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何尊(1963)
何尊中12行122字的铭文。铭文中“余其宅兹中国”,是目前发现文物中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
何以中国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文化
文明
●第一,“文明”与“野蛮”相对。
●第二, “文明”更强调共性、普遍性、普世性,而“文化”则更强调特殊性、差异性、民族性。
●第三,“文明”一定包含“物质文明”,但“文化”却并不一定如此。
●第四,在移植方面,文明的成果要比文化的成果容易得多。
●最后,“文明”有一个确定的历史,有一个大致的共识。
我们也许可以给“文明”下这样一个定义:文明,就是一定数量的人们,具有一定的可以持久固定群居的物质生活基础,形成了或者正在走向一定的政治秩序,具有一定的精神生活形态的人类开化状态。——何怀宏 《文明的两端》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172页
城市、文字、金属器和礼仪制度——国际考古学界对文明时代标准的主流界定
文明曙光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01
独一无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文明
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
主要特征
①使用打制石器;
②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
③已经学会使用火。
说出早期人类的分布的基本特点?
分布广泛、江河流域
距今 年代 区系 划分 代表 遗址 生产 活动 社会
形态
7000-5000年 (早期) 黄河中游 仰韶文化 彩陶/粟 母系氏族社会
5000年 (晚期)
根据教材P3,《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完成下表
距今年代 区系划分 代表遗址 生产活动 社会形态
7000-5000年 (早期) 黄河中游 仰韶文化 彩陶/粟 母系氏族社会
黄河下游 大汶口文化 黑陶/白陶 母系氏族社会
长江下游 河姆渡文化 稻/蚕丝 母系氏族社会
5000年 (晚期) 黄河下游 龙山文化 黑陶(蛋壳陶) 父系氏族社会
辽河上游 红山文化 玉猪龙 父系氏族社会
长江下游 良渚文化 玉琮/玉器 父系氏族社会
根据教材P3,《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完成下表
仰韶文化彩陶
八角星纹彩陶盆
猪纹陶钵
黑陶高柄杯
玉猪龙
玉琮
观察两幅分布图,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空间特征?
多元一体 分布广泛 中原核心
满天星斗
中原核心
结合玉器,指出中华文明的特点?
(1)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本土性)
(2)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格局。(多元一体)
(3)中华文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不平衡)
(4)中华文明兼容并蓄,具有丰富的内容与长久的生命力。(包容性)
从遗址的分布来看,地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今长城地带,南至长江以南的水乡,东至黄海之滨,西至秦晋黄土高原。大约在距今四五千年前,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天星斗(一万多处文化遗存),八方雄起。其中,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区,是中华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区。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单以填充莫角山平台的工程为例,30万平方米的平台,估计需用200万立方米的土方,至少要动员60万人日工。...如果以使用1万人计算,人口动员占可用劳动力的1/10,那么莫角山工程即需有10万人为劳动力储备基础。——李伟:《寻找中国之始》
公共权力的出现——统治者的强大的调动、组织能力
阶级分化——生产力发展、财富分配不均
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怎样的发展程度?
国家雏形
——从部落到国家
02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的形成有两个标志——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以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劳动分工是私有制产生的社会前提,剩余产品的增加是私有制产生的物质前提,私有制的发展使得社会分裂为阶级。国家是在私有制和阶级发生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阅读材料,概述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
公共权力:军队(内部阶级分化与外部战争)、监狱、祭坛(神权)
部落、部落联盟
氏族公社
古史相传:三皇五帝
考古学证明:龙山时代
◎黄帝
◎蛋壳黑陶(山东龙山文化)
◎黑陶大口尊(陕西龙山文化)
◎尧
◎舜
◎镂空黑陶豆 (河南龙山文化)
纸上材料
地下
材料
相互证明
修正、补充
部落联盟→邦国时代
尧舜禹的时代有没有实物史料的印证?
二重证据法(王国维)
尧
舜
禹
禅让
启
世袭
传贤
传子
“公天下”
“家天下”
下表为有关夏朝王位继承情况的史籍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结论是( )
《竹书纪年》 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
《中国历代帝王》 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
《上古时代》 白寿彝 禹死后,本应由伯益做部落联盟的首领,由于夏部落的强大,他们借助禹的余威,共推禹子启为王。
A.伯益的权位最终被夏启所取代
B.部分部族发动战争导致启夺得权位
C.启取代益源于其贤能品德和民意
D.民主传统是启和益发生争斗的原因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司马迁《史记》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战国策·燕策一》
同一事件为何会有不同的说法?
夏朝、夏文化和夏代历史,至今还是一个让历史家们大感困惑的斯芬克斯之谜。——陈剩勇《中国第一个王朝的崛起》
二里头宫殿基址
二里头宫殿基址复原
二里头发现了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建筑群(都邑与建筑上的王权表征)、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华夏青铜文明之肇始)、最早的青铜近战兵器、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使用双轮车的证据。二里头也是公元前二千纪前半叶最大的中心性城市、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许宏《二里头的“中国之最”》
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
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 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天下为一
——商和西周
03
商朝的统治特征
商青铜兽面具
四羊方尊
卜甲、卜骨
亚醜钺
带人头青铜甗
祭祀坑H310
内外服制(畿服制)
1.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2.神权、王权相结合
具有迷信色彩
3.人祭风俗、奴隶制盛行
武王伐纣的时间何以确定?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尚书·牧誓》
据推断为公元前1046年
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
——《淮南子·兵略训》
据推断为公元前1057年
十二年辛卯,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坶野。
——竹书纪年
据推断为公元前1027年
◎利簋(西周初期)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利簋铭文与《牧誓》
互证牧野之战
周朝的统治特征
分封制(封建制)
◎目的
◎内容
◎特点
◎作用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除王畿以外的土地、人民,逐层分封,世袭统治
分封对象多元性
(同姓王室、异姓功臣、先王后代)
促进周文化的传播(文化认同)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天下共主)
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开发(边疆开发)
分封义务相互性
(周王“授民授土”,诸侯承担义务)
分封序列等级性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形等级序列)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余各以次受封。——《史记·周本纪》
“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墨子·告子》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史记·周本纪》
周朝的统治特征
宗法制
礼乐制
◎实质
◎核心
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家国同构)
嫡长子继承制
礼,贵贱有序;
乐,上下和同。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左传·桓公二年》
周朝的统治特征
互为表里
工具
◎权力分配
◎权力继承
◎权力认同
分封制—政治权力等级化—天下归周(姬)—政治共同体
◎权力基础
宗法制—家族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嫡)—家族共同体
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序)—文化共同体
井田制—普天之下王土化—天下归王(国)—经济共同体
家国同构
华夏一体
商周的社会图景
01
02
03
04
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起源于商,兴盛于西周。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较多,技艺精湛。
奴隶买卖
与人殉制度
商周时期的农业生产,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礼记·祭义》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 · 梓材》
殷人——事鬼神
西周——敬天保民
重鬼神→重人
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政治
经济
文化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血缘纽带,“家国同构”
等级森严
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实行土地国有制
青铜铸造发达
系统的文字
开始形成统一的文化认同
呈现较浓厚的鬼神迷信色彩
西周时期已经产生了早期“民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