嗟来之食,意味着轻蔑、侮辱。
送
来
是特意的,是抛给的冠冕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的,怀有不良动机。
抛
来
是随意的,把无用的东西送人,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是中性词,一般怀有不良动机。
德国洛伊公司冒用毛瑟公司的名号,向清政府出售的劣质M88式步枪
“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
送来:
拿来:
主动权在我,我们从民族利益出发,鉴别精华与糟粕,独立自主地挑选吸收本国或外国的好东西(占有,挑选,创新)。
有目的、恶意地输出。接收者无从自主选择,只能被动接受。(接受者的自我安慰,自我粉饰,表面颇体面)
原因
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 (有悖于交往原则)
第二层: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第三层: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应重视现实教训)
所以
——因果论证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7段的论证方法
因果论证
【定义】因果论证就是根据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这种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果联系的规律性,通过提示原因来论证结果。
在具体议论文过程中,有些因果论证是显而易见的。这类文章往往是以分析观点里的“为什么”为主。
如:
开头:中心论点——面对困难不妥协的勇敢精神让生命更有价值。
分论点1:(因为)勇敢能使人拥有对抗苦难的意志。
分论点2:(因为)勇敢能激发人无所畏惧的精神。
分论点3:(因为)勇敢能给人攻克难关的勇气。
因果论证
更多的时候,因果论证并不像其他几个论证方法那么明显,它似乎有点“藏而不露”的意思。
《劝学》: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这一句是正反对比论证,那有没有因果论证呢?
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
这就是在分析原因,由结果推导原因,从而得出作者“学习要坚持”的观点。
【定义】因果论证就是根据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这种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果联系的规律性,通过提示原因来论证结果。
鲁迅先生在文中把“大宅子”比喻成文化遗产,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人的表现,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喻体 态度和表现 本体
孱头 反对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
昏蛋 为了保存自己的清白,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宅子
废物 羡慕宅子的旧主人,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一是“孱头”式的行为——
在对待文化遗产过程中,文中所言错误的做法是怎样的?正确的做法又是怎样的?
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
二是“昏蛋”式的行为——
在对待文化遗产过程中,文中所言错误的做法是怎样的?正确的做法又是怎样的?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
三是“废物”式的行为——
在对待文化遗产过程中,文中所言错误的做法是怎样的?正确的做法又是怎样的?
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喻体 态度和表现 本体
孱头 反对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懦弱无能,不敢面对。) 懦弱无能,不敢接受,逃避主义者
昏蛋 为了保存自己的清白,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宅子(盲目排斥,全盘否定。) 盲目排外的虚无主义者
废物 羡慕宅子的旧主人,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不分好坏,全盘接受。) 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喻体 本体 应采取的态度
鱼翅
鸦片
烟枪和烟灯
姨太太
有益无害
有害无益
无益无害
有益有害
完全吸收
批判地吸收
保存一点+销毁大部分
坚决抛弃
先占有后挑选
吸取精华
剔除糟粕
比喻论证
立
比喻论证的作用?
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 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
我们究竟应当怎么对待外来文化?
拿来之后怎么区别对待呢?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有什么积极作用?
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呢?
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拿来”如何?
拿来主义
破
闭关主义(排外)
送去主义(媚外)
立
破
孱头 消极逃避
昏蛋 完全否定
废物 全盘接受
立
拿来
占有
挑选
鱼翅 使用
鸦片 存放
姨太太 毁灭
论证思路
艺术特色
论证艺术
写作特点
举例论证(1)
比喻论证(8、9)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类比论证(3) 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对比论证(8、9) 用性质相反的事物作比较
有破有立,破立结合,以立为主。
广用比喻,生动形象。
嬉笑怒骂,犀利幽默。
艺术特色
文章批判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媚外求荣的妥协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剖析其错误本质,阐明了理性对待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既反对不加分析的全盘西化,又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而主张实行“拿来主义”,即正确继承传统文化和选择性借鉴外来文化,这是构建新文艺的必经之路。
七、总结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