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5 14:1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三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明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明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通过学习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了解历史发展的全面性,锻炼唯物史观的历史思维。学习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欧洲殖民者侵占澳门和台湾等史实,将明朝的发展与世界整体发展联系起来,培养时空素养;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01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02
家国情怀
03
通过对明朝政治制度变化、特别是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学习,客观的认识明朝政治制度的创新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历史的发展变化,确立多元一体的民族观念和民族认同感。
教学目标
【时空定位】
1351年
1368年
15C前期
16C中期
1571年
1616年
1636年
1644年
元末农民起义
明朝建立元朝灭亡
郑和
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占澳门
俺答汗
议和
努尔哈赤建后金
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明朝灭亡
清军入关
中国
世界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5C末16C初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14、15C
14-17C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1640年
英国爆发
资产阶级革命
近代科学产生
形势发生巨大变化
封建专制空前强化、殖民侵略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面临新的危机和挑战

明朝的建立
背景
时间
人物
都城
快速阅读课文P71,为明朝建立信息卡片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起义将领朱元璋统一南方大部分地区
1368年
朱元璋
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国号大明
元朝灭亡
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明成祖设内阁制度
宦官专权
自主学习:P71-72明朝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三公九卿
设宰相
中外朝
抑宰相

三省六部
众宰相
二府三司
限宰相
中书省
相权扩张




朱元璋为什么要废丞相?废相之后就真的“稳当”了吗?
朱元璋在14世纪成为中国的国君。其既从极为卑微的地位而登九五之尊,他也只有大刀阔斧地行事。——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明史·胡惟庸传》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①历史原因:历朝丞相权势过重,
以致皇权不稳,吸取元朝灭亡教训。
②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
③现实原因:废行省,设三司,丞相权势过大
④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朱元璋
据载在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至二十一日的八天之内,诸司奏章即多达1660件,共3391事。——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积极:防止权臣专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初期提高了行政效率。
影响
消极:皇帝政务繁多,负担加重,效率低;皇帝独断,易决策失误。
废丞相
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政务繁多、负担过重的问题?
设内阁
性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内阁权力不断扩大
运行机制:内阁大学士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特点:①非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咨询顾问的内侍机构,无权决策;②权力源自皇帝。③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阁权的大小由皇帝意旨而定④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最后决定权、否决权在皇帝
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奠基
确立
发展
全盛
设内阁
废除宰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原因
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过程
②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③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张居正,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是神宗的师傅,而且又是内阁大学士。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去世后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恢复名誉。
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二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周谷城:《中国政治史》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臣备员六年,百凡(全部)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明神宗实录》
以明代的内阁大学士比拟宰相,是当时和后世的习惯说法,某人出任大学士,即有“入阁拜相”之称。而黄宗羲指出,内阁只相当于皇帝的秘书,不能与宰相等同。
——冯天瑜:《试论<明夷待访录>政治理念的“现代性”》
阅读材料分析明朝内阁与前朝宰相有何不同?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 不同 地位 (权力来源)
职能权力
任免
对皇权作用
职能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最高行政机构,法定
政务咨询机构,非法定
(制度赋权)
(皇帝信任)
议政权,决策权
监督百官执行权
票拟权,无决策权
一定程度制约皇权
无法制约皇权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明朝内阁与前朝宰相有何不同?
内侍机构,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统领百官,无决策权。
宦官专权
原因
表现
评价
皇帝防范内阁权重,部分皇帝怠于政事。
①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②负责提督东厂和控制锦衣卫;
实质
导致政治日益黑暗,社会矛盾加剧
③官员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无论阁臣当政还是宦官弄权,其权力本质仍出自皇权,实质上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锦衣卫腰牌及木印
宦官专权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其实质是什么?
明朝皇帝担心内阁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万历皇帝二十四年不上朝,从宪宗到熹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郑和下西洋
原因
时间
自主学习:P73简要说说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如何评价这一壮举?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以武慑之
——《明史·郑和传》
寻找惠帝,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奇珍异宝的追求
15世纪前期
概况
先后七下西洋,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达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特点
实质
(郑和下西洋)航线之长、航程之远、持续时间之久,在当时世界上无人可以与之比肩……他的船队规模之大,船舶字巨,航海技术之精良,在当时世界上是无出其右。
—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领先世界
朝贡贸易
政治目的>经济目的
海上交通
明朝奉行“厚往簿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 ——《明史》
郑和第4次下西洋访问过的莫桑比克沿海,已到达南纬33度以南接近好望角之地,没有郑和所开拓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路,欧洲人无法这么快到达中国。正是郑和下西洋为16世纪-17世纪数以千计的西方传教士的直接来华做了交通上的准备。传教士所带来的海外世界的新内容,也为明清中国人重新理解世界、认识海洋奠定了基础。
——邹振环《郑和下西洋是”大航海时代”前奏》
影响
积极方面:1)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2)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
消极方面: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期未能持续。
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
朝贡贸易:是古代王朝与周边藩属国政治经济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其特点往往是“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奇珍异宝的需求。
明初
(1370年)
永乐年间
洪熙—弘治年间
嘉靖年间
隆庆年间
(1567年)
海禁的松弛
如,郑和下西洋
海禁高度强化
嘉靖大倭寇
海禁的松弛
隆庆开放
海禁的严格
海禁再强化
戚继光
俞大猷
明朝沿海危机何来?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寸板不许下海,罢太仓黄渡市舶司……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录》
海上居民,近来海禁太严,渔樵不通,生理日促,转而从盗。 ——《嘉靖平倭衹役纪略》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漳、泉海贼勾引倭奴万余人,驾舟千余艘,自浙江舟山、象山等处登陆,流劫台、温、宁、绍间,攻陷城塞,杀掳居民无数。 ——《明世宗实录》
沿海形势
抗倭斗争
原因
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烧杀抢掠。
◎戚继光
◎俞大遒
结果
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州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
欧洲殖民者入侵
原因
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表现
①16世纪中叶,葡萄牙取得在濠镜澳(澳门)的租住权
②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台湾岛南部和北部
③明末,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影响
西方殖民者的活动侵犯了中国的主权,给中国沿海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大明王朝带来了危机。然而,危机中的大明也开始了解西方。
沿海形势
佛郎机炮
利玛窦与徐光启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自主学习:P74明朝是如何管理东北、北部和西南方向少数民族地区的?体现了怎样的特点?具有什么影响?
明朝形势图1433年
明廷允许萄人租借澳门......是对葡萄牙殖民者侵略本性认识不足,而视北方民族为主要威胁,以防北方民族为主。
——刘祥学《从明朝中后期的民族政策看葡萄牙殖民者窃占澳门得逞的原因》
大明统治者更在意的似乎是内陆边疆,朝廷希望通过对内陆边疆的治理来实现其“天下一统”的愿望。朱元璋在明朝初年还命人创作《大一统颂》。那么,大明王朝是如何巩固大一统呢?
明朝的边疆管理
北方:蒙古
①修筑长城
②明中期“土木堡之变”
③1571年册封俺答汗
④双方恢复扩大贸易关系
西南:藏族
①册封:法王、王等称号
②设机构:设立行都指挥使司,任用藏族上层人士管理
东北:女真各部
①设机构:设奴儿干都司;
②封授:对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明朝经略内陆边疆措施有何特点?
特点
威德兼施、以夷治夷、灵活多样、因俗而治。
女真
蒙古
西藏
影响
(1)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
(2)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明清易代
背景:
材料1:嘉靖年间是明代吏治的重要转折点,特别是嘉靖中期以后,风气大变,贪污受贿、奢侈靡费发展为贵族、官绅等的普遍行为。
——《明代后期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2:天启七年(1627) , 王二领导饥民杀澄城县贪官张斗耀,揭开起义序幕。崇祯元年(1628) , 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等,二年,张献忠、神一元、不沾泥、红军友、点灯子等各支并起,号三十六营,众二十余万。
天灾不断
政治黑暗
农民起义蜂起
16、17世纪之交,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入关,攻占北京。
经过:
明朝为何灭亡?
本课小结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明朝建立
明制变革
司礼监
废丞相
设内阁
经略边疆
明清易代
内陆
边 疆
海上交通:郑和七下西洋
北方:鞑靼和议
西南:藏族因俗而治
东北
前期:奴儿干都司
后期:满洲兴起
前期:驱逐倭寇
后期:欧洲殖民入侵
沿海形势:
君主专制加强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清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课堂检测
(2022.6·浙江高考·6)中华海洋文明源远流长,海路绵延,联通中外。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认知,不正确的是(  )
A.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
B.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商品远销东欧、北非
C.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明清时期,禁止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D
(2021·全国甲卷高考·27)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D
3.(2021·湖北高考·4)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A
(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