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学习目标:
1.通过小组内互相检查复习刻度尺和秒表的使用方法,做到正确的读取并记录数据。
2.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分析测平均速度的原理,选出需要的器材,设计实验步骤,预设实验注意事项;通过小组合作正确的测量平均速度。
3.通过阅读课本,结合速度公式知道如何利用超声波测距,能根据测距数据正确计算距离。
模块一:刻度尺及秒表的使用
学生活动1:复习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同桌间互相检查,讨论测长度读数及数据记录的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2:阅读说明书,练习秒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模块一:刻度尺及秒表的使用
课堂练习1.图中的物块长度为 cm。
课堂练习2.如图所示,停表读数是 s
2.90
187.5
模块二:测量平均速度
学生活动3:阅读课本查找实验原理,分析需测量的物理量,结合课本提示选取实验所需的器材。
学生活动4: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的内容结合个人理解理顺实验步骤,讨论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
(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 。
(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 。
(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什么仪器? , 。
(4)实验中斜面的倾斜坡度要 (大或小),目的是 。
(5)实验中斜面底端的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
v=s/t
路程
时间
刻度尺
秒表
小
方便时间的测量
让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相同路程的时间。
模块二:测量平均速度
学生活动5:按照步骤做实验,交流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讨论总结改进办法,按改进后的办法再次实验。
模块二:测量平均速度
课堂练习3.
(1)小车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大还是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大?原因是?
(2)若小车已经开始下滑才计时,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如果小车撞到金属片后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
后半程 因为小车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大
小
模块二:测量平均速度
课堂练习3.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小明让小车从斜面中点由静止
释放,测出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所用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
平均速度。他的做法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 。
(4)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 ;
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 。
(均选填“大”或“小”)
不正确
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
大
大
模块二:测量平均速度
模块三:超声波测距
学生活动6:阅读课本P24页扩展性实验内容,了解先进的测速方法。
学生活动7:阅读课本P24页科学世界,学会利用超声波测距离。
模块三:超声波测距
课堂练习4.
声音的速度是340m/s,人喊话后0.2s能听到回音,人离山多远?
34m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1.刻度尺及秒表的正确使用
2.测量平均速度
3.超声波测距
1.如图所示,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车从带有刻度的斜面由A处静止下滑,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斜面应保持较大坡度,以便于测量小车运动时间
B.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在AB段的平均速度
C.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所测量出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大
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
【达标检测】
B
2.一个物体沿平直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内平均速度是 ( )
A.20m/s B.10m/s C.8m/s D.都不对
3.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20m/s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30m/s速度行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m/s
【达标检测】
C
24
【达标检测】
4.小明在探究速度的变化时,拍摄了两个小球运动过程中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闪光时间间隔为1s,图上数字为闪光时刻编号,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不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小球 (选填“A”或“B”);
(2)小球B的运动速度 m/s;
(3)小球A和B在第1s至第6s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应为:vA vB(选填“=”、“>”或“<”)。
A
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