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教科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地球表面的变化》
单元主题 在一个平静的小镇上,有一个叫小华的五年级学生,他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这个暑假中他经历了很多,北京、河北、东北的水灾;山东的地震;还和爸爸妈妈去了甘肃的月亮湾风景区,在那里听说了罗布泊无人区失联的四人全部遇难,此时小华感觉到地球母亲孕育了我们,但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人类又是那么渺小,于是他的那些疑问也一一罗列了出来,希望我们帮助他解决:1.地球的表面及内部结构到底怎样;2.地震和火山的喷发的成因及作用3.风和水对地球的影响。这一单元我们就一起来帮助小华解决这些问题吧。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地球系统,人类活动与环境 学习内容: 10.2水循环:知道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0.4地球内部圈层和地壳运动:地壳主要由岩浆 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构成,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知道火山喷发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产生的自然现象。 11.2自然灾害:结合实例,知道台风、洪涝、千旱、沙尘暴、泥石流等灾害及其影响,树立自我保护和防灾减灾的意识。 11.3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正确认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结合实例,说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 学业要求: 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知道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知道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能解释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了解构成地壳的主要岩石类型,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能通过制作实物模型,模拟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能在好奇心驱使下,表现出对未知现象的探究兴趣; 具有用证据支持观点的意识; 知道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知道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掌握防灾减灾和应急逃生的基本方法,树立关爱生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材分析 地球表面的地形复杂多样,不断变化。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教科书通过实践活动,如观察、假设、模拟实验等,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原因。本单元采用总一分一总的模式,引导学生在起始课假设地形成因,后续课程中进行实践活动,逐步修正认知,最后通过回顾和反思,建构对地球表面变化原因的新认知。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学习了二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家园》,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四年级下册《岩石和土壤》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一些地理知识,对地球的基本结构和一些地形地貌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可能已经了解到地球表面的地形复杂多样,但对于地形变化的具体原因可能还不清楚。他们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具备了较强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和推理。他们对于探索和发现新知识有一定的兴趣和动力。
单元目标 1.科学观念: 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地表地形地貌不断变化,有缓慢过程中的自然作用,如风、水等,也有突发的地震和火山喷发。 地球上的水循环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不间断进行。 地球表面有多种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 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的原因。 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会产生影响,抗震防灾有方法可循。 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2.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和描述地球表面变化,归纳和分类出地球的不同地表变化类型。 通过模拟实验和观看视频、图片等方式探究地球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能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并最终总结和归纳地球表面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3探究实践: 能通过观察世界地形图,描述地球表面的整体样貌。 会描述典型地形地貌特点,并猜测其形成原因。 会进行地震、火山喷发、风蚀岩石、降雨侵蚀土地以及植被对侵蚀的模拟实验。 能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资料搜集信息,作为科学解释的证据。 能运用科学思维,根据搜集到的证据进行科学解释和论证,形成科学结论。 会反思学习过程,调整和完善认知结构,感知自身的进步与成长。 会使用科学记录单表达想法,作为学习反思和形成科学解释的依据。 4.态度责任: 具有不断探索地球表面形态变化原因真谛的兴趣与愿望。 敢于提出猜想,并尝试通过实证的方式证明猜想的正误。 具有尊重证据、乐于与同学基于证据展开科学论证的品质。 愿意交流与反思,感受集体智慧的优势。
单元结构化活动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1.关注课堂问题预设与学生课堂反馈表现。 2.作业设计与学生答题正确率的及时分析。 3.关注学生小组模拟实验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围绕单元和主题目标。 1.分层设置单元测试 2.绘制单元思维导图。
单元课时课型规划 课时课型课时内容课时目标 (单元目标分配)课时学习任务(或问题)(一般1-2个)达成评价1起始课 研 讨 课地球的表面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对地球表面的地形有整体认知,并猜测形成原因学生能够对地球上的典型地形地貌的形成作出猜测。1过渡课 实践课地球的结构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对地球内部结构及状态有初步认知,为学习铺垫会制作地球模型,并能利用模型解释地壳运动。1回应课 实验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了解地球内部力量引发的地表变化 能完成模拟实验,并能在实验中注重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并能解释地震的形成原因。1回应课 实验课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火山喷发给地形地貌带来的改变。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获得证据,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了解地球内部力量引发的地表变化 能完成模拟实验,并能在实验中注重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并能解释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影响。1回应课 实验课风的作用能根据己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风对地形的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 会做“模拟风卷起沙子对岩石的影响”的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了解地球外部力量引发的地表变化 能完成模拟实验,并能在实验中注重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并能解释风对于地球表面的影响。1回应课 实验课水的作用能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能够通过分析、阅读资料了解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地形地貌。了解地球外部力量引发的地表变化 能完成模拟实验,并能掌握降雨和河流对地表样貌的影响。1总结课 实验课总结我们的认识能回顾并梳理出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因素。 能够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植被对侵蚀的影响。单元学习内容的反思、总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知 学生能够从内外因的角度进行全面的梳理与总结。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总结我们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1.地球内部力量如地壳运动产生的力,与外部因素如风、水等,都会影响
也球表面的形态。
2.斜坡上有无植物的覆盖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科学思维:通过回顾前几课的模拟实验现象及结论,梳理出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因素。
探究实践:1.能回顾并梳理出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因素。
2.能够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植被对侵蚀影响。
态度责任: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反思,建构科学解释;知道斜坡上有无植被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难点:控制变量完成探索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三、评价任务(根据需要设计评价量规)
评价等级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 自评 师评
模拟植物对侵蚀的影响 1.遵循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的规则,设计模拟实验,能做模拟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准确,能够得出结论,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3星 2.设计模拟实验,能做模拟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准确,能够得出结论,2星 3.能做模拟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准确,1星 ( )★ ( )★
四、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效果评价
(一)情境导入 1.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小华的问题终于都一一找到了答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梳理一下,把几个问题整理出来,展示给小华看看吧。 生:好 教师出示本课课题《总结我们的认识》。 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活动参与程度及回答,给与学生及时的鼓励。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总结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师:首先大家想一下,还记着地球的表面地形和内部结构吗? 生:地球主要有陆地和海洋组成,陆地又包括: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山地等地形。 生2:地球的内部由外到内分别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赶紧记录下来,我们这节课来一场PK比赛,看哪个小组完成的知识总结报告最清晰最美观吧。 生:好。 2.师:大家想一下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学生1:地壳运动是一个原因,它会导致地震和火山喷发,从而改变地球表面的形状。 教师:很好,地壳运动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还有其他的因素吗? 学生2:风、水的侵蚀也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形状。 教师:风和水的侵蚀也是地球表面变化的重要原因。 3.课件出示第一课5幅图片。 师:很好,接下来我们就第一课的五幅图进行小组讨论它们的地形特点及形成原因的解释,完善总结报告。 课件出示提示表格信息,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图片编号 地形地貌 形成的主要原因 1弯曲的岩层地震(岩层受到挤压)2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形成3敦煌的雅丹地貌风的作用4黃土高原上的沟壑水(降雨)的作用5 黄河入海口的沙洲水的作用(河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沉积)
屏幕投影小组研讨成果,小组代表汇报,师生互评总结。 活动二:模拟植物对侵蚀的影响。 1.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雨水对土地具有侵蚀作用,那么怎样可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呢 生:在土地上种植植物可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师: 是不是这样呢 植物对雨水的侵蚀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2.出示实验材料: 师:请同学们参考课本38页,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并讨论实验注意事项。 3.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及注意事项,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实验方案及注意事项,师生小结,课件出示。 注意事项:(1)注意这既是模拟实验也是对比实验,要保证只有一个条件改变,其它条件相同。(2)雨量要相同,下雨的高度要相同,土量要相同,坡度要相同。(3)及时记录实验前和实验后山丘的变化。(4)注意小组分工明确,注意卫生。 5.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6.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师生小结。 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比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受到的侵蚀作用更严重。 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保护植物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学生能够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总结,并作出总结报告展示出来,锻炼孩子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通过对模拟实验的设计和注意事项的思考,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对比实验和模拟实验的科学规则。 教师根据活动过程中的观察,及时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并完成学生表现型评价量表。
(三)研讨 1.鼓励学生思考土地侵蚀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减少侵蚀的程度? 土地被侵蚀的程度与气候、地形、土壤、植被、地质、人为活动有关。 (1)拦截地表水,减少土壤冲刷,主要包括横坡耕作、沟垄种植、水平犁沟、筑埂作垄等高种植丰产沟等。 (2)保护地面,减缓径流,增强土壤抗蚀能力,主要有间作套种、草田轮作、草田带状间作、宽行密植、利用秸秆杂草等进行生物覆盖、免耕或少耕等措施。 (3)增加土壤抗蚀、渗透、蓄水能力,主要有增施有机肥、深耕改土、纳雨蓄墒、并配合耙耱、浅耕等,以减少降水损失,控制水土流失。 2.播放我国对水土流失采取的综合措施视频。 通过组间互评,更加完善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教师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及对于潜望镜工作原理的理解程度,给与及时反馈。
(四)生活应用 播放习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相关视频。 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这些话语,一起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将知识内化,让学生开拓知识面。 教师观察学生是否参与本环节,并鼓励参与学生。
(五)知识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点。 教师通过学生回答,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成果集成
能够通过总结本单元内外力作用下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能够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地形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五、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一、填空题
1.“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实验中,保持相同的条件包括 、 、 。
2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 和 的现象叫侵蚀。
二、判断题
1.过度放牧、滥砍乱伐等行为会减少植物覆盖,导致水土流失。( )
2.在模拟地震、火山喷发、风的作用、水的作用时,我们做的实验都叫模拟实验。( )
3.地形地貌的改变主要是地球内部的力量,与地球外部的力量无关。( )。
三、选择题
1.( )给地球表面带来的改变是缓慢的。
A.水的作用 B.地震 C.火山喷发
2.下列关于地形地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敦煌雅丹地貌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形成的
B.黄河入海口的沙洲是流水搬运泥沙至下游,泥沙不断沉积形成的
C.黄土高原上的沟壑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3.习近平主席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治水先治山”,在山坡和沙地上造林、种草,其主要目的是( )。
A.净化空气 B.减缓雨水对地表的冲刷 C.减弱噪音
【综合实践类作业】
制作本单元思维导图。
答案:
一、填空题
1. 土地坡度(地形)、降雨量大小、降雨高度 2.破坏 搬走
二、判断题
1.√ 2.√ 3. ×
三、选择题
1.A 2.A 3.B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思路是:1.运用对比的方法,全面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反思概念建构的过程,形成对地表变化的解释。2.做好有无植被情况下侵蚀影响程度的对比实验。3.强化保护环境的意识,落实课程标准的相关目标。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