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开封市龙亭区天成学校高二(上)开学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共70.0分)
1.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奴隶主贵族统治衰落,地主阶级兴起,针对这一情况,老子主张( )
A. “克己复礼为仁” B. “制天命而用之”
C. “为无为,则无不治” D. “刑过不避大臣”
2. 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影响深远。以下属于秦朝确立的地方管理制度的是( )
A. 三公九卿制 B. 皇帝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3. 西汉初年曾出现过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局面。当时,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课题是( )
A. 提倡节俭 B. 发展农业生产 C. 以德化民 D. 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4.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 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B. 《岳飞抗金》历史剧
C. 《资治通鉴》译注本 D. 平定准噶尔的传说故事
5.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这段文字描述的历史人物,创立了(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世袭制 D. 皇帝制
6. 古埃及早王朝时期,已经形成了三大“创世论”神学体系,这些体系中的神话传说内容都与太阳和水有关。这体现了古埃及()
A. 王权的衰落 B. 对自然的崇拜 C. 文字的发展 D. 对科学的探索
7. 某信使到达雅典时问道:“谁是这个国家的统治者?”得到的回复是“陌生人,你首先就问错了,在这里寻找一个统治者。因为这个城邦不是由一个人统治,公民每年轮流当家做主,并不给予富人更高的(权力),穷人也同等分享(权力)。”这说明雅典( )
A. 没有城邦的统治者 B. 公民参与国家管理 C. 实行贵族寡头政治 D. 政治地位高于一切
8. 为了扩大帝国统治的社会基础,亚历山大竭力推行马其顿人与东方人融合的政策,倡导马其顿人与东方女子通婚。远征建立帝国后,埃及的宗教崇拜和巴比伦的天文学、数学知识也传入了希腊。上述材料说明亚历山大远征( )
A. 是一次掠夺性战争 B. 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C.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D. 是一次正义性战争
9. 11世纪末,来自欧洲的十字军闯入了原本属于希腊人和穆斯林的世界,这场宗教性军事行动前后持续近200年。东征过程中,拜占庭帝国保留的古典文献、阿拉伯的科学知识,中国的印刷术等传入欧洲。材料表明十字军东征( )
A. 客观上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出现 B. 地中海沿岸成为西欧经济中心
C. 使得东方与西方文化开始交流 D. 有利于西欧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10. 据如图及材料可知( )
如图作品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巴格达城的穷脚夫帮一个妙龄女郎在一个基督徒开办的商店里购买了一个金币的橄榄,又来到一家水果店,买了叙利亚苹果、土耳其榅桲、阿曼梅子、大马色睡莲、伊格拉密胡瓜、埃及柠橡、撒尔他尼橙子,还买了伊朗、阿富汗等地特产、亚历山大的蜡烛和香水等手工业品。
A. 该地居民都信奉基督教 B. 波斯帝国地跨亚非欧
C. 该地商品贸易十分发达 D. 贵霜帝国的交通便利
11. 习近平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发表主旨讲话:“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该讲话的意义在于( )
A. 开辟了社会主义新时期新道路 B. 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C. 促进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D. 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12. 周厉王在位时,奢侈专横,以国家名义垄断山林川泽,借以剥削人民。国人(自由民)公开议论其过失。厉王严厉镇压,王室重臣召公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厉王不要限制民众舆论。后厉王被国人逐奔于彘。这表明西周时期( )
A. 矛盾尖锐,社会动荡 B. 国人对王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C. 实行仁政,重视舆论 D. 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动摇
13.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书中,“兄”字意为祭祀时排在前面且能开口向祖先说话的人;弟通“第”,即除兄之外的依次排列次序。下列制度中,与这两个字内涵相关的是(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礼乐制 D. 井田制
14. 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毋口请”,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的这种做法( )
A.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 实现了思想统一
C. 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D. 导致了暴政统治
15. 假设在如图所示中央机构所在的朝代,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16. 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 路德在其论文《为基督教学校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书》中指出:“禁欲的目的在于战胜不贞,但前提是不能违背人性。如果禁欲活动没有起到禁止欲望的作用,甚至损害自己的身体,那么禁欲活动就该被取消。人们应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吃喝玩乐,不必在意是否违背教会的规定。”这一主张( )
A. 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B. 有利于人文主义的传播
C. 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D. 否定了宗教的绝对权威
17. 事实上,制宪会议的多数代表并不真心欣赏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他们反对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为此,联邦宪法采用了在统一体制内对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的做法。据此可知,美国对政府权力“纵向分割”旨在( )
A. 建立一个有效有限的联邦政府 B. 强化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制衡
C. 极力防止出现个人的专制独裁 D. 扩大行政权以应对现实需要
18. 19世纪以前,英国的金融业发展缓慢,提供信贷的私人银行基本只在伦敦;19世纪以后,英国金融业快速发展,尤其地方上的私人银行,从1750年的12家发展到1838年的超过1200家。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
A. 英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B.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确立
C. 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D. 工业化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19. 1794年,哥伦比亚人纳里诺将《人权宣言》翻译成西班牙文,并在波哥大印发;阿根廷人莫雷诺翻译了《社会契约论》,伏尔泰、孟德斯鸠的作品都被印刷成小册子,在拉美殖民地秘密地传播,一些吸取启蒙思想研讨拉美独立的革命组织也纷纷成立。这些现象( )
A. 导致拉丁美洲文化的混合性 B. 促使拉美民众推崇联邦制度
C. 有利于拉美民族意识的觉醒 D. 揭开了拉美民族独立的序幕
20.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后,美国上下一片哗然,有人将其比作美国科学技术史上的“珍珠港事件”。民众对本国的技术能力、教育水平、政治制度等提出了质疑。受其影响,艾森豪威尔总统的民意支持率从原先的79%陡降至57%。美国社会的剧烈反应说明( )
A. 军备竞赛威胁世界和平 B. 冷战对抗影响民众思维方式
C. 太空竞争决定政治格局 D. 科技优势成就苏联霸主地位
21. 克林顿在其美国总统任期(1993-2001年)内奉行“新干涉主义”外交政策。“新干涉主义”认为一个国家的主权并不是无限的和无条件的,只有当它能够对其公民提供人权的宪法保障,维护人权,它才有资格享有“主权”,否则它的“主权”就是有限的。据此可知,“新干涉主义”( )
A. 加强了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B. 加剧了冷战后的国际地缘冲突
C. 反映了美国冷战后的多边主义外交 D. 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实现
22. 宋代学者高承在所撰《事物纪原》中记载:“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音。其吟哦俱不同。”《梦粱录》亦记载“端午节时,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这些现象( )
A. 开古代广告业之先河 B. 表明政府放弃对市场的监管
C. 得益于商品经济发展 D. 折射了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23. 康熙皇帝晚年曾抱怨说:“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以为尔即踣(跌倒)毙,必有更换者。惟从旁笑视,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这反映了( )
A. 皇帝政事繁重穷于应付 B. 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
C. 皇权独揽利于长治久安 D. 皇权和相权矛盾尖锐
24. 1873年1月,李鸿章命人筹办招商局,采用官督商办,面向社会公开募股,发行股票。辛亥革命后,招商局利用有利时机与官方展开了三次博弈,争得了完全自主用人、独立处置产权的权利,最终实现了完全商办。轮船招商局经营方式的变化( )
A. 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限制 B. 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C. 抑制了列强经济势力的扩张 D. 革除了洋务企业的弊端
25. 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防止后来的社会革命。……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故成此不平等世界”。为此,孙中山主张( )
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 建立民国
C. 节制资本 D. 平均地权
26. 苏区合作社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还是一个战斗组织。合作社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解决红军家属在生产生活上的困难从而保证“扩红”运动的顺利开展;二是生产和收集粮食、筹集物资以满足前线需要。由此可见,苏区合作社的建立( )
A. 满足了军事斗争的需要 B. 体现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 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D. 有利于粉碎国民党的围剿
27. 如图是50年代我国工业建设成就分布图。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 形成了合理均衡的工业布局 B.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C. 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D.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8. 1981年,专业户在我国农村的少数地区开始出现。到1983年底,全国农村专业户已达农户总数的13.6%,经营内容由养殖业、种植业向加工、运输、服务、文化、卫生等行业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 )
A. 说明土地所有制变革成效显著 B. 得益于农村改革的深入开展
C. 促进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D. 顺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
29. 19世纪下半叶,欧洲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组织致力于通过摧毁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切经济领域消灭剥削,实现人民大众的平等。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 《人权宣言》的发表 B. 《拿破仑法典》的颁布
C.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30. 有学者指出,从全球视角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霸权开始削弱,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该学者旨在说明一战( )
A. 爆发的原因 B. 复杂的进程 C. 战争的性质 D. 深远的影响
31. 15世纪,德文、意大利文、捷克文、荷兰文、西班牙文的《新约》或《圣经》全书先后面世,这些译本奏响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曲。马丁 路德所译德文《圣经》被称为德国近代语言文字的最佳范本。到1525年,已经有22个经过路德授权的版本和110种翻印本问世,几乎1/3能识会读的德意志人都人手一份。这一历史现象( )
A. 摧毁了教会的信仰基础 B. 阻碍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C. 助推民族国家意识增强 D. 导致了欧洲的四分五裂
32. 15世纪,意大利人为了使服装符合人体结构和方便运动,通常在关节处留出缝隙并用绳带连接,使里面的白色内衣露出来,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同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可以摘卸、独立剪裁、独立制作的袖子。意大利人的这一服饰风格( )
A. 成为挑战神学世界观的关键 B. 借鉴了科学革命的研究成果
C. 反映出新教倡导节俭的观念 D. 渗透着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33. 15世纪后期葡萄牙国王声言:“葡萄牙人,作为海洋霸主,没收未经他们许可,而在地球的海洋上航行者的财产是正当的。”其后,哥伦布从美洲大陆返回西班牙途经葡萄牙时声称:他代表西班牙国王发现了日本国。以上材料表明,当时( )
A. 葡萄牙垄断了东西方贸易 B. 两国对殖民地争夺趋于激烈
C. 西班牙占据了最有利商路 D. 美洲和非洲基本被瓜分完毕
34. 玉米原产美洲,具有耐寒、耐旱、产量高的特点。1494年2月,哥伦布船队的一个船员从美洲带回了一包老玉米,此后玉米被好奇的西班牙人试种。1618年,威尼斯共和国政府允许农民用玉米作为赋税上交,后来玉米种植向欧洲各地扩展。据此可知( )
A. 欧洲贸易中心发生重大变化 B. 世界市场形成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C. 物种交流源于新航路的开辟 D. 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推动的结果
35. 相关研究表明,文艺复兴时期成立的新寄宿学校,并不培养牧师而是培养商人的子弟。学校课程注重古典作品研究和体育运动,学校课程的宗旨是要教育学生们快乐、健康地生活,成为有责任的公民。这反映出在当时( )
A. 人们宗教信仰淡薄 B. 人文主义观念盛行 C. 学校课程体系完备 D. 商人阶层掌握政权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
36.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盖姑息起于兵骄,兵骄由于方镇,姑息愈甚而兵将愈俱骄。由是号令自出,以相侵击,虏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不知所为,反为和解之,莫肯听命……故兵之始重于外也,土地、民赋非天子有;既其盛也,号令、征伐非其有;又其甚也,至无尺土,而不能庇其妻子宗族,遂以亡灭。
——选自北宋欧阳修《新唐书 兵志》
材料二: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选自南宋叶适《水心别集》卷 14《纲纪二》
(1) 根据材料一,说明唐朝后期逐渐走向衰亡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北宋针对唐朝灭亡教训而对地方采取的措施。
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列宁认清了社会的基本矛盾产生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若集中一切物力财力搞建设,以共产主义的原则去调整当前国家的生产和分配,只会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脱节,带来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加剧社会矛盾。列宁坚持利用商品、货币来发展社会主义,以“迂回”的方式,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经济贸易,打通欧洲市场,把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有条件地租让给外国资本家。
——摘编自齐枭博《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九月全会( 1965年)上,苏共正式推行“新体制”,扩大企业权力,完善计划制度,缩减指令性指标,简化计划制定和监督方法。1973年又进行了机构改革,广泛建立生产和科技联合公司,使管理者更接近生产,缩短从科研到生产的周期。“十五”计划期间,苏联通过了《关于改进计划工作和加强经济机制对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的作用》的决议,进一步把经济改革的目标指向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摘编自金挥《勃列日涅夫时期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因素》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列宁采用“迂回”方式的因素。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勃列日涅夫“新体制”改革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简要评价。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奴隶主贵族统治衰落,地主阶级兴起,老子主张“为无为,则无不治”,即无为而治,故C项正确;
“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的思想,故A项错误;
“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思想,故B项错误;
“刑过不避大臣”是法家的思想,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老子的主张,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老子的思想主张及其背景。
本题考查老子的思想主张,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答案】C
【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在地方设立郡县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C正确;
三公九卿制度,皇帝制度是秦朝在中央设立的政治制度,排除AB;
行省制是元朝时期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能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3.【答案】B
【解析】A.提倡节俭并非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课题是,故A项错误;
B.西汉初年,民生凋敝,人民生活困难,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成为当时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故B项正确;
C.西汉初年,统治者所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恢复发展生产,而不是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错误;
D.汉初实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并非以德化民,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了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据此可知“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属于第一手材料,故A正确;
BCD均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历史研究方法,依据题干要求“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研究历史的方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可知,题干描述的是秦统一六国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创制了皇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D项正确;
尧舜禹时期通过禅让的方式传承权力,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西周时期,周天子实行了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B项;
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帝位的传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皇帝制度,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皇帝制度的相关知识的把握。
本题考查皇帝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答案】B
【解析】在古埃及早王朝时期,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仍然非常低下,当时的“创世论”神学内容都与太阳和水有关,这体现了古埃及对自然的崇拜,故B项正确。
古埃及早王朝时期,王权仍处于上升时期,而不是衰落,故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出文字的发展,故排除C项;
当时科技水平低下,不得不用神话传说来解释自然现象,所以不能体现对科学的探索,故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古埃及文明。考生需要结合人类文明起源的相关史实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古埃及文明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7.【答案】B
【解析】城邦的统治者是“全体公民”,不是没有统治者,排除A项;
根据材料信息“谁是这个国家的统治者”“这个城邦不是由一个人统治,公民每年轮流当家做主”可知,不凭借财富分享政治权力,可以判断雅典城邦政治特点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B项正确;
雅典城邦是民主政治,不是贵族寡头政治,排除C项;
材料信息说明雅典公民参与国家管理,不能说明D项内容,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亚历山大竭力推行马其顿人与东方人融合的政策”“埃及的宗教崇拜和巴比伦的天文学、数学知识也传入了希腊”可知,亚历山大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C项正确。A、D两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材料未涉及欧洲经济发展情况,排除B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人类文明的交流,解答的关键是准确读取材料信息,从选项入手,逐项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了人类文明的交流,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东征过程中,拜占庭帝国保留的古典文献、阿拉伯的科学知识,中国的印刷术等传入欧洲,古典文献、阿拉伯科学知识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印刷术的传入便利了知识的普及和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这些都客观上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出现和发展,A项正确;
材料主要讲十字军东征促进了西欧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不涉及经济,不能得出地中海沿岸成为西欧经济中心,排除B项;
东西方文化交流早在十字军东征前就开始了,排除C项;
从材料看不出西欧商品经济发展情况,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文艺复兴,要求学生结合文艺复兴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文艺复兴,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依据《一千零一夜》及巴格达城的相关内容可知,此故事以古代阿拉伯帝国相关历史为背景,反映出当时巴格达城商品贸易相当发达,商品种类繁多,故C正确;
材料不能证明此地居民都信奉基督教,故排除A;
材料与波斯帝国及贵霜帝国的情况无关,故排除BD。
故选:C。
本题考查阿拉伯帝国经济发展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阿拉伯帝国历史演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1.【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是强调世界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命运要联系在一起,为此,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D选项符合题干的要求;
ABC选项的内容材料都没有体现出来,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新时期中国的治国理政,要求学生结合新时期中国治国理政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的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2.【答案】B
【解析】A.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社会动荡,故排除;
B.根据“国人(自由民)公开议论其过失”“后厉王被国人逐奔于彘”可知,国人对王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正确;
C.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实行仁政,故排除;
D.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动摇,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侧重于考查的是周代的政治特点。
本题考查的是周代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说文解字》对“兄““弟“二字的解释可知,在祭祀时,兄的地位和权力要大于其他人。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度是一种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与材料中“兄“的内涵一致,故选B;
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制度,与材料无关,故排除A;
礼乐制是用来维护西周统治需要的文化制度,与材料无关,故排除C;
井田制是西周的经济制度,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宗法制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宗法制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4.【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秦朝的这一政治制度提高了国家的管理能力,故 C正确;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以郡县制为标志,排除A;
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出秦的思想统一,排除B;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秦朝政治管理措施,与暴政无关,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秦朝国家管理制度。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时期国家管理制度的主要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5.【答案】D
【解析】依据图示并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是首先中书省拟旨,然后由门下省审核,通过后,交由尚书省去执行,最后由六部具体执行。材料中涉及的是工程建设,这是工部的职责,因此最后由工部具体执行。因此其运行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故选:D。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禁欲的目的在于战胜不贞,但前提是不能违背人性。……人们应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吃喝玩乐,不必在意是否违背教会的规定。”可知,马丁 路德主张教会的禁欲规定不能违背人性的基本需求,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B项正确;
《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宗教改革与民族国家形成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马丁 路德并未否定宗教的绝对权威,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宗教改革,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宗教改革,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联邦宪法采用了在统一体制内对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的做法”及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政府之所以对权力进行分割实行三权分立体制,是为了建立一个有效的政府,同时对权力进行限制,因此A项正确;
B.强化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制衡是方式,不是目的,排除;
C.极力防止出现个人的专制独裁只是其中一个目的,还为了防止“暴民政治”,排除;
D.材料强调分权,因此不能看出行政权的扩大,排除。
故选:A。
本题侧重于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解题关键信息是“他们反对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联邦宪法采用了在统一体制内对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的做法”。
本题侧重于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8.【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正处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英国金融业尤其是私人银行迅速发展,故D项正确;
金融业的发展并不能反映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故A项错误;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确立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材料信息,结合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拉美民族独立运动之前,“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启蒙思想已经在拉美殖民地广泛传播,这有利于唤醒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斗争意识,C项正确;
材料主旨是启蒙思想对拉美独立运动的推动作用,而不是拉美文化的混合,排除A项;
材料不涉及拉丁美洲推崇联邦制度,排除B项;
1804年海地独立,拉开了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依据材料“1794年,哥伦比亚人纳里诺将《人权宣言》翻译成西班牙文,并在波哥大印发;阿根廷人莫雷诺翻译了《社会契约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2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的整体世界背景是美苏冷战,双方在各个行业展开全面竞争,因此美苏在太空领域上的竞争影响了艾森豪威尔总统的民意支持率反映的是冷战对抗影响民众思维方式,B项正确;
材料与军备竞赛无关,排除A项;
政治格局的根源在经济实力,排除C项;
此时处于美苏两极对抗的状态,苏联并未成为世界霸主,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美苏冷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美苏冷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答案】B
【解析】克林顿时期的“新干涉主义”其实就是为美国干涉其他国家内政找了“正当”的借口,这会加剧冷战后的国际地缘冲突,故选B项;
“新干涉主义“是美国的外交政策,而不是国内经济政策,A项错误;
“新干涉主义“反映了美国的单边主义外交,C项错误;
“新干涉主义“会加剧冲突,不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地区冲突的原因和教训,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地区冲突的原因和教训,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音。其吟哦俱不同”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时空界限被打破,商业竞争出现,所以才会出现材料中的各种叫卖声,故选C项;
中国古代的叫卖广告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排除A项;
材料中政府放宽对经济发展的时间限制,不等于放弃对市场的监管,排除B项;
材料核心是强调宋代商人的叫卖广告这种现象,都市生活涵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无法体现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宋朝商业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宋朝商业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3.【答案】B
【解析】A.皇帝政事繁重穷于应付,只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排除;
B.材料中皇帝政事繁忙,是因为皇帝大权独揽,决策权由皇帝掌控,本质上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正确;
C.皇权独揽不利于长治久安,排除;
D.皇权和相权矛盾尖锐,无法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题关键信息是“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以为尔即踣(跌倒)毙,必有更换者。惟从旁笑视,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
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2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辛亥革命后,招商局利用有利时机与官方展开了三次博弈,争得了完全自主用人、独立处置产权的权利,最终实现了完全商办”可知,轮船招商局在后期获得自主用人、独立处置产权有利于扩大企业自主权,推动企业发展,故选B项;
轮船招商局经营方式的变化,未涉及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
材料与列强的经济扩张无关,排除C项;
D项革除了表述太绝对,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结合题干“辛亥革命后,招商局利用有利时机与官方展开了三次博弈,争得了完全自主用人、独立处置产权的权利,最终实现了完全商办”及洋务运动的历程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25.【答案】D
【解析】材料考的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的改良社会经济组织,防止社会贫富悬殊太大针对的是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故选D项;
AB与材料讲的经济无关,可排除;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节制资本是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6.【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苏区合作社的活动一方面有利于“扩红”运动,壮大革命力量,另一方面为军事斗争筹集物资,提供经济需求,为粉碎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奠定基础,故D正确;
苏区合作社的建立可以为军事斗争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满足了无从体现,故排除A;
社会主义改造时间是1953—1956年,时间不符,故排除B;
苏区合作社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建立的,斗争对象是国民党,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依据材料“一是解决红军家属在生产生活上的困难从而保证‘扩红’运动的顺利开展;二是生产和收集粮食、筹集物资以满足前线需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国共十年对峙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27.【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50年代”和图示中的工业建设成就,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时期的建设成就,“一五”计划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故C项正确;
“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化建设成就主要集中在东北,合理均衡的工业布局并未形成,故A项错误;
1949—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基础,故B项错误;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材料涉及的是“一五”计划,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和解读图示中的成就,结合“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和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8.【答案】B
【解析】专业户的出现和发展源于农村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这是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故B项正确;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制不变,A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农民的生活水平,排除C项;
1992年才明确提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时间不对,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9.【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欧洲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组织致力于通过摧毁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切经济领域消灭剥削,实现人民大众的平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出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C项正确;
《人权宣言》发表于1789年,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些根本原则,与题干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
《拿破仑法典》于1804年颁布实施,它巩固了革命果实,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很多国家的民法都以它为参照蓝本,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意志,与题干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发生在1917年11月,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0.【答案】D
【解析】据本题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霸权开始削弱,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对世界局势产生了影响,削弱了欧洲的实力,导致欧洲出现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削弱了欧洲对殖民地的控制,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了深远的影响,D项正确;
一战爆发的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A项;
一战的经过包括,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开始是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转折点凡尔登战役等,排除B项;
一战性质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5世纪,德文、意大利文、捷克文、荷兰文、西班牙文的《新约》或《圣经》全书先后面世,这些译本奏响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曲。马丁 路德所译德文《圣经》被称为德国近代语言文字的最佳范本。到1525年,已经有22个经过路德授权的版本和110种翻印本问世,几乎1/3能识会读的德意志人都人手一份”可以看出,宗教改革中《圣经》被翻译为欧洲各国民族国家的语言,这些《圣经》成了凝聚西欧各国民族国家意识的重要工具,C项正确;
《圣经》翻译并没有摧毁教会的信仰基础,排除A项;
近代科学的兴起也并没有因为宗教改革而停滞,排除B项;
宗教改革助推民族国家意识增强,并不会导致欧洲四分五裂,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宗教改革,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宗教改革,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2.【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15世纪,意大利人为了使服装符合人体结构和方便运动,通常在关节处留出缝隙并用绳带连接,使里面的白色内衣露出来,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可知,意大利人有意使服装适合人体,追求穿着的美感,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服饰风格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故D项正确;
“关键”的说法夸大了这一服饰风格的作用,故A项错误;
科学革命此时尚未发生,故B项错误;
新教与宗教改革有关,发生在16世纪,故C项错误。
33.【答案】B
【解析】西班牙和葡萄牙宣称自己发现的财产或者国家属于本国所有,这说明随着新航路开辟,西葡两国对于殖民地的争夺渐趋激烈,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到贸易垄断,排除A项;
西班牙发现了美洲,但当时葡萄牙的商路更有利,排除C项;
这一时期美洲和非洲尚未被瓜分,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要求学生结合列强殖民统治的特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玉米在全球范围内种植,首先有自己的种子的优势,其次是新航路开辟和欧洲国家政府政策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推动的结果,D项正确;商业革命使欧洲贸易中心发生重大变化,排除A项;世界市场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推动物种交流,但物种交流并非源于新航路开辟,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5.【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培养商人子弟,注重研究古典作品和体育运动以及教育学生快乐的新寄宿学校,这体现了对人的重视,说明人文主义观念盛行,B项正确;
材料中学校培养对象和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宗旨主要体现了人文主义观念的盛行,不能说明人们宗教信仰淡薄,排除A项;
仅根据材料中的描述不能说明学校课程体系完备,排除C项;
当时的商人阶层并没有掌握政权,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艺复兴,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人文主义相关知识的把握。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艺复兴,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6.【答案】【小题1】藩镇势力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势力逐渐壮大;节度使数量增多;唐政府对藩镇势力采取了姑息、纵容的政策;地方武将掌握军、政、财权,势力强大,中央权利削弱。
【小题2】重文轻武,文官执政: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
守内虚外,削弱地方兵力: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干士兵调入中央禁军;采用更戍法,军队轮流变换驻地。强干弱枝,对地方实行分权:对地方实行路、州、县三级行政区划,分散地方权力;设通判与知州进行制衡;设转运使负责地方财政。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后期逐渐走向衰亡的原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第一问要结合唐朝后期逐渐走向衰亡的原因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来解答。
本题考查唐朝后期逐渐走向衰亡的原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7.【答案】【小题1】因素: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原理认识的深化;战时共产主义实践的挫折;发展社会主义的需要。
【小题2】内容:扩大企业自主权;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评价: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增强了苏联的国力;改革没能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和双重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