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教科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地球表面的变化》
单元主题 在一个平静的小镇上,有一个叫小华的五年级学生,他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这个暑假中他经历了很多,北京、河北、东北的水灾;山东的地震;还和爸爸妈妈去了甘肃的月亮湾风景区,在那里听说了罗布泊无人区失联的四人全部遇难,此时小华感觉到地球母亲孕育了我们,但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人类又是那么渺小,于是他的那些疑问也一一罗列了出来,希望我们帮助他解决:1.地球的表面及内部结构到底怎样;2.地震和火山的喷发的成因及作用3.风和水对地球的影响。这一单元我们就一起来帮助小华解决这些问题吧。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地球系统,人类活动与环境 学习内容: 10.2水循环:知道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0.4地球内部圈层和地壳运动:地壳主要由岩浆 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构成,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知道火山喷发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产生的自然现象。 11.2自然灾害:结合实例,知道台风、洪涝、千旱、沙尘暴、泥石流等灾害及其影响,树立自我保护和防灾减灾的意识。 11.3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正确认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结合实例,说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 学业要求: 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知道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知道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能解释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了解构成地壳的主要岩石类型,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能通过制作实物模型,模拟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能在好奇心驱使下,表现出对未知现象的探究兴趣; 具有用证据支持观点的意识; 知道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知道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掌握防灾减灾和应急逃生的基本方法,树立关爱生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材分析 地球表面的地形复杂多样,不断变化。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教科书通过实践活动,如观察、假设、模拟实验等,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原因。本单元采用总一分一总的模式,引导学生在起始课假设地形成因,后续课程中进行实践活动,逐步修正认知,最后通过回顾和反思,建构对地球表面变化原因的新认知。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学习了二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家园》,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四年级下册《岩石和土壤》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一些地理知识,对地球的基本结构和一些地形地貌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可能已经了解到地球表面的地形复杂多样,但对于地形变化的具体原因可能还不清楚。他们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具备了较强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和推理。他们对于探索和发现新知识有一定的兴趣和动力。
单元目标 1.科学观念: 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地表地形地貌不断变化,有缓慢过程中的自然作用,如风、水等,也有突发的地震和火山喷发。 地球上的水循环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不间断进行。 地球表面有多种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 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的原因。 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会产生影响,抗震防灾有方法可循。 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2.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和描述地球表面变化,归纳和分类出地球的不同地表变化类型。 通过模拟实验和观看视频、图片等方式探究地球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能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并最终总结和归纳地球表面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3探究实践: 能通过观察世界地形图,描述地球表面的整体样貌。 会描述典型地形地貌特点,并猜测其形成原因。 会进行地震、火山喷发、风蚀岩石、降雨侵蚀土地以及植被对侵蚀的模拟实验。 能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资料搜集信息,作为科学解释的证据。 能运用科学思维,根据搜集到的证据进行科学解释和论证,形成科学结论。 会反思学习过程,调整和完善认知结构,感知自身的进步与成长。 会使用科学记录单表达想法,作为学习反思和形成科学解释的依据。 4.态度责任: 具有不断探索地球表面形态变化原因真谛的兴趣与愿望。 敢于提出猜想,并尝试通过实证的方式证明猜想的正误。 具有尊重证据、乐于与同学基于证据展开科学论证的品质。 愿意交流与反思,感受集体智慧的优势。
单元结构化活动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1.关注课堂问题预设与学生课堂反馈表现。 2.作业设计与学生答题正确率的及时分析。 3.关注学生小组模拟实验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围绕单元和主题目标。 1.分层设置单元测试 2.绘制单元思维导图。
单元课时课型规划 课时课型课时内容课时目标 (单元目标分配)课时学习任务(或问题)(一般1-2个)达成评价1起始课 研 讨 课地球的表面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对地球表面的地形有整体认知,并猜测形成原因学生能够对地球上的典型地形地貌的形成作出猜测。1过渡课 实践课地球的结构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对地球内部结构及状态有初步认知,为学习铺垫会制作地球模型,并能利用模型解释地壳运动。1回应课 实验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了解地球内部力量引发的地表变化 能完成模拟实验,并能在实验中注重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并能解释地震的形成原因。1回应课 实验课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火山喷发给地形地貌带来的改变。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获得证据,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了解地球内部力量引发的地表变化 能完成模拟实验,并能在实验中注重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并能解释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影响。1回应课 实验课风的作用能根据己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风对地形的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 会做“模拟风卷起沙子对岩石的影响”的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了解地球外部力量引发的地表变化 能完成模拟实验,并能在实验中注重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并能解释风对于地球表面的影响。1回应课 实验课水的作用能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能够通过分析、阅读资料了解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地形地貌。了解地球外部力量引发的地表变化 能完成模拟实验,并能掌握降雨和河流对地表样貌的影响。1总结课 实验课总结我们的认识能回顾并梳理出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因素。 能够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植被对侵蚀的影响。单元学习内容的反思、总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知 学生能够从内外因的角度进行全面的梳理与总结。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水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1.知道雨水降落到地面会侵蚀土地。
2.知道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这些被侵蚀的泥土在水流缓慢的地方又会沉积下来。
3.知道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科学思维:通过比较的方法,判断地面流水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探究实践:1.能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2.能够通过分析、阅读资料了解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地貌。
态度责任:1.积极参与模拟实验,尊重事实,愿意沟通交流自己的观点与发现。
2.提升自觉 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水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难点:能对模拟实验结果以及图片资料等做出自己的解释。
三、评价任务(根据需要设计评价量表)
评价等级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 自评 师评
通过模拟实验能够理解水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能够有根据的推测水对土地造成的影响,完成模拟实验,并通过实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星 能够有根据的推测水对土地造成的影响,完成模拟实验,2星 3.能够完成模拟实验,1星 ( )★ ( )★
四、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效果评价
(一)情境导入 情景导入 视频播放河北洪水后的情景。 师:地震和火山对地表形态造成了瞬间的改变,而风也对地表的形态的改变起着缓慢的作用,那雨水对地表形态会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并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思考问题并自由回答。 生:雨水使得原本平整的道路变得凹凸不平,还带走了一些泥土,形成了小沟壑,有的地方还堆积了一些泥土…… 师:同学们描述得很好,那还有没有其他影响呢?其他的水呢?比如河水,对地表形态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水的作用》。 激发学生对火山喷发相关知识的探知欲望。 学生的活动参与程度及回答,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认识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1.用课件展示资料:降雨与地表变化相关的图片、视频。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降雨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 3.学生讨论交流。(预设:雨水会带走土壤,冲出许多沟壑……) 活动二:模拟降雨对地面的改变。 1.提出疑问:实验过程中我们用什么模拟降雨和地面? 2.学生思考回答。(预设:喷水模拟降雨、泥土模拟土地) 3.出示实验材料: 师:首先我们用模拟实验研究一下雨水会对地面的土地造成什么影响,请同学们自学课本35页,思考一下实验方法和实验注意事项。 4.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分享,然后小组汇报,师生小结。 5.教师课件出示注意事项。 ①注意先记录实验前山丘的样子,与实验后的样子作对比。②有颜色的沙子要放在泥土上面,山丘顶部③观察山丘顶部和山丘底部的变化④喷水时从山顶“降雨”,雨量要适中,高度适中。 6.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指导学生及时记录现象。 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师生小结。 实验现象:①“降雨”时,雨水带动土壤和彩色的沙子沿坡下移;②水流到低洼处汇集后,水量变大,侵蚀力变强,“河道”变宽;③土壤和沙子会停下来堆积到坡下面。 通过模拟实验证明,雨水确实改变了地表形态。 活动三:了解河流对地形带来的改变。 课件出示黄河乾坤湾和黄河入海口沙洲图片。 师:雨水会改变地表形态,那河水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对比两幅图片,小组内交流你的发现。 课件出示观察温馨提示,学生小组观察交流。 ①观察乾坤湾的两个河岸的不同②仔细观察两幅图中水流速度的不同③对比观察后,进行有依据的分析河流对地表的改变。 小组汇报,师生小结。 乾坤湾中凹进去的河岸可能是河水带着泥沙不断冲刷造成的,凸出来的河岸可能是泥沙沉积下来造成的;黄河入海口处河流速度减慢,泥沙不能被带动,就沉积下来了。 4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课本36页给我们提供了有关“三角洲”形成的资料,你能通过阅读资料,试着描述一下三角洲是怎样形成的吗? 5.学生阅读资料,学生尝试描述,教师进行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三角洲的形成既有雨水的侵蚀作用,也有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活动一:通过文字和图片的方式让学生对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形成清晰的认识 活动二: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雨水对地表带来的影响,并能对水的作用印象深刻。 活动三:因为有第一个活动做铺垫,部分学生能够说出。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活动一:学生的活动参与程度及回答,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 活动二:教师根据活动过程中的观察,及时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并完成学生表现型评价量表。 活动三:观察学生参与思考活动的表现,给予学生及时评价。
(三)研讨 1.总结本课水对地表的改变知识内容,师生共同总结作出思维导图。 降雨 ——>带走土壤,形成沟壑,造成土壤流失 上游河水会携带大量泥沙 河流 下游会填平一些低洼的地方,堆积形成平原 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有依据的分析洪水怎样改变地表地形,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应该怎样避免洪灾? 植树造林,加固防洪堤坝... 小组讨论:水在改变地表样貌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与地震、火山喷发、风的作用比较,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小组汇报,师生小结。 风、水是改变地表形态的外部力量,地震、火山是改变地表形态的内部力量,它们都是影响地表变化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是风、水等外部因素对地表的改变是相对缓慢,相对温和的,地震、火山等内部因素能够瞬间改变地表的形态,并且这种改变是剧烈的。 通过回顾本课内容,在脑海中建立思维导图,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好铺垫。 教师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给予及时反馈。
(四)拓展应用 视频播放更多有关水改变地形的视频,让学生意识到除了雨水、河水还有雪水等水的形态都会改变着地球的表面。 拓展有关知识,激发学生对相关领域知识的探究。 教师观察学生是否参与本环节,并鼓励参与学生。
(五)知识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点。 教师通过学生回答,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成果集成
能够通过了解水对地表的作用,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地表变化现象。
五、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一、填空题
1.雨水降落到地面会 土地。
2.河流的 和 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二、判断题
1.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会把岩石碎屑和土粒冲到河里。( )
2.雨水落到地表形成径流后,侵蚀才开始。( )
3.雨量的大小对土地被侵蚀的程度没有什么影响。( )
三、选择题
1.在地表的变化过程中,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影响地表变化的“水”包括( )。
①降落的雨水 ②地下水 ③众多的河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2.下图( )不是主要由于水的作用而形成的。
3.在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过程中,( )很容易被径流带走。
A.植被B.土壤和细沙C.大石块
【综合实践类作业】
能够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比如: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答案:
一、填空题
1.侵蚀 2.侵蚀 沉积
二、判断题
1.√ 2.× 3.×
三、选择题
1.C 2.B 3.B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模拟实验认识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这是本课的重点活动,通过实验,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到降雨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同时会认识到降雨会冲走松散的土壤,造成水土流失。所以实验环节需要包括以下5个环节:1.组织学生就降雨给地表带来的改变进行预测与研讨,形成基本观点,以此作为探究活动(模拟实验)的起点。2.做好模拟实验。3.做好实验前后土壤样子的观察与记录。4.做好交流与研讨活动(根据学生观察到的信息不同,适当拓展实验的宽度与深度)。5.基于现象,建构概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