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老人与海
作者简介
《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
《丧钟为谁而鸣》
《老人与海》(于1952年发表并获得普利策奖,两年后获诺贝尔文学奖)
欧内斯特 · 海明威
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迷失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
“文坛硬汉”
传奇人生
1899年生于美国乡村医生家庭
曾参加两次世界大战
是作家、猎人、渔夫、拳击手、斗牛士、战地记者
1961年因重度抑郁用猎枪自杀
经典作品
历史地位
知人论世
参战的青年海明威
在非洲打猎
与非洲马赛战士练拳
海明威从海上捕回的鱼
写作中的海明威
获诺贝尔文学奖时
1954年诺奖颁奖礼上奥斯特林这样评价海明威:
“勇气是海明威的中心主题……勇气能使人坚强起来……敢于喝退大难临头的死神……”
名句摘选
1.一想到我的生命消逝得那么迅速,而我并不是真正地活着,我就受不了。
《太阳照常升起》
2.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真实的高贵》
3.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后来,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最强壮的地方。 《永别了,武器》
4.世界击倒每一个人,之后,许多人在心碎处坚强起来。
《永别了,武器》
冰山理论
最早于1932年《午后之死》提出:
“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显而易见,作家在这里强调的是省略,主张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应该留给读者去感受。 ”
“冰山运动之所以宏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感情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作家只写露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其余的八分之七仅通过暗示留给读者去补白。这种创作原则极大地影响了他同时代及后辈作家的创作倾向。口语化成为一代人散文风格的普遍特色。
《太阳照常升起》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以1924年至1925年这一历史时段和名城巴黎为背景,围绕一群在感情中遭受过严重创伤,在战争中落下了严重心理或生理机能障碍的英美男女青年放浪形骸的生活以及情感纠葛而展开,反映了这代人意识觉醒后却又感到无路可走的痛苦、悲哀的心境。凭借此书,作者藉此成为“迷惘的一代”(也称“迷失的一代”)的代言人,并以此书开创了海明威式的独特文风。
《太阳照常升起》
小说的主人公杰克·巴恩斯不是英雄,而是海明威精心塑造的一位形象丰满的“反英雄”式人物,是一个保持着“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打不垮的”的类型化角色。
无法治愈的战争创伤、难以实现的爱情、不可言说的隐痛、破碎的理想,凡此种种,都没有摧垮他的意志力。他是一个被命运“打败”的人,但是他“败而不垮”。
在《太阳照常升起》之中海明威尽量采用直接的抒情、鲜明的对话、简短的句式,用简单易懂的词语把事件、景物、人物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选词用字悉心考虑,惜墨如金,语句简练。
《永别了,武器》
本书为海明威以战争为题材的代表作,这是海明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写成的一部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批判了战争的荒谬、虚无和非理性,通过一个美国青年和一个英国护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恋爱悲剧,真实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罪恶,以及战争给人造成的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青年一代的彷徨和失落。
《永别了,武器》
海明威的象征三要素:天、地、人。
“天”指天气变化,例如雨,暗示灾难和不幸,在小说里重复出现,在读者心中缓慢地建立起雨和灾祸的心理联想。
“地”是指地点,把平原、低地与战争、死亡等联系在一起。而高原、高山,比如神父的故乡和瑞士高山,总是与美好的幸福生活连结在一起的。
小说中的很多“人”具有特殊的道德品性,遵守某种不言而喻的行为准则。凯瑟琳是本书中最温柔善良、浪漫勇敢的女性。她怀着身孕,却敢于冒着风雨,连夜奔往瑞士;在难产的手术台上,她与死神搏斗了数小时;即使是在极端疲倦和痛苦中,还能坚持安慰她的爱人。凯瑟琳是海明威笔下最使人难忘的女性形象,象征着爱能超越死亡。
《老人与海》
故事讲述了一位老渔夫一连84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终于在第85天钓到一条身长18尺,体重1500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海里走,老人在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左手抽筋的种种困境下,依然顽强地和大鱼搏斗。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许多鲨鱼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与它们搏斗,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回到了家。
海明威作品展读
“冰山” 的八分之一:
有一声响亮的溅水声,我看见一些照明弹在往上升,接着炸裂了,一片白光在天上漂浮着,火箭也射上去了,还听见炸弹声,这一切都是一瞬间的事,随后我听见附近有人在说:“我的妈啊!噢,我的妈啊!”原来是帕西尼,他的两腿朝着我。我终于看出他两条腿的膝盖以上全给炸烂了,有一条腿全没了,另一条腿还由腱和裤子的一部分勉强连着,炸剩的残肢在抖着扭着,仿佛已经脱节似的。
(《永别了,武器》)
“冰山”的八分之七:
这个描述让人透过亨利的眼睛目睹战场上极为惨烈的一幕。简练的语言不加雕饰,只是叙述,却让人感受到个体在对抗中承受的肉体上的痛苦。它们体现了肉体即使受创也蕴含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肉体“可以被计算,被组建。它可能是很微妙的。”这种肉体的力量不会泯灭或者消散。
海明威作品展读
“冰山” 的八分之一:
“手术是唯一的办法,”他说。“手术证明——”
“我不想谈这件事,”我说。
“我很想送你回旅馆去。”
他顺着走廊走去,我回到病房门口。
“你现在不可以进来”,一个护士说。
“不,我可以的,”我说。
“目前你还不可以进来。”
“你出去,”我说,“那位也出去。” (《永别了,武器》结尾)
“冰山”的八分之七:
①交代医生进行剖腹产手术是必然之选,但是最终主人公亨利的妻子凯瑟琳死亡
②交代亨利早前的预感应验,不顾两个护士的阻拦执意要闯入病房与妻子的遗体告别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特征
描绘场景
修辞手法
人物语言
简练的语言
少用甚至不用
直接传递人物的情感变化
追求 “眼睛和对象之间,对象和读者之间直接相通”
一个英雄的悲剧?
一个悲剧的英雄?
《西西弗斯的巨石》
《老人与海》
请思考以下问题,将答案填写在下张表格中:
1.老人几次搏斗的对象是谁?
2.老人各次搏斗的武器分别是什么?每次搏斗的结果如何?
3.老人不顾一切地搏斗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达到他的目的?
情节梳理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攻击者
数 量
作战工具
结 局
鲭鲨
一条
鱼叉
杀死鲭鲨,大鱼被吃掉四十磅
铲鼻鲨
两条
绑着刀子的桨
杀死铲鼻鲨,大鱼被吃掉四分之一
犁头鲨
一条
绑着刀子的桨
杀死犁头鲨,刀子被折断
铲鼻鲨
两条
短棍
铲鼻鲨受重伤,大鱼被咬烂一半
鲨鱼
成群结队
短棍、
舵把
老人被打败,大鱼只剩残骸
老人与鲨鱼的战斗
情节梳理
第一次面对的对手:鲭鲨
这是一条巨大的鲭鲨,生来就游得跟海里速度最快的鱼一般快。它周身的一切都美,只除了上下颚。它的脊背像剑鱼一样蓝,肚子是银白色的,皮是光滑的,漂亮的。它生得跟旗鱼一样,不同的是它那巨大的两颚,游得快的时候它的两颚是紧闭起来的。它在水面下游,高耸的脊鳍像刀子似的一动也不动地插在水里。
在它紧闭的双嘴唇里,它的八排牙齿全部向内倾斜着。跟寻常大多数鲨鱼不同,它的牙齿不是角锥形的,它们像爪子一样缩在一起的时候,形状就如同人的手指头。那些牙齿几乎跟老头儿的手指头一般长,两边都有剃刀似的锋利的口子。
鲭鲨的特点:凶猛、强大、敏捷、极具力量美
老人的态度:欣赏、赞美、尊重对手
文本细读
鲭鲨之死
鲨鱼在海里翻滚过来。老头儿看见它的眼珠已经没有生气了,但是它又翻滚了一下,滚得自己给绳子缠了两道。老头儿知道它是死定了,鲨鱼却不肯承认。接着,它肚皮朝上,尾巴猛烈地扑打着水面,两颚格崩格崩地响着,像一只快艇一样在水面上破浪而去。海水给它的尾巴扑打得白浪滔天,绳一拉紧,它的身子四分之三都脱出了水面,那绳不住地抖动,然后突然断了。老头儿望着鲨鱼在水面上静静地躺了一会儿,后来它就慢慢地沉了下去。
视觉、听觉都表现了垂死挣扎的鲭鲨顽强的生命力,同时反衬出老人的经验老道、刚毅勇猛。
文本细读
其他的对手及其特点
铲鼻鲨:它们没有像鲭鲨那样的直接游来。一条鲨鱼转了一个身,就钻到船底下看不见的地方,它把那条死鱼一拉一扯;另一条鲨鱼用它裂缝似的黄眼睛望着老头儿,然后飞快地游到船跟前,张着半圆形的大嘴朝死鱼身上被咬过的部分咬去。
犁头鲨:它来到的时候就活像一头奔向猪槽的猪,如果一头猪的嘴有它的那么大,大得连你的头也可以伸到它嘴里去的话。
群鲨:它们是成群结队来的,他只看到它们的鳍在水里划出的纹路,看到它们扑到死鱼身上去时所放出的磷光。
文本细读
狡猾
贪婪
疯狂
老人五次搏斗的意义是什么?
老人搏斗的目的:
将那条捕来的大马林鱼带回家
搏斗的最终结果:
大鱼只剩下“鱼脊骨的赤条条的白线,黑压压一团的头,伸得很长的吻和身上一切光溜溜的部分”这一点残骸
思考探究
老人的形象
请阅读老人独白的语段,你读出桑地亚哥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这也许是一场梦。我不能够阻止它来害我,但是也许我可以捉住它。(第5自然段)
“想点开心的事儿吧,老家伙。”他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离家越来越近了。丢掉了40磅鱼肉,船走起来更轻快些。”(第15自然段)
文本细读
勇敢、乐观
老人的形象
他想:现在离港口不会太远了。我希望没有人替我担心。只有那孩子,当然,他一定会替我担心的。可是我相信他有信心。好多打鱼的老头儿也会替我担心的。还有好多别的人。我真是住在一个好地方呀。(第66自然段)
文本细读
孤独、对生活充满希望
老人的形象
他想:我还有半条鱼。也许我有运气把前面半条鱼带回去。我应该有点儿运气的。“可是没有呀,”他说,“你走得太远,把运气给败坏啦。”(第73自然段)
他想:别再胡思乱想吧。运气是各式各样的,谁认得出呢 可是不管什么样的运气我都要点儿,要什么报酬我给什么。(第78自然段)
文本细读
也会受挫,但善于自我开解
老人的形象
他想:你倒很乐意把那条鲨鱼给弄死的。可是它跟你一样靠着吃活鱼过日子。它不是一个吃腐烂东西的动物,也不像有些鲨鱼似的,只知道游来游去满足食欲。它是美丽的,崇高的,什么也不害怕。 (第25自然段)
你这半条鱼啊,”他说,“你原来是条整鱼的。我过意不去的是我走得太远,这把你和我都给毁啦。可是我们已经弄死了许多鲨鱼,你和我,还打伤好多条。老鱼,你究竟弄死过多少鱼啊?你头上长着那只长嘴,可不是白长的。” (第68自然段)
文本细读
赞美对手、尊重生命
老人的形象小结
桑地亚哥自信、乐观、勇敢、不屈服于困境。他欣赏并赞美对手,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是一个真实的人、是一个立体的人,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形象分析
张爱玲在翻译《老人与海》时评价:
老渔人在他与海洋的搏斗中表现了可惊的毅力——不是超人的,而是一切人类应有的一种风度,一种气概。他给毅力下的定义是:
“在紧张状态下的从容。”
名家点评
搏斗的意义
海明威说:
一部作品的优秀来源于真实……在烂泥中死去并不可歌可泣,除非你是高雅而从容地死去;那样的死亡不仅崇高而且无畏。
《老人与海》桑地亚哥说: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搏斗本身的意义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每个人人生的终点都将走向死亡,但死亡并不意味着失败。向死而生,不断奋斗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硬汉精神” 即是与命运作殊死抗争的悲壮与崇高。
课文小结