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保傲塔申花实验学校2023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科学暑期作业检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杭州市保傲塔申花实验学校2023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科学暑期作业检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9-15 18:03:26

文档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保傲塔申花实验学校2023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科学暑期作业检查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60分)
1.(2022八下·柯桥期末)模型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列属于模型的是(  )
A.奥斯特实验
B.注意行人
C.表示壤土类土壤的组成
D.探究土壤中有水吗
【答案】C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还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解答】A:奥斯特实验 ,属于实验。
B:注意行人 ,属于符号。
C:表示壤土类土壤的组成 ,属于模型。
D:探究土壤中有水吗 ,属于实验。
故选C。
2.用“”“”“”分别表示质子、中子和电子,下图表示四种原子的结构模型。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甲、丁互为同位素 B.乙、丁属于同一种元素
C.甲、丙的核电荷数不同 D.甲、丙为同一种原子
【答案】B
【知识点】同位素;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1)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称为同位素原子;
(2)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3)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
(4)同种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解答】甲的核外电子数为1,则它的质子数为1;丁的核外电子数为2,则它的质子数为2。二者的质子数不同,肯定不是同位素,故A错误;
乙的核外电子数为2,则质子数为2,那么乙和丁的质子数相同,为同种元素,故B正确;
甲的核电荷数为1,则它的质子数为1;丙的的核电荷数为1,则丙的质子数为1,则甲和乙的核电荷数相同,故C错误;
甲和丙的质子数相等,但是中子数不同,那么为同位素原子,故D错误。
故选B。
3.(2021八下·嘉兴期中)科学学科里,数字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有关下列化学用语中数字“2"说法正确的是(  )
①2H②2NH3③SO2④⑤Mg2+⑥2OH-⑦H2O
A.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⑤⑥ B.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④⑤
C.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⑦ D.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①②
【答案】C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分析判断。
【解答】①2H中的“2”表示2个氢原子;
②2NH3中的“2”表示2个氨分子;
③SO2中的“2”表示一个二氧化硫分子含有2个氧原子;
④ 中的“2”表示铜的化合价为+2价;
⑤Mg2+中的“2”表示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⑥2OH-中的“2”表示2个氢氧根离子;
⑦H2O中的“2”表示一个水分子含有2个氢原子。
A.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⑥,故A错误;
B.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⑤,故B错误;
C.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⑦,故C正确;
D.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②,故D错误。
故选C。
4.(2023九上·杭州开学考)根据CaCl2、Ca(ClO)2、X、KClO3、HClO4排列特点,X应是(  )
A.Cl B.HCl C.HClO D.HClO2
【答案】D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分别计算各物质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得出化合价的排列规律,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CaCl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Ca(ClO)2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1,KClO3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HClO4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7价;可以看出是按照Cl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排列,则x中Cl元素的化合价应+1<x<+5。
A.Cl2为单质,其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0,故A错误;
B.氢元素显+1价,设HCl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0,则x=-1价,故B错误;
C.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H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y,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y+(-2)=0,则y=+1价,故C错误;
D.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H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z,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z+(-2)×2=0,则z=+3价,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5.(2023九上·杭州开学考)某物质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图中甲是该物质的元素质量分数扇形图,图乙为该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图。下列关于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B,C元素分别表示碳、氢、氧
B.该物质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H6O2
C.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5
D.该物质的分子中碳、氢、氧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2∶6∶1
【答案】D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A.根据1个分子由2个C原子、6个A原子和1个B原子构成,则其化学式为C2A6B进行分析。
B.根据模型图进行分析。
C.根据相对分子质量进行分析。
D.根据该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图得出化学式,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之比进行计算。
【解答】A.由图可知,某物质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1个分子由2个C原子、6个A原子和1个B原子构成,则其化学式为C2A6B;1个分子中含有6个A原子,但A元素占13.0%,则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较小,为氢元素;同理,则C元素为碳元素,B元素为氧元素,A为氢元素,故A错误。
B.某物质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1个分子由2个C原子、6个H原子和1个O原子构成,则其化学式为C2H6O,故B错误;
C.C2H6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6+16=46,故C错误;
D.C2H6O的分子中碳、氢、氧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2:6:1,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6.(2022八下·诸暨期末)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M、N、P、Q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M N P Q
反应前的质量 40 4 3.6 4.8
反应后的质量 待测 13 12.6 10.8
A.待测值24
B.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反应生成的P和Q的质量比为3:2
D.N和P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一定为1:1
【答案】C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待测值;
(2)反应后,质量减小的为反应物,质量增大的为生成物。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为化合反应;
(3)将二者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作比即可;
(4)相对分子质量之比等于实际质量与分子个数的比值之比。
【解答】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到:40+4+3.6+4.8=x+13+12.6+10.8,解得:x=16,故A错误;
B.比较可知,M的质量减小:40g-16g=24g,N的质量增大:13g-4g=9g,P的质量增大:12.6g-3.6g=9g,Q的质量增大:10.8g-4.8g=6g,则反应物只有一种,而生成物有三种,则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故B错误;
C.反应生成的P和Q的质量比为:9g:6g=3:2,故C正确;
D.N和P参加反应的质量之比为:13g:12.6g=65:63,由于不知道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因此无法确定二者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故D错误。
故选C。
7.(2023九上·杭州开学考)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如图所示,从U形管注入稀盐酸,发现稀盐酸未能与有孔塑料板上的石灰石接触,但此时已无稀盐酸可加,则下列溶液中,最适宜添加的是(  )
A.硝酸钠溶液 B.碳酸钠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 D.氢氧化钙溶液
【答案】A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从U形管注入稀盐酸,发现稀盐酸未能与有孔塑料板上的石灰石接触,又不能影响生成二氧化碳的量,则加入的物质应该具备以下条件:不能和容器中的物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其它气体,能够让稀盐酸和石灰石混合生成二氧化碳。
【解答】A.硝酸钠溶液溶液与稀盐酸、石灰石均不反应,加入硝酸钠溶液能使盐酸的质量分数减小,不消耗盐酸,加入该试剂不会影响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故A正确;
B.碳酸钠和稀盐酸能发生反应,消耗了盐酸,产生二氧化碳,反应较快,不利于收集,故B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能发生中和反应,消耗了盐酸,会使本实验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减少,故C错误;
D.氢氧化钙和稀盐酸能发生中和反应,消耗了盐酸,会使本实验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减少,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8.(2021九上·西湖月考)在甲溶液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溶液呈蓝色;然后再滴加乙溶液,当滴至甲、乙两物质正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紫色;再继续滴加乙溶液时,溶液呈红色。在上述过程中,表示溶液的 pH(纵坐标)与滴加乙溶液的体积 V(横坐标)之间的关系的正确图象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石蕊试液在碱性溶液中呈蓝色,酸性溶液中呈红色,中性溶液中呈紫色,溶液呈酸性时pH小于7,呈中性时pH等于7,呈碱性时pH大于7分析。
【解答】 在甲溶液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溶液呈蓝色,说明甲溶液呈碱性,然后再滴加乙溶液,当滴至甲、乙两物质正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紫色,则反应过程中溶液pH从大于7减小至等于7;再继续滴加乙溶液时,溶液呈红色,说明此时溶液呈酸性,pH小于7。
故选C。
9.(2019九上·诸暨月考)下列有关盐酸性质探究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甲中试剂瓶口出现白雾,说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B.乙中铁锈溶解且溶液变黄色,说明盐酸可用于除铁锈
C.丙中白色固体溶解消失,说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
D.丁中出现白色沉淀,由此可证明盐酸中存在H+
【答案】D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A.甲中试剂瓶口出现白雾,其实是挥发出的HCl氢气与水蒸气结合成的小液滴,说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乙中铁锈溶解且溶液变黄色,说明盐酸可用于除铁锈,故B正确不合题意;
C.丙中白色固体溶解消失,说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故C正确不合题意;
D.丁中出现白色沉淀,这个白色沉淀是氯化银,只能说明盐酸中存在氯离子,不能说明盐酸中存在H+,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0.(2023九上·杭州开学考)小科在本学期学习过程中整理了下列4点知识,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在某固体中滴入稀盐酸看到冒气泡,则说明该固体是碳酸盐
B.浓硫酸不可以干燥氨气,氢氧化钠溶液不可以干燥二氧化硫气体
C.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但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酸碱反应
D.检验硫酸根离子的方法是,先加入Ba(NO3)2溶液,再滴几滴稀硝酸
【答案】A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A.根据酸能与活泼金属、碳酸盐等反应生成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干燥剂不能与被干燥的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C.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在某固体中滴入稀盐酸看到冒气泡,不能说明该固体是碳酸盐,也可能是活泼金属等,故A错误,但符合题意;
B.干燥剂不能与被干燥的气体发生化学反应,浓硫酸不可以干燥碱性气体,氢氧化钠不可以干燥酸性气体,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但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酸碱反应,如,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检验硫酸根离子的方法是,先加入 Ba(NO3)2溶液,再滴几滴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硫酸根离子,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2021九上·杭州期中)在①氧化铁②金属锌③氢氧化铜④氯化钡溶液四种物质中,跟稀硫酸能发生反应且反应中表现了“酸的通性”的组合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酸的通性:酸溶液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酸+活泼金属=盐+氢气;酸+金属氧化物=盐+水;酸+碱=盐+水;酸+(部分)盐=新盐+新酸。
【解答】①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反映酸的通性: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②金属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映酸的通性:活泼金属+酸=盐+氢气;
③氢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反映酸的通性:碱+酸=盐+水;
④氯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可以反应,但不是与H+反应,而是硫酸根与钡离子结合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反映酸的通性。
则能反映“酸的通性”的组合是①②③。
故选B。
12.(2023九上·杭州开学考)要使如图所示装置中的气球明显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
①锌和稀硫酸②石灰石和稀盐酸③氧化铁和稀硫酸④氢氧化钠和水
A.①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要使小气球鼓起来,有以下情况:①固体和液体相互反应生成气体使气球胀大;②固体与液体反应或溶于液体时放出大量的热,气体受热膨胀使气球胀大。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使气球鼓起来,必须使瓶内压强增大,产生气体或使瓶内气体温度升高都可达到这种效果,
①锌和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氢气和硫酸锌,使小气球明显鼓起来,故符合题意;
②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可以产生气体二氧化碳,使小气球明显鼓起来,故符合题意;
③氧化铁和稀硫酸虽能发生反应,但不生成气体也没有造成温度升高,不能使小气球明显鼓起来,故不符合题意;
④氢氧化钠溶于水会使液体温度升高,使小气球明显鼓起来,故符合题意;
故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13.(2023九上·杭州开学考)下列物质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溶液质量会因为化学变化而变小的是(  )
A.浓盐酸 B.石灰水
C.氢氧化钠溶液 D.浓硫酸
【答案】B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所给四种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长期露置于空气中,因发生化学变化而使溶液质量减小,说明这种溶液能够和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变化而且生成了沉淀。
【解答】A.浓盐酸具有很强的挥发性,但在空气中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A错误;
B.石灰水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碳酸钙沉淀,溶液的溶质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会减小,故B正确;
C.由于氢氧化钠溶液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是可溶性的碳酸钠和水,因此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减小,但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会增大,故C错误;
D.浓硫酸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但不会发生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4.(2022·温州)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匹配正确的是(  )
选项 结构 性质 用途
A 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 具有酸性 具有酸性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
B 稀盐酸中含有氯离子 具有酸性 具有酸性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
C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 具有碱性 具有碱性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D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 具有碱性 具有碱性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酸、碱的概念;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结合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具有酸性,与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无关,故A错误;
B.稀盐酸中含有氯离子,可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与具有酸性无关,故B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与具有碱性无关,具有碱性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故C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具有碱性,可用于吸收二氧化硫气体,故D正确。
故选D。
15.(2023九上·杭州开学考)电导率是衡量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成正比。如图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向稀盐酸溶液中滴加过程中的电导率曲线,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电导率减小可能是由于溶液中离子数量逐渐减小
B.M点时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C.N点时溶液中的离子数大于P点
D.该实验证明溶液中始终含有带电的粒子
【答案】A
【知识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解析】【分析】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结合图中信息可以进行相关方面判断。
【解答】A.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成正比,不能只说离子数量,故A错误,但符合题意;
B.M点时溶液的电导率最低,说明此时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最小,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P点和N点的电导率相等,说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相等,因为实验中是向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则溶液的体积变大,所以N点时溶液中的离子数量大于P点,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反应过程中,溶液始终具有导电性,即该实验证明溶液中始终含有带电的粒子,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6.(2020九上·温州期末)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是(  )
A.HCl、ZnSO4、K2CO3、NaCl B.KNO3、BaCl2、Na2SO4、NaOH
C.NaOH、K2CO3、NaCl、Na2SO4 D.HCl、NaNO3、H2SO4、KCl
【答案】C
【知识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解析】【分析】根据各组内物质相互间不发生反应即可共存,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色分析。
【解答】A、盐酸和碳酸钾能反应不能共存,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钡与硫酸钠能反应,不能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
C、各物质间相互不反应,且因存在氢氧化钠和碳酸钾使溶液呈碱性,能使珍酞变红,符合题意;
D、各物质间不反应,可以共存,但溶液因含有酸呈酸性,不能使酚酞变红,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2021·龙湾模拟)“轰-6N”国产新型远程战略轰炸机,可以在空中水平匀速直线飞行的过程中给战斗机进行空中加油。在加油过程中,“轰-6N”的动能和势能变化情况为(  )
A.动能不变,重力势能不变 B.动能减少,重力势能增加
C.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加 D.动能减少,重力势能减少
【答案】D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有关,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在加油过程中,“轰-6N”的速度不变质量减小,那么动能减小;“轰-6N”的高度不变质量减小,那么重力势能减小,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8.(2022九上·舟山月考)如图所示,有一长方体实心铁块沉在粗糙的水池底部,某工程队利用汽车将铁块从水中竖直打捞上来。若汽车以恒定速度v向右行驶,则铁块从池底升至水面上方一定高度的过程中,绳子拉力的功率P随铁块上升高度h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浮力的变化;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分析浮力的变化,再根据F=G-F浮分析绳子上拉力的变化,最后根据公式P=Fv分析拉力功率的变化。【解答】(1)物体浸没在水中时,物体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它受到的浮力保持不变,则拉力F=G-F浮保持不变,根据P=Fv可知,拉力功率保持不变;
(2)物体从上表面刚露出水面到物体下表面露出水面时,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减小,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它受到的浮力不断减小,则拉力=G-F浮不断增大。由于物体速度不变,根据P=Fv可知,拉力的功率逐渐增大,且拉力的功率与物体上升高度是一次函数关系;
(3)当物体完全露出水面后,拉力F=G物,大小保持不变,根据P=Fv可知,拉力的功率与物体上升的高度无关。
故选D。
19.(2022九上·越城期末)下列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A.筷子 B.托盘天平
C.核桃夹 D.开瓶起子
【答案】A
【知识点】杠杆的分类
【解析】【分析】比较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从而确定杠杆的分类。
【解答】A.使用筷子时,大拇指所在的位置相当于支点,阻力作用在筷子尖端,而动力作用在食指的位置,此时动力臂小于阻力臂,为费力杠杆,故A符合题意;
B.托盘天平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为等臂杠杆,故B不合题意;
C.使用核桃夹子时,夹片相连的位置为支点,动力作用在手柄上,而阻力作用在刀口上,此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为省力杠杆,故C不合题意;
D.使用开瓶器时,它与瓶盖上面接触的位置为支点,阻力作用在瓶盖的下边缘,动力作用在手柄上,此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为省力杠杆,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20.(2023九上·杭州开学考)如图用10N的水平拉力F拉滑轮,使足够长的物体A以0.4m/s的速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不计滑轮、弹簧测力计、绳重及滑轮摩擦)(  )
A.地面对A的摩擦力为3N
B.绳子拉物体A的功率为2W
C.物体B受到的摩擦力为3N,方向水平向左
D.在运动过程中若将拉力F增大到12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增大
【答案】B
【知识点】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动滑轮及其工作特点
【解析】【分析】单独对B受力分析,根据二力平衡条件求出A对B的摩擦力的大小;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得出B对A的摩擦力的大小;
A处于静止状态,水平方向上受力平衡,根据力的平衡求出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根据求出绳子拉动A的功率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解答】AC.B静止处于平衡状态,水平方向上受到向左的拉力和A给它的右向的摩擦力的作用,由力的平衡条件可得,B受到的摩擦力f=F示=3N,方向水平向右;
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B对A的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大小为3N;
A沿水平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A在水平方向上受力平衡;图中的滑轮为动滑轮,2段绳子向左的拉力与F平衡,即2F绳=F,则;
则地面对A的摩擦力f'=F绳-f=5N-3N=2N,故AC错误;
B.绳子拉物体A的功率:,故B正确;
D.在运动过程中若将拉力F增大,但是AB间的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则AB间的摩擦力不变,且物体B仍然静止,由二力平衡条件可知,测力计的示数不变,仍为3N,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2分)
21.(2023九上·杭州开学考)以下物质:①铁水,②氢气,③澄清石灰水,④矿泉水,⑤四氧化三铁,⑥冰水混合物,⑦液氧,⑧医用酒精,⑨食盐,⑩双氧水。(填序号)
(1)属于混合物的有   ;(2)属于化合物的有   ;(3)属于单质的有   。
【答案】(1)③④⑧⑨⑩;⑤⑥;①②⑦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解答】①铁水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②氢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③澄清石灰水是由氢氧化钙和水组成的混合物;
④矿泉水是由水和矿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⑤四氧化三铁是由铁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中的氧化物;
⑥冰水混合物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中的氧化物;
⑦液氧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⑧医用酒精是由水和酒精组成的混合物;
⑨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
⑩双氧水是过氧化氢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
故答案为:(1)③④⑧⑩⑨;(2)⑤⑥;(3)①②⑦。
22.(2022八下·婺城期末)如图所示为有关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示意图,其中a、b表示这两种生理活动,A、B表示两种物质。请回答:
(1)A表示的物质是   。
(2)b作用的意义是分解有机物,   。
【答案】(1)二氧化碳
(2)释放能量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表达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能量;
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是:有机物(储存能量)+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则图示中的a部分表示光合作用,b部分表示呼吸作用;
【解答】(1)图示中的A物质是二氧化碳。
(2)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发生在生物体的线粒体。b作用的意义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23.(2022八下·临海月考)如图甲所示为人体吸气和呼气时胸廓与膈肌状态的示意图;如图乙所示为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①表示   (填“吸气”或“呼气”)状态,此时膈肌处于   (填“舒张”或“收缩”)状态。
(2)图乙中A表示   (填写气体名称),其通过   作用,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内。
【答案】(1)吸气;收缩
(2)二氧化碳;扩散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 图表示了膈肌的收缩和舒张与呼吸运动的关系,甲 ① 图表示膈肌收缩,隔顶下降,外界气体进入肺内,是吸气过程;②图表示膈肌舒张,隔顶上升,肺内气体排出,是呼气过程。乙图表示肺泡里的气体交换.A、B分别表示某人不同状态下的呼吸频率,据此解答。
【解答】(1)图甲①表示吸气过程,吸气时: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力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因此表示吸气状态,此时膈肌收缩。
(2)图乙表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它们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气体交换后,血液变为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A表示二氧化碳,其通过扩散作用,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内。
24.(2023九上·杭州开学考)如图所示为蹦极运动的简化示意图,弹性绳一端系在运动员双脚上,另一端固定在跳台O点。运动员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A点处弹性绳正好处于原长;B点处运动员受到的重力与弹性绳对运动员的拉力大小相等;C点处是蹦极运动员到达的最低点。(整个过程忽略空气阻力,弹性绳的自重不计)
(1)从O点到A点的过程中,运动员的机械能   (选填“增大”“减小”“不变”或“先增大后减小”)。
(2)从A点到C点的过程中,弹性绳的弹性势能   (选填“增大”“减小”“不变”或“先增大后减小”,下同);运动员的动能   。
【答案】(1)不变
(2)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知识点】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
【解析】【分析】(1)A点处弹性绳自然伸直,弹性绳没有产生弹力,因此从O点到A点的运动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机械能守恒;
(2)弹性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弹性形变的大小,发生弹性形变的难易程度,形变越大,越难,弹性势能越大。A点到B点的过程中,重力大于弹性绳对运动员拉力,速度越来越大,动能越来越大,当弹性绳对运动员拉力大于重力时,运动员的速度开始减小,到达C点时,速度为零,因此动能逐渐减小。
【解答】(1)O点到A点,运动员自由下落,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由于不计空气阻力,所以运动员的机械能不变;
(2)在从A点至C点运动员的动能和重力势能转化为绳的弹性势能;A点到B点的过程中,重力大于弹性绳对运动员拉力,因此速度越来越大,动能越来越大;到达C点动能变为0,弹性势能增大到最大值,所以从A点到C点的过程中,弹性绳的弹性势能增大,而运动员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故答案为:(1)不变;(2)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25.(2023九上·杭州开学考)一只木箱放在水平地面上,地面上各处粗糙程度相同。对木箱施加一个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如图甲);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木箱的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
(1)由图象可知当t=1s时,木箱处于   状态;
(2)2 4s内,木箱所受摩擦力大小为    N;
(3)4 6s内,推力F对木箱做功的功率为    W。
【答案】(1)静止
(2)2
(3)8
【知识点】力与图象的结合;摩擦力的存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由v-t图象可知,0~2s内木箱的速度,然后判断t=1s时木箱的状态;
(2)根据由F-t图象求出物体受到的拉力,然后由二力平衡的条件求出摩擦力的大小;
(3)根据图象读出在4s~6s内木箱受到的推力和对应的速度,根据求出推力F对木箱做功的功率。
【解答】(1)由v-t图象可知,0~2s时木箱运动的速度为0,则木箱处于静止状态,所以,当t=1s时,木箱处于静止状态;
(2)由v-t图象可知,在4s~6s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由F-t图象可知在4s~6s拉力F=2N,由平衡条件可得滑动摩擦力f=F=2N,由v-t图象可知,物体在2~4秒做匀加速运动,受到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因为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因此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仍是2N;
(3)在4s~6s内,由F-t图象可知,木箱受到的推力为2N,由v-t图象可知,木箱以4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则推力F对木箱做功的功率。
故答案为:(1)静止;(2)2;(3)8。
26.(2021九下·滨江开学考)工人用平行于斜面向上的500N的推力将重800N的物体匀速推上高1.5m的车厢,所用的斜面长是3m。斜面的机械效率为   ,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   。
【答案】80%;100N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机械效率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W总=Fs计算对物体做的总功,根据W有=Gh计算有用功,根据计算机械效率;
(2)根据W额=W总-W有计算出克服摩擦做的额外功,再根据计算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
【解答】(1)对物体做的总功W总=Fs=500N×3m=1500J;
对物体做的有用功W有=Gh=800N×1.5m=1200J;
那么斜面的机械效率为:。
(2)克服摩擦做的额外功W额=W总-W有=1500J-1200J=300J;
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
27.(2022九上·衢江期末)下图是小科鉴别盐酸、硫酸、氢氧化钙三瓶溶液的实验过程和现象,请据图分析回答。
(1)B物质是    ;
(2)写出A和氯化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氢氧化钙溶液
(2)H2SO4+BaCl2=BaSO4↓+2HCl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碱性溶液使酚酞变红,酸性溶液使酚酞呈无色,盐酸与氯化钡不反应,硫酸与氯化钡反应可产生硫酸钡沉淀分析。
【解答】加入酚酞试液,变红色的为氢氧化钙溶液,仍呈无色的为盐酸和硫酸,向无色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为硫酸,无明显现象的为盐酸。
(1)B物质为氢氧化钙溶液;
(2)A为硫酸,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反应方程式为H2SO4+BaCl2=BaSO4↓
+2HCl。
故答案为:(1)氢氧化钙溶液;(2)H2SO4+BaCl2=BaSO4↓+2HCl。
28.(2020九上·西湖月考)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绘制了如图曲线,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A点处溶液的溶质是   ;
(2)C点处溶液的pH   7(选填“>”、“=”或“<”)。
【答案】(1)氯化钠和氯化铜
(2)>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所给图像中为氢氧化钠有剩余分析;
(2)根据碱过量溶液呈碱性分析。
【解答】 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 氢氧化钠会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所以沉淀要在盐酸反应完全后才开始产生;
(1)A点溶液为盐酸刚好完全反应的图像,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铜和氯化钠;
(2)C点为氢氧化钠过量的反应,溶液中含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呈碱性,pH大于7;
故答案为:(1)氯化钠和氯化铜;(2)>。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8分)
29.(2023九上·杭州开学考)科学探究是学习和研究科学的常用方法。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银边天竺葵做图一所示处理,图二为叶片甲的放大图。光照一段时间后,取甲、乙、丙三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说明:透明塑料袋内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请分析回答问题:
(1)将银边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
(2)实验结果发现叶片乙变蓝,叶片丙不变蓝,这两者进行对照,说明   。
(3)滴加碘液后,叶片甲上的A与B均不变蓝,两者能否形成对照?并说明原因。   
(4)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仅制造有机物,同时对维持大气中的   有重要作用。
【答案】(1)耗尽叶片中原有淀粉
(2)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3)不能,有两个变量
(4)碳—氧平衡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该实验的实验步骤是:暗处理(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光照→脱色(用酒精脱去叶绿素)→滴加碘液→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从该生物兴趣小组选用的实验材料来看,他们要探究的问题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和需要的条件是光、二氧化碳等。
【解答】(1)将银边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耗尽叶片中原有淀粉;
(2)图一中叶片乙与叶片丙形成以二氧化碳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实验结果说明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3)图二中A与B有两个变量,即叶绿体和光照,变量不唯一,不能形成对照;
(4)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要),维持生物圈中的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耗尽叶片中原有淀粉;(2)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3)不能;有两个变量;
(4)碳—氧平衡。
30.(2023九上·杭州开学考)在学习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后,小明查阅资料发现除了二氧化锰外,氧化铜、氧化铁也可以作为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这三种物质中,哪种物质对氯酸钾分解的催化效果最好 小明用如图甲装置,以及实验所需药品和器材进行实验。
(1)请你补充完成以下实验步骤: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取三支相同的试管,各加入相同质量的氯酸钾;
③   ;
④   ;
⑤重复多次实验;
⑥比较数据,得出结论。
(2)实验结果发现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的催化效果比氧化铁要好,图乙为氯酸钾和氧化铁混合物制取氧气时,生成氧气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图像。小妍同学画出下列等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时,生成氧气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图像。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1)分别加入等质量的二氧化锰、氧化铜、氧化铁,组装好仪器;将导管放入装满水的量筒内,点燃酒精灯,记录收集相同体积氧气所需时间(或相同时间所收集的氧气)
(2)B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步骤;
(2)根据题目信息推断图像走势。
【解答】(1)为了验证三种不同催化剂的效果,所以在三支装有氯酸钾的试管内分别加入等质量的二氧化锰、氧化铜、氧化铁,组装好仪器,然后将导管放入装满水的量筒内,点燃酒精灯,记录收集相同体积氧气所需时间(或相同时间所收集的氧气);
(2)二氧化锰催化效果好,说明反应速率快,相同时间内产生气体多,质量大,因此在T之前就生成了全部氧气,所以B符合题意;故选B。
故答案为:(1)③分别加入等质量的二氧化锰、氧化铜、氧化铁,组装好仪器;④将导管放入装满水的量筒内,点燃酒精灯,记录收集相同体积氧气所需时间(或相同时间所收集的氧气);(2)B。
31.(2020九上·余杭期末)食用碱的主要成分是Na2CO3(含有少量NaCl)。某小组为测定食用碱中Na2CO3的含量,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固定装置己略去)。
设计思路:用空气将装置B中生成的二氧化碳缓缓吹入装置D中,利用装置D的质量变化测定食用碱中Na2CO3的含量。请结合实验装置和设计思路,回答下面问题:
(1)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若空气通入太快,会导致测定结果   (填“偏大”或“偏小”);
(3)装置A的作用是   ;
(4)若没有C装置,会导致测定结果   (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1)Ba(OH)2+CO2=BaCO3↓+H2O
(2)偏小
(3)吸收通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
(4)偏大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水分析;
(2)根据空气通入太快,气体来不及吸收结果会偏小分析;
(3)根据氢氧化钡与二氧化碳反应分析;
(4)根据气体不干燥会使结果偏大分析。
【解答】(1) 装置D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钡的反应,方程式为 Ba(OH)2+CO2=BaCO3↓+H2O ;
(2)若空气通入太快,则产生气体来不及被D吸收,会导致生成二氧化碳不能全部被吸收,结果偏小;
(3)空气中二氧化碳对实验有干扰,A的作用是吸收通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 ;
(4)C装置是干燥生成气体,若没有C装置,则产生气体中含有水蒸气,结果会偏大;
故答案为:(1) Ba(OH)2+CO2=BaCO3↓+H2O ;(2)偏小;(3) 吸收通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 ;(4)偏大。
32.(2021九上·临海期末)飞行的扑克牌能切入黄瓜(如图甲),某同学对此很好奇,设计了以下实验来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将同一小球从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h1(2)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按照步骤(1)重复两次实验,发现木块被撞后滑出木板。以下改进方法可行的是__________。
A.换用一块更粗糙的木板 B.在木块上加一个钩码
C.降低球在斜面上的高度 D.换用质量更大的小球
(3)根据以上探究可知,扑克牌能切入黄瓜,一定具有   的速度(填“较大”或“较小”)。
【答案】(1)质量相同时,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2)A;B;C
(3)较大
【知识点】动能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大小有关,根据题目描述分析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2)①②根据W=fs,结合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分析;
③④根据动能的影响因素判断。
(3)根据(1)中的结论分析解答。
【解答】(1)同一小球的质量相同,在斜面上的高度不同,则它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不同,那么得到结论:质量相同时,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2)木块被撞后滑出木板,说明在木块滑出木板前,它的动能还没有被完全消耗。根据W=fs可知,当木板的长度不变时,可以增大摩擦力f,即换用更粗糙的木板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或者木块上加砝码增大压力,故A、B正确;
可以减小木块的动能,即降低小球在斜面上的高度,故C正确;
小球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木块移动的距离越远,故D错误。
故选ABC。
四、简答题(共30分)
33.(2023九上·杭州开学考)快走有利于身体健康,人走路时可以将脚视为杠杆(如图所示)。行走时人的脚掌前端是支点,位于杠杆的一端,人体受到的重力是阻力,且作用点位于杠杆的中点,小腿肌肉施加的力是动力,位于杠杆的另一端。已知人的质量为60kg,求:
(1)请画出小腿肌肉施加的拉力F的力臂l1。
(2)根据图示计算小腿肌肉产生的拉力是多大?
(3)人向前走一步,重心将升高约5cm,求人克服自身重力做了多少功?
【答案】(1)
(2)小明的重力为:;
由“行走时人的脚掌前端是支点,位于杠杆的一端,人体受到的重力是阻力,且作用点位于杠杆的中点”可知,力F的力臂是G的力臂的二倍,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求小腿肌肉对脚的拉力;
(3)每向前走一步的过程中,小明克服自身重力做的功。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1)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叫作力臂;
(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解答小腿肌肉对脚的拉力;
(2)小明踮脚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等于踮脚一次所做的功。
【解答】(1)过支点O作力F作用线的垂线段,即为F的力臂L1,如图所示:

34.(2023九上·杭州开学考)小明用如图装置确定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情况。加入反应物前,电子天平的示数为215.3克。分别用不同质量固体与稀硫酸充分反应,记录相关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1 2 3
固体质量(克) 6 12 18
稀硫酸质量(克) 50 50 50
电子天平示数(克) 270.2 275.1 281.1
(1)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会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达)   。
(2)计算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3)进一步分析发现通过这种方法测得的碳酸钠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是   。
【答案】(1)CO2+2NaOH=Na2CO3+H2O
(2)解:设12g氢氧化钠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x,
106 44
12gx 2.2g
解得:x≈44.2%
答: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44.2%;
(3)生成的二氧化碳部分留在装置中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图和表格进行分析可知,第1个实验6g固体时,生成气体为215.3g+6g+50g-270.2g=1.1g,第2个实验12g固体时,生成气体为215.3g+12g+50g-275.1g=2.2g,第3个实验18g固体时,生成气体为215.3g+18g+50g-281.1g=2.2g,所以第2个实验为恰好完全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求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结合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氢氧化钠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解答】(1)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由于生成的二氧化碳部分留在装置中,造成电子天平示数偏大,测得的碳酸钠质量分数偏小(合理即可)。
35.(2023九上·杭州开学考)搬运工人站在水平高台上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匀速竖直向上提升重物,不计绳重和摩擦。上述过程中所提货物重为360N,提升时间为20s,重物上升高度为2m。求:
(1)若拉力F的大小为150N,则拉力的功率为多少?
(2)此装置中动滑轮重多少?
(3)若上述过程中所提货物重为270N,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多少?
【答案】(1))重物上升速度:

由图可知,n=3,
则提升时绳自由端的速度:,
拉力的功率:;
(2)在上述过程中,F=150N,G=360N,
不计绳重和摩擦,拉力,
则动滑轮的重力:

(3)不计绳重和摩擦,当G′=270N,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知识点】滑轮组及其工作特点;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机械效率的计算
【解析】【分析】(1)已知提升时间和重物上升高度,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得重物上升速度,由图可知,n=3,然后可知提升时绳自由端的速度;
已知拉力F的大小,利用可求得拉力的功率;
(2)根据可求得动滑轮的重力;
(3)根据可求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6.(2021八下·吴兴期末)取CaCl2和CaCO3的混合物15g于烧杯中,向其中滴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滴加稀盐酸的质量与产生气体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注:CaCl2与稀盐酸不能发生反应)。求:
(1)混合物中CaCO3的质量。
(2)稀盐酸中的溶质质量分数。
(3)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解:混合物中CaCO3的质量为 ;
x=10g
(2)解:稀盐酸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7.3%
(3)解: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14.6%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确定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利用比例关系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即可;
(2)根据乙图确定消耗稀盐酸的质量,根据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HCl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出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即可。
(3)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生成氯化钙的质量,用混合物质量减去碳酸钙质量得到原来氯化钙的质量,将前后两个氯化钙的质量相加得到溶质质量。根据混合物质量+稀盐酸质量-二氧化碳质量得到溶液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
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HCl的质量为y,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z,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111 44
x y z 4.4g

解得:x=10g;

解得:y=7.3g;

解得:z=11.1g。
1 / 1浙江省杭州市保傲塔申花实验学校2023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科学暑期作业检查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60分)
1.(2022八下·柯桥期末)模型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列属于模型的是(  )
A.奥斯特实验
B.注意行人
C.表示壤土类土壤的组成
D.探究土壤中有水吗
2.用“”“”“”分别表示质子、中子和电子,下图表示四种原子的结构模型。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甲、丁互为同位素 B.乙、丁属于同一种元素
C.甲、丙的核电荷数不同 D.甲、丙为同一种原子
3.(2021八下·嘉兴期中)科学学科里,数字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有关下列化学用语中数字“2"说法正确的是(  )
①2H②2NH3③SO2④⑤Mg2+⑥2OH-⑦H2O
A.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⑤⑥ B.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④⑤
C.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⑦ D.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①②
4.(2023九上·杭州开学考)根据CaCl2、Ca(ClO)2、X、KClO3、HClO4排列特点,X应是(  )
A.Cl B.HCl C.HClO D.HClO2
5.(2023九上·杭州开学考)某物质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图中甲是该物质的元素质量分数扇形图,图乙为该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图。下列关于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B,C元素分别表示碳、氢、氧
B.该物质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H6O2
C.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5
D.该物质的分子中碳、氢、氧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2∶6∶1
6.(2022八下·诸暨期末)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M、N、P、Q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M N P Q
反应前的质量 40 4 3.6 4.8
反应后的质量 待测 13 12.6 10.8
A.待测值24
B.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反应生成的P和Q的质量比为3:2
D.N和P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一定为1:1
7.(2023九上·杭州开学考)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如图所示,从U形管注入稀盐酸,发现稀盐酸未能与有孔塑料板上的石灰石接触,但此时已无稀盐酸可加,则下列溶液中,最适宜添加的是(  )
A.硝酸钠溶液 B.碳酸钠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 D.氢氧化钙溶液
8.(2021九上·西湖月考)在甲溶液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溶液呈蓝色;然后再滴加乙溶液,当滴至甲、乙两物质正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紫色;再继续滴加乙溶液时,溶液呈红色。在上述过程中,表示溶液的 pH(纵坐标)与滴加乙溶液的体积 V(横坐标)之间的关系的正确图象是(  )
A. B.
C. D.
9.(2019九上·诸暨月考)下列有关盐酸性质探究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甲中试剂瓶口出现白雾,说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B.乙中铁锈溶解且溶液变黄色,说明盐酸可用于除铁锈
C.丙中白色固体溶解消失,说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
D.丁中出现白色沉淀,由此可证明盐酸中存在H+
10.(2023九上·杭州开学考)小科在本学期学习过程中整理了下列4点知识,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在某固体中滴入稀盐酸看到冒气泡,则说明该固体是碳酸盐
B.浓硫酸不可以干燥氨气,氢氧化钠溶液不可以干燥二氧化硫气体
C.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但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酸碱反应
D.检验硫酸根离子的方法是,先加入Ba(NO3)2溶液,再滴几滴稀硝酸
11.(2021九上·杭州期中)在①氧化铁②金属锌③氢氧化铜④氯化钡溶液四种物质中,跟稀硫酸能发生反应且反应中表现了“酸的通性”的组合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2023九上·杭州开学考)要使如图所示装置中的气球明显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
①锌和稀硫酸②石灰石和稀盐酸③氧化铁和稀硫酸④氢氧化钠和水
A.①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2023九上·杭州开学考)下列物质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溶液质量会因为化学变化而变小的是(  )
A.浓盐酸 B.石灰水
C.氢氧化钠溶液 D.浓硫酸
14.(2022·温州)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匹配正确的是(  )
选项 结构 性质 用途
A 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 具有酸性 具有酸性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
B 稀盐酸中含有氯离子 具有酸性 具有酸性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
C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 具有碱性 具有碱性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D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 具有碱性 具有碱性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A.A B.B C.C D.D
15.(2023九上·杭州开学考)电导率是衡量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成正比。如图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向稀盐酸溶液中滴加过程中的电导率曲线,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电导率减小可能是由于溶液中离子数量逐渐减小
B.M点时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C.N点时溶液中的离子数大于P点
D.该实验证明溶液中始终含有带电的粒子
16.(2020九上·温州期末)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是(  )
A.HCl、ZnSO4、K2CO3、NaCl B.KNO3、BaCl2、Na2SO4、NaOH
C.NaOH、K2CO3、NaCl、Na2SO4 D.HCl、NaNO3、H2SO4、KCl
17.(2021·龙湾模拟)“轰-6N”国产新型远程战略轰炸机,可以在空中水平匀速直线飞行的过程中给战斗机进行空中加油。在加油过程中,“轰-6N”的动能和势能变化情况为(  )
A.动能不变,重力势能不变 B.动能减少,重力势能增加
C.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加 D.动能减少,重力势能减少
18.(2022九上·舟山月考)如图所示,有一长方体实心铁块沉在粗糙的水池底部,某工程队利用汽车将铁块从水中竖直打捞上来。若汽车以恒定速度v向右行驶,则铁块从池底升至水面上方一定高度的过程中,绳子拉力的功率P随铁块上升高度h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
A. B.
C. D.
19.(2022九上·越城期末)下列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A.筷子 B.托盘天平
C.核桃夹 D.开瓶起子
20.(2023九上·杭州开学考)如图用10N的水平拉力F拉滑轮,使足够长的物体A以0.4m/s的速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不计滑轮、弹簧测力计、绳重及滑轮摩擦)(  )
A.地面对A的摩擦力为3N
B.绳子拉物体A的功率为2W
C.物体B受到的摩擦力为3N,方向水平向左
D.在运动过程中若将拉力F增大到12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增大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2分)
21.(2023九上·杭州开学考)以下物质:①铁水,②氢气,③澄清石灰水,④矿泉水,⑤四氧化三铁,⑥冰水混合物,⑦液氧,⑧医用酒精,⑨食盐,⑩双氧水。(填序号)
(1)属于混合物的有   ;(2)属于化合物的有   ;(3)属于单质的有   。
22.(2022八下·婺城期末)如图所示为有关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示意图,其中a、b表示这两种生理活动,A、B表示两种物质。请回答:
(1)A表示的物质是   。
(2)b作用的意义是分解有机物,   。
23.(2022八下·临海月考)如图甲所示为人体吸气和呼气时胸廓与膈肌状态的示意图;如图乙所示为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①表示   (填“吸气”或“呼气”)状态,此时膈肌处于   (填“舒张”或“收缩”)状态。
(2)图乙中A表示   (填写气体名称),其通过   作用,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内。
24.(2023九上·杭州开学考)如图所示为蹦极运动的简化示意图,弹性绳一端系在运动员双脚上,另一端固定在跳台O点。运动员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A点处弹性绳正好处于原长;B点处运动员受到的重力与弹性绳对运动员的拉力大小相等;C点处是蹦极运动员到达的最低点。(整个过程忽略空气阻力,弹性绳的自重不计)
(1)从O点到A点的过程中,运动员的机械能   (选填“增大”“减小”“不变”或“先增大后减小”)。
(2)从A点到C点的过程中,弹性绳的弹性势能   (选填“增大”“减小”“不变”或“先增大后减小”,下同);运动员的动能   。
25.(2023九上·杭州开学考)一只木箱放在水平地面上,地面上各处粗糙程度相同。对木箱施加一个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如图甲);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木箱的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
(1)由图象可知当t=1s时,木箱处于   状态;
(2)2 4s内,木箱所受摩擦力大小为    N;
(3)4 6s内,推力F对木箱做功的功率为    W。
26.(2021九下·滨江开学考)工人用平行于斜面向上的500N的推力将重800N的物体匀速推上高1.5m的车厢,所用的斜面长是3m。斜面的机械效率为   ,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   。
27.(2022九上·衢江期末)下图是小科鉴别盐酸、硫酸、氢氧化钙三瓶溶液的实验过程和现象,请据图分析回答。
(1)B物质是    ;
(2)写出A和氯化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8.(2020九上·西湖月考)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绘制了如图曲线,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A点处溶液的溶质是   ;
(2)C点处溶液的pH   7(选填“>”、“=”或“<”)。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8分)
29.(2023九上·杭州开学考)科学探究是学习和研究科学的常用方法。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银边天竺葵做图一所示处理,图二为叶片甲的放大图。光照一段时间后,取甲、乙、丙三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说明:透明塑料袋内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请分析回答问题:
(1)将银边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
(2)实验结果发现叶片乙变蓝,叶片丙不变蓝,这两者进行对照,说明   。
(3)滴加碘液后,叶片甲上的A与B均不变蓝,两者能否形成对照?并说明原因。   
(4)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仅制造有机物,同时对维持大气中的   有重要作用。
30.(2023九上·杭州开学考)在学习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后,小明查阅资料发现除了二氧化锰外,氧化铜、氧化铁也可以作为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这三种物质中,哪种物质对氯酸钾分解的催化效果最好 小明用如图甲装置,以及实验所需药品和器材进行实验。
(1)请你补充完成以下实验步骤: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取三支相同的试管,各加入相同质量的氯酸钾;
③   ;
④   ;
⑤重复多次实验;
⑥比较数据,得出结论。
(2)实验结果发现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的催化效果比氧化铁要好,图乙为氯酸钾和氧化铁混合物制取氧气时,生成氧气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图像。小妍同学画出下列等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时,生成氧气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图像。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B.
C. D.
31.(2020九上·余杭期末)食用碱的主要成分是Na2CO3(含有少量NaCl)。某小组为测定食用碱中Na2CO3的含量,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固定装置己略去)。
设计思路:用空气将装置B中生成的二氧化碳缓缓吹入装置D中,利用装置D的质量变化测定食用碱中Na2CO3的含量。请结合实验装置和设计思路,回答下面问题:
(1)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若空气通入太快,会导致测定结果   (填“偏大”或“偏小”);
(3)装置A的作用是   ;
(4)若没有C装置,会导致测定结果   (填“偏大”或“偏小”)。
32.(2021九上·临海期末)飞行的扑克牌能切入黄瓜(如图甲),某同学对此很好奇,设计了以下实验来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将同一小球从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h1(2)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按照步骤(1)重复两次实验,发现木块被撞后滑出木板。以下改进方法可行的是__________。
A.换用一块更粗糙的木板 B.在木块上加一个钩码
C.降低球在斜面上的高度 D.换用质量更大的小球
(3)根据以上探究可知,扑克牌能切入黄瓜,一定具有   的速度(填“较大”或“较小”)。
四、简答题(共30分)
33.(2023九上·杭州开学考)快走有利于身体健康,人走路时可以将脚视为杠杆(如图所示)。行走时人的脚掌前端是支点,位于杠杆的一端,人体受到的重力是阻力,且作用点位于杠杆的中点,小腿肌肉施加的力是动力,位于杠杆的另一端。已知人的质量为60kg,求:
(1)请画出小腿肌肉施加的拉力F的力臂l1。
(2)根据图示计算小腿肌肉产生的拉力是多大?
(3)人向前走一步,重心将升高约5cm,求人克服自身重力做了多少功?
34.(2023九上·杭州开学考)小明用如图装置确定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情况。加入反应物前,电子天平的示数为215.3克。分别用不同质量固体与稀硫酸充分反应,记录相关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1 2 3
固体质量(克) 6 12 18
稀硫酸质量(克) 50 50 50
电子天平示数(克) 270.2 275.1 281.1
(1)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会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达)   。
(2)计算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3)进一步分析发现通过这种方法测得的碳酸钠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是   。
35.(2023九上·杭州开学考)搬运工人站在水平高台上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匀速竖直向上提升重物,不计绳重和摩擦。上述过程中所提货物重为360N,提升时间为20s,重物上升高度为2m。求:
(1)若拉力F的大小为150N,则拉力的功率为多少?
(2)此装置中动滑轮重多少?
(3)若上述过程中所提货物重为270N,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多少?
36.(2021八下·吴兴期末)取CaCl2和CaCO3的混合物15g于烧杯中,向其中滴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滴加稀盐酸的质量与产生气体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注:CaCl2与稀盐酸不能发生反应)。求:
(1)混合物中CaCO3的质量。
(2)稀盐酸中的溶质质量分数。
(3)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还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解答】A:奥斯特实验 ,属于实验。
B:注意行人 ,属于符号。
C:表示壤土类土壤的组成 ,属于模型。
D:探究土壤中有水吗 ,属于实验。
故选C。
2.【答案】B
【知识点】同位素;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1)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称为同位素原子;
(2)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3)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
(4)同种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解答】甲的核外电子数为1,则它的质子数为1;丁的核外电子数为2,则它的质子数为2。二者的质子数不同,肯定不是同位素,故A错误;
乙的核外电子数为2,则质子数为2,那么乙和丁的质子数相同,为同种元素,故B正确;
甲的核电荷数为1,则它的质子数为1;丙的的核电荷数为1,则丙的质子数为1,则甲和乙的核电荷数相同,故C错误;
甲和丙的质子数相等,但是中子数不同,那么为同位素原子,故D错误。
故选B。
3.【答案】C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分析判断。
【解答】①2H中的“2”表示2个氢原子;
②2NH3中的“2”表示2个氨分子;
③SO2中的“2”表示一个二氧化硫分子含有2个氧原子;
④ 中的“2”表示铜的化合价为+2价;
⑤Mg2+中的“2”表示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⑥2OH-中的“2”表示2个氢氧根离子;
⑦H2O中的“2”表示一个水分子含有2个氢原子。
A.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⑥,故A错误;
B.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⑤,故B错误;
C.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⑦,故C正确;
D.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②,故D错误。
故选C。
4.【答案】D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分别计算各物质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得出化合价的排列规律,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CaCl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Ca(ClO)2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1,KClO3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HClO4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7价;可以看出是按照Cl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排列,则x中Cl元素的化合价应+1<x<+5。
A.Cl2为单质,其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0,故A错误;
B.氢元素显+1价,设HCl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0,则x=-1价,故B错误;
C.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H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y,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y+(-2)=0,则y=+1价,故C错误;
D.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H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z,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z+(-2)×2=0,则z=+3价,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5.【答案】D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A.根据1个分子由2个C原子、6个A原子和1个B原子构成,则其化学式为C2A6B进行分析。
B.根据模型图进行分析。
C.根据相对分子质量进行分析。
D.根据该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图得出化学式,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之比进行计算。
【解答】A.由图可知,某物质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1个分子由2个C原子、6个A原子和1个B原子构成,则其化学式为C2A6B;1个分子中含有6个A原子,但A元素占13.0%,则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较小,为氢元素;同理,则C元素为碳元素,B元素为氧元素,A为氢元素,故A错误。
B.某物质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1个分子由2个C原子、6个H原子和1个O原子构成,则其化学式为C2H6O,故B错误;
C.C2H6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6+16=46,故C错误;
D.C2H6O的分子中碳、氢、氧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2:6:1,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6.【答案】C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待测值;
(2)反应后,质量减小的为反应物,质量增大的为生成物。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为化合反应;
(3)将二者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作比即可;
(4)相对分子质量之比等于实际质量与分子个数的比值之比。
【解答】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到:40+4+3.6+4.8=x+13+12.6+10.8,解得:x=16,故A错误;
B.比较可知,M的质量减小:40g-16g=24g,N的质量增大:13g-4g=9g,P的质量增大:12.6g-3.6g=9g,Q的质量增大:10.8g-4.8g=6g,则反应物只有一种,而生成物有三种,则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故B错误;
C.反应生成的P和Q的质量比为:9g:6g=3:2,故C正确;
D.N和P参加反应的质量之比为:13g:12.6g=65:63,由于不知道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因此无法确定二者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故D错误。
故选C。
7.【答案】A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从U形管注入稀盐酸,发现稀盐酸未能与有孔塑料板上的石灰石接触,又不能影响生成二氧化碳的量,则加入的物质应该具备以下条件:不能和容器中的物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其它气体,能够让稀盐酸和石灰石混合生成二氧化碳。
【解答】A.硝酸钠溶液溶液与稀盐酸、石灰石均不反应,加入硝酸钠溶液能使盐酸的质量分数减小,不消耗盐酸,加入该试剂不会影响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故A正确;
B.碳酸钠和稀盐酸能发生反应,消耗了盐酸,产生二氧化碳,反应较快,不利于收集,故B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能发生中和反应,消耗了盐酸,会使本实验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减少,故C错误;
D.氢氧化钙和稀盐酸能发生中和反应,消耗了盐酸,会使本实验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减少,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8.【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石蕊试液在碱性溶液中呈蓝色,酸性溶液中呈红色,中性溶液中呈紫色,溶液呈酸性时pH小于7,呈中性时pH等于7,呈碱性时pH大于7分析。
【解答】 在甲溶液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溶液呈蓝色,说明甲溶液呈碱性,然后再滴加乙溶液,当滴至甲、乙两物质正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紫色,则反应过程中溶液pH从大于7减小至等于7;再继续滴加乙溶液时,溶液呈红色,说明此时溶液呈酸性,pH小于7。
故选C。
9.【答案】D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A.甲中试剂瓶口出现白雾,其实是挥发出的HCl氢气与水蒸气结合成的小液滴,说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乙中铁锈溶解且溶液变黄色,说明盐酸可用于除铁锈,故B正确不合题意;
C.丙中白色固体溶解消失,说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故C正确不合题意;
D.丁中出现白色沉淀,这个白色沉淀是氯化银,只能说明盐酸中存在氯离子,不能说明盐酸中存在H+,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A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A.根据酸能与活泼金属、碳酸盐等反应生成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干燥剂不能与被干燥的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C.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在某固体中滴入稀盐酸看到冒气泡,不能说明该固体是碳酸盐,也可能是活泼金属等,故A错误,但符合题意;
B.干燥剂不能与被干燥的气体发生化学反应,浓硫酸不可以干燥碱性气体,氢氧化钠不可以干燥酸性气体,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但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酸碱反应,如,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检验硫酸根离子的方法是,先加入 Ba(NO3)2溶液,再滴几滴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硫酸根离子,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答案】B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酸的通性:酸溶液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酸+活泼金属=盐+氢气;酸+金属氧化物=盐+水;酸+碱=盐+水;酸+(部分)盐=新盐+新酸。
【解答】①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反映酸的通性: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②金属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映酸的通性:活泼金属+酸=盐+氢气;
③氢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反映酸的通性:碱+酸=盐+水;
④氯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可以反应,但不是与H+反应,而是硫酸根与钡离子结合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反映酸的通性。
则能反映“酸的通性”的组合是①②③。
故选B。
12.【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要使小气球鼓起来,有以下情况:①固体和液体相互反应生成气体使气球胀大;②固体与液体反应或溶于液体时放出大量的热,气体受热膨胀使气球胀大。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使气球鼓起来,必须使瓶内压强增大,产生气体或使瓶内气体温度升高都可达到这种效果,
①锌和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氢气和硫酸锌,使小气球明显鼓起来,故符合题意;
②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可以产生气体二氧化碳,使小气球明显鼓起来,故符合题意;
③氧化铁和稀硫酸虽能发生反应,但不生成气体也没有造成温度升高,不能使小气球明显鼓起来,故不符合题意;
④氢氧化钠溶于水会使液体温度升高,使小气球明显鼓起来,故符合题意;
故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13.【答案】B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所给四种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长期露置于空气中,因发生化学变化而使溶液质量减小,说明这种溶液能够和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变化而且生成了沉淀。
【解答】A.浓盐酸具有很强的挥发性,但在空气中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A错误;
B.石灰水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碳酸钙沉淀,溶液的溶质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会减小,故B正确;
C.由于氢氧化钠溶液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是可溶性的碳酸钠和水,因此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减小,但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会增大,故C错误;
D.浓硫酸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但不会发生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4.【答案】D
【知识点】酸、碱的概念;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结合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具有酸性,与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无关,故A错误;
B.稀盐酸中含有氯离子,可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与具有酸性无关,故B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与具有碱性无关,具有碱性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故C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具有碱性,可用于吸收二氧化硫气体,故D正确。
故选D。
15.【答案】A
【知识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解析】【分析】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结合图中信息可以进行相关方面判断。
【解答】A.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成正比,不能只说离子数量,故A错误,但符合题意;
B.M点时溶液的电导率最低,说明此时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最小,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P点和N点的电导率相等,说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相等,因为实验中是向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则溶液的体积变大,所以N点时溶液中的离子数量大于P点,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反应过程中,溶液始终具有导电性,即该实验证明溶液中始终含有带电的粒子,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6.【答案】C
【知识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解析】【分析】根据各组内物质相互间不发生反应即可共存,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色分析。
【解答】A、盐酸和碳酸钾能反应不能共存,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钡与硫酸钠能反应,不能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
C、各物质间相互不反应,且因存在氢氧化钠和碳酸钾使溶液呈碱性,能使珍酞变红,符合题意;
D、各物质间不反应,可以共存,但溶液因含有酸呈酸性,不能使酚酞变红,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答案】D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有关,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在加油过程中,“轰-6N”的速度不变质量减小,那么动能减小;“轰-6N”的高度不变质量减小,那么重力势能减小,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8.【答案】D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浮力的变化;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分析浮力的变化,再根据F=G-F浮分析绳子上拉力的变化,最后根据公式P=Fv分析拉力功率的变化。【解答】(1)物体浸没在水中时,物体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它受到的浮力保持不变,则拉力F=G-F浮保持不变,根据P=Fv可知,拉力功率保持不变;
(2)物体从上表面刚露出水面到物体下表面露出水面时,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减小,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它受到的浮力不断减小,则拉力=G-F浮不断增大。由于物体速度不变,根据P=Fv可知,拉力的功率逐渐增大,且拉力的功率与物体上升高度是一次函数关系;
(3)当物体完全露出水面后,拉力F=G物,大小保持不变,根据P=Fv可知,拉力的功率与物体上升的高度无关。
故选D。
19.【答案】A
【知识点】杠杆的分类
【解析】【分析】比较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从而确定杠杆的分类。
【解答】A.使用筷子时,大拇指所在的位置相当于支点,阻力作用在筷子尖端,而动力作用在食指的位置,此时动力臂小于阻力臂,为费力杠杆,故A符合题意;
B.托盘天平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为等臂杠杆,故B不合题意;
C.使用核桃夹子时,夹片相连的位置为支点,动力作用在手柄上,而阻力作用在刀口上,此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为省力杠杆,故C不合题意;
D.使用开瓶器时,它与瓶盖上面接触的位置为支点,阻力作用在瓶盖的下边缘,动力作用在手柄上,此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为省力杠杆,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20.【答案】B
【知识点】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动滑轮及其工作特点
【解析】【分析】单独对B受力分析,根据二力平衡条件求出A对B的摩擦力的大小;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得出B对A的摩擦力的大小;
A处于静止状态,水平方向上受力平衡,根据力的平衡求出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根据求出绳子拉动A的功率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解答】AC.B静止处于平衡状态,水平方向上受到向左的拉力和A给它的右向的摩擦力的作用,由力的平衡条件可得,B受到的摩擦力f=F示=3N,方向水平向右;
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B对A的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大小为3N;
A沿水平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A在水平方向上受力平衡;图中的滑轮为动滑轮,2段绳子向左的拉力与F平衡,即2F绳=F,则;
则地面对A的摩擦力f'=F绳-f=5N-3N=2N,故AC错误;
B.绳子拉物体A的功率:,故B正确;
D.在运动过程中若将拉力F增大,但是AB间的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则AB间的摩擦力不变,且物体B仍然静止,由二力平衡条件可知,测力计的示数不变,仍为3N,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21.【答案】(1)③④⑧⑨⑩;⑤⑥;①②⑦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解答】①铁水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②氢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③澄清石灰水是由氢氧化钙和水组成的混合物;
④矿泉水是由水和矿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⑤四氧化三铁是由铁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中的氧化物;
⑥冰水混合物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中的氧化物;
⑦液氧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⑧医用酒精是由水和酒精组成的混合物;
⑨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
⑩双氧水是过氧化氢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
故答案为:(1)③④⑧⑩⑨;(2)⑤⑥;(3)①②⑦。
22.【答案】(1)二氧化碳
(2)释放能量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表达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能量;
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是:有机物(储存能量)+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则图示中的a部分表示光合作用,b部分表示呼吸作用;
【解答】(1)图示中的A物质是二氧化碳。
(2)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发生在生物体的线粒体。b作用的意义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23.【答案】(1)吸气;收缩
(2)二氧化碳;扩散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 图表示了膈肌的收缩和舒张与呼吸运动的关系,甲 ① 图表示膈肌收缩,隔顶下降,外界气体进入肺内,是吸气过程;②图表示膈肌舒张,隔顶上升,肺内气体排出,是呼气过程。乙图表示肺泡里的气体交换.A、B分别表示某人不同状态下的呼吸频率,据此解答。
【解答】(1)图甲①表示吸气过程,吸气时: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力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因此表示吸气状态,此时膈肌收缩。
(2)图乙表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它们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气体交换后,血液变为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A表示二氧化碳,其通过扩散作用,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内。
24.【答案】(1)不变
(2)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知识点】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
【解析】【分析】(1)A点处弹性绳自然伸直,弹性绳没有产生弹力,因此从O点到A点的运动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机械能守恒;
(2)弹性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弹性形变的大小,发生弹性形变的难易程度,形变越大,越难,弹性势能越大。A点到B点的过程中,重力大于弹性绳对运动员拉力,速度越来越大,动能越来越大,当弹性绳对运动员拉力大于重力时,运动员的速度开始减小,到达C点时,速度为零,因此动能逐渐减小。
【解答】(1)O点到A点,运动员自由下落,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由于不计空气阻力,所以运动员的机械能不变;
(2)在从A点至C点运动员的动能和重力势能转化为绳的弹性势能;A点到B点的过程中,重力大于弹性绳对运动员拉力,因此速度越来越大,动能越来越大;到达C点动能变为0,弹性势能增大到最大值,所以从A点到C点的过程中,弹性绳的弹性势能增大,而运动员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故答案为:(1)不变;(2)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25.【答案】(1)静止
(2)2
(3)8
【知识点】力与图象的结合;摩擦力的存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由v-t图象可知,0~2s内木箱的速度,然后判断t=1s时木箱的状态;
(2)根据由F-t图象求出物体受到的拉力,然后由二力平衡的条件求出摩擦力的大小;
(3)根据图象读出在4s~6s内木箱受到的推力和对应的速度,根据求出推力F对木箱做功的功率。
【解答】(1)由v-t图象可知,0~2s时木箱运动的速度为0,则木箱处于静止状态,所以,当t=1s时,木箱处于静止状态;
(2)由v-t图象可知,在4s~6s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由F-t图象可知在4s~6s拉力F=2N,由平衡条件可得滑动摩擦力f=F=2N,由v-t图象可知,物体在2~4秒做匀加速运动,受到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因为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因此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仍是2N;
(3)在4s~6s内,由F-t图象可知,木箱受到的推力为2N,由v-t图象可知,木箱以4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则推力F对木箱做功的功率。
故答案为:(1)静止;(2)2;(3)8。
26.【答案】80%;100N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机械效率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W总=Fs计算对物体做的总功,根据W有=Gh计算有用功,根据计算机械效率;
(2)根据W额=W总-W有计算出克服摩擦做的额外功,再根据计算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
【解答】(1)对物体做的总功W总=Fs=500N×3m=1500J;
对物体做的有用功W有=Gh=800N×1.5m=1200J;
那么斜面的机械效率为:。
(2)克服摩擦做的额外功W额=W总-W有=1500J-1200J=300J;
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
27.【答案】(1)氢氧化钙溶液
(2)H2SO4+BaCl2=BaSO4↓+2HCl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碱性溶液使酚酞变红,酸性溶液使酚酞呈无色,盐酸与氯化钡不反应,硫酸与氯化钡反应可产生硫酸钡沉淀分析。
【解答】加入酚酞试液,变红色的为氢氧化钙溶液,仍呈无色的为盐酸和硫酸,向无色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为硫酸,无明显现象的为盐酸。
(1)B物质为氢氧化钙溶液;
(2)A为硫酸,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反应方程式为H2SO4+BaCl2=BaSO4↓
+2HCl。
故答案为:(1)氢氧化钙溶液;(2)H2SO4+BaCl2=BaSO4↓+2HCl。
28.【答案】(1)氯化钠和氯化铜
(2)>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所给图像中为氢氧化钠有剩余分析;
(2)根据碱过量溶液呈碱性分析。
【解答】 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 氢氧化钠会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所以沉淀要在盐酸反应完全后才开始产生;
(1)A点溶液为盐酸刚好完全反应的图像,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铜和氯化钠;
(2)C点为氢氧化钠过量的反应,溶液中含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呈碱性,pH大于7;
故答案为:(1)氯化钠和氯化铜;(2)>。
29.【答案】(1)耗尽叶片中原有淀粉
(2)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3)不能,有两个变量
(4)碳—氧平衡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该实验的实验步骤是:暗处理(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光照→脱色(用酒精脱去叶绿素)→滴加碘液→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从该生物兴趣小组选用的实验材料来看,他们要探究的问题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和需要的条件是光、二氧化碳等。
【解答】(1)将银边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耗尽叶片中原有淀粉;
(2)图一中叶片乙与叶片丙形成以二氧化碳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实验结果说明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3)图二中A与B有两个变量,即叶绿体和光照,变量不唯一,不能形成对照;
(4)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要),维持生物圈中的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耗尽叶片中原有淀粉;(2)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3)不能;有两个变量;
(4)碳—氧平衡。
30.【答案】(1)分别加入等质量的二氧化锰、氧化铜、氧化铁,组装好仪器;将导管放入装满水的量筒内,点燃酒精灯,记录收集相同体积氧气所需时间(或相同时间所收集的氧气)
(2)B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步骤;
(2)根据题目信息推断图像走势。
【解答】(1)为了验证三种不同催化剂的效果,所以在三支装有氯酸钾的试管内分别加入等质量的二氧化锰、氧化铜、氧化铁,组装好仪器,然后将导管放入装满水的量筒内,点燃酒精灯,记录收集相同体积氧气所需时间(或相同时间所收集的氧气);
(2)二氧化锰催化效果好,说明反应速率快,相同时间内产生气体多,质量大,因此在T之前就生成了全部氧气,所以B符合题意;故选B。
故答案为:(1)③分别加入等质量的二氧化锰、氧化铜、氧化铁,组装好仪器;④将导管放入装满水的量筒内,点燃酒精灯,记录收集相同体积氧气所需时间(或相同时间所收集的氧气);(2)B。
31.【答案】(1)Ba(OH)2+CO2=BaCO3↓+H2O
(2)偏小
(3)吸收通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
(4)偏大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水分析;
(2)根据空气通入太快,气体来不及吸收结果会偏小分析;
(3)根据氢氧化钡与二氧化碳反应分析;
(4)根据气体不干燥会使结果偏大分析。
【解答】(1) 装置D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钡的反应,方程式为 Ba(OH)2+CO2=BaCO3↓+H2O ;
(2)若空气通入太快,则产生气体来不及被D吸收,会导致生成二氧化碳不能全部被吸收,结果偏小;
(3)空气中二氧化碳对实验有干扰,A的作用是吸收通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 ;
(4)C装置是干燥生成气体,若没有C装置,则产生气体中含有水蒸气,结果会偏大;
故答案为:(1) Ba(OH)2+CO2=BaCO3↓+H2O ;(2)偏小;(3) 吸收通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 ;(4)偏大。
32.【答案】(1)质量相同时,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2)A;B;C
(3)较大
【知识点】动能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大小有关,根据题目描述分析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2)①②根据W=fs,结合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分析;
③④根据动能的影响因素判断。
(3)根据(1)中的结论分析解答。
【解答】(1)同一小球的质量相同,在斜面上的高度不同,则它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不同,那么得到结论:质量相同时,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2)木块被撞后滑出木板,说明在木块滑出木板前,它的动能还没有被完全消耗。根据W=fs可知,当木板的长度不变时,可以增大摩擦力f,即换用更粗糙的木板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或者木块上加砝码增大压力,故A、B正确;
可以减小木块的动能,即降低小球在斜面上的高度,故C正确;
小球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木块移动的距离越远,故D错误。
故选ABC。
33.【答案】(1)
(2)小明的重力为:;
由“行走时人的脚掌前端是支点,位于杠杆的一端,人体受到的重力是阻力,且作用点位于杠杆的中点”可知,力F的力臂是G的力臂的二倍,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求小腿肌肉对脚的拉力;
(3)每向前走一步的过程中,小明克服自身重力做的功。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1)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叫作力臂;
(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解答小腿肌肉对脚的拉力;
(2)小明踮脚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等于踮脚一次所做的功。
【解答】(1)过支点O作力F作用线的垂线段,即为F的力臂L1,如图所示:

34.【答案】(1)CO2+2NaOH=Na2CO3+H2O
(2)解:设12g氢氧化钠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x,
106 44
12gx 2.2g
解得:x≈44.2%
答: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44.2%;
(3)生成的二氧化碳部分留在装置中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图和表格进行分析可知,第1个实验6g固体时,生成气体为215.3g+6g+50g-270.2g=1.1g,第2个实验12g固体时,生成气体为215.3g+12g+50g-275.1g=2.2g,第3个实验18g固体时,生成气体为215.3g+18g+50g-281.1g=2.2g,所以第2个实验为恰好完全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求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结合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氢氧化钠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解答】(1)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由于生成的二氧化碳部分留在装置中,造成电子天平示数偏大,测得的碳酸钠质量分数偏小(合理即可)。
35.【答案】(1))重物上升速度:

由图可知,n=3,
则提升时绳自由端的速度:,
拉力的功率:;
(2)在上述过程中,F=150N,G=360N,
不计绳重和摩擦,拉力,
则动滑轮的重力:

(3)不计绳重和摩擦,当G′=270N,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知识点】滑轮组及其工作特点;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机械效率的计算
【解析】【分析】(1)已知提升时间和重物上升高度,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得重物上升速度,由图可知,n=3,然后可知提升时绳自由端的速度;
已知拉力F的大小,利用可求得拉力的功率;
(2)根据可求得动滑轮的重力;
(3)根据可求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6.【答案】(1)解:混合物中CaCO3的质量为 ;
x=10g
(2)解:稀盐酸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7.3%
(3)解: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14.6%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确定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利用比例关系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即可;
(2)根据乙图确定消耗稀盐酸的质量,根据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HCl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出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即可。
(3)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生成氯化钙的质量,用混合物质量减去碳酸钙质量得到原来氯化钙的质量,将前后两个氯化钙的质量相加得到溶质质量。根据混合物质量+稀盐酸质量-二氧化碳质量得到溶液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
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HCl的质量为y,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z,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111 44
x y z 4.4g

解得:x=10g;

解得:y=7.3g;

解得:z=11.1g。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